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套裝上下冊)

中國近代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恭祿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近代史
  • 套裝
  • 上下冊
  • 通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讀物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56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59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近現代名傢講義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64
套裝數量:2
字數:6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

  陳恭祿(1900—1966),江蘇丹徒人,著名史學傢。曾在金陵大學學習,後又至武漢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中國通史》《日本全史》等。

  1934年寫就的《中國近代史》,是陳恭祿先生諸多著作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專著,全書共19篇,約70萬字,敘述起自晚清鴉片戰爭,迄於20世紀30年代初。時間跨度尤長,涵蓋內容宏豐。其論及領域極廣,如地理、民族、政治、經濟、交通等。此書甫一齣版,短短數月內便印至第四版,曾作為“大學叢書”之一,也曾被目為代錶民國時代較高學術水準的中國近代史著作。直至今日,仍是中國近代史專業學生必讀書目之一。其學術價值,嚴謹的敘事風格,紮實的資料儲備,非一般冠名“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可比肩。

  今以1935年商務印書館《中國近代史》 (“大學叢書”本)為底本,將陳著《中國近代史》重新整理齣版。陳先生在此書序言中說道:“不幸迨今近代中國史之著作,仍在失望之中。民國十五年,著者萌有著作之誌願,會以人事環境之變遷,未能積極進行。十七年,於金大擔任教職,知其需要之殷,勉力進行。”“餘授武大史學係一年級《中國近世史》,采用此書為教本。”由此可知,此書之撰寫及用途,與陳先生教學不無相關,故將此書納入本社“近現代名傢講義叢刊”中,以饗讀者。此次齣版,主要就版式、標點、訛誤等方麵進行瞭調整或更正。現略闡如下:

  一、 為便於讀者閱讀,將原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原先的專名綫,僅保留書名、條約名等,以書名號標示。

  二、 按照新式標點規範,對原先的標點進行瞭調整,以使更符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三、 對原稿中不恰當的稱呼也予以改正。如“猺”改為“瑤”、“獞”改為 “僮”等。

  四、 更正瞭原稿的一些錯誤。如因排版造成的文字顛倒等。

  希望藉著這部著作,陳恭祿先生其人其著能有更多的讀者去關注、去瞭解。


內容簡介

  1934年完成的《中國近代史》是陳恭祿著作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專著,曾被目為代錶民國時代較高學術水準的中國近代史著作。全書共19篇,約70萬字,敘述起自晚清鴉片戰爭,迄於20世紀30年代初。跨越時間長,涵蓋內容豐富,論斷公允。其所論及領域極廣,地理、民族、政治、經濟、交通等。

  書稿章節也頗有特色,並非三級標題式,而是將所有關鍵詞集中於篇名下,正文的敘述則一一對應,相應順延。雖環環相扣卻又可獨立成章。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江蘇丹徒人,著名史學傢。曾在金陵大學學習,後又至武漢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甲午戰後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近代中國史料評論》、《中國通史》、《日本全史》、《中國上古史史料之評論》等。

目錄

四版自序1

自序1

上捲

第一篇鴉片戰前之中國3

地理上之影響——中國民族——清帝之入主中國——中央官製——地方官製——政治上之積弊——財政之情狀——人口激增與生計睏難——秘密會社之活動——叛亂之迭起——對外之觀念——古代中西之交通——中國所受外國之影響(物産、思想、文學、科學、美術等)——閉關思想之成立——葡萄牙人之東下——耶穌會教士——西荷諸國人之相繼來華——中俄之交涉——國際貿易之情狀——管理外人之方法——法律問題——睏難之癥結

第二篇中英衝突及鴉片戰爭37

律勞卑之來粵——平等待遇之爭執——交涉之惡化——睏難之癥結——緘默期內之大事——商欠——鴉片之略史——鴉片暢銷之主因——煙禁之議——林則徐之禁煙——義律繳交鴉片之經過——禁煙之希望——林維喜案之嚴重——清廷之主戰——英國之宣戰——軍備之比較——定海陷後朝旨之中變——琦善和戰之兩難——道光再主用兵——廣州之屈服——英艦之北上——浙蘇戰守之失敗——國內紛擾之情狀——和議之經過——《南京條約》——和議之評論——戰敗之原因——政治上之弱點

第三篇戰後外交之形勢及英法聯軍之役70

中英善後交涉——中美訂約——中法交涉——條約中之要款——耶穌教之弛禁——香港澳門與中國之關係——五口開放後之情狀——鴉片輸入之激增——對外思想之不變——青浦案件之解決——廣州入城爭執之嚴重——三國修約之失敗——海盜與亞羅事件——混戰與報復——西林教案——聯軍來華——廣州陷後之情狀——四國公使之通牒——和議之情狀——四國《天津條約》之成立——朝廷挽迴津約之失敗——條約中之要款——換約之起釁——戰事之責任——朝旨之中變——聯軍第二次北上——和議睏難之癥結——巴夏禮捕後之交涉——鹹豐之決心議和——和議之條件——清代外交之評論——中國對俄所受之損失

第四篇太平天國及撚苗亂115

黃河改道及其影響——人口激增——秘密會社之活動——財政之睏難——政治之腐敗——廣西之情狀——洪秀全之略傳——上帝會與團練——洪秀全之起兵——起兵後之時機——攻擾六省之經過——太平軍中之思想——文化之摧殘——戰勝之主因——太平軍、清軍、人民、迷信、種族思想、女子、軍械——清廷應付之方略——洪秀全之失策——北伐軍之失敗——江蘇境內二軍之相持——太平軍之西徵——曾國藩練勇之睏難——討賊之檄文——檄文之批評——湘軍齣徵之戰績——湘軍戰勝之原因——江北、江南大營之敗潰——全國紛擾情狀之一斑——經濟製度之紊亂——人民所受之痛苦——餉糈之榨取——太平天國與外國之關係

第五篇太平天國及撚苗亂(續前)148

洪秀全之宗教思想——三字經——洪秀全之天國——上下階級之森嚴——朝廷情狀之一斑——軍政與嚴刑——公田之計劃——天曆——天國中之婦女——消極之禁令——內訌及其影響——太平軍之戰績——湘軍剋復安慶——陳玉成之敗死——常勝軍之成立——太平天國末年之情狀——外人之觀察——淮軍之起——湘軍近逼南京——華爾死後之常勝軍——戈登之戰績——蘇州殺降之事件——太平軍之餘支——湘軍攻陷南京——太平餘眾之命運——撚軍之大起——平撚——清廷治苗之失策——湘軍平定苗亂——戰爭期內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人口減少之估計——內亂之評論

第六篇內政外交189

清季之政治情狀——鹹豐死之政變——同治傢庭之慘劇——承繼大統之問題——慈禧之專政——光緒、慈禧之關係——宦官之亂政——朝廷之情狀——地方長官之權重——仕途之冗雜——軍隊之腐敗——財政之睏難——曾左二氏之失望——李鴻章之觀察——颱諫之積弊——漢族之移民——人口之問題——總理衙門之創立——外國使臣之地位——駐外公使之派遣——大臣對外智識之幼稚——外交上之主要問題——海關之改組——香港、澳門漏稅之解決——海軍之創設——機器局與陸軍——招商局之成立——鐵路之興築——電報、電話及郵局之設立——新教育之失敗

第七篇內政外交(續前)234

覲見之爭執——外使之入覲——遣使之睏難——斌椿遊曆之失敗——蒲安臣之齣使——駐外使館之成立——條約——滇案之交涉——煙颱會議——交涉之評論——中德修約之交涉——外商之貪心——反對教士之傳說——教案之迭起——天津教案之嚴重——藩屬之觀察——新疆叛亂之平定——伊犁之交涉——中日之關係——中國對於安南之失策——和議之失敗——戰爭之經過——和議之成立——交涉之評論——緬甸之喪失——西藏交涉之開始——帕米爾之交涉——外人之贊助中國——華工販運之慘史——國際貿易之發達——輸齣輸入之物品——國內情狀之不變

第八篇中日交涉283

清初中日之關係——商約之成立——副島種臣之來聘——日本之齣兵颱灣——颱案之解決——日本兼並琉球——琉案交涉之失敗——朝鮮之概狀——日韓之爭——朝鮮之訂約通商——中國對韓之政策——朝鮮之政變——中日《天津條約》——二國閤作之計劃——修約之失敗——袁世凱之活動——朝鮮政治之腐敗——中日軍備之比較——二國齣兵朝鮮——改革韓政之爭論——戰事之責任——清兵之敗齣朝鮮——海上戰爭——朝廷之情況——奉天境內之戰——北洋艦隊之消滅——最初議和之失敗——李鴻章之渡日議和——和約之成立——朝臣之議論——三國乾涉——換約——割颱之始末——交涉之總論

第九篇戰後中國之危機336

外交上之新形勢——外債——中國藉款之睏難——法國之野心——俄國侵略之計劃——中俄密約之成立——俄國經營之東省鐵路——關稅之交涉——鐵路藉款之爭執——德租膠州灣——俄租旅順、大連——法租廣州灣——英國對華之政策——英租威海衛等——日意二國之要求——列強在華之鐵路承辦權——中國損失之綜計——門戶開放政策之成立

下捲

第十篇變法運動375

國內之積弊——變法之阻礙——教士之影響——士大夫之思想——變法者之辯護——變法之動機——康有為之活動——變法之鼓吹——政府之籌餉練兵——新事業之創辦——慈禧、光緒之疑忌——康有為變法之計劃——光緒詔定國是——新黨之進用——新政——反對變法之主因——反對者之議論——新法推行之睏難——變法誌士之大無畏精神——太後之阻撓新政——袁世凱之變節——康梁之齣險——變法誌士之受禍——舊製之恢復——廢立之隱謀——結論

第十一篇義和團之擾亂421

反對外人之心理——教案睏難之分析——人民生計之睏苦——財政之窘狀——練兵——秘密會社之活動——國內之紛擾——義和拳之略史——山東拳亂之勢熾——朝廷之態度——直隸拳亂之情狀——外兵入京保衛使館——主戰派之氣焰——拳民入京後之情狀——塘沽炮颱陷後之混戰——禦前會議——宣戰詔書——宣戰後之北京——北方之慘殺——教士

第十二篇義和團之擾亂(續前)450

五大臣之遇害——朝旨之中變——護送公使齣京之平議——劉坤一之保境安民——天津之陷失——聯軍入京之經過——車駕齣京之情狀——北京之紛擾——京外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天津都統衙門之威權——德俄之野心——下詔罪己——李鴻章之失策——懲辦禍首之交涉——和議進行之睏難——條約中之要款——結論——中國之屈服

第十三篇改革與革命附外交482

變法之傾嚮與主張——改革之睏難——預備立憲——朋黨之排擠——言官之地位——人民覺悟之錶現——政治改革——官製軍政法律——新教育之創辦——盲然奬學之流弊——實業之奬進——廢八股——滿漢平等——諭放腳——嚴禁鴉片——帝及太後之病死——親貴大臣之重用——諮議局與資政院——秘密會社之活動——興中會及同盟會——光復會等——會黨活動之方法——國有鐵路政策之決定——川路爭議之嚴重

第十四篇改革與革命附外交(續前)523

武昌革命之經過——清廷應付之策略——各地之響應——革命之勢力——建設之精神——清廷驚惶失措之窘狀——鄂寜兩軍之戰——臨時政府成立之經過——和議之進行——袁世凱之陰謀——清帝之遜位——國內之政治問題——清季外交之趨勢——亂後之善後問題——三國商約——英日同盟——滿洲問題之嚴重——日俄戰爭——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中日交涉之睏難——懸案之解決——中美德同盟之議——國際鐵路計劃之失敗——中俄交涉——領荒移民之開始——藉款築路——列強對於革命之態度——外濛獨立——英謀西藏——經營西藏之失敗——外交損失之總論

第十五篇政治社會情狀565

君權之發達——宮廷生活之情狀——大臣之無權——疆吏之恭順——州縣官之睏難地位——貪墨之一斑——刑罰之嚴酷——官儀之盛——學塾之生活——童試——生員考試——鄉會試等——闈中情狀之一斑——中試者之地位——八股文之說明——文學之趨勢——思想與學藝——土地之分配——田稅——農民生活之情狀——工人——商人——傢庭生活——宗教思想——經濟狀況——自治組織——結論

第十六篇民國以來之內政外交608

善後問題——首都之爭執——臨時約法——政黨之紛擾——責任內閣之失敗——政治實狀——國會之召集——地方政府之情狀——武人之跋扈——第二次革命——革命後之政治問題——官製之迭更——帝製運動之始末——割據之形勢——政治失敗之主因——外交問題——外濛西藏之交涉——中日交涉——府院之爭——復闢之失敗

第十七篇民國以來之內政外交(續前)643

南北戰爭——北方情形——南方黨爭——和議之失敗——國內之擾亂——省憲運動——直奉戰爭——廣東政變——法統下之紛擾——國會之劣跡——反直戰爭——歐戰之影響——中俄問題——中俄條約成立之經過——華盛頓會議——北方之混戰——中國之新覺悟——國民黨之改組——廣東之統一——北伐軍之勝利——寜漢分裂——北方情狀——北伐完成——統一代價之一斑——五院之創設——戰爭之迭起——最近政治狀況——外交之新趨勢——最近外交問題

第十八篇結論(國內問題之分析及建設之途徑)688

政治情狀——中央財政狀況——各省稅收——軍隊——鄉村匪患——國際貿易——列強投資——人口問題——節製生育——農工商業——交通——教育——公共衛生——結論

第十九篇史料評論729

新史料之印行——政書——碑傳——文集——信件——日記——年譜——時人記載——其他——研究之途徑

年曆對照錶742


前言/序言

  四版自序

  於今書業不景氣之時期,《中國近代史》居然於發行後四個月內重版兩次,又為讀書競進會選為大學組必讀之書。社會上之意外歡迎,齣於著者意料之外,心中愉悅,自不待言,一麵錶示感謝,一麵則常自責。心尤不安者,無過於誤植之多。其造成之原因雖多,固不能盡諉過於人,著者蓋有相當責任。書於三月齣售,著者讀完一遍,發現不少之誤植,即於四月函告齣版人謂書再版,望挖正後付印,而齣版人復稱再版現已印成,唯有附印勘誤錶之辦法。近者更有發現,並知平裝本將即付印,當能一一挖正。改正多為誤植,亦間有一二敘述之史跡。

  書稿於去年夏寄齣,一年之後,再讀此書,感覺尚有一二應改之處,顧改文稿牽及紙版能否再用,且為時太久,而社會上需要此書甚殷,故暫作罷。今可於此說明者,共有三事。一、 袁昶、許景澄奏疏實不足信,不如刪去。二、 《景善日記》著者初未能得原文,書中譯文,當改用原文。三、 政府廢兩,計量改用公擔,而書仍用舊製。讀者當知關銀一兩抵一·五五八元,一公擔抵一·六五四擔。他如論者謂書敘述外交太多,關於學術者太少,則所見不同,著者自有立場也。倘有修正,亦當俟諸將來。

  餘授武大史學係一年級《中國近世史》,采用此書為教本。誤植亦有學生告知者,深為感謝,並誌於此。


  陳恭祿序於半山廬 民國二十四年六月


  自序

  一國現狀之造成,一由於地理之影響,一由於古代之遺傳,一由於社會上之勢力,一由於領袖之指導。四者之中,就人事而言,曆史上之遺傳,常占重要之地位,中國古代嬗變之史跡,頗足以資證明。及至近代,實用科學大有進步,世界上之交通日趨便利,國際上之關係,以商業政治之促進,大為密切。外來之影響,乃為造成中國現狀基本勢力之一。中國以悠久之曆史,傾嚮於保守;領袖之思想,民眾之觀念,均其極端之錶現。政治傢不能認識其所處之新環境,而能斷然有適當之處置。列強或欲適用西法於中國,或謀商業之利益,或求政治上之勢力,或存兼並領土之野心,而中國本於固有之心理與慣例,應付新時代之問題,莫不失敗。中西衝突遂為近代中國史上之大事。吾人今欲明瞭已往之事跡,現時所處之地位,及將來建設之途徑,非有信實之曆史,敘述近代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嬗變之經過,則不可能。社會科學失其贊助,將或多無根據。近代史之著作,久為國內知識界之急切需要。

  餘自識字以來,頗留心於故事,及入中學大學,深知吾人曆史知識之淺陋。關於社會科學之理論,多應外國近世環境而生,或不切閤於中國之社會,運用之時,嘗或難於辨彆輕重緩急,教育之價值與效力,為之減低。不幸迨今近代中國史之著作,仍在失望之中。民國十五年,著者萌有著作之誌願,會以人事環境之變遷,未能積極進行。十七年,於金大擔任教職,知其需要之殷,勉力進行。二十一年春,完成十三篇,決定分捲齣書,由新月書店印行,初不知其營業失敗也。雙方議定至遲鼕季齣書,書店遲至次年五月,上冊排校方始完畢,定於六月發行,忽又擱置數月,據稱新月並於商務,歸其印行,而書仍未齣售,並置去函不復。本年二月,始與當事人相見,收迴原稿。著者以全書文稿已成,望其迅速印成,最後決定,歸商務印行。

  全書共十九篇,內容可略見於目錄,初擬命名《中國近百年史》,而坊間書用此名者甚多,免相混亂,改稱《中國近代史》。“近代”二字,本無確定界說(史期區分原極牽強,不過因其便利而已),史傢劃分史期,常不相同。愚意近百年內,中國國際關係根本改變,思想、學術、政治製度、社會經濟莫不受外影響,其事跡迥異於前古,作一時期似較便利,且書內容不限於百年內之史跡,故定名曰《中國近代史》。著者著書之目的,深願贊助讀者明瞭現時中國國際上之地位,政治上之嬗變,外交上之趨勢,社會上之不安,經濟之狀況,人口之問題;認識其交相影響之結果,分析其造成經過之事跡,討論其成功或失敗之原因,辨彆事後之得失利弊。吾人處於今日議論古人,原非難事。著者之論斷,專欲讀者瞭解當日之背景環境,及其失策與責任,非彆有好惡也。綜之,近代史範圍之廣大,事跡之繁賾,製度之劇變,生活情狀之改易,開中國曠古以來未有之奇局。其材料之多,浩如煙海,第十九篇略論史料之種類與價值,事跡之繁,固不能一一敘述也。

  古今史之性質不同,方法亦各迥異。古史之存於今者,或為編年,或為問答,或為傳體,或為紀事本末,或為文獻,名目不一,要多因陳抄襲。其材料或不問來自何方,編纂者或不辨其真僞,書中或為諛墓毀墓文字,或為按年列舉之政令大事,或不問其是否實行及行後之利弊,雜然抄入。其一部分誠所謂“斷爛朝報”,或“流水賬目”也。吾人讀之,殊難明瞭整個社會之情狀。今日編著曆史之方法,簡單言之,首先搜集原料,及時人紀錄,辨彆著作人之目的,有無作用,及其與史跡之關係,比較各種紀錄之內容,考證其真僞。其有證明者,始能定為事實,證以時人之議論,辨析其利害。然後綜閤所有之事實,將其縝密選擇,先後貫通,說明史跡造成之背景,促成之各種勢力,經過之始末,事後之影響,時人之觀察,現時之評論,而以深切美麗之文寫成。此史學者不易養成之原因,而固吾人今日之正鵠也。著者編著此書,不過自信未入於歧途,於試驗之中,不肯放棄責任而已。

  書中論斷,著者非詆毀時人,或為之辯護,不過以公平之態度,說明其立場。讀者之意見,或同或異於結論,著者固無強人從己之意,且書非宣傳作品,讀者多為成年之人,當可根據事實,自由錶示意見也。更當說明於此者,外交上之事件,尤易引起爭論。蓋人類之普遍心理,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對其傢庭國傢無不如此,詆毀外國,國人固少反對,且有愛國之名。此種畸形褊狹之心理,徒為害於國傢。著者之目的,既非為片麵之宣傳,又非為造成國際間之仇恨,惟願平心靜氣,根據事實,敘述外交上之史跡,討論其問題,研究其經過,對於侵略之罪惡,決不為之稍諱,庶可成為認識列強責任之信史也。

  近百年來,內政外交交相影響,中國以不平等條約之束縛,主權減削,內政往往深受外國之影響,外交之篇幅頗難預定,乃聽材料自行決定。書中地名以政府之變更,改易舊名,此種習慣,原為專製帝王改製之餘毒,對於吾人則頗增加睏難。著者敘述過去之史跡,自當仍用前名,但為便利讀者起見,常或附注今名。關於地圖,著者知其重要,不幸不能繪畫,插入書中。事無奈何,唯願讀者自備地圖參看。

  人名亦有睏難,君主避諱不名,徽號字數贅多,廟號繁雜,均不便於記憶,民間用其年號,清帝除太宗而外,未曾改元,舉其年號,人皆略知其事業,今仍照用,代替其名。大臣之見於史料者,或稱姓名,或稱字號,或稱官名,或用地名,或稱謚號,變化繁雜,著者為便利之計,多用姓名。外人名稱,以譯音之故,常不一律,作者將其劃一,且多附注原名。國名載於舊檔者,或先後迥異,或交相雜用,如英或稱佛郎機,或稱大西洋,或稱紅毛,非外國書籍證明,殆難辨彆。葡萄牙則稱大西洋,美稱米,法稱佛等,書中均改用今名。

  年代舊用皇帝年號,或用甲子,近時或以孔子誕辰,或以民國成立之年為紀元。自今觀之,多不適用,清帝於嗣位之次年,詔改年號,其先,帝多改元,積時既久,推算睏難,如鹹豐元年,讀者或不能即知其距今若乾年也。甲子計算,亦常不便於用。新法紀年如孔子誕辰,尚未通行全國,效仿西法,徒為增加睏難,清代史跡,用民國紀元前計算,頗感不便,對於吾人亦無所得。著者為便利讀者起見,多注明公元。英人葛麟瑞(Charles Kline)所著之《中西年曆閤考》,及陳垣之《中西迴史日曆》等書均極便於檢查,更附道光以後之年曆對照錶於書後。至於年錶,說者謂為史書所必備,實則不然,史跡絕非年錶所能形容,且錶非詳細說明,多無益於讀者。吾人固不必墨守古代之體例也。

  此書編著之初,頗賴友人章誠忘等之贊助,又濛親友抄寫,皆深感謝。書中所敘之事實與議論,與任何人無關,著者一人負責而已。書為著者關於中國史有係統之第一作品,深願讀者有所指導,並書於此。


  陳恭祿自序於珞珈山民國二十三年五月



史海鈎沉:一部波瀾壯闊的民族復興史詩 《東方風雲錄:從晚清到新中國的時代變遷》 (套裝共兩冊,約1500頁)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近現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思想嬗變曆程的宏大敘事。它以時間為軸,以關鍵轉摺點為錨,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維的近代中國圖景。上冊聚焦於舊製度的瓦解與新力量的萌芽,下冊則著墨於革命的洗禮與現代國傢的艱難構建。全書堅持以人為本的史學視角,探討瞭不同階層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掙紮與貢獻。 上冊:舊夢的破碎與黎明的微光(約1840s – 1911) 第一篇:帝國黃昏:內外交睏下的危機四伏 本書開篇追溯至鴉片戰爭前夜的清帝國。我們審視瞭康乾盛世餘韻下的深層結構性矛盾:僵化的官僚體製、土地兼並加劇導緻的社會矛盾、以及在閉關鎖國政策下與世界脫節的知識體係。 第一章:天朝的裂痕:兩次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體係的建立。 詳細考察瞭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如何撕裂瞭傳統中國的世界觀,並分析瞭《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一係列條約對中國主權和經濟命脈的係統性損害。重點闡述瞭“協定關稅”的深遠影響。 第二章:內憂與外患的交織:太平天國運動的復雜性。 本章超越瞭簡單的農民起義敘事,深入探討瞭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一次深刻的社會與宗教實驗,其失敗對清朝中央權力結構(如湘軍、淮軍的崛起)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變化。同時,也剖析瞭撚軍、迴民起義的地域性與民族性訴求。 第三章:器物之爭與製度之思:洋務運動的興衰。 我們詳細描繪瞭李鴻章、左宗棠等實乾傢們在“師夷長技以製夷”口號下的工業化嘗試。通過對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案例的分析,揭示瞭洋務運動在技術引進層麵的成就與在體製改革層麵遭遇的巨大阻力。甲午海戰的慘敗被視為這場“自強”運動的終極審判。 第四章:救亡圖存的思潮湧動:從維新變法到共和呼聲。 重點分析瞭甲午戰後,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層麵的深刻反思。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思想如何傳播,以及“百日維新”的夭摺所帶來的巨大心理衝擊。義和團運動被置於“反帝”與“排外”的復雜語境中考察,並以此為背景,審視瞭《辛醜和約》對清政府信譽的徹底摧毀。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如何崛起,以及“同盟會”的組織結構和“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 第二篇:帝國的謝幕與共和的初啼(1900s – 1920s) 第五章:士紳的退場與革命的爆發:辛亥革命的內幕。 敘述瞭清末新政的巨大悖論——旨在鞏固統治的改革反而加速瞭其滅亡。武昌起義的偶然性與全國響應的必然性相結閤,分析瞭革命黨人、立憲派以及袁世凱勢力之間的博弈。重點探討瞭“中華民國”這一新政體在誕生之初便麵臨的閤法性危機。 第六章:軍閥的割據與思想的解放:民國初年的無序與探索。 袁世凱稱帝的鬧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以及“二次革命”的失敗,標誌著國傢權力的碎片化。本章深入剖析瞭“新文化運動”作為對傳統文化的決裂,及其如何成為五四運動的精神先導。陳獨秀、鬍適、魯迅等知識分子的角色,以及“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對中國知識界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第七章:五四:民族主義的覺醒與新政治力量的匯聚。 詳細還原瞭1919年北京學生的抗議活動,強調瞭其從學生運動嚮全民愛國運動轉化的關鍵過程。五四運動如何深刻影響瞭知識分子的政治取嚮,並為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奠定瞭社會基礎。 下冊:探索與建構:現代國傢的艱難轉型(1920s – 1949) 第三篇:理想的熔爐:國共閤作與革命的洗禮 第八章:俄國的遺産與政黨的重塑:中國共産黨的創建與國民黨的改組。 考察瞭共産國際對中國早期革命組織的影響,以及中國共産黨早期理論探索的特點。著重分析瞭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實現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的曆史意義,以及第一次國共閤作的初期成效與內在矛盾。 第九章:北伐的勝利與革命的分裂:從統一到清黨。 全景式再現瞭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軍事進程與政治宣傳策略。重點分析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革命力量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國民黨內部對國傢性質和未來道路的根本分歧。 第十章:土地與權力:土地革命的實踐與紅色政權的建立。 探討瞭共産黨在農村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曆史進程,分析瞭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對革命道路的獨創性探索,特彆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期間,蘇區政府在行政、財政和司法上的初步嘗試。 第十一章:十年對峙與民族危機: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與中日矛盾的激化。 分析瞭南京國民政府在經濟建設(如“新生活運動”、貨幣改革、鐵路綫的修建)上的努力,同時也批判瞭其未能解決的深層弊病(如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官僚資本的膨脹)。西安事變的爆發被視為內戰暫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形成的關鍵轉摺點。 第四篇:浴火重生:全民族抗戰與新中國的誕生 第十二章:全麵的戰爭:中華民族的抗日圖存(1937-1945)。 詳細敘述瞭從淞滬會戰到颱兒莊戰役的重大戰役,分析瞭國民政府的“空間換時間”戰略與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的協同作用。本章特彆關注瞭重慶大後方的社會心態變化、民族工業的內遷與發展,以及國際援助的關鍵作用。 第十三章:延安的探索:抗戰中的社會重塑。 考察瞭抗戰時期共産黨在根據地的“三三製”政權建設、整風運動對思想的統一,以及在根據地推行的減租減息政策如何獲得瞭更廣泛的社會支持。 第十四章:決戰時刻:解放戰爭的戰略與態勢逆轉。 分析瞭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在政治協商失敗後的再次武裝衝突。重點剖析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的戰略部署,以及國民黨軍隊在士氣、政治動員和後勤保障方麵全麵失利的深層原因。 第十五章:新民主主義的曙光:人民政權的建立。 尾聲部分,本書描繪瞭新政權建立前夜,各民主黨派對未來中國的展望與選擇,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 【本書特色】 1. 多重視角融閤: 不僅關注頂層決策者的活動,更深入到商人、知識分子、城市平民乃至鄉村農民群體的生存狀態與集體記憶。 2. 思想史的梳理: 將政治變動置於思想解放的脈絡中,清晰展示瞭從儒學到自由主義、從改良到革命的思維轉變軌跡。 3. 細節的還原: 輔以大量鮮為人知的一手史料、私人信函與迴憶錄,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復雜性和偶然性。 《東方風雲錄》 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近代史解讀,理解中國是如何在劇烈的動蕩中,完成其艱難而偉大的現代轉型。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令人贊嘆的廣度和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引用的資料來源多樣且權威,涵蓋瞭不同立場和視角的文獻。這使得書中的論斷顯得非常堅實有力,而不是空泛的說教。特彆是對於一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事件,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主要的幾種學術觀點及其演變脈絡,然後在翔實的證據支撐下提齣自己的見解,邏輯鏈條嚴密到幾乎無懈可擊。對於我這種希望對某個曆史階段有更深層次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處理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提供瞭“是什麼”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會是這樣”,極大地提高瞭知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讓我在引用或討論相關議題時,內心充滿瞭底氣。

評分

這套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對“現代化”這一核心議題的全新梳理和反思。它沒有采用那種西方中心論的簡單套路,而是著重探討瞭在特定文化土壤和外部壓力下,中國社會在政治製度、經濟結構、思想文化上所經曆的痛苦、麯摺與創造性的轉化過程。作者對一係列看似孤立的改革嘗試和失敗教訓之間的內在聯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揭示齣許多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結論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睏境。讀完後,我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一些深層慣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仿佛手中的迷霧被撥開瞭一角。這種能夠激活讀者批判性思維,促使人跳齣既有框架去重新審視現實的著作,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史學作品,它不僅僅記錄瞭過去,更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富張力,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曆史著作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戲劇感。作者很擅長運用場景重現的手法,將那些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具體的、可感知的細節場景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當描述某次重要的會議或談判時,文字仿佛化作瞭高清的影像,你能“看”到人物的微錶情,能“聽”到空氣中緊張的氣氛,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欲罷不能。我發現自己經常為瞭趕快知道後續的發展而熬夜閱讀,完全停不下來。這種將曆史事件寫得如同精彩小說一般的功力,實屬難得,它成功地跨越瞭專業門檻,讓對曆史有一般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進入,同時又沒有犧牲曆史的嚴謹性,平衡得恰到好處。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分量十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紮實。紙張的質感也挺好,摸上去有點滑,但又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紋理,墨水的印刷清晰銳利,尤其是那些曆史地圖和老照片的呈現,細節豐富,層次分明。我特彆喜歡那種老派的排版風格,字體選擇很有韻味,讀起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裝訂工藝看起來也很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用擔心書頁會鬆脫。封麵設計上,雖然沒有使用過於花哨的圖案,但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簡潔的標題布局,反而更顯齣曆史的厚重感。每次把它擺在書架上,都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有品位的收藏品。對於一個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打磨的細節體驗,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從觸感到視覺,這套書的製作水準絕對是上乘的。

評分

我個人對曆史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對“人”的命運軌跡的探究上,而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將曆史寫成一串冰冷的事件年錶,而是將重點放在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抉擇和成敗的關鍵人物身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那些政治傢、思想傢乃至普通民眾在特定曆史時刻的內心掙紮和動機剖析,簡直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衝突與妥協時的那種剋製與公允,他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努力去還原其復雜的人性背景。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實時那種深沉的嘆息與無奈。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場與曆史人物的深刻對話,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代入感,是衡量一本優秀曆史著作的重要標準,而這套書無疑做到瞭。

評分

太慢太慢

評分

全塑包裝,塑料袋發貨,性價比還可以,畢竟現在紙張貴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全塑包裝,塑料袋發貨,性價比還可以,畢竟現在紙張貴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太慢太慢

評分

太慢太慢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