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真题汇编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综合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发团队编写。本书在研究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依据考试难度,选择相关的内容编辑成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分析真题,把握脉搏
在编写过程中,中公教育研发团队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从复杂的考试中总结命题规律,并将研发成果融入本书中,同时融合了目前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热点,帮助考生把握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整体难度、命题特点、考查重点。
2.解析详细,夯实基础
本书给出了由中公研发团队反复论证和审定的答案和解析,每道试题解析详尽,不仅尽力挖掘解题方法,也对考生易错选的选项进行分析,解析细致,讲解详细,易学易懂,帮助考生巩固记忆,夯实基础。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真题汇编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综合基础知识》是由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在研究近几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包含下列内容:6套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和6套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其中,6套真题汇编精选了近几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部分真题,这些真题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命题规律和考查趋势,极具代表性。6套全真模拟试卷依据2017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的标准进行命制,难度与真题的难度相当,涵盖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以期考生能融会贯通。
目录
2017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1)
2016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精选)(19)
2015年漯河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27)
2015年焦作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38)
2014年平顶山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51)
2014年南阳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63)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79)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97)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114)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130)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146)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163)
2017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81)
2016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188)
2015年漯河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93)
2015年焦作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99)
2014年平顶山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207)
2014年南阳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214)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22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228)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234)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241)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247)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254)
精彩书摘
2016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精选)
第一部分职业能力测试
1.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平台来开展活动。人际传播是指举办论坛、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新媒体集合了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两者的优点,兼具广泛性和精准性,既可以同时面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受众,也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一对一的交流。受众既是传播的目标对象,也是传播的主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二次乃至多次再传播。
根据上述文字,对“新媒体”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是建立在大众传媒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基础之上的
B.新媒体的受众已从传播的目标对象转变为传播的主体
C.新媒体有助于我们实现二次乃至多次再传播
D.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体现了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优势
2.说起社会公正,最多人的答案是要机会平等。说起机会平等,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是公平的,因此最后跑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那也是公正的。问题是: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更进一步,当我们用起跑线这一比喻来思考正义问题时,背后有着怎样的道德想象?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机会平等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同一起跑线上
B.只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才能实现机会平等
C.机会平等是努力确保起点公平,容许竞争者自由发挥
D.所谓起点公平是要抹平竞争者的所有差别
3.12,5,7,-2,9,-11,()
A.18B.-18
C.20D.-20
4.6个大球与3个小球共重48克,6个小球与3个大球共重42克,则大球重多少克?
A.4B.5
C.6D.7
5.仙境:漫游
A.得当:安排B.旖旎:风光
C.自然:亲近D.完成:作业
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文化的脉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书并非专注于当下特定考试的备考资料,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且深邃的领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追溯那个遥远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年代,探寻中华文明最初的种子是如何播撒,又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文明之花。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史前遗址的诉说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静默了千年的史前遗址,它们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家书”,承载着先民们最原始的智慧与创造。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例如: 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 从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窥探人类在中华大地上蹒跚学步的足迹。我们会考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如何利用简单的石器与自然搏斗,如何学会用火,如何形成最初的社会组织。重点将放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分析其在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早期人类社会形态的初步勾勒。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曙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更加稳定的定居时代。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北方与南方的两大新石器文化发源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探索彩陶的精美工艺,理解其在艺术、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考察磨制石器、骨器、玉器的进步,展现农业生产的初步发展;分析聚落形态的演变,从半地穴式房屋到大型环壕聚落,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我们将重点解析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早期城址,如山东的二里头遗址,并探讨其是否与夏朝的早期国家形态有关联。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 了解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水稻种植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欣赏漆器、象牙雕刻等精美工艺;重点分析良渚文化的玉器体系,特别是神人兽面纹玉琮、玉璧等,解读其复杂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和早期国家权力象征。良渚古城的发现,更是将中国早期城市的历史提前了千年,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城市规划、水利系统和墓葬制度,揭示其高度发达的文明水平。 陶寺遗址的文明密码: 作为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如早期铜器、文字符号的雏形,以及规模宏大的王陵墓葬,为我们解读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宝贵线索。我们将详细分析陶寺遗址的社会分化、礼制萌芽以及其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定位。 第二章:邦国林立与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奠基 在史前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文明进入了更为成熟的早期国家阶段。本章将围绕夏、商、周三个重要的朝代,展现中华文明制度、文化与思想的初步形成。 夏朝的传说与考古: 尽管夏朝的存在在过去长期存在争议,但随着二里头遗址的深入发掘,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该遗址很可能就是夏朝晚期的都城。我们将梳理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并结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分析其宫殿建筑、青铜器铸造、陶器工艺以及墓葬制度,探讨夏朝是否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如王权、官僚体系和国家祭祀。 商朝的辉煌与神秘: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商代历史最直接的证据。本章将重点关注: 甲骨文的解读: 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文字形态及其在记录政治、军事、祭祀、农业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展现商朝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天文历法以及统治者的权力运作。 殷墟的遗存: 深入探究殷墟遗址,特别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墓葬区。分析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了解商代王室的祭祀活动;解读大型王陵的规模与随葬品,窥探商代社会的贫富差距与等级制度;研究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探讨其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礼制功能。 商代青铜文明: 详细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脉络,从早期朴素的器形到晚期繁缛精美的纹饰,分析不同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祭祀、宴饮、军事等方面的用途,揭示青铜器在商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西周的封建与礼乐: 西周取代商朝后,建立了一套更为完善的统治制度。本章将重点阐释: 分封制与宗法制: 解释西周如何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统治,以及宗法制如何维系家族等级与政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建立: 探讨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分析礼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确立等级尊卑等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周礼》等文献,理解礼乐制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影响。 青铜铭文与早期文献: 通过对毛公鼎、散氏盘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了解西周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同时,将简要介绍《尚书》、《诗经》等早期文献的价值,它们为我们认识西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 第三章:思想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文化熔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也是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史称“百家争鸣”。本章将深入剖析这场思想盛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社会变革与思想的土壤: 详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如铁器的使用、商业的兴起、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等,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动摇了周代的贵族统治,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为思想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儒家的仁爱与秩序: 重点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阐释“仁”、“礼”、“忠”、“恕”等核心概念,探讨儒家如何关注人伦道德、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介绍《论语》及其在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作用。 道家的自然与逍遥: 深入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阐释“道”、“无为”、“自然”、“逍遥”等核心理念,探讨道家如何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介绍《道德经》和《庄子》的哲学智慧。 法家的强国之道: 分析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阐释“法”、“术”、“势”等概念,探讨法家如何强调以法律、刑罚来强化君权、富国强兵。 其他诸子百家的贡献: 简要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逻辑辩论,阴阳家的宇宙观,以及农家的生产经验等,展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相互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如何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并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章:文明的早期形态——文字、科技与艺术的萌芽 除了政治、思想上的发展,中华文明在早期也孕育了丰富的科技与艺术成果,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的演进与传播: 回顾甲骨文、金文、篆书等早期汉字的书体演变,探讨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如何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早期科学技术的探索: 介绍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如干支纪年法)、数学(如《九章算术》的萌芽)、医学(如早期医药知识的积累)、农业技术(如灌溉、农具的改进)等方面的早期成就。 艺术的魅力与象征: 欣赏古代陶器、青铜器、玉器、壁画等艺术品,分析其造型、纹饰、色彩及其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象征意义。 结语:文明的基因与传承 本书旨在梳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发展的脉络,展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伟大成就。它不是一次短暂的冲刺,而是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对这些古老遗迹、文献和思想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洞察其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的精神气质,认识到这些早期文明的基因,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今日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这是一次回归本源的旅程,一次重新认识我们自身文化根脉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