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 启蒙运动时期至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 康德的思想自成一派,其核心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构成了他伟大的哲学体系。
★【哲学大师】全系精彩图书:一套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哲学大家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从康德出发》是其中之一。
海报:
《从康德出发》一书由不同的主题构成,开篇对康德成熟的哲学进行了概述,其中不涉及康德任何的专业术语,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康德著名的、开天辟地的“形而上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本书对康德形而上学观点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康德的知识理论和道德哲学的含义。康德在这些领域的观点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观点息息相关,因此,通过了解康德反对者的意见,读者可以理解康德很多重要的思想。如果读者首次了解康德的作品,那么本书是读者的当然之选。
安德鲁·沃德,英国约克大学哲学讲师。
陈明瑶(译者),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英语教授,翻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有《新闻英语专论》《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语类视角下的网络时评修辞潜势研究》,译著有《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从贝克莱出发》等。在专业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陈晓坤,浙江工商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口笔译工作实践和研究,持有国家三级笔译证书,多次获得区域性口笔译竞赛奖项。
伊曼努尔·康德,一般认为是近代哲学家当中伟大的。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知。
——罗素
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道路,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
——海涅
序
概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一节康德主要的哲学观点
第二节现象和物自体
第三节判断的分类
第四节先天综合判断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形而上学的革命:《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章先验感性论:时间、空间与数学
第一节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释
第二节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解释
第三节回顾
第二章先验分析论:我们的自然经验
第一节形而上学演绎
第二节先验演绎和纯粹知性原则的简介
第三节先验演绎
第四节纯粹知性原则
第五节回到先验演绎
第六节驳斥(有问题的)唯心论
第七节总结先验分析论
第三章先验辩证论:纯粹理性的范围
第一节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节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二部分道德上的革命:《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
第四章道德法则和绝对律令
第一节道德的至高原则
第二节形式与内容:理性和感性
第三节敬重的感觉
第四节绝对律令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第五章理性可以激发意志吗?
第一节意志的自律和他律的区别以及该区别与绝对律令和假言律令的联系
第二节绝对律令如何成为可能?
第三节实践哲学的极限
第四节康德道德理性主义的意义
第六章至善,为至善而存在的上帝,灵魂的永恒及意志的自由
第一节纯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道德的要求已经将我们的知识延伸出了感性世界吗?
第三节意志的自由:纯粹理性体系的安全“拱顶石”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第二节现象和物自体
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区别开来,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事实上,在概述他的观点时,我一直都在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但是没有用“现象”和“物自体”这种术语。现在我们就来解释这些术语。
和17、18世纪前后大部分的哲学家一样,康德认为,在感知中,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或立即认识到造成我们感性意识的原因。我们在感性意识上获得的信息,即康德所称的“表象”,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心灵(笛卡儿和洛克称为“观念”,休谟称为“印象”)。
近代很多哲学家,包括笛卡儿和洛克认为,在任何真正的感知中,我们心灵里的表象是由这两者产生的:完全独立于观察心灵而存在的对象,和时空中存在的物自体。因此,在这种感知理论下,即所谓的“感知表象理论”下,如果你感知到一艘船顺流而下,你无法立即意识到这个空间对象及其不断变化的状态,你获得的只是你意识中(相继领会到的)一个表象杂多。存在于时空中的对象,在这里即为顺流而下的船,只能间接地通过这些相继的表象被感知到,而这些现象由对象在你心灵中产生。根据这个理论,时空中的每个对象都和你的感知行为完全无关(感知行为本身由发生在时空世界的一系列表象组成)。康德将“感知表象理论”的拥护者称为“先验实在论者”。先验实在论者的理论,如果用康德的术语来表述,即被间接感知到的对象就是时空中存在的物自体,并且这种时空中的对象(物自体)不以任何方式依靠观察者的心灵而存在。
康德反对先验实在论者的观点,他赞成时空中的对象永远是现象这一观点。当观察者意识到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观察者心灵中的(相继理解到的)表象杂多组成的,说得更具体一点,这种现象是由康德称为“感性能力”的能力产生的。感性是心灵接收表象的能力,并且,在我们这里,康德认为感性有两种形式:内在和外在感性直观。当心灵使用它的感性能力来领会表象杂多时,表象就是由某个(些)独立于我们心灵存在的对象产生的:康德和先验实在论者在这点上存在共识。然而,对康德而言,这个对象—物自体—并不是你在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到的对象(如先验实在论者所宣称的那样)。你感知到的只是一个现象(它存在于你的感性能力之中),这个现象是由表象的杂多组成的。在康德看来,空间和时间等同于我们感性的两种形式:空间等同于外在感性直观,时间等同于内在感性直观。因此,现象一直依附于心灵而存在—它只作为感性意识(时间和/或空间中)的真实或可能的对象而存在,它和物自体相反,物自体完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自体不是如此,因为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都只属于我们的感性能力)。
因此,根据康德的观点,即著名的“先验唯心论”,现象是你的时空经验的对象,康德将空间和时间分别等同于外在和内在感性直观。当你感知时空对象的时候,并不是通过推论或者间接地感知它,而是立即直接感知它,而这个对象,即现象,是由你感性的表象杂多所组成的,这些表象是由某个或某些物自体在感性中产生的。根据这个理论,你无法获得任何关于物自体的感性知识。所有的感知或感性的知识,都受限于你从感性形式领会到的内容之中,随后为了意识到这些时空对象的表象,知性必定起着额外的作用。
康德认为,先验实在论和先验唯心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我们是如何感知时空对象时,是两种重要可能性的极端。这两种理论都认为物自体是表象杂多的原因,这些表象杂多由主体的感性能力领会到。但是,先验实在论认为时空对象(物自体)是已知的,并且只能间接地通过推论的方式得知,从领会到的表象推论到这些表象的原因(即对象),这个原因在时空中存在,并独立于主体。先验唯心论认为,时空对象(现象)在主体的感性之中,特别是在它的外在和内在感性直观的形式之中能够立即被感知,这两种直观分别等同于空间和时间。因此,对于先验唯心论者而言,整个(自然)对象的时空世界仅仅是一个现象的世界。现象不同于物自体,除了作为感性意识的事实,或可能对象之外无法存在。现象依靠心灵而存在。总之,先验唯心论认为,时空对象(既然它们每一个都是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被我们感知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早就要说: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并非物自体本身……并且,如果把我们的主体,哪怕仅仅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那么客体在时间、空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甚至时间和空间本身就会消失,并且它们不能作为现象存在,而只能在我们的内心真实存在。
最后一点:在解释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基本区别的理解时,他反对先验实在论的观点,并宣扬他自己的观点,即先验唯心论,对此,我目前并未解释康德这么做的理由。我们在后面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讨论内容就是由康德的主要观点构成(他在后来关于道德和审美的一些著作中提供了其他理由)。在我们专注于康德的复杂的论证之前,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必须理解康德的立场(先验唯心论)的总体框架,并且弄明白它是如何与先验实在论相矛盾的,康德认为先验实在论是先验唯心论唯一的重要备选观点。
……
我通常对那些自诩为“大师”或“终极指南”的读物抱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为它们往往承诺了太多,却无法兑现。然而,这本关于思想脉络的探索,却出乎意料地提供了一种“脚踏实地”的研习路径。它没有试图一步登天,而是非常细致地剖析了某个思想流派是如何从前人的基石上爬升起来的。我特别关注了它对“理性”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定义的过程的梳理。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轴的叙事手法,但这种时间轴并非是线性的简单排列,而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相互交织的网。每当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作者都会迅速地回溯到他所处的文化土壤,分析那些被忽略的社会因素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核心思想的。这种对思想家“场域”的细致描摹,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会演变成颠覆性的哲学突破。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考古挖掘,不断地剥开历史的尘土,去触碰那些思想的原始形态,而不是仅仅接受已经被后人总结好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手工烫印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又庄重的阅读氛围。初翻开来,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摸一会儿。更别提那精巧的书签和扉页上的手绘插图,明显是下了功夫的,看得出出版方对这套“丛书”的定位是很高的。不过,光有好看的外表是不够的,我更关注的是内涵。比如,它在目录编排上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脉络,从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某个理论分支开始切入,层层递进,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哲学入门读物,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晦涩概念的处理方式,没有一味地简化,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历史背景的铺陈,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作者在阐述一个关于“现象与本体”的论断时,居然用了一个关于现代艺术策展的例子,这种跨时代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这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接受度的努力,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评分我很少见到一本哲学类读物能够做到如此深沉的内省引导作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阐述,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这些宏大理论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实际影响。比如,书中对“存在与虚无”的探讨,并没有陷入抽象的思辨,而是非常扎实地连接到了现代都市人面对“意义缺失”的普遍焦虑。作者通过一系列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反问,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回避的那些深层恐惧。我读到某个段落时,不得不放下书本,起身在房间里踱步许久,因为它触及了我最敏感的思维盲区。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感,远超一般书籍能提供的智力刺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并思考自己将以何种姿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继续前行。这是一种深刻的、关于如何“做人”的哲学提问。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一个极度渴望厘清内心困惑的时候接触到这套书的,我当时正处于一个对既有认知产生全面怀疑的阶段,对世界的本质感到茫然。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反而像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用一种近乎“挑衅”的语气,不断地质疑你习以为常的观点。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自由意志”的边界,作者直接抛出了一个极端的思想实验,让人读完后脊背发凉,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决策的每一个微小瞬间是否真的出自本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公允和穿透力。他不是简单地站在某一方进行辩护,而是仿佛站在了所有观点的上方,去揭示这些理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化,又各自的局限性在哪里。这种深入骨髓的思辨性,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构建整个论证的逻辑链条。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小品文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带入的知识储备。如果抱着纯粹的文学欣赏角度去看待,可能会觉得某些段落的密度过高,信息量瞬间爆炸。但我把它当作一本精密的“工具书”来使用,它便展现出了极高的价值。特别是它在关键概念的辨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处理。举个例子,书中对“先验”和“后验”的界定,通过对比了两个截然不同时代学者的定义,清晰地标示出了语义的漂移和哲学术语的陷阱。作者在处理这些细微差别时,笔触极其精准,毫不含糊。我甚至发现,自己过去在阅读其他相关文献时产生的许多模糊不清的理解,都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校正。这套书似乎有一个内在的使命:就是要纠正那些流传已久的、被简化了的哲学口号。它迫使读者放下预设的答案,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去感受那种思维撞击火花的紧张感。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进入某个哲学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对基础概念的“重塑”工作,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书还不错,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书还不错,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最爱康德了。有关于他的书,都买。
评分给力
评分最爱康德了。有关于他的书,都买。
评分书还不错,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给力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很好,多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