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全2册)(陈梦家著作集)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全2册)(陈梦家著作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梦家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铜器
  • 海外中国铜器
  • 陈梦家
  • 文物
  • 艺术
  • 青铜器
  • 历史
  • 文化
  • 图录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3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78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陈梦家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5
套装数量:2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共三集,1946年曾刊印第一集,其他两集下落不明。今在国家图书馆发现陈梦家第二集手稿,此次与第一集合编,影印出版。

2. 所有图版均据原照片扫描影印。此次在国家图书馆与第二集手稿一同发现的,还有第一集和第二集全部的图版照片原件,一并影印。

3.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对310件流散在欧美的青铜器作了详细的分类、著录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4. 本书是中国学者所著、总结流散在欧美国家中国青铜器收藏状况的第一部图录。

内容简介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对310件流散在欧美的中国青铜器作了详细的著录与说明,将铜器分为47小类,说明内容包括尺寸、收藏地、出土情况、形制、用途、分期等。每件铜器均有照片。第一集150件,第二集160件,其中第二集收录有铭铜器34件,陈梦家在说明中也对铭文作了释读与考证。卷首有《中国铜器概述》一文,分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文字、铸造、鉴定十部分,对青铜器的器形分类、研究方法等作了概述。卷末附中西译名对照表和英文提要。

  本书是陈梦家本人研究青铜器的开始,为其后来的铜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青铜器流散在欧美的真实情况,是中国学者所著、总结流散在欧美国家中国青铜器收藏状况的第一部图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共有三集,送香港印刷出版,因日军占领香港,仅于1946年出版了第一集。长期以来,学界皆知《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有续卷,却从未见其物。今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的手稿,以及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所有铜器照片,与第一集合编,付诸影印,奉献学林。

  本书有容庚、商承祚二位先生金文题签。

作者简介

  陈梦家先生(1911—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搜集流散在欧 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撰著有《殷虚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中国铜器综述》、《汉简缀述》、《尚书通论》、《中国文字学》、《梦家诗集》、《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等。

精彩书评

  

曹菁菁(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共三集,送香港印刷出版,因日军占领香港,仅于1946年出版了第一集。长期以来,学界皆知《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有续卷,却从未见其物。今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品中发现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的原稿,以及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所有铜器照片。《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为中国学者所著、总结欧美国家收藏中国青铜器收藏状况的第一部图录。(《国家图书馆藏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未刊稿》)

目录

序(袁同礼)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

中国铜器概述

一 时期

二 地域

三 国族

四 分类

五 形制

六 文饰

七 铭辞

八 文字

九 铸造

十 鉴定

目录并说明

烹饪器(一) 鼎

烹饪器(二) 鬲

烹饪器(三) 鐪

烹饪器(四) 炉及鍪

盛食器(一)

盛食器(二) 盨

盛食器(三) 簠

盛食器(四) 彝

温酒器(一) 盉

温酒器(二) 斝

温酒器(三) 爵

温酒器(四) 鐎尊

盛酒器(一) 尊

盛酒器(二) 觚

盛酒器(三) 鸟兽尊

盛酒器(四) 壶

盛酒器(五) 卣

盛酒器(六) 罍

酒器调挹器(一) 勺

承器(一)

盥器(一) 盘

盥器(二) 鉴

盥器(三) 洗

兵器(一) 戈

兵器(二) 戉

兵器(三) 斧

车马器(一) 軎辖锏等

车马器(二) 车马零件

车马器(三) 钖饰

车马器(四) 銮和铃

服御器(一) 镜

服御器(二) 带钩

服御器(三) 奁

服御器(四) 旋

服御器(五) 镫

服御器(六) 削

杂器(一) 动物象及动物零件

附录

参考用书

校后附记

藏家中西名对照及藏品引得

图版 一—一五〇

英文提要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

目录并说明

烹饪器(一) 鼎

烹饪器(二) 鬲

烹饪器(五) 甗

盛食器(一)

盛食器(二) 盨

盛食器(四) 彝

盛食器(五) 盂

盛食器(六) 豆

盛食器(七) 敦

附容器

温酒器(一) 盉

温酒器(二) 斝

温酒器(三) 爵

盛酒器(一) 尊

盛酒器(二) 觚

盛酒器(三) 鸟兽尊

盛酒器(四) 壶

盛酒器(五) 卣

盛酒器(六) 罍

盛酒器(七) 觥

承器(一)

承器(二) 禁

盥器(一) 盘

盥器(二) 鉴

盥器(四) 匜

乐器(一) 钟

乐器(二) 淳于

兵器(一) 戈

兵器(四) 斤

车马器(二) 车马零件

服御器(一) 镜

服御器(三) 奁

服御器(五) 镫

杂器

编后附言

藏家中西译名对照表

图版 一五一—三一〇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全2册)(陈梦家著作集)》的内容,并力求自然、详实: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XX出版社 出版时间:XXXX年X月 导言:穿越历史的丝线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物质存在,更是社会结构、文化审美、政治哲学与民族心理的直观载物。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正是一部以独到视角,深刻剖析这一文化现象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服饰图谱汇编,而是一部融合了考古学、文献考据、艺术史以及民俗学的跨学科著作。沈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将中国古代服饰置于其发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变迁。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人文化”的方式重构了古代衣冠世界的图景。它不仅关注袍服的形制、色彩与纹饰,更深入挖掘了这些外在符号如何承载着礼制、阶层差异乃至士人心态的微妙变化。 第一部分:从殷商到两汉——形制初探与礼制初成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至中国文明的曙光时代——殷商与周代。沈先生通过对出土文物和早期文献的细致辨析,重建了这一时期服饰的基础形态。他指出,此时的服饰体系已初步具备“礼制”的雏形,服饰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社会等级的明确化。例如,对“深衣”的形制演变及其在周礼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就清晰地展现了早期服饰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进入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对服饰制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汉代“曲裾”、“直裾”等主要形制的特征及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沈先生对“襦裙”与“袍服”在不同阶层中的普及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汉代服饰中受西域文化影响的痕迹进行了初步的勾勒,展示了早期丝绸之路对服饰风格的渗透。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南北融合——审美转向的剧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服饰研究是全书的亮点之一。沈从文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褒衣博带”的审美转向。他认为,玄学思潮下士人的自我标榜与对传统礼教的疏离,直接反映在了服饰的廓形上——追求宽大、飘逸、洒脱,以此来表达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 本书不仅梳理了这一时期汉族服饰的特点,更着重考察了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氐、羌等)与中原服饰的碰撞与交融。通过对“裤褶”、“缺胯袍”等融合性服饰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元文化是如何在服饰的针脚中实现整合,为隋唐的恢弘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宋代理性——多元并蓄与内敛回归 唐代服饰的描绘,被赋予了本书中最绚烂的色彩。沈先生将盛唐的服饰文化视为一个开放、自信、多元的“世界性舞台”。他对“圆领袍”、“襦裙”的流行,以及胡服对唐代女性服饰(如坦领、帔帛)的深刻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他强调,唐代的服饰美学,在于其大气磅礴的结构与对异域风情的兼容并蓄,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是同频共振的。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宋代服饰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本书详细分析了宋代理学兴起后,服饰风格从唐代的“外放”转向“内敛”的趋势。宋代的服饰更注重织物的精细、纹样的寓意以及线条的简洁与端庄。沈先生特别关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直裰”、“褙子”等日常服饰的研究,揭示了这种审美回归背后,是对儒家“中和”之美的追求。 第四部分:明清的定型与规范——集大成与最后的辉煌 明代服饰的研究,着重于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规范化。本书对明代官服(如补子制度)的等级划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指出其严格的制度性是对宋代服饰规范的进一步强化。同时,对明代女性服饰——如“袄裙”、“比甲”的特点及其地方差异的梳理,也展现了明代服饰在世俗化进程中的丰富性。 清代服饰的研究部分,则聚焦于满汉文化的最终融合。沈先生对清代的“马褂”、“长袍”的形制变化,以及旗装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他不仅关注了官方服饰,还对民间服饰中的一些独特元素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后世对清代服饰的系统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基础。 结语:活着的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将服饰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沈从文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穿透了历代帝王的更迭与王朝的兴衰,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由丝绸、麻布与针线编织而成的中国社会变迁史。阅读此书,如同在历史的织机前驻足,亲眼目睹每一寸布料上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审美哲思。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精神面貌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而典雅的封面,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对于这种需要细致观察器物细节的图录来说,这点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器物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和对比,使得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把握住其脉络。每一件器物的拓片和照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这些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的基本描述,更深入探讨了其纹饰的寓意、铸造工艺的特点,甚至试图还原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阅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独运,那些冰冷的金属之上,承载了太多关于礼仪、权力与信仰的故事。装帧上的用心,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图录,难免会感到有些压力,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让人感到意外的舒适。虽然内容密度很大,但页面的留白处理得当,字体选择也兼顾了学术的严肃性和阅读的友好性,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塞满信息而导致的拥挤感。尤其是关键图样的标注和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当你对某一类器物产生兴趣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在全书中定位到相关联的例子。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使得即便是长时间的深入研究,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权威性的同时,做到了对普通爱好者保持足够的亲和力,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物普及读物所能比拟。作者在考证器物的年代和出土地点时,展现了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的文献资料之广博,令人叹服。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存有争议的器物断代问题,作者并未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引述了不同的研究观点,并阐明了自己倾向于支持的理由,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是真正学术著作的标志。特别是对那些罕见器形的解读,作者结合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旁证,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符号和纹饰,变得鲜活起来。这使得读者在查阅时,不单单是获取一个“这是什么”的答案,而是能深挖其背后的“为什么是这样”的逻辑链条。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和礼制演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资料详实且可靠,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石。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古代礼器形制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图版质量上的处理非常到位。许多珍贵的器物照片,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极其细微的锈蚀痕迹、范线遗留,乃至纹饰的笔触变化,都能被清晰捕捉。不同于一些老旧的图录,这里的图片光影处理得当,既保证了真实性,又凸显了器物的立体感和质感。此外,书中对于器物纹饰的局部放大图处理得非常巧妙,能够让人清晰地辨识出那些复杂的、层叠的图案结构,比如饕餮纹、乳钉纹的细节变化,这对于分析不同阶段的审美取向和技术成熟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材料。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一次高分辨率的虚拟“上手”观察,极大地丰富了对古代工艺细节的直观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它汇集了大量珍贵图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似乎是带着读者,从早期的原始器型,一步步迈入周代礼乐制度鼎盛时期的辉煌。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不同历史时期,铜器所承载的政治意图是如何影响其造型和纹饰的。比如,如何从商代晚期那种强调威严和神秘感的风格,过渡到西周早期那种更注重秩序与伦理的表达,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器类(如鼎、簋、尊、彝)的形制变化,将抽象的礼制概念具象化了。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古代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物质载体来维系和展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极具洞察力的解读路径。

评分

书很好,包装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印刷很清晰,非常棒。

评分

陈梦家的著作必买、必看。这次买一批书凑单,赶紧把这书买了。

评分

这两本够贵啊,还是之前出的性价比高点。内容真不错。

评分

书很好,包装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书很好,包装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这两本够贵啊,还是之前出的性价比高点。内容真不错。

评分

给朋友买的,朋友很满意,纸张印刷都不错,感谢京东

评分

陈梦家先生这个系列的书到目前基本都收了,这部铜器图录是在有新发现文稿后出来的,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