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简史

英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历史
  • 英国
  • 历史
  • 简史
  • 欧洲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岛国
  • 大不列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6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1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写的英国简史。全书共分三个部分——英格兰简史,爱尔兰简史和苏格兰简史。每一部分都很精简,但包罗万象,它们既可以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内容。本书追踪历史事件的痕迹,看看这些事件是如何促成今日大不列颠的诞生的,并揭露出19世纪末期英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起源,如立法、司法和社会等各方面。内容很广泛,趣味性很强,读起来也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1843-1911),1843年出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是一位美国史学家和作家。她成功的著作是写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别简史。这系列的简史包括法国、俄国、德国、英国等。她擅长的写作风格是用优雅的故事将该国不同的历史时刻串起来,内容广泛,通俗易懂。

目录

英格兰简史
第一章
古英国 / 003
凯撒的入侵 / 004
罗马帝国行政区大不列颠 / 005
罗马军队撤离 / 007
盎格鲁和撒克逊 / 008
瑟迪克 / 010
日耳曼入侵 / 012
英王室统一 / 013
第二章
奥古斯丁 / 016
埃德温 / 017
卡德蒙 / 017
贝达 / 018
阿尔弗雷德 / 019
卡努特 / 020
忏悔者爱德华 / 021
哈罗德 / 022
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 / 023
第三章
行业工会和自治郡县 / 027
威廉二世 / 028
亨利一世 / 029
亨利二世 / 030
贝克特之死 / 030
理查一世 / 032
约翰 / 033
《自由大宪章》 / 034
第四章
亨利三世 / 036
罗吉尔·培根 / 038
第一个真正的议会 / 038
爱德华一世 / 039
征服苏格兰 / 040
爱德华三世 / 041
威克立夫 / 043
第五章
兰开斯特王朝 / 045
亨利四世 / 046
亨利五世 / 047
奥尔良之战 / 047
玫瑰战争 / 049
约克王朝 / 050
爱德华四世 / 050
理查三世 / 051
亨利七世 / 052
印刷机发明 / 052
第六章
亨利八世 / 054
沃尔西 / 055
爱德华六世 / 058
玛丽 / 060
第七章
伊丽莎白 / 061
弗吉尼亚殖民 / 064
玛丽·斯图亚特的诞生 / 065
玛丽·斯图亚特之死 / 067
西班牙“无敌”舰队 / 068
弗朗西斯·培根 / 069
第八章
詹姆士一世 / 071
新英格兰第一个殖民地 / 072
火药阴谋 / 072
《圣经》的翻译 / 074
查理一世 / 074
劳德大主教 / 075
约翰·汉普登 / 077
《民权宣言》 / 077
《马萨诸塞宪章》 / 078
斯特拉福德公爵 / 079
“星法院” / 080
第九章
长期议会 / 082
斯特拉福德公爵和劳德大主教之死 / 082
奥利弗·克伦威尔 / 084
查理一世之死 / 085
长期议会解散 / 086
查理二世 / 087
第十章
《人身保护法法令》 / 088
查理二世之死 / 089
弥尔顿 / 089
詹姆士二世 / 090
威廉和玛丽 / 091
博因河战役 / 091
第十一章
安妮 / 094
马尔伯勒公爵 / 095
布伦海姆战役 / 095
汉诺威王朝 / 097
乔治一世 / 098
乔治二世 / 099
英属印度 / 100
魁北克之战 / 101
约翰·卫斯理 / 102
第十二章
乔治三世 / 104
印花税法 / 105
茶税 / 107
英国宣布美国独立 / 108
黑斯廷斯弹劾 / 109
1812年战役 / 111
英国第一条铁路 / 113
乔治四世 / 115
威廉四世 / 116
《改革法案》 / 116
奴隶解放 / 117
第十三章
维多利亚 / 118
爱尔兰饥荒 / 118
俄国英俄之战 / 119
西帕依革命(印度民族起义) / 123
坎普尔大屠杀 / 124
第十四章
奥利弗·克伦威尔 / 129
南非殖民地 / 130
荷兰殖民地 / 131
英国奴隶政策 / 132
英国对南非政策 / 133
詹姆森突袭事件 / 135
三次大战 / 137
德韦特 / 141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女王之死 / 142
爱尔兰简史
信仰基督教之前的爱尔兰 / 147
从奥古斯丁到英国征服 / 148
从亨利二世到伊丽莎白 / 152
从伊丽莎白到威廉三世和玛丽 / 158
从威廉三世到合并统一 / 162
从统一到帕内尔之死 / 171
《新土地法案》 / 172
苏格兰简史
早期的凯尔特时代 / 181
从马尔科姆三世到罗伯特·布鲁斯 / 183
从罗伯特·布鲁斯到詹姆斯一世 / 187
从詹姆斯一世到王室合并 / 197
从王室合并到《合并条约》 / 200
自《合并条约》以来的历史简述 / 208
附录 / 21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古英国
  英国最悠久的历史镌刻在她的石头中。这些石头告诉我们,曾经,英国东南部港口多佛和法国加莱之间没有海洋阻隔,而且,从地中海到英国奥克尼群岛之间也有一片宽阔的陆地。
  环形石柱阵,就是一大堆坚硬的石头阵,现在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凯尔特-雅利安人入驻之前,英国先后出现过两个民族,他们的历史都被简短地记录在这些巨石柱群之中,而雅利安人的历史却没有记录。雅利安人个头矮小,颅骨也不太成熟;据推测,他们是神秘的巴斯克人和伊比利亚人的后裔,这两个民族在南欧的历史并未得到考证。
  雅利安人究竟是何时迁徙至此,以上那些族群又是何时泯灭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是个谜团。两千年来无可超越的古希腊文明蓬勃成长时,欧洲大陆的西部和北部海岸上,出现了一系列神秘的群岛,古希腊人对此一无所知。
  在这水雾缭绕,不为人共知的地方,一支雅利安部落——不列颠人定居下来,他们跟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样,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住在蜂窝一样的房子里,用树枝覆盖当屋顶,用泥巴糊墙。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塑造巴特农神庙的万神塑像时,古不列颠人正用他们敌人的头颅装饰自己的房屋;如果巨石阵里的那些难看的石头会说话,它们也许会描述出很久很久以前,索尔斯堡平原上出现的残暴可怕的督伊德教仪式。
  凯撒的入侵
  公元前三四百年时,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才听说了不列颠人的传说,而直到罗马皇帝凯撒入侵不列颠岛(公元前55年)之后,人们才对不列颠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凯撒并没有真正统治不列颠。但当他在高卢北部的海岸上,威严地扫视到多佛的白垩岩悬崖的时候,不列颠的命运便就此注定了。从那一刻开始,不列颠便落入了罗马人的魔掌之中;公元45年,古罗马皇帝克劳狄将这里变成了罗马帝国的疆域。不列颠人抗争四十年,却是徒劳;古不列颠波阿迪西亚女王(公元61年尼禄统治时期),与德国的赫曼和法国的韦辛格托里克斯一样,奋起反抗罗马人的入侵,却也是徒劳。波阿迪西亚领导的不列颠卫国起义不仅没有获得成功,罗马还给了这次起义致命的袭击,伦敦城失守,波阿迪西亚最终没能等到她部队获胜的捷报,自杀身亡。不过,后来庄严的威斯敏斯特和圣保罗教堂仍然把波阿迪西亚视为不列颠女英雄。
  ……

《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一部跨越千年的帝国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充一位虚构的、具有深厚历史学背景的学者姓名,例如:阿瑟·麦考密克 (Arthur McCormick)]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充一家虚构的、专注于历史著作的知名出版社,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库] 图书定位: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时期的碎片化记述,而是对人类文明史上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实体之一——古罗马的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剖析。它旨在描绘一个从城邦的蹒跚起步,到地中海霸主的崛起,再到帝国的分裂与最终的消亡,跨越近千年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 --- 内容概要:从七丘之城到“万国之王”的权力构建 《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是一部旨在揭示罗马文明复杂性、内在矛盾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鸿篇巨制。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史或政治史叙事框架,深入探讨了罗马如何在相对贫瘠的台伯河畔崛起,并最终掌控了从不列颠群岛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广袤疆域。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罗马历史演进的关键阶段和核心主题。 第一部分:母土与起源——王政时代与共和的萌芽 (约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509年) 本部分追溯了罗马的早期神话与考古学证据的交叉点。我们审视了传说中罗慕路斯建立城邦的叙事,并分析了伊特鲁里亚文明对早期罗马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渗透与影响。重点讨论了早期罗马社会结构——氏族(Gens)、保民官(Patricians)与平民(Plebeians)之间的张力,这些社会阶层斗争为日后共和制度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共和国的扩张与内在危机 (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这是罗马从地方强权迈向地中海主宰的关键时期。本书详细描绘了布匿战争(Punic Wars)对罗马的决定性影响,分析了迦太基的覆灭如何迫使罗马面对统治一个超大规模帝国的治理难题。随后,叙事转向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土地兼并、奴隶制的泛滥、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及其暴力终结、以及马略改革引发的职业军团对国家政治的干预。马略、苏拉、庞培、凯撒等“超级个体”的崛起,如何一步步撕裂了共和制度的宪法外衣,最终导致了内战的频发。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西塞罗的政治哲学与斯多葛学派思想在危机时代的体现。 第三部分:元首制的建立与帝国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奥古斯都的“归还共和”实为权力集中的开端。本书深入解析了“元首制”(Principate)的精妙之处——它如何成功地将军事权威、宗教合法性与共和表象结合起来,实现了长达两百年的“罗马和平”(Pax Romana)。我们检视了克劳狄乌斯对官僚体系的完善、图拉真治下的帝国版图极盛,以及哈德良对边境稳定性的战略调整。农业、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的西段连接)、城市化进程,以及罗马法(Ius Civile)的成熟,构成了这一时期繁荣的物质基础。 第四部分:帝国的社会肌理与日常生活 本部分从微观视角切入,聚焦于罗马的社会结构、性别角色、教育体系和宗教生活。我们探讨了罗马家庭的父权制(Patria Potestas)、罗马公民权的价值与演变,以及在不同省份,地方精英如何适应或抵抗罗马化的过程。宗教方面,本书细致考察了罗马的传统万神殿、希腊哲学的融入,以及异教崇拜(Cults)的流行,并对早期基督教的兴起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复杂互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第五部分:三世纪的危机与帝国的重塑 (公元180年 – 公元337年) “好皇帝”时代的终结标志着漫长衰退的开始。本书细致分析了“五贤帝”之后,帝国在军事压力(萨珊波斯、日耳曼部落)、经济崩溃(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瘟疫传播以及政治无政府状态(“军人皇帝”时期)中挣扎的过程。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及其带来的行政分权,以及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的接纳和对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奠基,被视为罗马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痛苦的结构性转型。 第六部分:晚期帝国的东与西——分道扬镳 (公元337年 – 公元476年) 在君士坦丁之后,东西部帝国的文化、经济和战略差异日益显著。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蛮族“迁徙”(Migration)与其说是入侵,不如说是复杂的民族互动与军事雇佣。我们研究了西罗马帝国如何因为失去核心的税收基础和对军队的有效控制而逐渐崩溃。阿提拉的威胁、汪达尔人对北非的占领,以及最终蛮族将领废黜西罗马皇帝的事件,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下审视,而非单纯的“衰亡”叙事。 第七部分:遗存与回响——罗马的持久遗产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再关注罗马城本身,而是着眼于其不朽的影响力。我们探讨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如何延续了罗马的法律、行政和军事传统长达千年。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剖析了罗马法如何通过查士丁尼法典成为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石;拉丁语如何演化为罗曼语族;罗马的建筑技术、工程成就(引水渠、道路)以及共和制思想如何激励了文艺复兴乃至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家。罗马,作为一个概念,如何塑造了西方文明的自我认知。 --- 本书的独特贡献: 1. 宏观与微观的平衡: 本书在宏大的战略和政治变迁叙事中,穿插了对具体人物(如卡图、塞涅卡、奥古斯丁)思想和日常生活细节的考察,避免了纯粹的空洞理论。 2. 强调“适应性”而非“衰退论”: 作者摒弃了将罗马的终结简单归咎于道德败坏或外部蛮族冲击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在面对环境、人口和经济压力时,进行的痛苦且最终不成功的结构性适应过程。 3. 跨文化视角: 文本广泛吸收了近三十年来关于罗马行省(如高卢、埃及、叙利亚)考古学和铭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呈现一个去“意大利中心化”的、更加多元的帝国图景。 《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是一部为严肃历史爱好者、政治学研究者和所有渴望理解西方文明根源的读者精心打造的必备读物。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帝国的兴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治理、文化融合与人类局限性的永恒寓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处理英国与其他世界强权,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关系的论述上,展现了罕见的平衡性和批判性视角。很多历史著作在描绘英国的对外政策时,往往容易陷入过度自诩或偏颇的境地,但这部作品似乎刻意避开了这种陷阱。它非常坦诚地分析了“光荣孤立”政策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及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失效与调整。尤其是在阐述英联邦的演变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歌颂或谴责,而是深入探讨了去殖民化浪潮中英国国内政治的挣扎,以及新旧角色定位之间的张力。这种全球视野的拉伸,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不列颠”这个概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界定、自我修正的。对我来说,最受启发的是它关于冷战时期英国战略选择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英国如何在维护传统跨大西洋关系的同时,寻求独立的外交空间。读罢,你会明白,英国的历史绝非孤立发展,而是始终在全球博弈的棋盘上寻找最佳落子的艺术。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书,不仅要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要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史实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性格养成的深度剖析报告。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他们既是时代的塑造者,也是被时代局限的个体。对于那些影响深远的君主或政治家,作者不吝笔墨地揭示了他们的局限性与高光时刻。例如,对工业革命后期社会改革的描写,就生动地展现了精英阶层的道德觉醒与既得利益之间的拉锯战。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身份认同和民族意识形成的讨论,为理解现代英国所面临的脱欧、苏格兰独立等议题提供了坚实的背景知识。它让你明白,这些看似突发的事件,其实都有着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复杂根源。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英国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经历过剧烈社会转型、并努力寻求自身定位的民族所共有的困境与智慧。读完后,你对“历史的惯性”与“人为的干预”之间的辩证关系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初次捧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节奏感和语言的张力。作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懂得何时该用恢弘的交响乐来烘托战争或帝国扩张的壮阔,何时又该用细腻的室内乐来描绘工业革命初期工人阶级在工厂阴影下的挣扎与希望。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例如,在描绘维多利亚时代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时,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工业成就和殖民地的版图,更令人动容的是对“双重标准”的揭示——外在光鲜亮丽的帝国自信与内在潜藏的贫富差距、道德困境之间的巨大鸿沟。书中对文学、艺术思潮的穿插介绍也极其自然,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产物。读到对洛夫特斯公地被圈占的描述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农民的绝望与抗争,这种强烈的代入感,绝非枯燥的教科书所能比拟。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个体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洪流,让读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感官盛宴。

评分

这部巨著的问世,无疑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不列颠群岛千年变迁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近乎匠人的耐心,对从罗马人撤离到现代社会诸多复杂议题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比如,在描述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瓦解时,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治权力交替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黑死病如何意外地成为社会结构重塑的关键催化剂,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对底层劳动力的长期影响。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权力结构的细微变化,如都铎王朝中央集权的巩固过程,以及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都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即便是对早期英国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加上对史料的审慎运用,使得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浅尝辄止,真正做到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对理解现代英国的文化基因与制度根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严格遵循时间线索,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与时间交织的叙事方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逻辑的清晰度。比如说,它可能用一章专门讨论“法律与自由的演进”,将大宪章的精神如何渗透到普通法系的发展中,并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引用和重新诠释,这种横向的梳理避免了线性叙事的拖沓。然后,在后续章节中再回到特定时期的具体事件时,读者已经对某些核心概念有了深厚的理解基础。这种“先打通经脉,再描摹血肉”的写作手法,使得复杂的政治哲学思辨变得易于消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渐进式改革”这一英式特质的深刻剖析,书中详尽地展示了英国社会是如何通过无数次微调而非剧烈革命来完成社会契约的更新。这种对“不变中求变”的哲学思考,贯穿全书,是理解英国社会韧性的关键所在,让人对那种不动声色的变革力量肃然起敬。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就是它。

评分

以史为鉴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 送货非常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内容写的非常散, 没有系统化的时间表,不推荐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不错,比较浅显易懂,可以学到一点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