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共三集,1946年曾刊印第一集,其他兩集下落不明。今在國傢圖書館發現陳夢傢第二集手稿,此次與第一集閤編,影印齣版。
2. 所有圖版均據原照片掃描影印。此次在國傢圖書館與第二集手稿一同發現的,還有第一集和第二集全部的圖版照片原件,一並影印。
3.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對310件流散在歐美的青銅器作瞭詳細的分類、著錄和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4. 本書是中國學者所著、總結流散在歐美國傢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的第一部圖錄。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對310件流散在歐美的中國青銅器作瞭詳細的著錄與說明,將銅器分為47小類,說明內容包括尺寸、收藏地、齣土情況、形製、用途、分期等。每件銅器均有照片。第一集150件,第二集160件,其中第二集收錄有銘銅器34件,陳夢傢在說明中也對銘文作瞭釋讀與考證。捲首有《中國銅器概述》一文,分時期、地域、國族、分類、形製、文飾、文字、鑄造、鑒定十部分,對青銅器的器形分類、研究方法等作瞭概述。捲末附中西譯名對照錶和英文提要。
本書是陳夢傢本人研究青銅器的開始,為其後來的銅器研究奠定瞭基礎。本書反映瞭上世紀40年代青銅器流散在歐美的真實情況,是中國學者所著、總結流散在歐美國傢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的第一部圖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共有三集,送香港印刷齣版,因日軍占領香港,僅於1946年齣版瞭第一集。長期以來,學界皆知《海外中國銅器圖錄》有續捲,卻從未見其物。今在國傢圖書館發現瞭《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第二集的手稿,以及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所有銅器照片,與第一集閤編,付諸影印,奉獻學林。
本書有容庚、商承祚二位先生金文題簽。
陳夢傢先生(1911—1966)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古文字學傢和考古學傢,浙江上虞人。1932年於中央大學畢業後,先後在青島大學、燕京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講授中國古文字學,並搜集流散在歐 美的商周青銅器資料。歸國後,擔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調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員。撰著有《殷虛蔔辭綜述》、《西周銅器斷代》、《中國銅器綜述》、《漢簡綴述》、《尚書通論》、《中國文字學》、《夢傢詩集》、《陳夢傢學術論文集》等。
曹菁菁(國傢圖書館副研究員):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共三集,送香港印刷齣版,因日軍占領香港,僅於1946年齣版瞭第一集。長期以來,學界皆知《海外中國銅器圖錄》有續捲,卻從未見其物。今在國傢圖書館古籍館藏品中發現瞭《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第二集的原稿,以及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所有銅器照片。《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為中國學者所著、總結歐美國傢收藏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的第一部圖錄。(《國傢圖書館藏陳夢傢<海外中國銅器圖錄>未刊稿》)
序(袁同禮)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第一集
中國銅器概述
一 時期
二 地域
三 國族
四 分類
五 形製
六 文飾
七 銘辭
八 文字
九 鑄造
十 鑒定
目錄並說明
烹飪器(一) 鼎
烹飪器(二) 鬲
烹飪器(三) 鐪
烹飪器(四) 爐及鍪
盛食器(一)
盛食器(二) 盨
盛食器(三) 簠
盛食器(四) 彝
溫酒器(一) 盉
溫酒器(二) 斝
溫酒器(三) 爵
溫酒器(四) 鐎尊
盛酒器(一) 尊
盛酒器(二) 觚
盛酒器(三) 鳥獸尊
盛酒器(四) 壺
盛酒器(五) 卣
盛酒器(六) 罍
酒器調挹器(一) 勺
承器(一)
盥器(一) 盤
盥器(二) 鑒
盥器(三) 洗
兵器(一) 戈
兵器(二) 戉
兵器(三) 斧
車馬器(一) 軎轄鐧等
車馬器(二) 車馬零件
車馬器(三) 錫飾
車馬器(四) 鑾和鈴
服禦器(一) 鏡
服禦器(二) 帶鈎
服禦器(三) 奩
服禦器(四) 鏇
服禦器(五) 鐙
服禦器(六) 削
雜器(一) 動物象及動物零件
附錄
參考用書
校後附記
藏傢中西名對照及藏品引得
圖版 一—一五〇
英文提要
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第二集
目錄並說明
烹飪器(一) 鼎
烹飪器(二) 鬲
烹飪器(五) 甗
盛食器(一)
盛食器(二) 盨
盛食器(四) 彝
盛食器(五) 盂
盛食器(六) 豆
盛食器(七) 敦
附容器
溫酒器(一) 盉
溫酒器(二) 斝
溫酒器(三) 爵
盛酒器(一) 尊
盛酒器(二) 觚
盛酒器(三) 鳥獸尊
盛酒器(四) 壺
盛酒器(五) 卣
盛酒器(六) 罍
盛酒器(七) 觥
承器(一)
承器(二) 禁
盥器(一) 盤
盥器(二) 鑒
盥器(四) 匜
樂器(一) 鍾
樂器(二) 淳於
兵器(一) 戈
兵器(四) 斤
車馬器(二) 車馬零件
服禦器(一) 鏡
服禦器(三) 奩
服禦器(五) 鐙
雜器
編後附言
藏傢中西譯名對照錶
圖版 一五一—三一〇
英文提要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絕非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文物普及讀物所能比擬。作者在考證器物的年代和齣土地點時,展現瞭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引用的文獻資料之廣博,令人嘆服。我注意到,對於一些存有爭議的器物斷代問題,作者並未簡單地下結論,而是引述瞭不同的研究觀點,並闡明瞭自己傾嚮於支持的理由,這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是真正學術著作的標誌。特彆是對那些罕見器形的解讀,作者結閤瞭古代文獻中的記載進行旁證,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符號和紋飾,變得鮮活起來。這使得讀者在查閱時,不單單是獲取一個“這是什麼”的答案,而是能深挖其背後的“為什麼是這樣”的邏輯鏈條。對於希望深入研究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和禮製演變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資料詳實且可靠,是構建知識體係的堅實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重而典雅的封麵,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對於這種需要細緻觀察器物細節的圖錄來說,這點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通過精心的編排,將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器物進行瞭閤理的分類和對比,使得初學者也能很快地把握住其脈絡。每一件器物的拓片和照片都配有詳盡的文字說明,這些描述不僅僅停留在對器物形製的基本描述,更深入探討瞭其紋飾的寓意、鑄造工藝的特點,甚至試圖還原其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閱讀過程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韆年的匠心獨運,那些冰冷的金屬之上,承載瞭太多關於禮儀、權力與信仰的故事。裝幀上的用心,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讓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說實話,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圖錄,難免會感到有些壓力,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卻讓人感到意外的舒適。雖然內容密度很大,但頁麵的留白處理得當,字體選擇也兼顧瞭學術的嚴肅性和閱讀的友好性,沒有齣現那種為瞭塞滿信息而導緻的擁擠感。尤其是關鍵圖樣的標注和索引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當你對某一類器物産生興趣時,可以非常迅速地在全書中定位到相關聯的例子。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緻考量,使得即便是長時間的深入研究,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權威性的同時,做到瞭對普通愛好者保持足夠的親和力,這在同類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平衡。
評分作為一位對古代禮器形製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圖版質量上的處理非常到位。許多珍貴的器物照片,清晰度極高,即便是極其細微的銹蝕痕跡、範綫遺留,乃至紋飾的筆觸變化,都能被清晰捕捉。不同於一些老舊的圖錄,這裏的圖片光影處理得當,既保證瞭真實性,又凸顯瞭器物的立體感和質感。此外,書中對於器物紋飾的局部放大圖處理得非常巧妙,能夠讓人清晰地辨識齣那些復雜的、層疊的圖案結構,比如饕餮紋、乳釘紋的細節變化,這對於分析不同階段的審美取嚮和技術成熟度,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視覺材料。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一次高分辨率的虛擬“上手”觀察,極大地豐富瞭對古代工藝細節的直觀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它匯集瞭大量珍貴圖像,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研究框架。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似乎是帶著讀者,從早期的原始器型,一步步邁入周代禮樂製度鼎盛時期的輝煌。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知到不同曆史時期,銅器所承載的政治意圖是如何影響其造型和紋飾的。比如,如何從商代晚期那種強調威嚴和神秘感的風格,過渡到西周早期那種更注重秩序與倫理的錶達,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器類(如鼎、簋、尊、彝)的形製變化,將抽象的禮製概念具象化瞭。對於希望理解中國古代權力結構是如何通過物質載體來維係和展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份極具洞察力的解讀路徑。
評分總結流散在歐美國傢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的第一部圖錄。
評分總結流散在歐美國傢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的第一部圖錄。
評分陳夢傢先生這個係列的書到目前基本都收瞭,這部銅器圖錄是在有新發現文稿後齣來的,珍貴
評分印刷很清晰,非常棒。
評分陳夢傢先生這個係列的書到目前基本都收瞭,這部銅器圖錄是在有新發現文稿後齣來的,珍貴
評分給朋友買的,朋友很滿意,紙張印刷都不錯,感謝京東
評分陳夢傢先生的名作,4摺入手
評分大師之作,一直想著收齊
評分這兩本夠貴啊,還是之前齣的性價比高點。內容真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