柳建伟的四部代表作品用这幅对联可以概括:
读沧桑巨变,凤凰涅槃三千年记录英雄时代;
听豪迈高歌,城郭突围九万里文本华夏雄风。
《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盛世危言”,全方位深层次地描写了盛世时代所隐伏着政治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
《突出重围》获得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并入选国家六部委选定的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十部长篇小说。
《北方城郭》入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终评篇目,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与《白鹿原》《古船》《平凡的世界》一起,并称“新时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与《尘埃落定》一起被誉为“年度长篇小说的双璧”。
《凤凰涅槃》剧本及由剧本拍摄的影片,获得过包括“金鸡”“百花”“五个一”等多个国jia级的奖项。讴歌了以热血和生命保家卫国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的英雄人物。
本书入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终评篇目,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小说以豫西南龙泉县城为中心展开,在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内,对当代中国城乡现实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描画。小说直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刻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塑造了李金堂、刘清松、欧阳洪梅、林苟生、申玉豹等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柳建伟,河南南阳镇平人,1963年生。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八一电影制片厂。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
《英雄时代》《惊涛骇浪》,中篇小说集《苍茫冬日》,长篇报告文学《日出东方》《红太阳白太阳》《纵横天下》等,共计八百余万字。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奖项。
第一章
1
列车穿行在白茫茫的华北平原上。血色的夕阳在西面地平线上正由微弱的橙光对抗着从四面八方渐渐逼近的灰蒙蒙闪着寒气的暮色。道路和麦田都被大雪覆盖了,只有零星参差的几棵杨树或是几棵槐树突兀在银白的、单调得有点空寂的旷野里,从一个静谧遥远的村庄走向另一个遥远。
林苟生脱掉像棕熊一样肥大的皮夹克放在十八号中铺上,低头看看空荡荡的下铺,稍稍迟疑便把中铺上的一只手提箱移到下铺上。他用一双黑色方口手工布鞋换下脚上的俄罗斯马靴,抱过卧具,准备占领这张空着的下铺。这时,他看见一条修长的腿从铺位的一端垂了下来。林苟生身子朝后一仰,只见一个留着披肩长发的少女从半空飘落下来,栽进一双红鞋里。林苟生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旅途上,有飞机他不坐火车,有软卧他不睡硬卧,有硬卧他不坐硬座,有下铺他绝不会去睡上铺。如果有一个很能谈得来的旅伴,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睡眠。如果听众里有妙龄少女,他肯定不会照顾到那些半老徐娘。这种习惯与他年近花甲的年龄不太相称,但他却总能如愿以偿。为了找到一个谈话对手,有时候他的臀部会印遍整个车厢。这些少女事后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活,因为道别时那一声声甜甜的“再见”,在他看来都是“永别”。
少女听着随身听,迷蒙着双眼望着窗外。玻璃上已蒙上一层水雾,太阳已变成一只自身不会发光的巨大的红气球,正在和地平线亲吻。蓦地,少女的身子向窗口一倾,伸手在玻璃上涂出一片明亮,一只灰色的兔子正在雪野里狂奔,后蹄弹出一条雾一样的白线。这番景象只维持了片刻,便在少女的视野里消失了。少女像是被什么击中似的,身子朝后一仰,拽下耳塞,不由得发出一声轻叹。
“你放心,今天它不会遇到猎手的。猎枪都缴光了。”
少女埋着的头慢慢向上抬去。先是一双在古装电影里才见过的怪头怪脑的布鞋,两条真皮裤腿像是两根倒栽的电线杆子,一只鼓囊囊的金利来腰包围在黄世仁大年三十逼债时穿的那种绸子白花黑袄上,一条闪着金光的链子从第二第三颗编成黑蝴蝶花样的布纽扣间探出来,伸向牛腰一样粗的脖子上,最后是一张微红的、多肉的却又显出棱角的大脸,双颊刮得铁青,嘴角微微泛着笑意,一副和这张大脸太不成比例的金丝边眼镜跨在鼻头上显出摇摇欲坠的样子。少女刚看到那双眼睛,禁不住似的忙把自己的目光抡向车窗,她感到那两只眼睛像两只聚光灯泡,能把自己的一切心事照得雪亮。这种带有地狱里阴气的光亮阻止了她正在膨胀的好奇心。车窗上,五根大号火腿肠组装的大手慢慢滑了下来。少女和这位粗壮的红脸汉子对视片刻,忍不住抿嘴笑了。
林苟生坐下来,取下八角帽再搭讪道:“小姐,是不是敝人相貌狰狞,吓着了你?我猜你一定在想我是一个公安部正在通缉的江洋大盗。”
“谁怕你了!”少女挑战似的望着林苟生,“你的装束很怪,像是现代人组装的出土文物,脚在清代,腿是现代,上身和帽子是解放前,万恶的旧社会。”
“你这个‘组装’用得好!很合我这个珠宝古董商人的身份。小姐是到哪里发财呢还是闷得慌出去转转,我猜一猜。”林苟生眼锋一抡,看见身穿灰色制服、头戴船形帽的女乘务员正在不远处整理行李架下那些长短不齐的毛巾,忙站起来取下挂在行李架上的意见簿,坐下来掏出派克钢笔,嘴里大声说道,“我常年在外奔波,还没坐过这么干净整洁的车呢。你看这毛巾叠的,像是木匠用墨线绷过一般。你看这地板,啧啧。一○一八号同志,歇会儿吧,一上车我就看你一直在忙。”
“船形帽”边整着一条毛巾,边扭头朝林苟生微微一笑:“这是我的工作。”
林苟生看了看两个空着的下铺:“一○一八号同志,这两个铺不是给石家庄留的吧?”
“不是。”“能不能帮我换一个?我是十八号中铺,我这个人有恐高症,夜里还常梦游。”林苟生说着话把一条表扬意见写了下来。“船形帽”整完了毛巾,对林苟生道:“如果开车一小时,客人还没有来,请你到乘务室找我。”林苟生忙把意见簿递到少女手里:“小姐,你不是也有话要写吗?”
说着眨着眼睛使眼色。“车刚开你让我写什么?”乘务员从过道上消失了,车厢里顿时炸了锅。“他妈的,这铁路办成什么样了?放着这么多空位子不卖,还是什么
人民的铁路!”“票贩子真可恶,一百二的票,他敢要二百。”“你还好一点,我出了二百五。”“毛巾成不成一线关我们屁事,有这工夫给锅炉里添两锹煤。你们
看,我泡了二十分钟茶,茶叶还在漂哩。不写批评意见就是好的。”“对,给她写批评意见。”“现在就写。”“我也写,喝这种温吞水不是让我们跑肚吗?”林苟生冷眼像雷达一样朝说话的人扫出两个扇形,一声沉闷的冷笑从
他多肉的腹部发动起来,爬过喉结断断续续滚出紫红多肉的双唇。谁都能听出这声音的挑战意味,一时间小半节车厢鸦雀无声了。珠宝古董商突然收住笑,倏地摘下金丝边眼镜:“你们谁没干过这拍马屁的营生?出门在外,谁都想舒坦,要不掏二百五买高价票干吗?我们应该知足。北京的票贩子信誉还是不错的,至少咱们没有买到假票,这比在上海、广州、武汉让人放心。再说呢,贩票也是个风险营生,这两张下铺现在在他们手里已一文不值了。跑肚总比没水喝强些。是的,我拍乘务员马屁动机不那么高尚,我是想睡下铺,谁都想睡下铺。常年跑车不容易,心里烦着呢。今天咱们给她写三条批评,这个月她就少收入一级奖金,下次出车,八十度的水就会变成六十度。再写两条表扬呢,奖金就可涨一级,心情一好,咱们的茶叶就会沉下去,咱们的地板就能当镜子用,咱们就可以从中铺换到下铺。小妹妹,你真的想爬那个上铺?”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历史的侧面。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凝练的力量,他从不滥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情绪,而是选择用精准的意象和有力的动词来推进情节,营造氛围。特别欣赏他处理时间跨度的方式,时而疾驰如风,迅速交代数年光景;时而又慢如蜗牛,细细打磨一个关键的对峙或一场内心戏。这种节奏的错落有致,使得全书读起来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的冲突处理得非常高明,很多矛盾并非是善恶分明的对立,而是立场、信仰或生存方式的碰撞,充满了灰度地带的张力。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的命运走向充满了悬念和人性的真实感。读完后,很多场景和人物的对话依然会在脑海中盘旋,那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感和对宿命的思考,是真正优秀文学作品才具有的特质。
评分与其他一些动辄追求情节曲折离奇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更像是对生活本质的一次深沉的挖掘。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高潮,但那些蛰伏在日常之下的暗流涌动,却比任何表面的喧嚣都更具震撼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比如某些特定季节里光线的变化,或者人物在特定社交场合中微妙的肢体语言,这些都被捕捉得极为精准。这些细微之处,非得是对生活有着长期浸润和深刻体悟的人才能写出来。它教会我,真正的厚重感并非来自宏大的战争场面或政治风云,而是来自无数个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坚守与妥协。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共情能力被极大地拓展了,对“如何活着”这个问题,又多了一层维度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真实,展现了生活的纹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和心智去跟随作者构建的世界。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比丰饶的精神原野。作者的叙事视角变化自如,时而是冷静的旁观者,时而是深入到人物意识深处的探索者,这种多维度的观照,让整个故事的立体感极强。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时间”和“记忆”的处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往事重现,其实都是未来事件的注脚,前后呼应,结构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某种精神上的“老酒”,初品可能略有涩味,但后劲绵长,越品越能尝出其中蕴含的复杂的人生况味和作者深沉的关怀。这是一部需要被细心对待,并且会给予丰厚回报的作品。
评分坦白讲,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差点被那些密集的叙事节点劝退。这种宏大叙事往往是双刃剑,一方面能展现时代的广阔,另一方面也容易让读者迷失在信息量中。然而,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略显古典、却又暗藏力量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它后劲十足。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对“地域精神”的刻画。那种北方特有的内敛、坚韧、不事张扬的性格底色,是如何塑造了故事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书里探讨得非常深刻。这不是简单地搬运地名和方言,而是将地理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的影响,内化到了人物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选择之中。这种对环境与人性之间复杂互动的探讨,使整部作品的立意拔高了一层,不再仅仅局限于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上升到了对特定文化群体精神溯源的层面。读完后,我甚至觉得对生活在那个地域的人们,有了一种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部作品,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与北方特有的苍凉气息,着实让人屏息。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宏大叙事的背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年代与地域。尤其是在描摹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时,笔触细腻入微,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力感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交织,着实令人动容。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柴米油盐、人情世故的描写,极其真实可感,绝非空中楼阁式的虚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北方冬日里煤烟的味道,能感受到土地被严寒冻结的坚硬。整本书读下来,虽然叙事线索繁复,人物众多,但作者的控场能力极强,总能在关键时刻将散落的线索重新收拢,展现出整体的脉络。那种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使得即便是最微小的配角,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复杂性,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这本书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风俗画卷,值得反复品味其中的况味。
评分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不错的小说
评分值得收藏!
评分值得收藏!
评分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看了受益匪浅
评分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