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帝國幾何,多維度解讀帝國!
“帝國幾何”之《沉重的皇冠》重磅上市!
在許多人眼裏,他——
是(精神病)治療的典型案例;
是想法無常、極度自戀的“可惡皇帝”;
是四肢不協調、攻擊性強、帶有虐待狂傾嚮的“惡霸”;
以目睹他人受辱為樂,以脫離於同胞之外而沾沾自喜;
是乏味的、瘋狂的、自吹自擂和自視甚高的“傻瓜”;
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先驅”;
是德意誌帝國優雅的沙文主義和奧斯維辛種族滅絕式的仇恨之間“失落的環節”;
目睹瞭世界上**的醜惡,卻宣稱這是上帝的傑作。
簡而言之,他是“世界曆史的浩劫”。
德意誌帝國*後一位皇帝的權力究竟有多大,一直是曆史學傢們爭論不休的話題。翻開這本書,你將看到威廉二世統治的特點與權力的影響力,他的政治目標與政治成就,他展示*與施加影響的方式,以及他在整個統治期間所曆經的*的起伏消長。
內容簡介
“我支持對威廉處以絞刑。”英國工黨議員喬治?巴恩斯在1918年11月於內瑟頓發錶的一次競選演說中如是說。“一戰”結束之時,威廉二世成瞭大眾仇恨的對象。協約國在戰時用於宣傳的藝術海報將他描繪成一隻殘忍血腥的動物,俯視被蹂躪過的比利時婦女的屍體,或是一隻趾高氣揚的猿猴,站在熊熊燃燒的圖書館前麵,欣喜於文明的毀滅。
即使在威廉二世統治瞭30年之久的德國,國內一波譴責的浪潮亦在他退位之後席捲而來。這位末代皇帝被稱為“瘋子”,帶領他的臣民走嚮毀滅。21世紀伊始,當時的人們由這類評斷而産生的對威廉的情緒和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殆盡瞭,但對威廉二世的印象依然是負麵多過正麵。
眾多談及威廉的史學評論都采用瞭嘲笑、譴責,甚至妖魔化的論調,這是該研究領域鮮明和突齣的特點。本書並沒有試圖為這位末代皇帝“辯解”。在剋拉剋看來,他聰明有餘,但判斷力不足;時常爆發齣驚人之舉,但往往是三分鍾熱度;生性怯懦,容易恐慌,常常因感到弱勢和威脅而衝動行事。然而,本書試圖通過在具體情境中解讀他的言行,在眾聲譴責和同情理解之間重新找迴平衡。
威廉對權力的理解和對如何運用權力的看法一部分來自威廉飽受權力政治衝突所擾的傢庭背景,另一部分拜俾斯麥所賜,這位政治偉人對威廉的政治教育可謂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
剋裏斯托弗·剋拉剋(Christopher Clark),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現代歐洲史教授,著名曆史學傢、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曾於2007年榮獲英國曆史學界殊榮“沃爾夫森曆史奬”。2015年6月,因對英德關係研究做齣瞭突齣的貢獻,剋拉剋經英國外交大臣舉薦,被授予爵士頭銜。著有《夢遊者》《鋼鐵帝國》等好評如潮的曆史作品。
目錄
插圖列錶 VII
前 言 IX
第1 章 青少年時期
傢族權力 001
威廉的權力之路 008
威廉二世其人 024
第2 章 奪取權力
權力與憲法 031
皇帝與首相之爭 041
班柯的“幽靈”:“隱退”後的俾斯麥 056
第3 章 獨斷專行
緊張的19 世紀90 年代 062
學校政策 068
信仰之爭 071
軍隊法案(1893) 076
消極同盟的失敗 078
皇帝的朋友 084
皇帝與大臣:剋勒爾危機 088
1897~1900:威廉掌權? 093
小結:權力和約束 098
第4 章 從比洛至貝特曼時期的國內政治
“個人統治—良好意義上的”? 101
信任危機(1905~1906) 111
比洛的終麯 117
1914 年以前的國內政治 124
小結 133
第5 章 威廉二世與外交政策(1888~1911)
“德意誌政策的唯一主宰者” 137
應付威廉 140
威廉二世和海軍構想 145
海軍至上主義成為政策 150
逃生路綫(1904~1906) 156
孤立(1911) 164
威廉的影響 167
第6 章 權力與輿論
演講的力量 179
《每日電訊報》危機 194
第7 章 從危機到戰爭(1909~1914)
威廉二世、奧匈帝國以及巴爾乾半島 210
蓄謀已久的戰爭? 218
好戰的威廉二世? 223
1914 年7 月 230
來自倫敦的消息 243
小結:威廉二世與戰爭的爆發 245
第8 章 戰爭、流亡、逝世(1914~1941)
最高統帥 253
無限製潛艇戰 263
貝特曼的倒颱 270
輿論 274
流亡 284
結 語 295
緻 謝 303
精彩書摘
普魯士—德意誌帝國的君主同時也必須(至少理論上)是一個軍事指揮官。從威廉二世開始統治德意誌帝國的那天起,他就把這方麵的責任視為統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在他登基的幾個星期之後,他就發布政令,宣布成立一個新的軍事機構,也就是我們所知的“皇帝與國王陛下的指揮部”(Headquarters of HisMajesty the Kaiser and King)。普魯士國王的軍事副手,從傳統上來講,都是作為各自服役的軍隊部門的代錶來陪伴在皇帝左右的,然而與此不同的是,威廉二世的指揮部裏的將軍和副官都是他在軍事內閣大臣的幫助下親自挑選齣來的。在整個戰前時期,威廉二世都對軍備問題以及陸軍和海軍法規的起草有著非常狂熱的興趣,甚至十分渴望能夠指揮年度軍隊演習。那個被廣為流傳的用來形容德意誌帝國皇帝的稱呼,“最高統帥”(ObersterKriegsherr),更是突齣瞭德意誌帝國君主對軍隊構建和部署的這份責任。
這位君主對維持和延伸越過議會的王室指揮權的決心,對德意誌的政治與憲法曆史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詳見第4 章)。它同樣也影響瞭陸軍與海軍指揮的結構演變。簡單地講,它阻滯瞭一個能夠協調各部門活動以及調整它們的優先權的中心機構的形成。在威廉一世統治的時候,人事、訓練、軍備以及部署的責任逐漸被分散到一係列相互競爭的機構中去:總參謀部、戰爭部以及軍事內閣等。威廉二世並沒有試圖顛覆這種狀況,事實上他進一步分散瞭指揮機構,方式是增加可直接嚮皇帝匯報的陸軍及空軍指揮所的數量。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目的是為瞭創造齣一個使君主的指揮權力不受限製的環境。“在決定親自行使對海軍以及陸軍的最高指揮權以後,”威廉二世在1899 年3 月14 日發布的政令中宣稱,“我認為這不實際,就是在我和我的將領之間需要有一個負責指揮的中央機構,而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傳達我的命令。”
然而,實際上威廉二世行使指揮權的能力是十分受限的。他對軍隊演習的參與,被證明是極具破壞性的,一部分原因是威廉二世並不擅長戰術謀略,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認為,如果皇帝參與進來,那麼他必須得在演習中獲勝:“因為皇帝不能被他的任何一位將領擊敗。”1906 年,施裏芬的繼任者赫爾穆特?馮?毛奇把威廉二世不再進一步介入指揮作為自己上任的條件。
威廉二世同樣也缺乏對戰略規劃的概念。在戰爭即將到來的時候,對於總參謀部製定的應對可能發生戰爭的策略,他也隻被通知瞭個大概走嚮—比如,他知道施裏芬計劃的大緻情況。但是,他並不會被告知軍事規劃中的具體細節,這可能是因為非常注重保密的總參謀部認為他可能會泄露一些機密。此外,無論是陸軍和海軍內閣,還是帝國指揮部,都沒有資源來支持皇帝真正行使指揮權。德意誌帝國並沒有像法國的戰爭高級委員會(Conseil Supérieure de la Guerre)或英國的帝國防務委員會之類的統一軍事指揮機構,而威廉二世並沒有能力在軍事指揮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因此也就無法彌補德意誌帝國的這一缺失瞭。甚至是在戰爭爆發前的最後幾年裏,德意誌帝國領導層都沒有為海陸兩軍的聯閤行動做齣什麼具體的準備,也沒有試圖使軍事規劃者所設想的策略和德意誌帝國外交所追求的目標相吻閤。從這層意義上說,德意誌帝國依然屬於“戰略上無領導”。
在軍事指揮方麵,就像其他很多方麵一樣,皇帝所扮演的角色在理論上與現實上,可謂有著天壤之彆。德意誌憲法規定(第63 條)在戰爭爆發時,皇帝必須擁有所有地麵部隊的最高指揮權,據說威廉二世曾宣布他會是“自己的戰時總參謀長”。如果他確實是這樣聲稱的,那麼在1914 年8 月爆發的戰爭應該能成功打消他的錯覺;他立即正式把以他的名義下達行動指令的權力讓渡給瞭總參謀長。因此,總參謀長成瞭“真正擁有軍隊最高指揮權的人”。8 月初,威廉二世承諾,他不會乾涉軍事行動的過程,令軍方領導層驚訝的是,他在整場戰爭中都恪守瞭這個承諾。這些將軍們,至少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都會留心不讓他知道一些來自前綫的壞消息,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他的鬥誌是多麼易受影響。戰爭的爆發似乎把他拋入瞭神經衰弱的狀態,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戰爭結束的時候—中間隻有一些很短的時間他的狀態會好一點兒。勝利的傳言確實會讓威廉二世沉浸於嗜血的狂喜中,但是他也非常容易變得沮喪,還易於陷入會一陣陣發作的失敗主義情緒中。他的情緒隨著前綫傳來的瞬息萬變的消息而起伏不定。比如,1916 年9 月6 日,據說威廉二世“看上去很糟”,因為他剛剛收到瞭關於第一近衛軍團在索姆河戰況的令人擔憂的報告。但是,第二天他就又“非常興奮”瞭,因為他得知羅馬尼亞在圖特拉坎的堡壘失守瞭。
前言/序言
德意誌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的權力究竟有多大,這一直是曆史學傢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德意誌帝國晚期是由皇帝一人把控朝政的嗎?當時實行的是否是這樣一種“人治”——國傢政局的走嚮全憑君主本人的德行和偏好決定?還是國傢由“傳統的寡頭”或“隱匿的勢力”掌控權力,而皇帝隻是在政局中被邊緣化的傀儡,根本無關緊要?
眾多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的精彩論述都集中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即我們用“人治”這個詞來描述威廉二世的全部或者部分統治時期是否恰切。對於納粹政權本質和權力分配的爭論引發瞭對威廉二世統治時期是否實行“人治”的討論。它自20 世紀50 年代早期起如火如荼地展開,直到20 世紀80 年代還方興未艾,如今更是形成瞭其錯綜復雜的元文獻體係,關於威廉二世權力與政治影響的各類針鋒相對的觀點藉此得到瞭分類、比較與評估。
本書無意再次捲入這一論爭之中。盡管它促使這一領域的學者探討關於帝國政體的更廣泛的問題,卻不免因“人治”這個概念本身意義的不確定性而睏難重重。作為對威廉二世執政時期的研究中的熱門詞匯,“人治”在不同的研究者眼中有不同的意義,學界至今也沒有得齣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或內涵固定的定義,這使得學者們對這個詞能否用來描述威廉二世的爭論更趨復雜化。盡管大多數使用該詞的學者認為它比其他詞更加貼切地描述瞭威廉二世統治的某些方麵,但他們對“ 人治”的起止時間卻沒有達成共識。約翰?勒爾教授原是“人治”說的首要支持者,近年來卻拋棄瞭這種說法,而代之以“君主機製”和“個人君主製”這種含混的概念。
相反地,本書著重探討威廉二世統治的特點與權力的影響力,他的政治目標與政治成就,他展示權威與施加影響的方式,以及他在整個統治期間所曆經的權威的起伏消長。本書緻力於梳理威廉二世在不同領域可能行使的不同權力,以及他在行使權力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阻力。本書還試圖說明帝國的官僚體係並不是鐵闆一塊,而是由各具功能的機構組成的。有些機構分司政治、外交、宗教、軍事、文化等事務,還有一些則承擔象徵性的功能。直到威廉二世登基之時,這些機構間的相互關係仍然變化不定,在很大程度上仍懸而未決。威廉二世無法選擇,必須在這樣一個權力關係韆變萬化、異常復雜的政治體係裏力圖發揮作用。威廉二世作為帝國的首腦,擁有重要的行政特權,然而他能否行使這些權力、怎樣行使、是否能成功地行使取決於許多可變因素,而他實際能掌控的隻有一部分權力或根本無力控製。威廉二世作為政治舞颱上的一員所擁有的權力與他作為公眾人物所享受的權威之間的關係不僅錯綜復雜,而且通常是消極的。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幾部講述威廉二世統治的重要論著已將重心從精英統治層麵轉移到瞭威廉二世在當時(帝國晚期)蓬勃發展的印刷業和視覺文化産業中的錶現。本書並非巨細靡遺的人物傳記,而是專門研究威廉二世的權力的著作。盡管本書引用瞭一些尚未公開的資料,但作者並不敢斷言本書中有多少重大的新發現。本書主要緻力於整閤和解讀一些論點。基於此,筆者提齣瞭這樣一個問題: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在1888~1918 年這一動蕩時期的統治,究竟對曆史進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帝國幾何: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權謀的一生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德意誌第二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復雜而矛盾的一生。這不僅僅是一部傳統的曆史傳記,更是一幅關於權力、野心、個人性格與時代命運交織的宏大畫捲。我們旨在剝離後世的刻闆印象與意識形態的標簽,從政治決策、外交手腕、軍事理念以及個人心理結構這四個核心維度,重塑一個立體的威廉二世形象。 第一部分:童年陰影與繼承的重壓 威廉二世的童年是理解他未來行為模式的關鍵鑰匙。他生於霍亨索倫王朝的繼承人之位,卻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創傷。左臂的先天殘疾(厄布氏麻痹)在他心中埋下瞭深刻的不安全感,這驅使他一生都在用極端的錶現欲來補償這種缺陷。 本書將詳細分析其在宮廷中受到的嚴格軍事化教育,以及與母親維多利亞公主(英國愛德華七世之女)之間緊張而疏離的關係。母親倡導的自由主義和親英思想,與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宮廷文化格格不入,這塑造瞭威廉對“軟弱”的本能排斥和對“鐵腕”的狂熱追求。我們考察俾斯麥對年輕王儲的復雜影響——既是導師,也是潛在的權力對手。這種“對抗性教育”使得威廉在即位之初便錶現齣對權威的衊視和對個人意誌的絕對堅持。 第二部分:強權與“新的航嚮”(Der Neue Kurs) 1888年登基,年僅29歲的威廉二世,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他決心擺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陰影,推行一種更具個人色彩、更具侵略性的內外政策。 一、與俾斯麥的權力鬥爭: 本書將詳述1890年俾斯麥的罷免事件。我們不僅聚焦於政治上的分歧(如工人階級政策、對外擴張的步調),更深入剖析兩人之間性格上的衝突——俾斯麥的老練務實與威廉的衝動易怒。威廉如何利用皇權迅速架空這位“德意誌國父”,標誌著他開始親自掌舵帝國舵盤。 二、海軍狂熱與“世界政策”(Weltpolitik): 威廉二世堅信,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擁有與之匹配的“陽光下的地盤”。他將國傢命運與海軍力量直接掛鈎,推動瞭以提爾皮茨元帥為首的大規模造艦計劃。這不僅是軍事戰略的轉變,更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直接挑戰。我們將細緻分析海軍法案的通過過程、背後的國內政治博弈,以及這一決策如何不可逆轉地加劇瞭英德之間的戰略對立,構成瞭未來世界大戰的“幾何核心”。 三、國內的威權主義: 威廉二世在政治上傾嚮於保皇主義、貴族精英和容剋地主階層,對自由民主思潮持排斥態度。他頻繁乾預政府事務,其“個人統治”(Personal Rule)的特點使得德意誌的決策體係缺乏穩定的製衡機製,容易受到皇帝個人情緒和偏見的左右。 第三部分:外交的失誤與聯盟的僵化 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充滿瞭戲劇性的反復和災難性的誤判。他渴望成為國際舞颱的中心,卻往往因為缺乏耐心和細緻的籌劃而弄巧成拙。 一、關係的破裂: 我們著重探討威廉在俄德關係、英德關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對沙皇尼古拉二世(通過姑錶關係)的忽冷忽熱,對英國王室的矛盾情感,以及在兩次摩洛哥危機中錶現齣的魯莽姿態,如何一步步將德國推嚮瞭歐洲外交體係的邊緣。 二、“無約束的支援”(Blank Cheque)與巴爾乾火藥桶: 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德國對奧匈帝國的無條件支持,是威廉二世“鐵血”決心的一次集中體現。本書將分析他在這一關鍵時刻的心理活動——他是真的相信戰爭能夠“重塑秩序”,還是被鷹派幕僚集團所裹挾?我們對比瞭戰前各國領導人的決策樹,審視威廉二世在最後通牒和宣戰過程中的實際影響力,力求呈現一個“被動主動”的復雜狀態。 第四部分:戰爭中的皇帝與帝國黃昏 當戰爭的洪流席捲歐洲,威廉二世的“禦駕親徵”神話迅速破滅。他從一個意誌堅定的軍事最高統帥,逐漸淪為一個象徵性的、被軍事將領(如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架空的傀儡。 一、軍事指揮權的旁落: 詳細描述在東綫和西綫戰事膠著之際,威廉如何逐漸放棄瞭對戰略決策的實際控製權。戰爭的殘酷現實與他宣揚的“光榮騎士精神”之間的巨大落差,導緻他個人的威望一瀉韆裏。 二、國內政治的瓦解: 戰爭的逆轉和內部的飢餓、革命情緒的上升,使得皇權根基動搖。本書將追溯威廉在最後階段對立憲改革的猶豫不決,以及他最終未能有效控製日益強大的社會民主黨和軍方勢力的過程。 三、流亡與謝幕: 1918年11月9日,在革命的壓力下,威廉二世的退位被宣布。我們細緻還原瞭他在科默嫩(Compiègne)簽署停戰協定前的混亂狀態,以及他最終狼狽逃往荷蘭的經過。他的流亡不僅標誌著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終結,也象徵著一個舊時代貴族君主製的徹底消亡。 通過對曆史檔案、私人信件和當代外交電報的交叉比對,本書試圖呈現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個渴望被愛戴卻又不斷疏遠他人的君主;一個夢想偉大卻又屢屢屈服於自身局限的政治傢;一個試圖塑造曆史,卻最終被自己激化的曆史潮流所吞噬的帝王。這是一部關於權力傲慢如何扭麯個人判斷,並最終導緻一個偉大帝國走嚮覆滅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