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史

宋辽金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桐龄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断代史
  • 中国古代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5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9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高中及以上学历者
☆ 本书作者王桐龄先生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此书是先生毕生心力所在,凸显出作者本人的史家天赋、修养、眼界和情怀。
☆ 作者亲自制作历史脉络表格,让复杂的历史一目了然,且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所著《中国史》中宋辽元金史部分,作者将这一段的历史做了叙述,并依据史料,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注重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分析卓越而精辟。全书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峄山先生寻找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还有正义、公理以及一种历史本身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王桐龄(1878-1953),号峄山,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少年时中过秀才,且是国内较早一批出国留学的历史学者,先后在北京法政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课。担任中国史、东洋史课程。并创办志成中学。从事历史教学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译丰硕。所著有《中国全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儒墨之异同》、《局俭堂诗存》等书,并撰译论文数十篇。

精彩书评

宋金史:成一家之眼。 ——梁启超
实为内容zui详细的中国史。——历史学家 齐思和
史学发达,则国民爱国心日强,史学衰微,则国民爱国心日弱,我国土地之广,人口之众,物产之丰饶,气候之温和,甲于五洲,顾日趋于贫弱者,则以国民缺乏爱国心敬,爱国心所以缺乏,虽有种种原因,而史学不发达,历史教授不得法,亦其zui重要原因之一病。——王桐龄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 /
第一节 梁、晋之冲突 /
第二节 唐晋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与后蜀之建国 /
第三节 后晋与契丹之冲突 /
第四节 后汉、后周之更迭 北汉之建国 /
第五节 吴之衰亡与南唐之篡立 闽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国 后周与宋之更迭 /

第二章 宋室之勃兴 /
第一节 宋初之内治 /
第二节 宋初之外征 /
第三节 金匮之盟 /

第三章 宋初对辽之关系 /
第一节 高梁河之役 /
第二节 岐沟之役与陈家谷之役 /
第三节 澶渊之役 /
第四节 真宗之矫诬 /

第四章 宋初对夏之关系 /
第一节 李继迁之叛 /
第二节 元昊之叛 /
第三节 契丹增币问题 /
第四节 元昊之请和 /

第五章 仁宗之内治 /
第一节 庄献太后之临朝 /
第二节 郭后之废与范、吕之争 /
第三节 庆历党议 /
第四节 王则之乱 /
第五节 侬智高之乱 /
第六节 文彦博、富弼、韩琦之相业 /
第七节 濮议 /

第六章 神宗之变法自强 /
第一节 神宗变法之动机 /
第二节 神宗之内政改革 /
第三节 神宗之外部经营 /

第七章 新旧党之倾轧 /
第一节 旧党内阁之成立 新法之废止 新党之左迁 司马光、吕公著内阁 吕大防、范纯仁内阁 /
第二节 旧党之内讧 /
第三节 新党之复活及其报复 旧党之贬窜 孟后之废 章惇内阁 /
第四节 混合内阁之成立 新党之左迁 孟后之复立 韩忠彦、曾布内阁 /
第五节 变态新党之出现 党人碑之设立 孟后之复废 蔡京内阁 /

第八章 北宋衰乱之原因 /
第一节 徽宗之弊政 /
第二节 方腊之乱与宋江之乱 /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 /
第一节 恢复燕云议 /
第二节 金人第一次南侵 种师道之入援 李纲之城守 /
第三节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 徽、钦之北狩 /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 /
第一节 高宗之嗣统 李纲之防守策 黄潜善、汪伯彦之阻挠 /
第二节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 /
第三节 苗刘之变 黄天荡之战 /
第四节 富平之败 吴玠、吴璘之守蜀 /
第五节 伪齐之兴废 /

第十一章 秦桧之主和 /
第一节 和议之动机 /
第二节 秦桧之进身 /
第三节 王伦之议和 /
第四节 金人之败盟 顺昌之捷 郾城之捷 /
第五节 岳 飞 之 狱 /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 /
第一节 完颜亮之弑逆 /
第二节 采石之战 /
第三节 符离之溃 /
第四节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 /

第十三章 伪学之禁 /
第一节 伪学之禁以前,王学派与程学派之倾轧 /
第二节 道学之禁 /
第三节 光宗之内禅 韩侂胄之进身 /
第四节 伪学之禁 朱熹之免官 赵汝愚之冤死 吕祖俭、蔡元定、吕祖泰之远窜 /
第五节 伪学之禁之取消 /

第十四章 韩侂胄之北伐 /
第一节 北伐之动机 /
第二节 吴曦之叛 /
第三节 韩侂胄之伏诛 和议之成立 /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 /
第一节 金室衰乱之原因 /
第二节 蒙古之南侵 /
第三节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 /
第四节 史弥远之废立 /
第五节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国 /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 /
第一节 西夏之汉化 /
第二节 夏、金之互讧 /
第三节 西夏之衰亡 /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 /
第一节 收复三京议 /
第二节 孟珙之守楚 余玠之守蜀 /
第三节 史嵩之之专政 /
第四节 丁大全之专横 贾似道之擅权 /
第五节 襄樊之陷 /
第六节 临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 /
第七节 崖山之溃 /

第十八章 宋、辽、金时代之文化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学术 /
第三节 风俗 /
第四节 宗教 /

第十九章 蒙古之勃兴 /
第一节 成吉思汗之家世 /
第二节 蒙古勃兴以前,四围诸国之形势 /
第三节 蒙古内部之统一 /
第四节 蒙古外部之征伐 /

第二十章 元初之内乱 /
第一节 蒙古内乱之远因 /
第二节 阿里克布克之乱 /
第三节 海都之乱 锡喇勒济脱脱木儿之乱与纳延之乱 /

第二十一章 元初之外征 /
第一节 后高丽之臣服 /
第二节 日本之征伐 /
第三节 缅之征伐 /
第四节 占城、安南之征伐 /

第二十二章 元室衰乱之原因 /
第一节 历代天子之更迭与大臣之专横 /
第二节 财政之困难 /
第三节 喇嘛之暴横 /
第四节 种族上之轧轹 /
第五节 天灾之流行 /

第二十三章 元室之衰亡 /
第一节 群雄之蜂起 /
第二节 托克托之南征 /
第三节 群雄之角逐 /
第四节 元室诸将之内讧 /
第五节 太子阿裕锡哩达喇之专权及其对博啰特穆尔之冲突 /

第二十四章 元代之文化 /
第一节 制度 /
第二节 学术 /
第三节 风俗 /
第四节 宗教 /
第五节 实业 /

精彩书摘

第yi章 五代之更迭
唐室既衰,宇内分裂为十余国。其据中原称皇帝者,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十四年间,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易姓。后梁起于盗贼,后唐、后晋、后汉出于胡族。契丹以鲜卑别种,入陵诸夏。篡夺之祸莫烈于此时,历祚之短亦莫甚于此时。史家称之曰五代时代。五代之君主,皆藩镇之得势者也。盖自有唐中叶以后,安史降兵分据河朔三镇,不奉朝命,自选镇将。对于中央政府,常取半独立之势。其偶尔服从朝命,犹如媾和者然。朝廷威令,实不能行于其境内。其前后任交迭,虽有朝廷遣中使授旄节之文,然不过虚行故事。魏博一镇,牙军数千人,父子相继,亲党胶固,日益骄横。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自史宪诚至罗弘信,皆立于其手。唐僖宗文德元年之变,牙兵囚其节度使乐彦祯,逐其子从训,聚而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牙将罗弘信出应之,遂推为留后。后唐庄宗同光四年之变,军士皇甫晖劫指挥使杨仁晸为帅。仁晸不从,晖杀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亦不从,晖又杀之,携二首诣效节指挥使赵在礼曰:“不从者视此!”在礼惧而从之。以如此风习,渐及他藩镇,唐室天下,遂成瓦解之势。太阿倒持,政柄不在上而在下。凌夷至于五季,遂有拥立天子之事矣。拥立藩镇,则主帅德之畏之,旬犒月赏,如奉骄子,虽有犯法者不敢问。拥立天子,则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以故帝王不能制藩镇,镇将不能制部下。藩镇得势,则为天子;将校得势,则为藩镇。而其原动力皆出于军士,帝王之废兴,胥仰赖军人之鼻息。冠履倒置如此,可哀也已!兹述其事迹如下。
第yi节 梁、晋之冲突
一、有唐末年群雄割据之形势
有唐末年,中原大乱。豪杰割据诸州,互相攻伐。名为藩镇,实与列国无异。李克用据河东(今山西中部),称晋王。朱全忠据河南(今河南、山东二省),称梁王。李茂贞据凤翔(今陕西关中道西部,即故凤翔府),称歧王。西川节度使王建据两川及山南西道(今四川省及陕西汉中道),称蜀王。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据淮南、江西(今江西、安徽二省及江苏省之大半),称吴王。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据两浙(今浙江省及江苏省一小半),称吴越王。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据幽州(今北平),传至其子守光,称燕王。威武节度使王潮据福建(今福建省),传至其弟审知,称闽王。武安节度使马殷据湖南(今湖南省),称楚王。清海节度使刘隐据岭南(今两广及法领越南北部),传至其弟岩,称汉帝。晋、梁地处中原,势均力敌,时起冲突。其后河北诸镇多羁縻于梁,晋势衰微。梁王全忠遂篡唐,自称皇帝,更名晃,是为后梁太祖。建都汴州,号东都开封府。以洛阳为西都,以荆南(领荆、归、峡等州,治荆州)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是为高氏据荆南之始。
二、前蜀之建国
诸镇畏梁之强,皆称臣奉其正朔,惟晋、岐、吴、蜀犹称唐年号。吴、蜀移檄兴复唐室,卒无应者。蜀王建乃谋称帝,遗晋王克用书云:“请各帝一方。”克用复书云:“誓于此生,靡敢失节。”建乃自称皇帝,国号蜀。是为前蜀高祖。
三、夹寨之战
初,晋王克用有养子曰存孝,骁勇善战。养子存信疾而谮之,存孝惧祸而叛。克用讨擒之,惜其才,意临刑诸将必为之请。诸将疾其能,竟无一人言者,遂杀之。又有薛阿檀者,亦勇。密与存孝通,恐事泄,自杀。自是晋兵势渐弱。唐末,数为梁人所攻。昭义属下诸州多为梁所破。天复二年,朱全忠围凤翔。克用奉诏,攻晋、绛等州以分全忠兵势。全忠还师,大破晋兵,遂围晋阳。克用欲走保云州,会梁兵以疫还而止。克用不能与梁争者累年,忧形于色。子存勖幼警敏,有勇略,进言曰:“朱氏穷凶极暴,人怨神怒,殆将毙矣。吾家世袭忠贞,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奈何轻为沮丧,使群下失望乎!”克用悦,临终,立为嗣。谓群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克用以唐亡之明年卒(梁开平二年)。存勖袭位,年十七。
是时梁兵围晋潞州(今山西冀宁道长治县,即故潞安府)。晋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固守逾年。梁筑夹寨以困之。晋王存勖与诸将谋曰:“朱温所惮者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趋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遂帅师发晋阳。是年五月,伏兵三垂冈(在冀宁道潞城县西南)下。旦乘大雾直抵夹寨,填堑鼓噪而入。杀梁招讨使符道昭。梁兵大溃南走。潞州围解。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税,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训练士卒,令骑兵不见敌勿得乘马。部分已定,无得相逾越及留绝(谓留止而中绝不相联属也)以避险。分道并进,期会不得差晷刻,犯者无赦。由是法严令行,所向无敌。
四、晋取河北
是时成德节度使赵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皆羁縻于梁。梁太祖疑镕贰于晋,遣兵袭之,取深、冀二州。镕惧,与处直联合,共推晋王存勖为盟主,结攻守同盟以拒梁。梁遣兵攻镇州。太祖乾化元年,晋王存勖自将击梁军于柏乡(县名、旧属赵州,今属大名道),大破之。遂与二镇连兵伐燕。
初,燕王刘守光父仁恭,旧为晋王克用部将。唐昭宗乾宁二年,克用取幽州,表仁恭为卢龙节度使。昭宗之幸华州也,克用征兵于仁恭以勤王。仁恭不听,克用怒,自将击之。仁恭遂叛,附于梁。屡破晋兵。牵制晋南下之势,以故晋不能与梁竞。仁恭骄侈贪暴。天佑四年,守光囚之。仁恭长子义昌镇沧州节度使守文举兵讨守光,兵败见杀。梁封守光为燕王。乾化元年八月,守光自称皇帝。攻易、定等州。王处直求救于晋。晋王存勖与赵王镕合兵救之。二年正月,击破守光兵,克涿州。守光求救于梁,梁太祖自将救燕。与晋将史建塘、李嗣肱战于修县(今河北津海道景县,即故河间府景州),大败走还。
五、友珪之弑逆 后唐之建国 后梁之衰亡
时太祖久病,至是疾益笃。还至洛阳,谓近臣曰:“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太祖素荒淫,常征诸子妇人侍。假子博王友文之妻王氏貌美,有宠。将立友文为太子。次子郢王友珪无宠,心不平。是年六月,与其党韩勍弑太祖而自立,杀友文。三年二月,东都指挥使均王友贞起兵诛友珪。即位于汴,更名瑱,是为末帝。
是年十一月,晋师克幽州,执刘仁恭及守光以归,斩之,燕亡。时梁末帝乾化三年,西历纪元九一三年也。
燕亡以后,河北北部皆入于晋。晋乃旋师南下,经略河北南部。是时梁天雄(即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卒。末帝患魏博跋扈,贞明元年正月,分天雄军为二镇以弱其势。军校张彦作乱,劫节度使贺德伦请降于晋。是年六月,晋王存勖入魏州,进攻澶、卫等州,皆下之。与梁将刘鄩夹河而战,互有胜负。
是时契丹方强。其王耶律阿保机始建国,称帝改元,是为辽太祖。南侵晋地,取代北(即朔蔚新武儒等州,今山西雁门道及察哈尔口北道地)及平州(今河北津海道北部,即故永平府)。中国北境多没于契丹。(参观拙著《东洋史》中古史,第yi期,第五章)
晋王存勖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蜀主王衍、吴主杨薄屡以书劝王称帝,王不听。龙德元年正月,王得传国宝于魏州,将佐及藩镇皆称贺劝进。承业志在恢复唐室,闻王谋称帝,亟诣魏州力谏。王不能用,承业悒悒成疾而卒。龙德三年四月,王称帝于魏州,改国号曰唐。奉唐祀,是为后唐庄宗。追尊父克用为太祖武皇帝。
庄宗与梁夹河血战十二年。虽战胜攻取,迄不能制梁死命。成德叛将张文礼、昭义叛将李继韬各据镇降梁。猛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昭义节度使李嗣昭等相继战殁(贞明四年,晋军败于胡柳陂,周德威战死。龙德元年,成德将张文礼弑其节度使赵王镕而自立,晋以赵故将苻习为成德留后讨之,史建塘率晋兵助战中流矢卒。二年以李嗣昭为招讨使讨之,亦中流矢卒,李存进继之,亦战死,李存审继之,始破镇州。时文礼已死,诛其子处瑾、处球。三年,李嗣昭子继韬据潞州叛降梁)。北边又为契丹所骚扰,颇有进退维谷之势。太祖养子嗣源,勇而有谋。是年闰四月,袭梁郓州(今山东东临道东平县,即故泰安府东平州)取之。于是唐兵在河南始有根据地。梁以骁将王彦章为招讨使,击唐河南岸诸营,破之。进攻杨刘(今东临道,即故泰安府东阿县杨刘镇),庄宗自将救之。彦章不克而退。是年八月,梁遣彦章攻郓州。庄宗自将救之,以嗣源为前锋,击破梁军,执彦章,杀之,进逼大梁。梁末帝不知所为,聚众而哭。犹虑众兄弟乘危谋乱,尽杀之。左右或窃传国宝以迎唐军。末帝惊扰自杀。庄宗入大梁,诛梁宰相敬翔、李振等。追废梁太祖末帝为庶人,梁亡。河南诸镇皆降于唐。时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西历纪元九二三年也。梁凡传二主,十有七年而亡。
《中古中国地方社会的演变:唐宋之际的权力下移与精英重构》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唐朝灭亡至宋朝建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约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初),中国地方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政治权力自中央向地方转移的结果,更是伴随着社会精英阶层的重塑、地方性认同的兴起以及经济基础适应性调整的综合过程。我们摒弃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分裂”或“承平”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聚焦于权力真空下,地方社会如何利用既有的制度遗产与新兴的社会资源,构建出适应性更强的次级治理体系。 第一章:晚唐藩镇体制的结构性松动与地方军事化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并非简单的权力滥用,而是中央集权在边疆与腹地军事化需求压力下的结构性让步。本章首先梳理了藩镇集团的内部权力继承机制、财政独立性(尤其是盐铁专营权的下放)如何固化了其地方化倾向。重点分析了在黄巢起义后,中央政府为镇压叛乱而采取的“以夷制夷”和“授节自保”策略,如何加速了地方军事首领(节度使、观察使)的权力世袭化和地方化。 我们通过对河北、河东、淮南等地藩镇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军政府”模式的形成:军事权力与行政权力高度融合,其合法性基础逐渐从中央授予转变为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控制能力。这种结构性松动为后续五代十国时期地方政权林立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二章:五代士人阶层的“在地化”与文化资本的转换 五代时期,北方中原地区频繁的政权更迭,对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书探讨了在中央选官体系(科举制)功能弱化或中断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 传统的“居敬存诚”的儒家理想在战乱中难以维系,大量士人开始转向“实用主义”的生存策略。他们通过服务地方军事政权、参与地方水利建设、主持乡里教育或在地方宗族内部担任调解者的角色,实现了“文化资本”向“地方权力资本”的转换。本章将引入“地方士绅化”的概念,阐释这些精英如何利用其文化素养和宗族网络,在军事强权之外,构建起一层重要的社会缓冲与治理基础。我们将重点分析江南地区(如南唐、吴越)的文人政治,如何区别于北方地区的武力主导,形成独特的精英政治形态。 第三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与地方经济自主性的勃兴 唐宋之变,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不可逆转的南移。本书将关注这一经济变迁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它如何支撑了地方政权的地方化倾向。 在南方地区,漕运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的关中平原,使得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政权(如南唐、两淮)在财政上更具韧性。本书详细分析了宋代以前地方商业税的增长情况,以及地方性货币(如私铸钱、交子雏形)在区域贸易中的作用。这种经济自主性,使得地方政权对中央的财政依赖程度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政治谈判中的筹码。在土地制度方面,我们考察了南方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豪强对土地兼并的深化,这直接影响了宋代以来的赋役制度改革的基础。 第四章:基层治理的弹性与宗族网络的重塑 在中央权威薄弱的时代,基层社会的“内生性治理”能力凸显。本书着重分析了唐末宋初宗族、乡约、里正等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黄巢之乱及其后的地方冲突,极大地削弱了唐代以来“保甲制”等国家直接控制的基层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血缘或地缘纽带的宗族组织,承担起征派徭役、调解纠纷、组织防御的职能。我们通过对碑刻、家谱和少量地方志的梳理,重建了这一时期地方权力网络的“弹性”。这种弹性意味着,上层政权(无论是藩镇还是五代王朝)必须通过承认和利用这些既有的地方性社会组织,才能有效地实施统治,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央权威与地方社会自治的微妙平衡。 第五章:宋代“内转”:地方权力结构对中央集权的再吸收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宋代建立后,赵氏政权如何巧妙地“内转”和吸收前一个世纪积累的地方性权力成果,重塑中央集权体制。 宋初的统治者深刻吸取了唐末的教训,他们没有试图彻底摧毁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基础,而是通过文官政治的全面强化、藩镇的“更戍法”和“收支上供”制度,实现了权力的回流和制度化。本书认为,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在尊重了晚唐五代时期地方精英和经济重心的既有格局之上,通过“限制性授权”和“文官制约武官”的策略达成的。因此,宋代的集权并非对前一时期地方化的简单逆转,而是对地方性要素进行制度化吸收和再整合的结果。 结论:中古中国地方社会转型的历史意义 《中古中国地方社会的演变》指出,唐宋之际的地方权力下移与精英重构,是塑造后世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仅为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官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更确立了一种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范式——即中央权威必须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认可并吸收地方精英的文化资本和社会影响力。这一过程所展现的地方社会的适应性与韧性,是理解中国历史连续性与变迁性的重要视角。 本书特色: 时间聚焦精准: 专注于“唐末—五代—宋初”这一高变动性时期,避免将唐朝中晚期与宋代简单对接。 方法论创新: 结合社会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视角,强调权力结构与社会精英的互动关系。 资料挖掘深入: 广泛运用新近发现的碑刻、墓志和地方文献,对传统史学观进行修正。 概念重构: 提出“文化资本的地方化转换”、“内生性治理弹性”等概念,深化对中古地方社会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么长篇幅的断代史有些畏惧,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部分总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爆发,而过渡部分则通过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描绘进行缓冲和沉淀。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中都”(今北京)崛起过程的论述。书中对金代建都、城市规划以及人口迁徙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北方政治中心的形成过程,这对于理解后世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探讨“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层层递进的因果分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就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长久的思考和辩驳。此书绝非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思维的深度训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古典,但绝非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古籍的厚重美感。作者似乎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行文间带着一种疏朗和旷达。尤其是在描述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部分,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灵动,仿佛能闻到当时塞外的驼铃声和市井的喧嚣。比如,书中对于宋代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北方游牧民族腹地的描绘,不仅展示了经济的繁荣,更体现了一种超越政治藩篱的审美共通性。这种对“软实力”的关注,是许多传统历史著作所忽略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宋金议和过程时所采用的心理侧写,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君臣之间的试探与博弈,写得如同精彩的戏剧对白,让人不得不为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局限性而叹服。全书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未泯灭。

评分

这部历史著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据,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画卷。书中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与冲突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未简单地将民族冲突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融合与转型的过程。例如,在描述辽代契丹文化如何吸收汉文化元素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制度、宗教到日常生活,无不体现出多元文明交织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保持的客观性,即便面对敏感的历史事件,也能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分析其深层动因,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既有宏观的时代脉络梳理,又不乏对具体人物命运的深情刻画,使得这部厚重的历史读物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历史进程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也透露出编者的用心良苦,纸张的质感和字体选择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在内容层面,该书对元朝建立前后,特别是蒙古帝国扩张与中原整合这一复杂过程的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没有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简单地符号化,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在不同地域推行的差异化统治策略。例如,对色目人在元朝政治结构中扮演角色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游牧帝国治理庞大农耕文明所采取的实用主义路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信息流动的描述——驿站制度、文书往来如何支撑起跨越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这种对“组织能力”的聚焦,使得元史不再是单纯的征服史,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全球化早期形态”的案例研究。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帝国治理、文化同化与信息控制的绝佳范本。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那个时期“分裂”与“野蛮”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将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军事部署,转化为清晰易懂的逻辑链条。书中对于金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策略分析,尤其是其在城市管理和赋税制度上的调整,展现了其务实和高效的一面,这与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征服者”形象有很大出入。行文中那种对史料的娴熟运用,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准,不浪费一分笔墨,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充满了信息量。对于地方豪强、士大夫群体在不同政权更迭中的身份认同与选择,书中的论述尤其深刻,揭示了在时代洪流下,个体生存的复杂性和无奈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王朝的更迭,更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的史诗,迫使读者反思,在身份标签林立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我们”和“他们”。

评分

书到了,很好,很喜欢

评分

阶级是什么。是看到更高阶级会望而生畏,看到更低阶级会敬而远之。有进取心的人看到高阶级会想要打破阶级壁垒,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低阶级会心生怜悯。

评分

价廉物美,物流小哥给个赞!

评分

送货快,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本书初版于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开明书店的实版本为底本,并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单行夹注,并订正子原书的一些讹误。其中政治史部分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部分则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思勉(1884~1962),字诚之,今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评分

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宋辽金元史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价廉物美,物流小哥给个赞!

评分

都是正版的,优惠的时候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