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中提到的各水下文化遗存命名主要分为两类:第1类,保存有沉船残骸,或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虽暂未发现船体残骸,但经水下考古队员探摸,发现大量成撂、同类器物的遗址,定名为沉船遗址,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第二类,未发现沉船残骸,仅采集部分遗物,定名为水下文物点,如平潭碗礁二号清代水下文物点。
在已确认的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中,《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收录1989~2010年福建水下考古发现的一些水下遗存,其中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和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已出版单行本,未收录其中。此外,一些水下遗存的调查简报在刊物上已发表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又补充了部分出水文物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全面翔实反映该水下遗存内涵。还有一些沉船遗址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计划出版专门发掘报告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仅发表发掘简报,如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本报告按区域分章,各章内大致以时代为序介绍各水下文化遗存。
当前,福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再次扬帆起航,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这一时期辛勤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物材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福州海域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二 调查概况
第二节 平潭分流尾屿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1.遗存性质
2.遗物年代
3.沉船性质
第三节 平潭大练岛西南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四节 平潭小练岛东礁村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一)陶瓷器
1.青瓷
2.青白瓷
3.黑釉瓷
4.酱釉瓷
5.青花瓷
6.陶器
(二)石器
三 小结
第五节 平潭老牛礁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白瓷
2.蓝釉瓷
3.青花瓷
4.五彩瓷
三 小结
第六节 平潭九梁礁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1.调查经过
2.沉船遗址水下环境
3.船体遗迹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蓝釉瓷
3.青花瓷
4.青花釉里红瓷
5.五彩瓷
6.陶器
三 小结
第七节 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船体遗迹
三 出水遗物
1.青花瓷
2.青花釉里红瓷
3.青花色釉瓷
4.五彩瓷
5.仿哥釉瓷
四 小结
1.货物装船位置以及方式
2.沉船年代以及出水遗物性质
3.沉船遗址形成原因初探
第八节 平潭碗礁二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第一类青花瓷
2.第二类青花瓷
三 小结
第三章 莆田海域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二 调查概况
第二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一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一)陶瓷器
1.青瓷
2.青白瓷
3.陶器
(二)铜器
(三)石器
三 小结
第三节 南日岛北日岩一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四节 湄洲湾门峡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五节 湄洲岛文甲大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酱釉瓷
3.青花瓷
4.陶器
三 小结
第六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二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七节 南日岛北日岩四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八节 南日岛北日岩五号水下文韧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白瓷
2.青白瓷
3.黑釉瓷
4.青花瓷
5.陶器
三 小结
第九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三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一〇节 南日岛北日岩二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花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一一节 南日岛北日岩三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北宋铜钱
2.清代铜钱
3.日本铜钱
4.越南铜钱
……
第四章 泉州海域
第五章 漳州海域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福建水下考古工作筒记(1988-2010年)
后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
(1)载重的船身下沉至海床后,如果是搁置在岩基的或表面很少泥沙的板结状硬底的海床上,未能在较短时间内进一步下沉或被泥沙掩埋,船体暴露在水中,则很容易因海洋动力(海流、潮水)的冲击以及海洋生物侵蚀的交互作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逐步解体。失去船体保护的船货与其他物品,重者(或被重物叠压者)或就近沉淀堆积(如陶瓷器、金属器等),轻者(如丝绸、茶叶等)只能随波逐浪、散落漂移;遇到礁石缝隙则停留其中,若在较平坦处翻滚数次后呈口朝下单个扣置、稳定在海床表面。可能属于这类的如莆田海域的北日岩一号(所处海床为岩石底,遗物均散布在岩石缝中)、门峡屿、文甲大屿等水下文物点,漳州海域的漳浦沙洲岛沉船遗址以及龙海九节礁、白屿水下文物点等。
……
前言/序言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依山面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成为中国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早在汉代,就有了福建与南海国家交通海外贸易货物的记录,并开辟了北至山东半岛、南至交趾的交通航线。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五代时期,福州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大港口。宋元时期,由于当时的陆路交通受到阻碍,海上贸易得到空前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而福建泉州则是中国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代表性港口城市,港口樯帆林立,街巷中外商人汇集。经福建通往海外的丝绸之路航线更多,范围更大。交易商品种类丰富,琳琅满目。明清时期,虽然经历多次禁海、迁界等不利于海外贸易的时期,但对外交流在福建却一直在延续。如明初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均在福建长乐放洋,福建大量的船员、水手为这些规模宏大的船队做出了突出贡献。明中叶以后,漳州月港异军突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港口。以漳州为起点,经菲律宾直达美洲的新航路的开辟,尤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然而,每年冬、春季肆虐的东北风、夏、秋季不定期光顾的台风、星罗棋布的暗礁对南来北往的贸易船舶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福建沿海成为水下文化遗存埋藏特别丰富的海域,也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较多,时间较长的海域。
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我国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开始在连江定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福建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该海域进行。进入21世纪,我国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视,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项目设置、设备购置、经费投入都制度化,,规范化。福建水下考古工作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主要项目有2001~2004年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调查和发掘、2005年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2006~2007年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调查和发掘、2008~2010年福建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截至2014年,福建已确认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海域(图1-1)。这些水下文化遗存中,既有沉船遗址,亦有古代船舶避风交易的锚地遗址,还有一些水下遗物采集点。这些遗存的时代跨度从五代至近代,序列完整,内涵丰富,采集出水的文物标本以福建闽清义窑、福清东张窑、连江浦口窑.南平茶洋窑等窑址的产品为主,还有大量浙江越窑、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的产品。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以下称《报告》)中提到的各水下文化遗存命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保存有沉船残骸,或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虽暂未发现船体残骸,但经水下考古队员探摸,发现大量成撂、同类器物的遗址,定名为沉船遗址,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第二类,未发现沉船残骸,仅采集部分遗物,定名为水下文物点,如平潭碗礁二号清代水下文物点。
在已确认的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报告》收录1989~2010年福建水下考古发现的一些水下遗存,其中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和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已出版单行本,未收录其中。此外,一些水下遗存的调查简报在刊物上已发表过,《报告》又补充了部分出水文物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全面翔实反映该水下遗存内涵。还有一些沉船遗址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计划出版专门发掘报告的,《报告》仅发表发掘简报,如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本报告按区域分章,各章内大致以时代为序介绍各水下文化遗存。
当前,福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再次扬帆起航,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这一时期辛勤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物材料。
著作简介:探索水下考古的奥秘与成就 本卷选集汇集了多部重要的水下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与区域调查报告,旨在全面展现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水下考古学科的最新进展。这些著作跨越了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时间段,聚焦于中国漫长海洋历史中遗失在海底的珍贵遗存,是理解古代航运、贸易、技术乃至社会变迁的珍贵窗口。 第一部分:理论前沿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关于水下考古理论框架构建和技术方法创新的系列论文。其中,《中国水下考古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范式构建》深入探讨了西方水下考古学理论体系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性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作者通过对国内多处重点遗址的发掘经验进行反思,强调了从“打捞”向“原址保护”转变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基于风险评估和环境承载力的遗址监测框架。 另一篇核心文章《高精度三维成像技术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从声纳到激光扫描的演进》,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水下探测技术的发展脉络。报告详细对比了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早期遗址普查中的优劣,并重点展示了配备有水下摄影测量与结构光扫描仪的遥控潜水器(ROV)如何实现对复杂水下遗迹的厘米级精度三维建模。文中配有大量技术流程图和实际案例分析,直观呈现了如何通过数据重建,恢复出沉船的原始形态及其所处环境的古貌。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与内陆水域考古发现 不同于侧重近海的专业报告,本卷集中展示了内陆水域,特别是长江水系的水下考古成果。《长江中下游古河道与航运遗存调查报告(2000-2015)》是该部分的核心。报告集中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段发现的古代航道遗迹、码头遗址以及与内河贸易相关的沉船残骸。研究人员利用磁力仪和浅地层剖面仪,成功定位了数条宋元时期的内河驳运船只的残骸,这些船只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当时内河航运工具的特殊适应性,例如船体结构的柔性设计以适应低水位的变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洞庭湖区水下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对湖底沉积物的孢粉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将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淹没时间精确化,为重建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交互史提供了新的水文地质学证据。 第三部分:丝绸之路海上枢纽的考古解读 本部分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节点区域,通过对水下遗址的考古学解读,重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南海早期外销瓷的流向与技术交流:以某沉船遗址群为例》,详细记录了一组位于南海深处、年代跨度较大的沉船遗址群的考古发掘情况。报告不仅展示了大量精美的陶瓷器物,如唐代的白瓷、宋代的青瓷,更侧重于对船载货物的定量分析。通过对瓷器釉色、胎质、装烧工艺的细致比对,结合船只的木质和铁钉的腐蚀程度,作者推断出这些船只的航行路线很可能包括了越南占城和东南亚的贸易港口,为修正传统文献中对海上贸易节点的认知提供了实物佐证。 此外,《古代造船技术与航海仪器:基于古代沉船木构件的修复与研究》,详细记录了对发现的船体龙骨、肋骨等关键构件的现场保护、提取及实验室修复过程。报告特别关注了其中发现的疑似导航或测深工具的金属残片,虽然其形制尚有争议,但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构件的材料学分析,探讨了当时航海家可能采用的定位技术,暗示了中国古代航海能力的先进性。 第四部分:水下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实践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于实践层面的工作,即如何将考古发现转化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海洋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抢救性考古实践》总结了在沿海港口扩建、海底电缆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同步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如何快速部署、高效勘探和科学评估遗址价值的经验。报告提出了“最小干预”原则在应对现代海洋开发压力时的具体操作指南。 同时,《公众参与与水下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提升》一文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水下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教育资源。文章介绍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复原的沉船场景、水下遗址的三维交互式展示,以及如何通过地方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将保护理念植入社区,增强社会对水下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总而言之,本选集内容丰富,覆盖了从理论思辨到技术应用,再到特定区域考古实证的多个维度,是水下考古学领域研究人员、海洋考古爱好者以及文化遗产管理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全面展现了我国在深海、近岸及内陆水域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面临的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