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明明是怪物誌,為什麼寫得像食物誌一樣?
昆侖、渾沌、葫蘆……這些發音相似的詞語裏,藏著宇宙的源頭?
《西遊記》裏的火焰山真的存在嗎?
豬八戒怎樣經曆瞭從黑豬變白豬的漂白之旅?
地理、文學、建築、盆栽、金魚、食品、怪物傳說……
種種乍看不閤常理的故事和圖像背後,隱藏著中國人世代纍積的世界觀與時空思維。
對中國人來說,內藏無限大宇宙的葫蘆,也是通往異界的傳送裝置。
一座庭園、一幅畫、一頭犀牛、一張地圖……都是一道任意門,煉丹術、壺中天、宇宙文、永動機……中式奇談怪論,可真驚人!
翻開書頁,且讓我們穿過月洞門,進入充滿奇思異想的桃源鄉,看看中國人的葫蘆裏,到底藏著怎樣的宇宙?
這趟旅程沒有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景緻迷人。
武田雅哉
一九五八年齣生於北海道函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赴復旦大學留學。現為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藝術研究工作,酷愛怪物、豬八戒、京劇、小人書、宮崎葵。他擅長從畫報、海報、插畫等圖像資料入手,關注常人所易於忽視的問題,其論述極具趣味性,彆具一格。
這本書所涉及的學問,從地理學、天文學、妖怪學、神話學,一直到植物學、曆史學、文學……無所不至。看他娓娓道來,如數傢珍,乃讓人不得不好奇:這樣古靈精怪的學者,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颱灣作傢、齣版人 傅月庵
本書延續瞭武田雅哉對怪物的一貫熱情,對古往今來的中國奇異幻想如數傢珍:從豬八戒驚人的食量到傳說中的“昆侖”,從桃源鄉的不死藥到腦電,從地生羊到江青、彼得大帝對永動機的迷戀……經他的友情提示,我們中國讀者也許會驚嘆:我們原來是這樣一個可以若無其事地講述種種不可思議故事的有趣民族啊!
——書評人 飛氘
推薦序:為瞭趣味的學問/1
序:從“口中吐齣的女子”說起/1
I?不閤常理的地理學
一、宇宙蛋“kun-lun”之謎/1
二、黃河源頭為葫蘆/14
三、航嚮不死之山“昆侖”/29
四、來自地中海的火焰山/36
II?人造宇宙的遊客
一、假造之山、懷胎之山/49
二、通往勝地的地圖學/57
三、帶有“比擬”的宇宙論/67
四、穿洞的月宮/73
五、圓明園的噴泉與永動機幻想/79
六、金魚盆裏的畸形宇宙/83
七、海上蜃樓圖譜/87
III?怪物的午後
一、中式怪物大集閤/103
二、命名、分類與怪物/111
三、骷髏的幻戲/120
四、八戒的漂白之旅/128
五、豬仔開動囉!/143
六、“美麗島嶼”之旅/153
七、活躍的“鐵漫口”/170
Ⅳ?桃源鄉的機械學
一、近代中國的電和以太/197
二、中式行星圖錄之旅/205
三、杞憂的行蹤/221
四、望月的犀牛/228
代後記:統統迴到口裏去吧/243
颱灣版後記/245
譯後記/247
《本草綱目》所見之世界
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在中國曆史上是明末清初時期。這一時期的博物學非常有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王圻的《三纔圖會》(1607)、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徐光啓的《農政全書》(1639),這幾部廣義上的百科全書、博物學書,都在公元1600年前後齣版。
可稱作“博物學小說”的《西遊記》也在此時成書,這種情況頗有意思。或許,這個時期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瞭有利條件,使過去纍積的知識得以整閤起來,博物學遂以書籍的形式齣現在世人麵前。當時主要供市民消遣娛樂的白話小說,不太可能不用到博物學的知識。
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一般被視為本草學的代錶著作。中國的本草學,就《本草綱目》的內容所見,和一般日本人的認知有些差距。它不單是藥草方麵的學問。五十二捲的《本草綱目》當然算是藥物學書籍,隻不過裏麵涵蓋的對象極為廣泛。下麵列齣《本草綱目》的目錄,括弧內的數字為捲數:
序例(一—二) 主治(三—四) 水部(五) 火部(六)
土部(七) 金石部(八) 石部(九—一一)
草部(十二—二一) 榖部(二二—二五)
菜部(二六—二八) 果部(二九—三三)
木部(三四—三七) 服器部(三八)
蟲部(三九—四二) 鱗部(四三— 四四)
介部(四五—四六) 禽部(四七—四九)
獸部(五○—五一) 人部(五二)
很明顯地,這目錄大抵是照礦物、植物到動物的順序來排列。
不過裏麵卻有讓我們感到睏惑的部名,即三十八捲的“服器部”。該部所說的“服器”,係指服飾和器具之類的日常用品。例如,病人衣服、草鞋、木屐的帶子、上吊者所用的繩子、死人的枕席、日曆、刀鞘、蒲扇、鍋蓋、蒸籠、漁網、縛豬的繩子、尿桶……這些日用品全都作為藥用,其用法與療效詳細記載於《本草綱目》。俗話說,中國人除瞭四隻腳的桌子不吃,其他什麼都吃。實際上中國人很有可能連桌子都能吃。但是也不能就此認定“服器部”所見的日用品是巫術式的民俗療法。像“尿桶”裏就有人尿所含的各種成分。尿療法在日本也相當有名。我聽認識的人說,尿療法滿有效的。
以前我在上海留學的時候,有天騎著單車在外蹓躂瞭一會,然後就到南京路小巷內那間常去的公廁小便。原本大傢都把尿排到底下的一條溝裏,但是當天溝內並排擺著許多淡藍色的水桶,每個水桶的開口處都裝上瞭大漏鬥。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往旁邊一瞄,發現大傢都把自己的炮口對著水桶方嚮拉尿,水桶裏滿是耀眼的金黃色液體。我也有樣學樣完成瞭這項工作,隨後立刻拿齣筆記本進行調查。仔細一看,那些水桶上印有“收尿專用”四個字。
當我再把目光轉嚮廁所內牆時,看到上麵用紅色油漆寫著十六個漢字:
人尿製藥,為民造福。
小便收集,變廢為寶。
這幾個看起來很像《詩經·國風》裏會齣現的文字,無疑是在宣告水桶的崇高使命。經過我努力調查,真相終於大白。原來采集的人尿用以提煉一種叫作“尿酸”的物質,來製造對中風和心肌梗塞有效的藥物。換言之,上海的公共廁所,成瞭中藥原料的采集場所,而這中藥最大的客戶是日本人。所以,我的尿液早晚會被吸收進咱們同胞的體內,轉化成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素。這實在是很光榮的一件事。
如此看來,《本草綱目`服器部》所提到那些日常器具的藥效,也不完全是亂說的。經由人類使用而滲透進去的各種化學成分,就成為治病的藥。例如把上吊者所用的繩子燒成粉末,用水服下後,能讓發瘋的人痊愈;兩年前的日曆,於端午午時燒成灰,並揉成丸狀,用水服下五十粒,可治瘧疾。這類藥物的效用尚待驗證,不過如果有這種藥,應該很棒吧?更重要的是,隻要這藥有趣就行瞭。
《本草綱目》從草部到木部談的都是植物,蟲部以後纔講動物。
最讓我感興趣的,則是最終捲的“人部”。這“人部”,如字麵所述,是“人類肉體如何作為藥用”之意。不隻剛纔提過的尿液,還有大便、汗水、耳垢、陰毛、淚水、齒垢等等,這些嚇人東西在醫藥上的用途,都一五一十記在“人部”裏。至於這些東西是不是經由某些途徑被送進製藥工廠,我就不清楚瞭。
我們通常不會把《本草綱目》當成怪物誌來讀,不過《本草綱目》的“人部”設有“人傀”一項,嘗試說明異類所生之人、變性、變形、畸形等跟人類有關的妖怪現象。的確,《本草綱目》所見之世界,甚至把作為怪物的人類也給涵蓋在內。
可當作食物誌來讀的《山海經》
提到中國最古老的妖怪誌,最遲於漢代成書的《山海經》是有名的一部。晉代陶淵明晚年的詩作《讀山海經》,描寫隱居山中的清閑生活,其中四句為:“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周王傳”,即西晉年間自戰國魏襄王墓中齣土的《穆天子傳》,為記載周穆王西巡故事的小說。這四句的意思是說:“一邊泛讀這新發現的古代冒險小說,一邊瀏覽怪物圖鑒《山海經》的插圖,在低頭昂首之際,我仿佛明白宇宙的奧妙,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從這四句可以知道當時的《山海經》附有插圖,但是那些圖後來失傳。現在看到的插圖,都是明清時代重繪的作品。
明代以降的《山海經》圖有許多版本。以繪本以外的形式來描繪怪物姿態,在人類繪畫史上,原本就有很長的曆史。漢代墓室石塊上所雕刻的壁畫,即所謂“畫像石”,上麵畫滿瞭怪物。這類圖畫不隻為死者,也是為瞭生者而畫。東漢王延壽(143?—163?)的《魯靈光殿賦》,提到建於麯阜的靈光殿,壁上畫著奇妙的生物圖。這生物圖可說是具有“敘事性”的圖像。《山海經》本文中,一些錶示方位或描述人物動作的句子,是對圖像的說明。由此可以想見,《山海經》是一部先有圖後有文的著作。
《山海經》這部古代怪物圖鑒中所列舉的異形動植物,不隻是對人造成威脅以及會襲擊旅人的壞傢夥,往往還是被人類吃掉的怪物。《山海經》清楚記載著吃什麼怪物會有什麼效果。例如,《山海經》第一捲《南山經》說,吃瞭外形如狸的野獸“類”,就不會心生嫉妒;又說,吃瞭魚身蛇尾的怪物“虎蛟”,不但皮膚不會潰爛腫脹,還能治痔瘡。《山海經》有關怪物的段落中,常可見到這樣的敘述。的確,《山海經》可當成“水陸珍味”的說明書來讀。隻是,《山海經》明明是怪物誌,為什麼寫得像食物誌一樣呢?
我們知道,《本草綱目》中萬物的價值,未必僅限於“藥用”的狹窄用途,而是依據“此物應如何處理纔最適閤食用”之標準來測定。這是本草學的方法論。《本草綱目》不隻記載植物、礦物和動物,連尿桶、木屐帶子、上吊用的繩子,在書中也被中國人拿來料理,最後進到他們的胃裏瞭呢!
在日本,若說到中國人與“吃”,最多隻想到中華料理吧!閱讀中國通俗小說時,就瞭解“吃”對於故事情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就連大傢熟知的《西遊記》,也是由於妖怪“想吃”營養價值高的唐僧,纔讓故事繼續發展下去。總之,本草學上“吃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的功效,對賢明的妖怪來說是基本常識。不論《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吃”在故事進展上常常具有重要意義,熱誠的讀者想必同意這個說法吧!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故事,是由構成中國人世界觀的“吃” 的形象所推動。因此,吃掉彆的東西、也被彆的東西吃掉的怪物,在中國人的故事世界裏,就成瞭主角。從這個角度看,纔可以理解《山海經》為何寫得像食物誌一樣吧!
古代青銅器為填滿空白處,在錶麵上刻有怪物“饕餮”的紋飾。它的獸麵形象,正是填飽胃裏空間的“飽食”象徵。在神話世界中,饕餮被視為“貪婪好吃的怪物”。如果說饕餮在定義上是指這種貪吃的怪物,那它可算是豬八戒的祖先瞭。“豬八戒”不僅是吃掉彆的東西、也被彆的東西吃掉的危險怪物,還是推動故事發展的裝置。總之,對現在的我而言,饕餮和豬八戒可說是代錶中國文化的最高真神。
推薦序:為瞭趣味的學問
傅月庵(颱灣作傢 齣版人)
都說受儒傢影響,中國人講究實用。孔子一句“不知生焉知死”,遂令中國人對“生之前,死之後”的事毫無興趣。更有人推論,就是因為這樣,中國人隻要經學,不講科學。科學在中國,遂隻能萌芽,無法茁壯;隻能放煙火,無法製大炮。中國人缺乏想像,中國人沒有科學精神,中國人觀察自然的能力薄弱……這幾乎成瞭十九世紀以來歐美人士的結論。西風壓倒東風,許多中國人甚至也贊同瞭。
但,中國人真的對科學冷感?對世界缺乏想像?隻活在現世人倫網絡之中嗎?年輕的武田雅哉似不同意,於是和晚清中國談戀愛,一頭鑽進斷爛朝報堆中,以圖用文轉播中國人“眼球鬧革命”的實況,讓世人明白,西風東漸下的中國人對科學興趣可大瞭,他們的好奇想像與會通能力,精彩絕倫,在他們的眼中筆下,“飛翔吧!大清帝國”,根本不是夢!
武田雅哉是個很不一樣的學者,愛看連環畫,愛讀筆記小說,參加探險隊,到社區教中文,到處亂跑找舊書翻圖片。他的老師中野美代子教授,畢生幾乎奉獻給瞭《西遊記》跟孫悟空這號人物。她這位愛徒剋紹箕裘,不遑多讓,不但愛上瞭豬八戒,寫瞭一本《豬八戒的大冒險》,還把研究戰綫往前拉,點名《願做楊貴妃的男人們》齣列;往後則慧眼獨具去看《小朋友的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形容治學勤奮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句話,用在武田雅哉教授身上。一點不為過,隻要把“東西”改成“妖怪”就可以瞭。
《構造另一個宇宙》日文初版於1995年,後《飛翔吧!大清帝國》七年,雖然全書較為蕪雜,但還是可以看得齣來,武田教授的關注焦點不離“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模式”之上。這個模式牽涉廣泛,也因此他可以從昆侖講到行星之旅,再跳到骷髏的幻戲;中式怪物大集閤後接一個豬八戒漂白之旅;看著圓明園的噴泉講齣一堆機關概念;從近代中國的電和以太,也可判明腦內桃源鄉的結構。
此中所涉及的學問,從地理學、天文學、妖怪學、神話學,一直到植物學、曆史學、文學……無所不至。看他娓娓道來,如數傢珍,乃讓人不得不好奇:這樣古靈精怪的學者,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隻是盡管熱鬧,卻還是有門道可說。武田教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這一係列學術隨筆,歸納齣瞭傳統中國人“知道通往那隻能用詞語量測的時空的狹路,若無其事地暗自往返於其中。在那樣的世界中,時間和空間可以自由收縮”,“不慌不忙、不動聲色地驅使語言,以麵不改色的神情,靜靜編織不閤理的世界”;並將此一不閤情理卻充滿趣味的思維模式,取名為“桃源鄉的機關裝置”。
按照常見學術作法,有瞭這一歸納,似乎應該繼續論證,或者可得齣類如“集體想像的逃避”或“文人情懷的寄托”什麼的結論。
然而,武田教授卻見好就收,到此打住。因為他認為想從這“裝置”之中“讀到對人性的看法或是什麼諷刺精神,是很愚蠢的。我們就隨故事發展下去,不要乾涉它吧!”正是這一“存而不論”,讓本書不少篇章成瞭“述而不作”。學界中人或許要覺得可惜,但就一名普通讀者而言,這一打住,保存瞭更多想像的空間,讓閱讀的趣味更加盎然瞭。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至,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這是《世說新語》中著名篇章。興者,趣味也。知識的趣味,有時即在其純然,未必一定要問為什麼,或從中得齣什麼結論。武田雅哉此書,一吐一吞之間,可說深得六朝遺意也。
《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我將“構造另一個宇宙”理解為一種超越常人感知的認知方式,一種中國人獨特地理解和構建時空世界的方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提煉齣這種獨特的時空思維模式的?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天命”、“宿命”等觀念,在中國人對時間的感知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方寸之間”、“天人感應”等概念,又是如何在空間意識上留下印記。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甚至日常生活習慣,是如何受到這種傳統時空思維影響的深刻分析。這不僅僅是一次對學術概念的理解,更是一次對民族文化基因的探尋。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以及它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獨特貢獻。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對我而言,是一種強烈的召喚。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傳統哲學中蘊含著對時間與空間的深刻洞察,而這種洞察往往以一種難以用西方科學語言直接翻譯的方式呈現。書名中的“構造另一個宇宙”,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介紹一些已有的理論,而是試圖通過對中國人傳統時空思維的深入剖析,展現一種與我們日常感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構建方式。我非常好奇,書中將如何闡釋“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在構成中國人時空觀念時扮演的角色。我想,這種“構造”的過程,必然涉及到一種高度的整體性思維,一種將個體、社會與宇宙緊密聯係起來的視角。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道”的理解如何影響瞭中國人對時間流逝和空間延展的感受,以及這種感受如何體現在瞭他們的詩詞、繪畫和生活哲學中。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精神的探索之旅,讓我有機會去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時空最獨特的智慧。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具有一種深刻的哲學吸引力。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一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時空觀念,它更注重整體性、體驗性和動態性。書名中的“構造另一個宇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在陳述事實,而是在揭示一種思維的創造過程,一種中國人如何憑藉其獨特的時空哲學,在精神世界中構建齣屬於自己的宇宙。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道”的概念,如何在理解時間流轉和空間延展上扮演核心角色,以及“氣”的流動性,如何影響瞭中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為我展現中國傳統時空思維的獨特之處,以及這種思維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文學、藝術、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智慧。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讓我立即感受到一種厚重而又充滿智慧的氣息。我理解“構造另一個宇宙”並非是對物理世界的簡單模仿,而是指中國人在精神層麵,通過一套獨特的時空觀,構建起一個與我們日常經驗有所不同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闡釋“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在塑造中國人時空觀念時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是因為古人認為個體生命與宇宙萬物有著內在的聯係,所以他們對時間的感知也充滿瞭生命力和周期性,對空間的理解也更具包容性和聯係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中國古代的曆法、占星術、地理學等知識體係,是如何支撐和體現這種獨特的時空思維的。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縹緲卻又充滿深意的時空概念的清晰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獨特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一種獨特的哲學視角。當我看到“構造另一個宇宙”時,我立刻想到,這並非是對物理世界的簡單復製,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創造,一種基於獨特文化基因的時空理解。我一直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方式,與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更傾嚮於一種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節奏,而西方則更強調綫性發展和不可逆轉。書名中的“傳統時空思維”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這種傳統是如何形成的?是源於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還是源於對生命規律的體悟?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氣”的觀念如何影響瞭時空認知的論述,以及“陰陽五行”等概念在構建中國人宇宙觀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清晰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帶我走進這個由中國傳統時空思維所“構造”齣來的獨特宇宙,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時間和空間,從而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深邃之處。
評分讀到《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我內心湧起的首先是一種深刻的認同感。我時常覺得,我們作為中國人,骨子裏就流淌著一種與西方人不同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我們不是冷冰冰地去度量和切割時間,而是感受到它的綿延和循環;我們也不是僵硬地分割空間,而是體會到它的包容和聯係。書名中的“構造另一個宇宙”這一提法,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文化特質。它暗示著,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並非是對現實宇宙的簡單描摹,而是一種主動的精神建構,一種在觀念層麵創造齣的獨特世界。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解釋這種“構造”的過程?是基於某種宇宙模型,還是源於對生命體驗的體悟?我想,這必然涉及到對大量哲學、曆史、文學甚至藝術作品的深入解讀。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天人閤一”的觀念在時空理解上的體現,以及“道”這種模糊而又包羅萬象的概念,是如何影響瞭中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心靈的啓迪,一種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契機。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被遺忘的文化基因。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書名,瞬間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獨特的、充滿哲學韻味的時空觀非常著迷。書名中的“構造另一個宇宙”,讓我立刻意識到,這並非是對物理現實的簡單描述,而是一種基於中國人獨特思維方式而構建的精神世界。我想知道,這種“構造”是如何實現的?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總結,還是源於對生命曆程的深刻體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例如“易經”中的概念,是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展現其循環往復、變化無窮的特質,以及“風水”等概念,又是如何影響瞭古人對空間的理解和利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由中國人傳統時空思維所構建的獨特宇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智慧,以及這種智慧如何塑造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期待的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見時就讓我感到瞭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光是這幾個字,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辨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抽象概念。它們不像西方哲學那樣,往往從邏輯和物質齣發,而是更側重於一種體驗、一種流動的感受。書名中“構造另一個宇宙”的說法,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中國人是如何憑藉一套獨特的時空思維,在精神世界中“建造”齣與我們日常感知截然不同的宇宙圖景的?我猜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古代文獻中的片段,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觀念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在文學、藝術、社會結構乃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麵麵留下印記。我尤其期待能夠瞭解到,在古人的眼中,時間是如何蜿蜒流淌,空間又是如何相互滲透,這些與現代物理學所描繪的宇宙是否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又或是截然不同的解讀。或許,這本書將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已知”的宇宙,並發現其中潛藏的,那些未被我們充分理解的維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而抽象的議題,通過嚴謹的論證和生動的筆觸,呈現在我麵前的。
評分《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個名字,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深邃之處感到著迷,特彆是那些看似飄渺卻又蘊含著豐富智慧的關於時空的概念。書名中的“構造另一個宇宙”,我理解為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認知方式,一種在精神層麵構建的獨特存在。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人對於“天”的理解,它既是自然界的宏大存在,又是某種超越時空的秩序。那麼,這種“天”的觀念,是如何影響瞭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具體感知和理解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存在一套與西方科學邏輯不同的,自成體係的時空觀。或許,它不是通過精確的測量和公式來定義,而是通過意象、象徵和感受來呈現。例如,“天圓地方”的觀念,是如何在視覺和思維上影響瞭古人的空間認知?而“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等概念,又如何構成瞭他們的時間哲學?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答案,並且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思想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
評分甫一看到《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這本書名,我的腦海中便立刻勾勒齣一種宏大的敘事圖景。我將“構造另一個宇宙”解讀為一種獨特的認知框架,一種中國人獨有的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而這種方式的核心在於他們對時空的傳統思維模式。這讓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的思想傢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學工具的輔助下,依然能夠構建齣如此復雜而自洽的時空觀念。我猜想,這其中必然包含瞭對曆法、占星術、地理學甚至神話傳說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如何解釋“天人感應”的哲學理念,在塑造中國人時空觀念時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因為古人認為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存在著某種深刻的聯係,所以他們的時空感知也就帶有瞭更多的整體性和主觀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這種“構造”的具體路徑,以及這種時空思維是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行為、社會組織和藝術錶達中的。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在時空認知上的獨特性,以及這種獨特性如何塑造瞭獨特的民族性格。
評分非常不錯,推薦推薦!
評分很好 不錯 喜歡 還會繼續購買
評分用來送人,書很有趣
評分比想象中的薄一點,但關鍵看內容瞭
評分這本書所涉及的學問,從地理學、天文學、妖怪學、神話學,一直到植物學、曆史學、文學……無所不至。看他娓娓道來,如數傢珍,乃讓人不得不好奇:這樣古靈精怪的學者,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評分書的質量可以,有活動,價格優惠,快遞也夠快的。推薦使用優惠券購買。很值。
評分挺好的書,買瞭就要好好看
評分好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好,我非常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