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生修得到梅花

几生修得到梅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更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奇幻
  • 修仙
  • 复仇
  • 虐恋
  • 东方玄幻
  • 架空历史
  • 仙侠
  • 玄幻言情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5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68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央视《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观众,社会各界诗词爱好者,文艺爱好者,作者粉丝。

众多《中国诗词大会》观众认为,整季看下来看好的就是陈更,她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女。

光彩夺目的舞台之外,她将自己的诗词感悟、从漫长的时光中积累起来的灵感和体会,比如对“暖男”杜甫的感动、对“月钩初上紫薇花”的意会、对李商隐《题僧壁》中生命意识的理解……写成了这部《几生修得到梅花》。

朋友们对她的文字有深度共鸣,他们说:“从陈更处重新理解了诗词,重新爱上了诗词。”“陈更用感人的语言讲述诗人当时的心境”“还有比唤起人的初心更感人的吗?”

她的文章有很强的代入感,触摸平仄的温度、还原古典诗人创作“那一刻的情深”,发掘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将自己在信息时代,在理科实验室中读诗的独特心得与读者分享。以初心解初心,以初心唤醒初心。

她说:“我喜欢看似平白,但是很深情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感觉。《武夷山中》的作者谢枋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诗人。我本身也比较好静,我性格里也有倔强的成分。我特别喜欢这种有骨气的人,他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被捕也绝不屈服,他写的诗也是那种清冷的气息,所以我比较喜欢有格调的、有意境的作品,而不是以华丽词藻来塑造的。”

“几生修得到梅花。”有文人风骨,有自我期许。这本书所呈现的,正是她每日读诗,从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样子。


蒙曼教授作序推荐:

陈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笔下的诗人与诗歌,都带着她本人的强烈印记,不是知识堆积,而是她读诗看人的真体会,让人不仅读到了诗,也读到了这位年轻女博士的往事心曲。时下“文学青年”几乎成了贬义词,但我觉得,一个青年爱好文艺,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如果连青年都那么世故,那么无趣,人生也罢,社会也罢,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我衷心愿意为这本书说上几句话。我坚信,一个喜欢诗的女孩子,会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也会造出更好的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感性评述,不是学术鉴赏,是一个工科文艺女青年的读诗手记、日常心路。灵气、悟性与真诚洋溢于字里行间。翻开它,你可以看到诗里美的画面,诗外悠远的语境,体会诗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继而懂得,诗词如何让人心不死。几生修得到梅花,或许不必几生,只静静地,用心地,读几首诗,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陈更,1992年生,陕西咸阳人,201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在读博士生。因参与两季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而受到关注,并因表现出色被选为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形象代言人,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推广大使”。作品曾发表于《光明日报》等媒体。

精彩书评

陈更,1992年生,陕西咸阳人,201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在读博士生。因参与两季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而受到关注,并因表现出色被选为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形象代言人,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推广大使”。作品曾发表于《光明日报》等媒体。


读书是愉快的事。人的一生,要读先贤之书,也要读后辈之书。读先贤书,传承智慧;读后辈书,激发情志。陈更的这本书,不大,但很有情志,值得一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读诗,是要用心的,是要带上灵魂的。这本90后工科博士生的读诗小集,让我们终于找到诗词的灵魂。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大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多才多艺的学子。研究智能康复的陈更熟读唐诗宋词,将读古诗词的感悟,用她特有的轻快有趣的网络文笔写出来,自然流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目录

序/蒙曼

上篇 两个时空的邂逅

千古就这一个陶渊明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读“九龄风度”

王昌龄:七绝声切,人间离别

王维:漂洋过海,难抵其心

走马的岑参

李白: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他又梦到了李白——“情圣”杜甫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韦应物在写诗

感子故意长——深情路人白居易

遇见一个君子——柳宗元

李贺:融化在掌心的雪花

杜牧: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

繁华落尽处,自有无限生机——李商隐无所谓

张先:安静专家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的东坡

李清照:孤鸾舞镜,欲说还休

快意恩仇陆放翁

想做星星的他——不一样的范成大

杨万里:万物通灵

辛弃疾,从未老去

姜夔:云里的他,雾里的他


下篇 素心读诗词

我亲爱的《古诗十九首》

《孟珠》:平静的欢喜与不卑不亢的爱

《送陈章甫》:一面是故乡,一面是远方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来,听琴

《长干曲》:我想问一问,你的故乡

《又呈吴郎》:一封家书

《贼退示官吏》:枯草色,烟波蓝

《归雁》:钱起给你童话世界

《送灵澈上人》: “木头人”的话,总要缓缓味之

《梦微之》: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遣悲怀》:从旧时光裁云剪水,凑一个你

《忆江上吴处士》:长安城藏进落叶底,你藏进时光里

《题僧壁》:幻梦李商隐

《菩萨蛮》:山水美人

《鹧鸪天》:当我大放悲声,万物都告凋零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茶香里的喜悦


附录

幼时走过的村路——诗词对我的意义

你从远处赶来——回想《中国诗词大会》

在纪录片《与北大同行》开机仪式上的演讲

后记:很期待遇见你,纸页另一端的你




精彩书摘

长安城藏进落叶底,你藏进时光里

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这首五律不算名篇,可它的颔联却为人乐道,是贾岛的名句。这句话有击中人心般特别的吸引力,你不由得要拖着长长的尾音去念它,然后沉默一会儿,想起点什么,或者就空落落地怅惋。想来,是落叶满城的长安,透着安静、寂寥,像极了我们念起一个久无消息的朋友时的心绪。落叶掩住了陈迹,时光掩住了往事。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风从城外的渭水上生起,吹来,一夜之间,城中千万树闻风便簌簌落叶,静悄悄地,就铺满了全城。早晨人们从睡梦中醒来,看到季节又一次完成了它的轮换,该各有各的心事,贾岛便想起了吴处士。

你已离开了多久?杜审言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这里,我们看到独有离人,对流年偷换格外敏感。自行舟离岸,月亮兀自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当时雷声轰鸣大雨如注,此时秋叶都落尽了。船没有回来,人全无消息,想起时就望向东南,每次只见一片茫茫。

其实我们该从诗里期待什么呢?如墨在清水中漫延,眼前的文字升腾出特别的氛围,从眼底进入心里,心境随之生出清静平和来,就是诗无可取代之处。而氛围实在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满城落叶,如何让人感受到一片深情?可你又不能否认这一联系的存在。有些人和事,即使在生命中突然没了声响,如同藏进了落叶底的长安城,却让人觉得妥帖安稳,即使他们久久地一言不发,也不由得挂牵眷恋。再回过头来一想,我们那些年复一年的日子,我们那些琐碎之中的情深,难道不都是这样在平淡中见隽永的吗?

贾岛的笔力向来如此。他那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怅惘,他那些“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的惦念,都像落满长安的秋叶,不动声色地,铺开,漫延。他出身于贫寒人家,又曾栖身佛门为僧,入仕后几经辗转,始终官职低微,大概并没有见过多少花花世界,眼中也只是寻常人见的寻常事。可是他的苦吟、推敲,竟“苦”出了门道来,将寻常事物用了心思写,便往往从寻常处道出人所未道之境界。你看“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他的太阳常放冷光,是清冷的,那凄清如此特别;你看“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云动影移,那隐居之旁的山景竟是鲜活的;你看“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地僻境清,一读起就换了时空,仿佛正在星月下的山林中行走,让人心驰神往而皈依之念顿生。这里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亦是一例,后来被不少名家引用,化出“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又化出“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他总爱思量,爱琢磨,下笔时虽少了自然流畅,但从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心中,也闯出了别样山川。

于是这样一个“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苦吟诗人,终于不用“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闻一多先生这样说:“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

我们感激有这样的清凉和酸涩,让每一份心情,都能在诗中找到归依。


《菩萨蛮》:山水美人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小晏是宋词里的言情高手。他是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老来得子自然娇生惯养。说什么要语意蕴藉、志旨深远,小晏下笔从不管这些道理,随心所欲。他用篇幅短小的各色词牌讲爱情故事。一见钟情,“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约会传书,“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赌气斗嘴,“从此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拉拉扯扯,“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透骨相思,“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一部《小山词》,绘出千百种小儿女情态,让痴男怨女们如获知音。

在这样的主旋律里,这首《菩萨蛮》就显得很特别。他丢掉写过亲昵情话如“相逢欲话相思苦”的红笺,弃了画过艳容如“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的彩笔,倒拿起了水墨,小心翼翼,淡淡着笔。

像是曾穿花过柳的公子,终于遇到了想付出真心的事,于是改头换面,重新开始。

所以这阙小令是我的心头好。中国诗词渊深海阔,要问最喜欢哪一首,一定很难回答。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若被人问起,我心头便会浮现出小晏的这阙小令。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正在聆听《春江花月夜》,音乐响起的那一刹那,筝音立刻如一波一波的浪潮奔袭而来,莫说耳里,心里,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音乐了。所以词人起笔也利落,要让你想起被第一声震撼的瞬间。这首句念起来的节奏,正如拨出去的第一根琴弦。“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一弄,只要弹起!平白的用字就是在感叹,你听!响起来了!这一声声!这一声声!这一声声如何呢?写尽了湘波。乐音在空气中激荡,描摹出滔滔碧波!于是你不知道究竟是听筝人真的就在江畔,还是从那张琴上奔腾出了碧波。这已经不重要了,只知道这词句,这筝音,这湘水,已经融为一体,看词如听筝,听筝如赏湘江。

起笔这么高,接下来如何写呢?再难高上去了。他却笔锋一转,开始细细描摹弹筝者,一个女子。纤指是她的玉手,她拨动着琴弦,水一般的幽愁就从那指尖汩汩漫延开来了。秋水是她的眼睛,筵席上热闹非凡,她的眼波却缓缓流转,不看那喧闹,不理那笑谈,她只融入了音乐里,筝音淡然,人亦沉静。春山是她的眉峰,眉眼慢慢低了下去,低了下去,而音乐就到最哀伤的时候了。于是你知道了,这音乐不从筝上来,从她心里来。滔滔碧波,细细幽恨,都从她心里来。

电影《赤壁》里,梁朝伟饰演周瑜,他听到了牧童的笛声,清亮悠远穿云透雾而来。他在这笛声中闭上了眼睛,眼前便浮现出烟波微茫的大江,云霞明灭的群岚。电影画面,便一帧是梁朝伟沉静忧郁的面容,一帧是雾罩云山。而这阙词也实在是妙,秋水,春山,的确是落到了细处,在小格局里描美人眉目。但这比拟却毫不拘谨,不让观者感觉意境囿于弹筝者本身,反而像看到了开阔的长镜头,大画面。当筵秋水慢,是眼波沉静,却似乎也可以是身外碧水亦被这音乐所感所吸引,要驻足凝听;春山眉黛低,是低眉敛目,却似乎也在说江畔青山亦听得断肠,垂下头来想伤心事。 像杜甫眼中的老柏树,不过也只是一棵树而已,可诗人情怀,却看出了,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诗,本就是美感。所以何必追问小晏究竟是何意。这一字一句,不妨也看作电影,一帧美人眉目,一帧万水千山。淡淡交融,美人即山水,山水亦美人。



辛弃疾,从未老去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一生里的某一刻

  当我念起辛弃疾的伤心失意,总会想起这一刻。

  有些故事他讲得太长,有些感情他说得太隐晦,有些时刻他悲愤难自已,声声呐喊振聋发聩,又仿佛不易靠近。所以我想,不如从这个时刻,这个秋天的独宿之夜,用一颗带温度的心,去走近辛弃疾。他刚刚从梦中惊醒,有点恍惚,有点脆弱。

  一个满腔抱负的将领又一次被贬官了,一个笔力千斤的大文豪又一次成了庶民,在深秋的博山脚下,他投宿一户王姓人家。夜半的山林中万籁有声,种种生灵、种种物象叫嚣着,闹腾着,来到年老之人身畔,闯入他耳边,闯入他心中。“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多么古怪的景象,一派诡异的鲜活热闹,又透出无限的破败凄凉。他躺在床上,听见田鼠绕着床扑腾个不停,叫声就在耳畔,蝙蝠扑闪着翅膀,不知疲倦地绕着昏灯上下翻飞,在墙上投下黑色的阴影。而屋顶正雨疏风骤,呼啸着组成自然的交响。窗棂上残破的窗纸急了,呼啦啦地在风中响起来,急切地要加入演奏的队伍。

  在这破败的小屋里,田鼠、蝙蝠、松风,甚至窗户上的破纸,都活得如此肆意自由,它们虽然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却在这宇宙天地间,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演绎了生命的极致。而他,竟从未这样肆意地活一回,这一刻,像是被这些卑微之物比下去了!他生来就是属于沙场的啊!他却一辈子都像一把压抑在铁箱中的火苗,烧得再炽烈,终被铁壁所挡,不能燎原。

  在这样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回忆的洪水决堤而泻。“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他年少时居塞北,祖父叮嘱要好好记下地形,他日带兵杀贼,方能得心应手。就这样,他带着这个嘱咐长大了,来到南方为官,却始终没能领兵杀回去。小时候用心记下的地形记了大半辈子,并没有派上用场。此刻,他又成了庶民,头发已经白了,独宿在风雨呼啸的荒山,与鼠蝠为伴,千万种声音,在肆意呐喊。他从睡梦中醒来,却沉默着,什么也不想说。

  因为,刚刚的梦境里,他踏马千里,又走了一遍塞北江南,看了一遍大好河山。

  梦里的他,从不服老。辛弃疾,从未老去。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一个人要有多炽热的渴望,才会在漫长的一生中,将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

  我常常涌起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梦想,譬如好想在后海做一名驻唱歌手,譬如好想承包一个鱼塘。朋友很无语,说你哪儿来这些念头。我却大言不惭,梦想,本就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的呀,谁知道自己究竟想怎样过完一生呢?

  李商隐的梦想埋在灵魂深处。茫茫海上,月色迷离,蚌正在孕育着珍珠,痛而快乐,它流泪了吗?没有人知道。莽莽深山,烈日照耀下,粗石慢慢变成美玉,这神奇的变幻之中,有袅袅青烟升起吗?没有人知道。李商隐的梦想,藏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里。他究竟在梦想什么?像庄生梦蝶,扑朔迷离。

  但辛弃疾不是的。他一生始终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从不隐藏,他的梦想沸腾在他生命里,从每一个字里蒸腾而出,年轻的、滚烫的、沸腾的热情,向你心底最深处直逼而来,像已燃烧了几千几万年的地火,烧得每一个人都心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江山一分为二,失了的那一半,百姓都成了遗民。辛弃疾就出生在遗民中间,在沦陷之地成长。少年清澈的双眸目睹了人们在金人的铁蹄下过着怎样的生活,切身体会了“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泣血期盼。从那时候起,这个梦,就深深植入到他的骨血里。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压榨奋起反抗,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从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得以回到南宋,并开始了仕宦生涯。但是朝廷的怯懦畏缩和他生于金国的身份,不仅压抑了他的抱负,甚至使他难以立足。他在柴米油盐的官职上尽职尽责,却不能纾解心中的压抑和痛苦。他在《汉宫春 立春日》中写道:“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他心中的死结如秦昭王的玉连环,无人能解,无法可解。

  这个不能解的死结,却一直在燃烧,时而压抑,时而喷薄,在他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

  咏春。他说:“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长安还未收复,人不能回去,燕子也只能梦回西园。

  秋思。他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正肥,正是回家乡的时候。大业未成,休言还乡,我不想还乡,我不愿还乡。

  怀古。他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为什么是孙仲谋呢?因为孙仲谋曾北上攻打曹操。

  登高。他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个在落日楼头唏嘘哀叹的狂夫,拿着吴钩恨不能杀敌,只能一遍遍细细端详,怒到极处把阑干拍了又拍,有谁能够理解呢?而除了这些,还能做些什么呢?

  看山。他说:“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渴望前往疆场之人,能将静态的青山看作联翩万马;深陷困厄的战士,能将迷蒙的烟雨看作阻挡自由的网罗。无数青山便化作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望来终不来,望来终不来。盼望之切,失望之深。

  他就这样寸步不离地带着这个梦沸腾了大半生,终于在独宿的风雨之夜,恍然惊醒。自己庶民之身竟已是华发苍颜,依然无一兵一卒,依然只能僵卧孤村。可沸腾过的梦想不曾甘心,此刻虽稍沉静,却像涨起来的秋水,又从心头漫起,漫过心胸,漫过灵魂,浮现在眼前。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207年秋,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却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

  传说,临终时,他仍在大呼:“杀贼!杀贼!”这是地火最后一次喷发。

所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辛弃疾,从未老去。






前言/序言


《几生修得到梅花》:一曲尘世间的风雅绝唱,一段关于生命与美的探寻之旅 《几生修得到梅花》,书名本身便如一抹暗香浮动,勾勒出一种悠远而诗意的画面。它并非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也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相反,它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意识流,一次对生命本质、美学追求以及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正如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傲骨的坚持,这本书亦在平淡的叙述中,探寻着那些潜藏于日常的点滴之美,以及个体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沉淀、升华的生命轨迹。 这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它没有固定的情节线,没有清晰的起承转合,更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贯穿始终。作者仿佛是一位隐匿于人群中的观察者,用细腻而敏锐的笔触,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场景、浮光掠影的情绪,以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命况味。文字如流水般自然,时而舒缓,时而跳跃,在读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文字,都可以看作是一幅独立的素描,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精致的人生画卷。 读者打开《几生修得到梅花》,就像推开一扇古老而典雅的宅院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温润如玉的低语。这里有对故乡老宅的眷恋,青瓦黛墙,斑驳的木门,院子里那棵年迈的桂花树,秋风起时,它散发的浓郁香气,仿佛是前尘往事的召唤。作者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摹,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他会描绘清晨窗棂上凝结的水珠,阳光穿透进来时的光影变化,甚至是街角小贩的吆喝声,都能在他的笔下变得富有诗意。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勾勒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书中对于“时间”的描绘,尤为引人深思。时间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流淌的河流,是沉淀的泥沙,是季节的轮回。作者会从一朵花的凋零,一片叶的飘落,去感知时间的流逝。他会回溯童年模糊的记忆,那些遥远的片段,如同隔着一层薄雾,看得不甚真切,却又真实地触动着内心深处。他会思考,在无尽的时间里,个体生命的长度又算得了什么?然而,正是这些有限的生命,在经历着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才显得尤为珍贵。这种对时间流转的感悟,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饱含着对当下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梅花”作为书名,并非仅仅是意象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梅花,傲雪凌霜,不畏严寒,在万物凋零之时,独自绽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这种品格,贯穿于书中对人的描绘。作者笔下的人物,或许平凡,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身上往往都闪烁着一种坚韧不拔、独立不屈的光芒。他们可能经历着生活的磨砺,人生的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内心宁静的守护。这种“几生修得到”的感叹,既是对生命中难以遇见的稀缺之美的赞叹,也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向往。这种境界,或许是内心的平和,是精神的独立,是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书中也触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些情感,并非浓烈炽热的爱恋,而是更加温润、含蓄的关怀与牵挂。可能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怀旧,甚至是与陌生人之间短暂的交集,都可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他会描绘一次久违的重逢,一次促膝长谈,或者是一次默默的支持。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人生最温暖的底色,也让我们在繁华的尘世中,感受到一丝丝慰藉与力量。 《几生修得到梅花》还是一本充满哲思的书。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哲学理论,而是将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之中。当他描绘一个雨后的清晨,人们在屋檐下避雨,各自陷入沉思;当他描绘一个夕阳下的街景,行色匆匆的人们,各自怀揣着怎样的心事;当他描绘一株路边的小草,顽强地在石缝中生长……这些看似平淡的画面,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一同在这些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哲学探寻,让这本书更具魅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本书的语言,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他擅长运用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枯燥的道理诗意化。他的句子,结构精巧,节奏舒缓,读起来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他用最朴素的词语,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例如,他对“孤独”的描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机会,一种沉淀心绪的宁静时刻。他对“失去”的感悟,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将其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是为新的开始留下的空间。 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远离世俗的喧嚣,与作者一同漫步在人生的风景中。你可以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每一个意象,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思。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带你去探索生命的边界,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这本书适合那些喜欢思考,喜欢感受,喜欢在文字中寻找共鸣的读者。它或许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和惊险的情节,但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触动,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它让你在喧嚣的时代,找到一份内心的安宁,一份对美的执着,以及一份对生命“几生修得到”的感悟。它是一曲尘世间的风雅绝唱,一段关于生命与美的探寻之旅,值得你在静谧的时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淡淡的禅意和诗意,"几生修得到梅花",光是这几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以及那傲雪凌霜、暗香浮动的梅花。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仿佛预感里面会藏着一个关于时间、关于缘分、关于生命轮回的动人故事。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到一个角色,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和等待,最终才得见那绝美的梅花,或者说,他/她的生命本身,就像那一树梅花,在时间的洪流中,经历风霜雨雪,最终绽放出最动人的姿态。或许,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两颗心在不同的生命轨迹中不断靠近,又不断错过,直到在某个轮回的节点,终于得以相遇,正如梅花在严寒中孕育,在春天绚烂。又或者,这是一种关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主人公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不断学习、领悟,最终才实现了内心的升华,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境界,就像梅花,在经历漫长的严冬后,依然能展现出不屈的风骨和清雅的芬芳。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让人不禁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探寻那些难以言说的缘分,以及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美好。

评分

《几生修得到梅花》这个名字,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悠远的意境扑面而来。我试着去想象,故事会是怎样的呢?或许,它讲述的是一种求索,一种历经千帆的追寻。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探索的旅人,他/她遇到的风景,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无形中引导着他/她,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这“梅花”,也许是他/她追寻的终极目标,是某种理想,某种信念,亦或是某种不期而遇的缘分。我设想,书中一定有很多关于“修”的描绘,那是一种内在的修炼,一种心灵的打磨,一种对自我不断的超越。这种“修”,可能是在寂寞中沉淀,在困苦中坚韧,在迷茫中寻找方向。而“几生”,则暗示了时间的跨度,可能是几世的轮回,可能是漫长的等待,这种时间上的厚重感,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被这种时间的沉淀所打动,能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联系。这名字,让我感觉这本书会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究。

评分

拿到这本《几生修得到梅花》的时候,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脑海里勾勒出无数个画面,似乎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的重量,一种前世今生的羁绊。我猜测,故事的主人公,或许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他/她穷尽一生都在追寻一种难以捕捉的美好,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这“梅花”,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花朵,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人生的顿悟,一种情感的升华。我猜想,书里一定有很多关于时间流逝的细腻描绘,那些从指缝间溜走的岁月,如何雕刻出人心的痕迹。或许,会有很多关于等待的故事,漫长的等待,卑微的坚持,最终换来刹那的辉煌,正如梅花在凛冽寒风中默默积蓄力量,只为一朝绽放。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那些在尘世间的纠葛,那些爱恨情仇的轮回,最终都在时间的洗礼下,归于平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冬日里捧着一杯热茶,静静地品味,慢慢地感悟,它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而是一种温润的、深入骨髓的感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几生修得到梅花》,带着一股子洗尽铅华的淡雅,又蕴含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悠远。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画面,有清冷的月夜,有寒风中的傲骨,还有那不染尘埃的芬芳。我猜想,故事一定充满了哲学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缘分的纠缠。这“梅花”,究竟是什么呢?是一种极致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还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几生修”,又意味着怎样的历程?是无数次的轮回?是漫长的等待?还是对自我灵魂的不断磨砺?我期待着,在书中,能看到一个角色,他/她可能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饱尝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最终才得以触碰到那份属于他/她内心的“梅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首婉转的古诗,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让我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起去探寻生命的真谛。

评分

《几生修得到梅花》这个名字,本身就像是一幅水墨画,带着几分写意,又暗藏着无限的深情。我一看到它,就觉得这本书一定不简单。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个关于时间和宿命的故事。这“梅花”,绝不仅仅是一朵花,它可能是某种极致的追求,是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向往,亦或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而“几生修”,则点出了故事的漫长与深刻,它可能跨越了无数个轮回,经历了种种磨难,才终于得以圆满。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修”的过程,那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追寻,一种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或许,主人公的生命本身,就像一株梅树,在寒冬中默默生长,积蓄力量,最终在春风乍起的时刻,绽放出最动人的姿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带着一种时间的醇厚和岁月的沉淀。它不是那种喧嚣热闹的快餐文学,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才能品出其中韵味的佳作。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买了好多古诗词的书,慢慢学习。

评分

对21世纪权力、城市和城市主义的批判性介绍

评分

看央视诗词大会知道的陈更,书写的也不错,不难读懂

评分

几生修得到梅花....

评分

坚持学习才会有收获。。。。

评分

陈美女的读书心得,要有点基础才能看懂

评分

朋友从诗词大会喜欢上陈更,听说出书买来看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