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明明是怪物志,为什么写得像食物志一样?
昆仑、浑沌、葫芦……这些发音相似的词语里,藏着宇宙的源头?
《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真的存在吗?
猪八戒怎样经历了从黑猪变白猪的漂白之旅?
地理、文学、建筑、盆栽、金鱼、食品、怪物传说……
种种乍看不合常理的故事和图像背后,隐藏着中国人世代累积的世界观与时空思维。
对中国人来说,内藏无限大宇宙的葫芦,也是通往异界的传送装置。
一座庭园、一幅画、一头犀牛、一张地图……都是一道任意门,炼丹术、壶中天、宇宙文、永动机……中式奇谈怪论,可真惊人!
翻开书页,且让我们穿过月洞门,进入充满奇思异想的桃源乡,看看中国人的葫芦里,到底藏着怎样的宇宙?
这趟旅程没有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景致迷人。
武田雅哉
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海道函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赴复旦大学留学。现为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艺术研究工作,酷爱怪物、猪八戒、京剧、小人书、宫崎葵。他擅长从画报、海报、插画等图像资料入手,关注常人所易于忽视的问题,其论述极具趣味性,别具一格。
这本书所涉及的学问,从地理学、天文学、妖怪学、神话学,一直到植物学、历史学、文学……无所不至。看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乃让人不得不好奇:这样古灵精怪的学者,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台湾作家、出版人 傅月庵
本书延续了武田雅哉对怪物的一贯热情,对古往今来的中国奇异幻想如数家珍:从猪八戒惊人的食量到传说中的“昆仑”,从桃源乡的不死药到脑电,从地生羊到江青、彼得大帝对永动机的迷恋……经他的友情提示,我们中国读者也许会惊叹:我们原来是这样一个可以若无其事地讲述种种不可思议故事的有趣民族啊!
——书评人 飞氘
推荐序:为了趣味的学问/1
序:从“口中吐出的女子”说起/1
I?不合常理的地理学
一、宇宙蛋“kun-lun”之谜/1
二、黄河源头为葫芦/14
三、航向不死之山“昆仑”/29
四、来自地中海的火焰山/36
II?人造宇宙的游客
一、假造之山、怀胎之山/49
二、通往胜地的地图学/57
三、带有“比拟”的宇宙论/67
四、穿洞的月宫/73
五、圆明园的喷泉与永动机幻想/79
六、金鱼盆里的畸形宇宙/83
七、海上蜃楼图谱/87
III?怪物的午后
一、中式怪物大集合/103
二、命名、分类与怪物/111
三、骷髅的幻戏/120
四、八戒的漂白之旅/128
五、猪仔开动啰!/143
六、“美丽岛屿”之旅/153
七、活跃的“铁漫口”/170
Ⅳ?桃源乡的机械学
一、近代中国的电和以太/197
二、中式行星图录之旅/205
三、杞忧的行踪/221
四、望月的犀牛/228
代后记:统统回到口里去吧/243
台湾版后记/245
译后记/247
《本草纲目》所见之世界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的博物学非常有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王圻的《三才图会》(1607)、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这几部广义上的百科全书、博物学书,都在公元1600年前后出版。
可称作“博物学小说”的《西游记》也在此时成书,这种情况颇有意思。或许,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过去累积的知识得以整合起来,博物学遂以书籍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时主要供市民消遣娱乐的白话小说,不太可能不用到博物学的知识。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一般被视为本草学的代表著作。中国的本草学,就《本草纲目》的内容所见,和一般日本人的认知有些差距。它不单是药草方面的学问。五十二卷的《本草纲目》当然算是药物学书籍,只不过里面涵盖的对象极为广泛。下面列出《本草纲目》的目录,括弧内的数字为卷数:
序例(一—二) 主治(三—四) 水部(五) 火部(六)
土部(七) 金石部(八) 石部(九—一一)
草部(十二—二一) 谷部(二二—二五)
菜部(二六—二八) 果部(二九—三三)
木部(三四—三七) 服器部(三八)
虫部(三九—四二) 鳞部(四三— 四四)
介部(四五—四六) 禽部(四七—四九)
兽部(五○—五一) 人部(五二)
很明显地,这目录大抵是照矿物、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排列。
不过里面却有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部名,即三十八卷的“服器部”。该部所说的“服器”,系指服饰和器具之类的日常用品。例如,病人衣服、草鞋、木屐的带子、上吊者所用的绳子、死人的枕席、日历、刀鞘、蒲扇、锅盖、蒸笼、渔网、缚猪的绳子、尿桶……这些日用品全都作为药用,其用法与疗效详细记载于《本草纲目》。俗话说,中国人除了四只脚的桌子不吃,其他什么都吃。实际上中国人很有可能连桌子都能吃。但是也不能就此认定“服器部”所见的日用品是巫术式的民俗疗法。像“尿桶”里就有人尿所含的各种成分。尿疗法在日本也相当有名。我听认识的人说,尿疗法满有效的。
以前我在上海留学的时候,有天骑着单车在外蹓跶了一会,然后就到南京路小巷内那间常去的公厕小便。原本大家都把尿排到底下的一条沟里,但是当天沟内并排摆着许多淡蓝色的水桶,每个水桶的开口处都装上了大漏斗。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往旁边一瞄,发现大家都把自己的炮口对着水桶方向拉尿,水桶里满是耀眼的金黄色液体。我也有样学样完成了这项工作,随后立刻拿出笔记本进行调查。仔细一看,那些水桶上印有“收尿专用”四个字。
当我再把目光转向厕所内墙时,看到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十六个汉字:
人尿制药,为民造福。
小便收集,变废为宝。
这几个看起来很像《诗经·国风》里会出现的文字,无疑是在宣告水桶的崇高使命。经过我努力调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采集的人尿用以提炼一种叫作“尿酸”的物质,来制造对中风和心肌梗塞有效的药物。换言之,上海的公共厕所,成了中药原料的采集场所,而这中药最大的客户是日本人。所以,我的尿液早晚会被吸收进咱们同胞的体内,转化成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素。这实在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如此看来,《本草纲目`服器部》所提到那些日常器具的药效,也不完全是乱说的。经由人类使用而渗透进去的各种化学成分,就成为治病的药。例如把上吊者所用的绳子烧成粉末,用水服下后,能让发疯的人痊愈;两年前的日历,于端午午时烧成灰,并揉成丸状,用水服下五十粒,可治疟疾。这类药物的效用尚待验证,不过如果有这种药,应该很棒吧?更重要的是,只要这药有趣就行了。
《本草纲目》从草部到木部谈的都是植物,虫部以后才讲动物。
最让我感兴趣的,则是最终卷的“人部”。这“人部”,如字面所述,是“人类肉体如何作为药用”之意。不只刚才提过的尿液,还有大便、汗水、耳垢、阴毛、泪水、齿垢等等,这些吓人东西在医药上的用途,都一五一十记在“人部”里。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经由某些途径被送进制药工厂,我就不清楚了。
我们通常不会把《本草纲目》当成怪物志来读,不过《本草纲目》的“人部”设有“人傀”一项,尝试说明异类所生之人、变性、变形、畸形等跟人类有关的妖怪现象。的确,《本草纲目》所见之世界,甚至把作为怪物的人类也给涵盖在内。
可当作食物志来读的《山海经》
提到中国最古老的妖怪志,最迟于汉代成书的《山海经》是有名的一部。晋代陶渊明晚年的诗作《读山海经》,描写隐居山中的清闲生活,其中四句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周王传”,即西晋年间自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穆天子传》,为记载周穆王西巡故事的小说。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一边泛读这新发现的古代冒险小说,一边浏览怪物图鉴《山海经》的插图,在低头昂首之际,我仿佛明白宇宙的奥妙,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从这四句可以知道当时的《山海经》附有插图,但是那些图后来失传。现在看到的插图,都是明清时代重绘的作品。
明代以降的《山海经》图有许多版本。以绘本以外的形式来描绘怪物姿态,在人类绘画史上,原本就有很长的历史。汉代墓室石块上所雕刻的壁画,即所谓“画像石”,上面画满了怪物。这类图画不只为死者,也是为了生者而画。东汉王延寿(143?—163?)的《鲁灵光殿赋》,提到建于曲阜的灵光殿,壁上画着奇妙的生物图。这生物图可说是具有“叙事性”的图像。《山海经》本文中,一些表示方位或描述人物动作的句子,是对图像的说明。由此可以想见,《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后有文的著作。
《山海经》这部古代怪物图鉴中所列举的异形动植物,不只是对人造成威胁以及会袭击旅人的坏家伙,往往还是被人类吃掉的怪物。《山海经》清楚记载着吃什么怪物会有什么效果。例如,《山海经》第一卷《南山经》说,吃了外形如狸的野兽“类”,就不会心生嫉妒;又说,吃了鱼身蛇尾的怪物“虎蛟”,不但皮肤不会溃烂肿胀,还能治痔疮。《山海经》有关怪物的段落中,常可见到这样的叙述。的确,《山海经》可当成“水陆珍味”的说明书来读。只是,《山海经》明明是怪物志,为什么写得像食物志一样呢?
我们知道,《本草纲目》中万物的价值,未必仅限于“药用”的狭窄用途,而是依据“此物应如何处理才最适合食用”之标准来测定。这是本草学的方法论。《本草纲目》不只记载植物、矿物和动物,连尿桶、木屐带子、上吊用的绳子,在书中也被中国人拿来料理,最后进到他们的胃里了呢!
在日本,若说到中国人与“吃”,最多只想到中华料理吧!阅读中国通俗小说时,就了解“吃”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连大家熟知的《西游记》,也是由于妖怪“想吃”营养价值高的唐僧,才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总之,本草学上“吃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功效,对贤明的妖怪来说是基本常识。不论《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吃”在故事进展上常常具有重要意义,热诚的读者想必同意这个说法吧!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故事,是由构成中国人世界观的“吃” 的形象所推动。因此,吃掉别的东西、也被别的东西吃掉的怪物,在中国人的故事世界里,就成了主角。从这个角度看,才可以理解《山海经》为何写得像食物志一样吧!
古代青铜器为填满空白处,在表面上刻有怪物“饕餮”的纹饰。它的兽面形象,正是填饱胃里空间的“饱食”象征。在神话世界中,饕餮被视为“贪婪好吃的怪物”。如果说饕餮在定义上是指这种贪吃的怪物,那它可算是猪八戒的祖先了。“猪八戒”不仅是吃掉别的东西、也被别的东西吃掉的危险怪物,还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装置。总之,对现在的我而言,饕餮和猪八戒可说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真神。
推荐序:为了趣味的学问
傅月庵(台湾作家 出版人)
都说受儒家影响,中国人讲究实用。孔子一句“不知生焉知死”,遂令中国人对“生之前,死之后”的事毫无兴趣。更有人推论,就是因为这样,中国人只要经学,不讲科学。科学在中国,遂只能萌芽,无法茁壮;只能放烟火,无法制大炮。中国人缺乏想像,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中国人观察自然的能力薄弱……这几乎成了十九世纪以来欧美人士的结论。西风压倒东风,许多中国人甚至也赞同了。
但,中国人真的对科学冷感?对世界缺乏想像?只活在现世人伦网络之中吗?年轻的武田雅哉似不同意,于是和晚清中国谈恋爱,一头钻进断烂朝报堆中,以图用文转播中国人“眼球闹革命”的实况,让世人明白,西风东渐下的中国人对科学兴趣可大了,他们的好奇想像与会通能力,精彩绝伦,在他们的眼中笔下,“飞翔吧!大清帝国”,根本不是梦!
武田雅哉是个很不一样的学者,爱看连环画,爱读笔记小说,参加探险队,到社区教中文,到处乱跑找旧书翻图片。他的老师中野美代子教授,毕生几乎奉献给了《西游记》跟孙悟空这号人物。她这位爱徒克绍箕裘,不遑多让,不但爱上了猪八戒,写了一本《猪八戒的大冒险》,还把研究战线往前拉,点名《愿做杨贵妃的男人们》出列;往后则慧眼独具去看《小朋友的文化大革命》。中国人形容治学勤奋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话,用在武田雅哉教授身上。一点不为过,只要把“东西”改成“妖怪”就可以了。
《构造另一个宇宙》日文初版于1995年,后《飞翔吧!大清帝国》七年,虽然全书较为芜杂,但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武田教授的关注焦点不离“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模式”之上。这个模式牵涉广泛,也因此他可以从昆仑讲到行星之旅,再跳到骷髅的幻戏;中式怪物大集合后接一个猪八戒漂白之旅;看着圆明园的喷泉讲出一堆机关概念;从近代中国的电和以太,也可判明脑内桃源乡的结构。
此中所涉及的学问,从地理学、天文学、妖怪学、神话学,一直到植物学、历史学、文学……无所不至。看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乃让人不得不好奇:这样古灵精怪的学者,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只是尽管热闹,却还是有门道可说。武田教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这一系列学术随笔,归纳出了传统中国人“知道通往那只能用词语量测的时空的狭路,若无其事地暗自往返于其中。在那样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收缩”,“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驱使语言,以面不改色的神情,静静编织不合理的世界”;并将此一不合情理却充满趣味的思维模式,取名为“桃源乡的机关装置”。
按照常见学术作法,有了这一归纳,似乎应该继续论证,或者可得出类如“集体想像的逃避”或“文人情怀的寄托”什么的结论。
然而,武田教授却见好就收,到此打住。因为他认为想从这“装置”之中“读到对人性的看法或是什么讽刺精神,是很愚蠢的。我们就随故事发展下去,不要干涉它吧!”正是这一“存而不论”,让本书不少篇章成了“述而不作”。学界中人或许要觉得可惜,但就一名普通读者而言,这一打住,保存了更多想像的空间,让阅读的趣味更加盎然了。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至,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是《世说新语》中著名篇章。兴者,趣味也。知识的趣味,有时即在其纯然,未必一定要问为什么,或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武田雅哉此书,一吐一吞之间,可说深得六朝遗意也。
《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让我立即感受到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我理解“构造另一个宇宙”并非是对物理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指中国人在精神层面,通过一套独特的时空观,构建起一个与我们日常经验有所不同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塑造中国人时空观念时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是因为古人认为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充满了生命力和周期性,对空间的理解也更具包容性和联系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的历法、占星术、地理学等知识体系,是如何支撑和体现这种独特的时空思维的。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缥缈却又充满深意的时空概念的清晰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邃之处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看似飘渺却又蕴含着丰富智慧的关于时空的概念。书名中的“构造另一个宇宙”,我理解为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认知方式,一种在精神层面构建的独特存在。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人对于“天”的理解,它既是自然界的宏大存在,又是某种超越时空的秩序。那么,这种“天”的观念,是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感知和理解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一套与西方科学逻辑不同的,自成体系的时空观。或许,它不是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公式来定义,而是通过意象、象征和感受来呈现。例如,“天圆地方”的观念,是如何在视觉和思维上影响了古人的空间认知?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等概念,又如何构成了他们的时间哲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并且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思想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
评分甫一看到《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本书名,我的脑海中便立刻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叙事图景。我将“构造另一个宇宙”解读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框架,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他们对时空的传统思维模式。这让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辅助下,依然能够构建出如此复杂而自洽的时空观念。我猜想,这其中必然包含了对历法、占星术、地理学甚至神话传说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如何解释“天人感应”的哲学理念,在塑造中国人时空观念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因为古人认为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所以他们的时空感知也就带有了更多的整体性和主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构造”的具体路径,以及这种时空思维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社会组织和艺术表达中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在时空认知上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如何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召唤。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蕴含着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洞察,而这种洞察往往以一种难以用西方科学语言直接翻译的方式呈现。书名中的“构造另一个宇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介绍一些已有的理论,而是试图通过对中国人传统时空思维的深入剖析,展现一种与我们日常感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构建方式。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阐释“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构成中国人时空观念时扮演的角色。我想,这种“构造”的过程,必然涉及到一种高度的整体性思维,一种将个体、社会与宇宙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道”的理解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时间流逝和空间延展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如何体现在了他们的诗词、绘画和生活哲学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精神的探索之旅,让我有机会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时空最独特的智慧。
评分读到《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我内心涌起的首先是一种深刻的认同感。我时常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我们不是冷冰冰地去度量和切割时间,而是感受到它的绵延和循环;我们也不是僵硬地分割空间,而是体会到它的包容和联系。书名中的“构造另一个宇宙”这一提法,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文化特质。它暗示着,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并非是对现实宇宙的简单描摹,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建构,一种在观念层面创造出的独特世界。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释这种“构造”的过程?是基于某种宇宙模型,还是源于对生命体验的体悟?我想,这必然涉及到对大量哲学、历史、文学甚至艺术作品的深入解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时空理解上的体现,以及“道”这种模糊而又包罗万象的概念,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契机。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被遗忘的文化基因。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具有一种深刻的哲学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时空观念,它更注重整体性、体验性和动态性。书名中的“构造另一个宇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陈述事实,而是在揭示一种思维的创造过程,一种中国人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时空哲学,在精神世界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宇宙。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道”的概念,如何在理解时间流转和空间延展上扮演核心角色,以及“气”的流动性,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展现中国传统时空思维的独特之处,以及这种思维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智慧。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种独特的哲学视角。当我看到“构造另一个宇宙”时,我立刻想到,这并非是对物理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造,一种基于独特文化基因的时空理解。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看待时间的方式,与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更倾向于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节奏,而西方则更强调线性发展和不可逆转。书名中的“传统时空思维”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这种传统是如何形成的?是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是源于对生命规律的体悟?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气”的观念如何影响了时空认知的论述,以及“阴阳五行”等概念在构建中国人宇宙观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我走进这个由中国传统时空思维所“构造”出来的独特宇宙,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深邃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见时就让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光是这几个字,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概念。它们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往往从逻辑和物质出发,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体验、一种流动的感受。书名中“构造另一个宇宙”的说法,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中国人是如何凭借一套独特的时空思维,在精神世界中“建造”出与我们日常感知截然不同的宇宙图景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古代文献中的片段,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观念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学、艺术、社会结构乃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留下印记。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在古人的眼中,时间是如何蜿蜒流淌,空间又是如何相互渗透,这些与现代物理学所描绘的宇宙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或是截然不同的解读。或许,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已知”的宇宙,并发现其中潜藏的,那些未被我们充分理解的维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抽象的议题,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笔触,呈现在我面前的。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我将“构造另一个宇宙”理解为一种超越常人感知的认知方式,一种中国人独特地理解和构建时空世界的方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提炼出这种独特的时空思维模式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天命”、“宿命”等观念,在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方寸之间”、“天人感应”等概念,又是如何在空间意识上留下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甚至日常生活习惯,是如何受到这种传统时空思维影响的深刻分析。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学术概念的理解,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探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
评分《构造另一个宇宙: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这个书名,瞬间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独特的、充满哲学韵味的时空观非常着迷。书名中的“构造另一个宇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并非是对物理现实的简单描述,而是一种基于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而构建的精神世界。我想知道,这种“构造”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还是源于对生命历程的深刻体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例如“易经”中的概念,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展现其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的特质,以及“风水”等概念,又是如何影响了古人对空间的理解和利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由中国人传统时空思维所构建的独特宇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如何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期待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
评分看了一半,有些意思,作者想象力丰富,从中看出我们古人思维也很不一般。这个日本人很推崇中国文化。
评分很多有趣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对虚实幻化的认知与想象。
评分一起买了,等等再看。拆单后本地的发货快,外地的还得等!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评分关注这个商品很久了,这次终于趁活动拿下,得到了最优惠的价格,非常非常满意,还会再来买的。
评分收下后放着慢慢看吧。
评分物流还可以,货已收到。
评分日本学者的著作,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值得一读。
评分东西不错啊可以的哈哈啦啦哦哦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