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真相:通往艺术之路 [THE THAMES&HUDSON INTRODUCTION TO ART]

艺术的真相:通往艺术之路 [THE THAMES&HUDSON INTRODUCTION TO A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黛布拉·德维特,拉尔夫·拉蒙,凯瑟琳·希尔兹 著,张璞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欣赏
  • 艺术入门
  • 西方艺术
  • 艺术之路
  • 泰晤士与哈德逊
  • 艺术普及
  • 艺术文化
  • 绘画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9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03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THAMES&HUDSON INTRODUCTION TO AR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字数:110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v 打破机械叙时性的排列法则,还原艺术原本的架构模式,对风格进行科学重组。

  v 4大部分、39个方面、超过300个条目,覆盖面之广令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望其项背。

  v 608页海量内容,856幅精美全彩高清图为读者带来超乎想象的视觉体验。

  v 模块化设计,不拘泥与任何阅读形式,真正做到随心检索,随心读!

  v 一件作品,多元解读,探索艺术史与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增加读者的艺术感受力。

  V 作为难得的优秀教育资源,是成为艺术院校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市面上的艺术普及类读物众多,从影响广大的《艺术的故事》到《美术史十讲》,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中高层次读者对于艺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需求。三联书店出版的“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也在几年来掀起了新的美术阅读狂潮。但以往出版的美术研究图书,往往姿态较高,叙述偏专业,普通入门级读者阅读较困难,这本《艺术的真相》基本遵从瑞士美学家沃尔夫林的风格学研究方法,力求突破以往空间与时间的定律规则,不再将原始艺术到希腊艺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嬗变视为机械叙时性的排列,通过对作品内在的形式原则进行客观分析,还原艺术本原架构的模式,对风格进行科学重组。这一写作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以非专业的语言分析艺术主题,打破了艺术与读者之间的隔阂,叙述通俗易懂,将读者轻松带入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将艺术拆解为“点、线、面、色彩、构图”等元素,分析方法类似对沃尔夫林和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的补充,在对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做分析的同时,适当地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种族、文化、历史)相联系,力求在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征的同时,联系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品。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视觉艺术语言,第二部分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从传统艺术媒体(石刻、壁画、油画)到当代创作手段(数字化、观念和装置),第三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艺术史,纵向从史前艺术到21世纪的艺术,横向跨越世界各个文化和民族,第四部分将艺术划分为不同主题,深入探讨各文明、各历史阶段,对于艺术家及伟大作品所产生的催生作用。


  

作者简介

  黛布拉·德维特,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南美以美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艺术史专业。她在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设计了一门在线艺术欣赏课程,这门课程获了奖。

  拉尔夫·拉蒙,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和杰姆斯麦迪逊大学美术硕士学位。他目前任教于伊凡斯维尔大学,原《艺术基础:理论与教育》主编。

  凯瑟琳·希尔兹,获得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和吉尔福德学院。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如何使用《艺术的真相》 13

致谢 15

《艺术的真相》的入门特点 17

简介 26

艺术是什么? 26

艺术在哪里? 29

谁创作了艺术? 30

艺术的价值 34

艺术审查制度 37

我们该如何学习艺术? 41

艺术视角:罗伯特·威特曼 何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36

艺术视角:崔西·雪佛兰 艺术给小说和电影提供灵感 38

第一部分 基本原则 45

1.1 二维艺术:线条、形状与对比原则 46

1.2 三维艺术:形式、体积、体块和质感 62

1.3 暗含的深度:明度与空间 76

1.4 色彩 92

1.5 时间与运动 106

1.6 统一、变化与平衡 116

1.7 尺寸与比例 128

1.8 重点和焦点 136

1.9 图式与节奏 142

1.10 内容与分析 152


第二部分 媒介与工艺 165

2.1 素描 166

2.2 绘画 180

2.3 版画 192

2.4 视觉传达设计 204

2.5 摄影 212

2.6 电影/视频与数字艺术 228

2.7 非传统媒介与技术240

2.8 传统手工艺 248

2.9 雕塑 260

2.10 建筑 274


第三部分 历史与语境 293

3.1 史前与古代地中海艺术 294

3.2 中世纪艺术 314

3.3 印度、中国和日本艺术 330

3.4 美洲艺术 348

3.5 非洲和太平洋岛屿艺术 364

3.6 欧洲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1400—1750)376

3.7 欧洲和美国艺术(1700—1900)398

3.8 20世纪和21世纪:全球艺术的时代 422


第四部分 主题 453

4.1艺术与社区 454

4.2 精神性与艺术 470

4.3 艺术与生命 484

4.4 艺术与科学 496

4.5 艺术与幻觉 508

4.6 艺术与领导者 520

4.7艺术与战争 530

4.8 艺术的社会意识 542

4.9 艺术中的身体 554

4.10 艺术与性别 568

4.11 表现 578


附录 590

专业术语汇编 590

扩展阅读 597

引文来源 601

图片说明 603


前言/序言


艺术的奥秘: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探索 一本引人入胜的导览手册,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历史脉络与无限可能性。 本书并非对特定艺术作品或历史时期进行详尽的学术梳理,而是一次对“艺术为何存在”以及“我们应如何观看”的根本性追问。它旨在为初入艺术殿堂的求知者构建一个坚实而灵活的认知框架,使其能够自信地面对浩瀚的艺术世界,而非被无数的名称、年代和流派所淹没。 第一部分:视觉的语言——理解艺术的基础语法 本章致力于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和原则,如同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字母和句法结构。我们探讨的不是某位艺术家的技巧,而是技术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形式与构成: 我们将深入剖析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这五大核心要素。线条如何引导目光,形状如何暗示情感,色彩的冷暖和饱和度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的错觉。重点在于认识到,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构图的法则——如平衡、韵律、比例和焦点——被组织起来,共同服务于艺术家的意图。例如,对称的构图带来稳定感,而对角线的使用则往往激发动感与张力。 媒介的力量: 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物质载体。本部分将对比不同媒介的特性及其对最终作品影响。从湿润的湿壁画到坚硬的雕塑石材,从易逝的油彩到现代的数字影像,每一种材料都携带着自身的历史重量和技术限制。我们思考的是,艺术家为何选择铜而不是青铜,选择画布而非木板,以及这种选择本身如何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之中。 风格的演变: 风格并非随意的选择,而是特定历史、哲学和社会环境在视觉上的投射。本章不侧重于罗列风格的定义,而是探讨风格转变背后的驱动力。当艺术从对自然的精确模仿转向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捕捉时,我们观察到的是何种观念的胜利?我们将引导读者去识别风格背后的“语法”,而非仅仅记住“名称”。 第二部分:观看的艺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读 艺术的体验发生在观者与作品的相遇之中。本章关注的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多层次的观看习惯。 语境的必要性: 任何艺术品都不是悬浮在真空中的。它诞生于特定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土壤。本节将阐明,理解作品的“语境”——包括赞助人、接收者的期望以及同时代的文化论战——是解码其深层意义的关键步骤。这并非要求读者成为历史学家,而是提供一套工具,用于提问:“这件作品为谁而作?它在当时扮演了什么角色?” 意图与接受: 艺术家的意图是作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作品一旦完成,便获得了独立生命,其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眼中会发生涌动和变化。我们将探讨解读的动态性,以及作品如何通过模糊性或开放性邀请观者参与到意义的创造过程中来。 象征与修辞: 艺术作品常常使用符号和隐喻来传达复杂信息。本章将介绍识别常见视觉修辞手法(如寓言、拟人、反讽)的方法,帮助读者穿透表象,理解艺术家如何巧妙地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说服或质疑。 第三部分:艺术与世界——功能的扩展与边界的消融 艺术从来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装饰物,它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本章着眼于艺术在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实用与神圣: 艺术的起源与宗教仪式、权力展示和日常实用紧密相连。从祭坛画到王室肖像,艺术一直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粘合剂。我们将考察艺术如何被用于巩固信仰、确立权威,以及其如何进入日常生活的器皿之中。 美学与伦理的交织: “美”的标准是流动的,但艺术追求“至善”或“真理”的努力是永恒的。本节探讨艺术如何挑战既有的道德规范,提出尖锐的社会批判,甚至在纯粹的形式探索中揭示新的认知维度。我们不预设什么是“美”,而是考察艺术如何重塑我们对“值得观看”事物的理解。 艺术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边界正不断被拓展。从装置艺术对空间的占领,到行为艺术对身体的运用,再到互动媒介的兴起,艺术正在从“凝视的对象”转变为“参与的事件”。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当艺术不再局限于可见的物体时,我们如何继续保持对其核心精神的捕捉。 总结:开放的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艺术的持久好奇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视觉习惯。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开放的视角,鼓励每位读者,无论是在博物馆的沉静一角,还是在日常的街景之中,都能看见并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情感与思想的涌动。真正的艺术之旅,始于阅读本书之后,迈向真实世界的每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那就是“赋能”。它不是一碗鸡汤,也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而且是那种可以让我自己进去探索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过去,面对一件陌生的艺术作品,我顶多能说出“我喜欢”或“我不喜欢”;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知道该问哪些问题:这件作品的语境是什么?它在挑战什么?它的材料选择有何深意?这种主动提问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它没有要求我成为一个艺术史学家,而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生活美学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师之作中,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精心选择的配色、每一次巧妙的空间布局,甚至是每一次对传统形式的微小颠覆里。这种对艺术的民主化理解,让我对艺术的感知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让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了可以被解读的丰富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选择,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这是在很多同类读物中难以寻觅的。要知道,艺术的讨论,离开了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无异于空中楼阁。这里的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它们似乎被精心挑选过,有些甚至占据了整整一页,让色彩和纹理得以充分呼吸。更妙的是,作者常常会将不同时代、不同媒介的作品并置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例如,当它讨论到动态捕捉和时间性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时,它会回溯到巴洛克时期对瞬间动作的捕捉,这种对比的张力,让原本看似跳跃的艺术史脉络,立刻变得连贯起来。阅读体验是一种感官的享受,装帧的精良和印刷的清晰,保证了我在研究细节时,不会因为图像的模糊而产生挫败感。可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已经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对艺术原作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它在物理层面上,就预设了一个高质量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顶级博物馆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稳而又引人入胜的质感,初次翻阅时,一股对美学探索的渴望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对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感到既敬畏又困惑,总觉得那些大师的作品与我的日常生活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一座桥梁的角色。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学院派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姿态,引导读者进入艺术的殿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艺术流派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仿佛在拆解一个精密的钟表,让人能洞察到风格更迭背后那些社会思潮与技术进步的推手。当我读到关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革命的那一章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关于人类如何重新发现和构建视觉世界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全书在知识的密度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即便是初次接触艺术理论的人,也不会感到被信息洪流淹没,反而会因为每一次小的认知突破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艺术鉴赏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艺术史的导览书籍,它们往往过于侧重于“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充斥着冗长的人物传记和时间线索,读起来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艺术的真相:通往艺术之路》的叙事核心,似乎更专注于“为什么”。它成功地将艺术史从僵硬的编年体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一种强烈的目的性和驱动力。作者似乎对艺术的内在矛盾和不断寻求突破的冲动抱有极大的热情,并成功地将这种热情传染给了读者。书中对“创新”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深刻,它并没有将艺术史描绘成一条平稳上升的阶梯,而是充满了断裂、反叛和意外的转向。这种对艺术发展中“非理性”因素的接纳,让我对那些看似突兀的艺术运动(比如达达主义或者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它让我们明白,艺术的“真相”往往藏在对既有规范的打破之中,而这种打破,绝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在特定个体身上的集中爆发。这种对“创造性危机”的剖析,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当代艺术的兴趣,让我不再将它们视为怪诞的符号,而是视为必要的发展阶段。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观看”这件事的重新定义。我们活在一个视觉爆炸的时代,手机里的图片流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似乎构成了我们对艺术的全部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猛地将我从那种肤浅的、即时的满足感中抽离出来,强迫我慢下来,去“真正地看”。它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提问的工具箱。比如,它如何分析一幅画中的光影是如何服务于叙事的,或者一件雕塑是如何利用空间来挑战观者的身体感受。这种解构性的分析方法,让我开始对每一件作品都抱有一种探究的姿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很美”的作品,在经过这本书的“X光扫描”之后,其内在的结构和张力才真正显现出来。它教会我,艺术品不是静态的标签,而是一个充满动态能量的场域,是艺术家与材料、与历史、与观众之间持续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深入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智力参与,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艺术家的生平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