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套装全2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溯源,赵剑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学部委员
  • 学术自传
  • 经济学
  • 传记
  • 人物传记
  • 经济学家
  • 中国经济
  • 社会科学
  • 名家名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37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678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全套丛书按学部分为五卷八册:《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册)、《历史学部卷》(上下册)、《经济学部卷》(上下册)、《社会政法学部卷》、《国际关系学部卷》。

  学部委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荣誉称号,获此殊荣者是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就优秀。他们以第一人称 (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 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 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

  通过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后学者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同时,这套学术自传也是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


  

作者简介

  周溯源,祖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汉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历任红旗杂志社哲史部编辑、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历史组副组长、哲史部副主任、文化部副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

  赵剑英,现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近百篇,代表作有:《试析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人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再思考》、《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蕴涵》、《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建》等。著有和主编多部著作,代表作有:《哲学的力量》、《复兴中国》、《论中国模式》等。


目录


于光远:我的学术道路
王松霈: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发展奋斗终生
王国刚:努力奋进,寻求学术之道
王贵宸:淡泊名利德研双馨
田雪原:学然后知不足
吕政:求真务实,努力探索中国工业发展理论
朱玲:月坛边的学术人生
刘文璞:六十年学术历程
刘国光:我的学术人生
刘树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杨圣明:勤勉耕耘五十载独树一帜铸新篇
李扬:笔墨人生
李京文:我的学术经历和治学体会
吴家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必由之路:治学五十载的感悟


何振一:耄耋之年回眸治学路
汪同三:具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伴我同行
汪海波:从小山沟走上科学殿堂
张守一:从放牛娃到荣誉学部委员
张卓元:回顾六十年经济学研究
陈栋生:布局中国的思索
金碚:以科研为乐,忙不离本分
周叔莲:我对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研究
赵人伟:学术探索之旅学问人生之悟
聂宝璋:聂宝璋学术传略
高涤陈:唯有奋争结硕果,只作细流也堪清
高培勇:在探求做学问的“真”境界中前行
蔡防:把经济学研究作为生活方式
戴园晨:学术研究要有“知识”“见识”‘胆识”三重境界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套装全2册)》:
  一 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
  (一)学生时代研究兴趣的产生
  我1915年出生在上海,本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我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少年时,读书是我的最大乐趣。从7岁时起,就开始阅读家中的藏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近代西方学者著述如赫胥黎的《天演论》,戊戌人物的政论如《梁启超文集》,以及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枪炮制造原理等。12岁时随父母搬到北京,偶然发现西单南路有一个“头发胡同图书馆”,兴奋异常。我认为图书馆给予我的知识不亚于学校。
  我在青年时代一度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转学到清华。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一个培养物理学家的基地,有优秀的教师和富有才华的同窗,我的同班同学,如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后来都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我的毕业论文是有关广义相对论的,导师是周培源。但我的物理学家之梦却没有成为现实。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我于1935年年底投身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成为我唯一的选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彻底放弃了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梦想。
  (二)兼跨两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的大学生涯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度过的,可见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当一名社会科学家的意识。但是,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因为认识到革命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于是我在保持对自然科学兴趣的同时,又逐渐地对社会科学发生了兴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钻研,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经历展现了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特点,即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但研究兴趣在不同的时期又各有侧重。
  我对哲学的喜爱,在初中时就开始了。在上海上高中和大学时,我就看了一些有关自然哲学的书。我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也是从自然哲学问题开始的。因为喜欢哲学,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就选修了张申府教授的“形而上学”课程。在张教授给我们开列的十几本参考书中就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从图书馆里借来这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套装全2册)》的英译本,从头到尾啃了下来。这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套装全2册)》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从此我开始走上了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至今我仍然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动摇。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
  大学毕业后,我到广州岭南大学任物理学助教,以此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当地下革命组织被破坏之后,我被党组织调回北平,参加“民先”全国总队部的工作。1936年夏天,我回上海时参加了艾思奇、章汉夫等人组织的自然哲学研究会,从此开始了我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生涯。193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37年年初到1939年5月,我先后在北平、广州、太原、武汉、粤北等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党的青年工作。
  ……
中国经济学人的时代回响:一段薪火相传的学术史诗 本书聚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一批重量级学者的学术生涯与思想演变,以扎实的史料和深邃的洞察力,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经济学发展史的侧面图景。这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人履历汇编,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交织,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探索、阵痛与辉煌。 第一卷:奠基与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前夜的理论准备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早期岁月。在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学研究不得不承载着指导国家经济体制运行的重任。本卷详细梳理了早期学者们如何在有限的理论资源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基础性的经济学理论构建与现实问题的分析。 重点描绘了宏观经济管理思路的酝酿过程。早期学者们对“一五”计划、“大跃进”以及随后的经济调整期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他们学术思想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研究涉及计划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等核心命题。 书中特别关注了老一辈经济学家们如何在中外经济理论的碰撞中寻求中国道路。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继承与创新,还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潮的审慎引进与批判性吸收,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的关系,不同学派的观点交锋与融合,构成了早期中国经济思想的底色。 本卷通过对多位学者的早期手稿、会议记录的挖掘,展现了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的理论抉择。他们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亲历时代的实践者,其学术观点往往与国家宏观经济的走向紧密相连。对他们学术起点的详细剖析,为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的腾飞,奠定了必要的历史语境。 第二卷:转型与创新——改革开放的理论先锋与学术重塑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学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创新与转型期。本书第二卷将焦点转向改革开放初期,这批经济学部委员如何从理论探索者转变为改革的智囊和设计者。 市场化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是本卷的核心议题。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老一辈经济学家们率先垂范,系统性地引入了西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的现代分析工具。他们不仅翻译和引介了关键概念,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理论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适用性与改造方案。如何论证商品经济的合理性,如何构建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处理所有制结构变革中的阵痛,都是他们着力解决的难题。 书中详述了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理论辩论。从厂长负责制到股份制萌芽,再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这些经济学部委员们深度参与了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的制定。他们的学术观点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论文,而是直接转化为影响亿万人民生活的经济政策。本书通过还原这些关键决策背后的思想脉络,揭示了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理论基础。 此外,本卷也深入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构建。从设立经济特区的理论论证,到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路径选择,无不凝结着这批学者的心血。他们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第三卷:深化与完善——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建构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拓展。本书第三卷集中展现了学者们在市场经济深化过程中对深层次矛盾的剖析与对策研究。 本卷的重点转向宏观调控与金融体系改革。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金融风险积累,学者们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计量方法,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再评估。他们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性的批判性分析,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审慎态度,构成了对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贡献。 包容性增长与收入分配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应对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社会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书展示了他们如何将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融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之中,提出了诸如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最后,本卷探讨了经济学思想的代际传承与学科建设。这些资深学部委员在晚年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期许,对年轻学者的指导,以及对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变的思考,为中国经济学界如何在全球学术坐标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他们的学术精神,即“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成为薪火相传的核心价值。 总结:思想的肖像与时代的注脚 全书通过对这些杰出经济学人学术轨迹的细致描摹,不仅提供了理解中国当代经济史的独特视角,更呈现了一幅知识分子在国家剧烈转型期如何将个人学识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生动画卷。他们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演进,更是中国经济实践的忠实记录与积极推动。本书旨在为后人留下一份关于中国经济学人如何“知行合一”的珍贵思想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真不是一般传记能比拟的。尤其是那些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内部细节,读起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关注了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是如何平衡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张力的。作者的叙事冷静而客观,没有过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是将个人的学术轨迹清晰地嵌入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中。那些关于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研讨过程,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顶级经济学人所经历的思想碰撞和理论构建的艰辛。读完后,我对理解我们今天的经济制度有了更坚实、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认识。那些教科书上往往一笔带过的重大决策,在这里都有了鲜活的、充满智力斗争的还原。这种第一手的资料价值,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套书的第二个册子,集中于作者后期的学术思想整合与政策咨询工作,其信息密度之高,让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它详细记录了作者如何将纯粹的理论模型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区域经济不平衡、金融市场监管的完善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并没有回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而是诚恳地剖析了学术意见在转化为行政决策过程中的损耗和异化。这种对“知识分子在权力场域中的角色定位”的深刻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回顾,上升到了对知识社会学层面的探讨。读到那些具体的报告批注和会议记录时,我仿佛置身于决策现场,感受着时代的重量。

评分

从文风上看,作者的笔触是极为内敛而精准的,他擅长使用精确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论证,而非依赖华丽的辞藻。这使得整部自传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编年史。书中穿插的个人感悟,也极具洞察力,比如他对“效率与公平”这一永恒命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演变。这种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给予读者极大的启发。我尤其留意到他对国际经济学思潮引入和本土化改造的详细描述,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学界如何“拿来”并“创新”,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案例支持。

评分

这两卷本的价值,我认为首先在于其史料的稀缺性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发展历程的一个侧影,或者说,是一本“幕后工作日志”。从早期的经济普查方法论的建立,到后来对国有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细致入微,充满了技术细节,但作者总能用清晰的语言加以阐释,避免了纯粹的技术文件感。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当代经济体制的学者或严肃读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的经济数字背后,是无数次深夜的推敲、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种“学部委员”的自传可能会过于枯燥和学院派,充满了艰涩的术语和繁复的公式,但出乎意料的是,行文的流畅度和故事性非常强。它不仅记录了学术成就,更描绘了一代学者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青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描述,那种在时代变迁中如何保持学术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挣扎与坚持,读来令人动容。它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更是穿越迷雾的勇气和对真理的虔诚。书中对师承关系的梳理,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经济学流派的谱系,让人明白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是何等不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