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几个少男少女在大学校园、在初涉人世时的爱恨纠葛,他们一样青春,却有不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的结局,这几个本不相识的年轻人在他们美好的年华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从青涩走向成熟,总有许多痛楚、许多不甘,也有许多美好、许多温馨。
作者简介
芴香初,籍贯陕西,生于古城汉中,双子座。宜静宜喧,执着于生命中的美好,坚信生命只有一次,此生,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爱该爱的人。剪一段岁月,书一纸明媚,拾一朵花香,偷一寸时光。我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
代表作品:《Baby!我的地狱王子》,网络人气累计高达九千多万,畅销大陆、台湾等地。出版长篇小说《清夜凝冰》《天堂左岸》《夏日星,冬日雪》,于《秦淮八艳》系列八本之后,创作《光年以北,咫尺云端》《左耳沉寂,右耳忧伤》等作品。作品曾在青春杂志《七彩糖》、《公主公主》长期连载,若干短篇见刊《轻小说》等杂志刊物。于08年涉足文坛,被誉为青春小说的时尚教主、华语青春小说风尚天后,给青春文学注入新的气息,开创了青春小说的新风尚。
精彩书摘
庄以沫下了台,直接就往礼堂外走去。
舞台上,安默言的歌声依旧低沉温柔,可是她没有回头,她不想再跟那个人有任何牵绊,她讨厌那种控制不了自己心绪的感觉,明明那么厌恶舞台,却因为当她走上舞台,特别是唱歌的时候,她清楚地感觉到心底那种渴望,她不想唱歌,不想像他一样在无数的闪光灯下生活。
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不需要再有任何关联。
苏年疑惑地看着她,虽然贪恋舞台上的演出,可还是跟在庄以沫身后出了礼堂。
校园里很安静,天空的星星亮晶晶地点缀在夜空,像无数双漆黑明亮的眼睛,不知怎么,庄以沫的脑海中浮现出安默言那双美丽漆黑的眼睛,笑笑地看着她,就像一个危险的漩涡,带着邪恶和魅惑,打乱她的心神。
“以沫,你刚刚唱得很好听,我从来没有听过那么干净纯粹的歌声。”苏年打破沉默,侧头看向她,可是见她盯着天空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似乎一点都没听到他说话。
天空中的星辰美丽璀璨。
他跟在她身后,像她一样看着天空,也不再开口。
风静静地吹过面颊,拂起她额前的发丝。
苏年的手指一动,静静地凝视着她的面容,她看起来那么静谧美好,似乎任何举动对她来说都是亵渎,他指尖颤了颤,最终握住了拳头。
林荫道两旁的灯光从树梢照下来,拉长他们俩的身影,一前一后静静地矗立在美丽的夜色里。
“庄以沫!”
突然,一声带着磁性的高呼从身后传来。
原本惬意的气氛,被身后大步奔跑的声音打乱,安默言颀长的身躯挡在她面前,双手叉腰深深地呼吸,举手投足间都是优雅的贵气。
粗重的喘息看得出他刚刚赶得很急,等呼吸顺畅了,他才抬起头。
狭长的眼睑微微眯起,可以看出眼底蕴含的怒气,他看了一眼旁边的苏年,礼貌地朝苏年点头微笑后,拉住以沫的手,不悦道:“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我有事找你。”
“如果还是之前你提过的事,就不用说了。”庄以沫不客气地抽回自己的手,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心中却有些微微的触动,按理说,他现在应该还在台上唱歌,竟然会丢下那么多歌迷跑到这里来。
苏年看到他们的举动,不由得皱眉,突然想起之前安默言在台上直接喊出她的名字,瞳孔不由得收紧了几分,眼神一阵闪烁,顿了片刻,才问道:“你们早就认识?”
安默言挑起红唇,微微眯着眼睛打量了苏年片刻,极具侵略性的目光让苏年感觉很不舒服,他皱眉,可是一眨眼,却看到他笑容温和友好地冲他点头致意。苏年微怔,突然感觉刚刚出现在安默言眼底的挑衅和敌意只是他的错觉。
“那次,算是相识了吧?”
安默言的手不着痕迹地搭在了以沫的肩膀上。
以沫不作声,一闪身从他手掌下挣脱出来,沉默地站在一边。
苏年眼神复杂地盯着庄以沫,正要开口说些什么,只听远处又是一阵高跟皮鞋踩在石子上的清脆声,他们一起回过头—
是赵柔,安默言的助理。
夜空明净高远,点点寒星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寒风穿透枝叶,拂过鼻翼,带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寒气,微微有种夜雾的潮湿。
远处的礼堂灯光璀璨,热闹的尖叫和喧哗,跟校园里的冷静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
赵柔远远地沿着石子路朝他们跑过来,拿着一支精巧的白色手机,等她跑近了,恨恨地瞪了庄以沫一眼,才喘着气将手机递给安默言:“曾静打来的。”
“不好意思,等我一下。”安默言接过手机,走到一旁。
庄以沫抬头,看到赵柔站在她身边,眼神冰冷地盯着她看,让她不由得有些心里发毛,她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得罪过这个人,甚至,她们根本不曾相识。
或是什么时候自己得罪了她而不自知吗?
以沫心中有些疑惑,再一次打量他的助理,对上她的视线的时候,赵柔冷笑一声扬起下巴不屑地瞟了她一眼,不知为什么,她总觉得赵柔看着她时总带着一股莫名的恨意,虽然很不明显,但是以沫却清楚地感觉到,她不喜欢自己。
不过,这些都跟她没关系。
……
前言/序言
《光年以北,咫尺云端》 当现实的枷锁挣脱,当心灵的疆界消融,我们终将抵达一个超越凡尘的境界。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关于远航、关于归航的史诗。它并非铺陈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事件,也不是聚焦于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而是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挣扎,试图描绘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 书名“光年以北,咫尺云端”,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矛盾而迷人的意境。光年,象征着遥不可及的距离,是宇宙的广袤,是未知的深邃,是人类探索的终极边界。而“以北”,则暗示着在既定认知之外,在那片被星辰点亮的未知领域,隐藏着更多的可能与奥秘。那里,也许是生命的起源,也许是意识的彼岸,也许是人类文明终极的答案。 “咫尺”,则将目光拉回到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将宏大叙事瞬间拉近,置于每一个平凡的心灵之中。它意味着,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真理,其实就潜藏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就闪烁在我们眼角的泪光中,就回荡在我们心底的呢喃里。“云端”,则是精神的升华,是心灵的自由,是挣脱物质束缚后的轻盈与辽阔。那里,没有重力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纯粹的感知与无尽的遐想。 所以,“光年以北,咫尺云端”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漫游与抵达。它邀请我们踏上一场思想的旅程,去探索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生命轨迹的维度。 故事的起点,或许是从一次对“日常”的审视开始。 主人公,或是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感受到生活中那层熟悉的“面纱”开始变得透明。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景象,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画卷,突然显露出其背后空洞的框架。那些被我们奉为真理的规则,那些让我们安身立命的价值,在某一瞬间,变得不再那么坚不可摧。 这并非源于某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也不是被某个哲学理论所醍醐灌顶。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觉醒,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叩问。它可能是某次凝视星空时的渺小感,可能是阅读一本古籍时触动心弦的陌生感,也可能是与一个全然不同世界观的人交流时产生的困惑。 这种觉醒,伴随着的是一种莫名的“漂泊感”。我们身处“咫尺”的现实,却感觉自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向着“光年以北”的未知之地滑去。那种感觉,像是站在海岸边,望着远方升腾的迷雾,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登上那艘看不见的船,去揭开迷雾背后的风景。 旅程的展开,是对“边界”的不断逾越。 这种逾越,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的突破。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定义为某个职业、某个身份、某个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然而,当“光年以北”的召唤响起,我们开始质疑这些标签的真正意义。我们是“学生”、“职员”、“父母”……但我们更是什么?当我们抛却这些外在的定义,那个核心的、纯粹的“我”又在哪里? 书中,或许会呈现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主人公在挣脱旧有束缚、探索新可能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反应。他们可能会放弃安稳的生活,去追求某种难以言喻的“使命”;他们可能会挑战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去理解那些被遮蔽的情感;他们可能会沉浸于某种古老的技艺或失传的学问,去寻找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线索。 这种旅程,不是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心灵的远征。主人公的足迹,可能会遍布荒凉的山脉、静谧的古寺、或是繁华都市的边缘地带。他们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成为旅途中的指引,有些人则会成为前行的阻碍。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在每一次相遇中,在每一次经历中,看到自己内心的倒影,照见自己尚未认识的角落。 “咫尺云端”的意境,也在此刻显现。即使身处人烟罕至之地,或是在纷扰的尘世之中,主人公也总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那一丝“云端”的气息。可能是一片飘过的落叶,可能是一段悠扬的旋律,可能是一个孩子纯真的笑容。这些“咫尺”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蕴含着超越寻常的意义,都像是通往“光年以北”的微小入口。 高潮的到来,是“理解”而非“征服”。 《光年以北,咫尺云端》并非一部充斥着冲突与对抗的小说。即使有挑战,也更多是源于主人公与自身局限的搏斗,或是与世界深层规律的对话。真正的“高潮”,不是某场激烈的战役,也不是某个惊天动地的阴谋被揭露,而是主人公对生命、对宇宙、对存在的某种深刻而宁静的“理解”。 这种理解,可能不会用言语来精确地表达。它可能是一种顿悟,一种释然,一种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感受。主人公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他们的“难题”,在更宏大的视角下,都只是生命律动中的一个小小片段。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光年以北”,其实早已渗透在“咫尺云端”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或许,他们会明白,所谓的“存在”,并非是物质的累积,而是能量的流动,是意识的交织。或许,他们会意识到,所谓的“真理”,并非是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永恒的探寻与创造。或许,他们会领悟到,所谓的“自由”,并非是摆脱一切束缚,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承担选择后果的勇气。 结局的馈赠,是“回归”与“延续”。 当主人公完成这场心灵的远航,他们并非从此飘然远去,而是带着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咫尺”的现实。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云端”的象征,一种连接了宏观与微观、无限与有限的桥梁。 他们可能会选择回到人群中,用他们独特的理解去影响身边的人,去播撒理解与希望的种子。他们可能会将他们的体悟,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或许是文字,或许是艺术,或许是某种新的生活方式。 “光年以北,咫尺云端”的意义,最终会回归到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面临何种困境,我们都有能力去触碰那片超越凡尘的辽阔,去体验那份宁静而自由的“云端”之境。 这并非一部关于“成功”的书,也不是一部关于“答案”的书。它是一部关于“过程”的书,一部关于“可能性”的书。它邀请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踏上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年以北,咫尺云端”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或许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最终,我们终将获得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为珍贵的——对生命本身最深刻的理解与爱。 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日志,是一次关于存在的哲学沉思,也是一次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浪漫探索。它将带领读者,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在物质与精神的碰撞中,去寻找那个隐藏在无限宇宙与内心深处,却又如此贴近的“自我”。 《光年以北,咫尺云端》所描绘的,是一种超越了物理距离与时间维度的存在状态。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自我,如何与宇宙建立最深层的连接。它是一首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宏伟交响曲,在每一个热爱思考、渴望超越的灵魂心中,回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