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博物院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水下考古
  • 福建
  • 文物保护
  • 考古报告
  • 海洋考古
  • 文化遗产
  • 国家文物局
  • 考古调查
  • 历史
  • 中国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9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89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中提到的各水下文化遗存命名主要分为两类:第1类,保存有沉船残骸,或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虽暂未发现船体残骸,但经水下考古队员探摸,发现大量成撂、同类器物的遗址,定名为沉船遗址,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第二类,未发现沉船残骸,仅采集部分遗物,定名为水下文物点,如平潭碗礁二号清代水下文物点。
  在已确认的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中,《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收录1989~2010年福建水下考古发现的一些水下遗存,其中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和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已出版单行本,未收录其中。此外,一些水下遗存的调查简报在刊物上已发表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又补充了部分出水文物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全面翔实反映该水下遗存内涵。还有一些沉船遗址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计划出版专门发掘报告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仅发表发掘简报,如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本报告按区域分章,各章内大致以时代为序介绍各水下文化遗存。
  当前,福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再次扬帆起航,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这一时期辛勤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物材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福州海域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二 调查概况
第二节 平潭分流尾屿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1.遗存性质
2.遗物年代
3.沉船性质
第三节 平潭大练岛西南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四节 平潭小练岛东礁村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一)陶瓷器
1.青瓷
2.青白瓷
3.黑釉瓷
4.酱釉瓷
5.青花瓷
6.陶器
(二)石器
三 小结
第五节 平潭老牛礁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白瓷
2.蓝釉瓷
3.青花瓷
4.五彩瓷
三 小结
第六节 平潭九梁礁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1.调查经过
2.沉船遗址水下环境
3.船体遗迹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蓝釉瓷
3.青花瓷
4.青花釉里红瓷
5.五彩瓷
6.陶器
三 小结
第七节 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船体遗迹
三 出水遗物
1.青花瓷
2.青花釉里红瓷
3.青花色釉瓷
4.五彩瓷
5.仿哥釉瓷
四 小结
1.货物装船位置以及方式
2.沉船年代以及出水遗物性质
3.沉船遗址形成原因初探
第八节 平潭碗礁二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第一类青花瓷
2.第二类青花瓷
三 小结

第三章 莆田海域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二 调查概况
第二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一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一)陶瓷器
1.青瓷
2.青白瓷
3.陶器
(二)铜器
(三)石器
三 小结
第三节 南日岛北日岩一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四节 湄洲湾门峡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五节 湄洲岛文甲大屿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酱釉瓷
3.青花瓷
4.陶器
三 小结
第六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二号沉船遗址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七节 南日岛北日岩四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白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八节 南日岛北日岩五号水下文韧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白瓷
2.青白瓷
3.黑釉瓷
4.青花瓷
5.陶器
三 小结
第九节 南日岛北土龟礁三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三 小结
第一〇节 南日岛北日岩二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青花瓷
2.陶器
三 小结
第一一节 南日岛北日岩三号水下文物点
一 遗址概况
二 出水遗物
1.北宋铜钱
2.清代铜钱
3.日本铜钱
4.越南铜钱
……

第四章 泉州海域
第五章 漳州海域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福建水下考古工作筒记(1988-2010年)
后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
  (1)载重的船身下沉至海床后,如果是搁置在岩基的或表面很少泥沙的板结状硬底的海床上,未能在较短时间内进一步下沉或被泥沙掩埋,船体暴露在水中,则很容易因海洋动力(海流、潮水)的冲击以及海洋生物侵蚀的交互作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逐步解体。失去船体保护的船货与其他物品,重者(或被重物叠压者)或就近沉淀堆积(如陶瓷器、金属器等),轻者(如丝绸、茶叶等)只能随波逐浪、散落漂移;遇到礁石缝隙则停留其中,若在较平坦处翻滚数次后呈口朝下单个扣置、稳定在海床表面。可能属于这类的如莆田海域的北日岩一号(所处海床为岩石底,遗物均散布在岩石缝中)、门峡屿、文甲大屿等水下文物点,漳州海域的漳浦沙洲岛沉船遗址以及龙海九节礁、白屿水下文物点等。
  ……

前言/序言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依山面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成为中国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早在汉代,就有了福建与南海国家交通海外贸易货物的记录,并开辟了北至山东半岛、南至交趾的交通航线。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五代时期,福州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大港口。宋元时期,由于当时的陆路交通受到阻碍,海上贸易得到空前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而福建泉州则是中国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代表性港口城市,港口樯帆林立,街巷中外商人汇集。经福建通往海外的丝绸之路航线更多,范围更大。交易商品种类丰富,琳琅满目。明清时期,虽然经历多次禁海、迁界等不利于海外贸易的时期,但对外交流在福建却一直在延续。如明初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均在福建长乐放洋,福建大量的船员、水手为这些规模宏大的船队做出了突出贡献。明中叶以后,漳州月港异军突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港口。以漳州为起点,经菲律宾直达美洲的新航路的开辟,尤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然而,每年冬、春季肆虐的东北风、夏、秋季不定期光顾的台风、星罗棋布的暗礁对南来北往的贸易船舶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福建沿海成为水下文化遗存埋藏特别丰富的海域,也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较多,时间较长的海域。
  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我国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开始在连江定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福建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该海域进行。进入21世纪,我国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视,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项目设置、设备购置、经费投入都制度化,,规范化。福建水下考古工作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主要项目有2001~2004年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调查和发掘、2005年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2006~2007年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调查和发掘、2008~2010年福建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截至2014年,福建已确认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海域(图1-1)。这些水下文化遗存中,既有沉船遗址,亦有古代船舶避风交易的锚地遗址,还有一些水下遗物采集点。这些遗存的时代跨度从五代至近代,序列完整,内涵丰富,采集出水的文物标本以福建闽清义窑、福清东张窑、连江浦口窑.南平茶洋窑等窑址的产品为主,还有大量浙江越窑、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的产品。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以下称《报告》)中提到的各水下文化遗存命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保存有沉船残骸,或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虽暂未发现船体残骸,但经水下考古队员探摸,发现大量成撂、同类器物的遗址,定名为沉船遗址,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第二类,未发现沉船残骸,仅采集部分遗物,定名为水下文物点,如平潭碗礁二号清代水下文物点。
  在已确认的35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报告》收录1989~2010年福建水下考古发现的一些水下遗存,其中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和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已出版单行本,未收录其中。此外,一些水下遗存的调查简报在刊物上已发表过,《报告》又补充了部分出水文物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全面翔实反映该水下遗存内涵。还有一些沉船遗址材料丰富,信息量大,计划出版专门发掘报告的,《报告》仅发表发掘简报,如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本报告按区域分章,各章内大致以时代为序介绍各水下文化遗存。
  当前,福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再次扬帆起航,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这一时期辛勤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物材料。
著作简介:探索水下考古的奥秘与成就 本卷选集汇集了多部重要的水下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与区域调查报告,旨在全面展现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水下考古学科的最新进展。这些著作跨越了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时间段,聚焦于中国漫长海洋历史中遗失在海底的珍贵遗存,是理解古代航运、贸易、技术乃至社会变迁的珍贵窗口。 第一部分:理论前沿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关于水下考古理论框架构建和技术方法创新的系列论文。其中,《中国水下考古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范式构建》深入探讨了西方水下考古学理论体系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性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作者通过对国内多处重点遗址的发掘经验进行反思,强调了从“打捞”向“原址保护”转变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基于风险评估和环境承载力的遗址监测框架。 另一篇核心文章《高精度三维成像技术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从声纳到激光扫描的演进》,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水下探测技术的发展脉络。报告详细对比了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早期遗址普查中的优劣,并重点展示了配备有水下摄影测量与结构光扫描仪的遥控潜水器(ROV)如何实现对复杂水下遗迹的厘米级精度三维建模。文中配有大量技术流程图和实际案例分析,直观呈现了如何通过数据重建,恢复出沉船的原始形态及其所处环境的古貌。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与内陆水域考古发现 不同于侧重近海的专业报告,本卷集中展示了内陆水域,特别是长江水系的水下考古成果。《长江中下游古河道与航运遗存调查报告(2000-2015)》是该部分的核心。报告集中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段发现的古代航道遗迹、码头遗址以及与内河贸易相关的沉船残骸。研究人员利用磁力仪和浅地层剖面仪,成功定位了数条宋元时期的内河驳运船只的残骸,这些船只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当时内河航运工具的特殊适应性,例如船体结构的柔性设计以适应低水位的变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洞庭湖区水下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对湖底沉积物的孢粉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将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淹没时间精确化,为重建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交互史提供了新的水文地质学证据。 第三部分:丝绸之路海上枢纽的考古解读 本部分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节点区域,通过对水下遗址的考古学解读,重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南海早期外销瓷的流向与技术交流:以某沉船遗址群为例》,详细记录了一组位于南海深处、年代跨度较大的沉船遗址群的考古发掘情况。报告不仅展示了大量精美的陶瓷器物,如唐代的白瓷、宋代的青瓷,更侧重于对船载货物的定量分析。通过对瓷器釉色、胎质、装烧工艺的细致比对,结合船只的木质和铁钉的腐蚀程度,作者推断出这些船只的航行路线很可能包括了越南占城和东南亚的贸易港口,为修正传统文献中对海上贸易节点的认知提供了实物佐证。 此外,《古代造船技术与航海仪器:基于古代沉船木构件的修复与研究》,详细记录了对发现的船体龙骨、肋骨等关键构件的现场保护、提取及实验室修复过程。报告特别关注了其中发现的疑似导航或测深工具的金属残片,虽然其形制尚有争议,但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构件的材料学分析,探讨了当时航海家可能采用的定位技术,暗示了中国古代航海能力的先进性。 第四部分:水下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实践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于实践层面的工作,即如何将考古发现转化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海洋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抢救性考古实践》总结了在沿海港口扩建、海底电缆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同步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如何快速部署、高效勘探和科学评估遗址价值的经验。报告提出了“最小干预”原则在应对现代海洋开发压力时的具体操作指南。 同时,《公众参与与水下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提升》一文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水下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教育资源。文章介绍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复原的沉船场景、水下遗址的三维交互式展示,以及如何通过地方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将保护理念植入社区,增强社会对水下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总而言之,本选集内容丰富,覆盖了从理论思辨到技术应用,再到特定区域考古实证的多个维度,是水下考古学领域研究人员、海洋考古爱好者以及文化遗产管理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全面展现了我国在深海、近岸及内陆水域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面临的未来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这本《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1: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真是让我这个对海洋考古充满好奇的门外汉大开眼界了!从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就知道这是部非常严肃、用心的学术著作。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页都渗透着考古工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与执着。虽然我对专业术语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但光是看着那些详尽的现场照片、测绘图和遗址的立体复原图,我就能想象当年在海风、海浪中,考察队员们是如何一点一滴梳理出那些沉睡在海底的过往。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清乃至更早时期海上贸易、航海技术的时光隧道。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不同类型沉船遗址的分类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船体的结构残件、出水文物的年代判断,都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受到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的巨大心血和专业水准。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海洋史、陶瓷外销史乃至航海史的必备工具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有力存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有着特殊情结的人,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我原以为考古报告会是枯燥乏味的图表堆砌,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福建海岸历史画卷。那些详尽的文字描述,如同高明的散文家在描绘一处处深埋的秘境,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沉醉于报告中对特定遗址环境的还原,比如某片海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何影响了船只的沉没与保存,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让报告的深度远超一般文物记录。更让我振奋的是,这份报告横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这本身就意味着它记录了一个连续的、动态的保护和发掘过程,展现了我国水下考古方法学在过去几十年间的迭代与成熟。可以说,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支专业的考古队伍进行了一次长达二十余年的“虚拟田野调查”,那种沉浸感和知识量的获取是无与伦比的,让人由衷地为我们国家在深海考古领域的进步感到骄傲。

评分

阅读这部报告,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对“时间尺度”的深刻感悟。我们通常通过地面遗址来想象古代文明,但水下考古揭示的却是被海水打磨、与泥沙共存了数百年的“时间胶囊”。报告中对遗址保存状况的描述,比如木质构件如何被海生物侵蚀,金属器物如何发生锈蚀和矿化,这些自然科学的观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海洋环境对文物的无情作用力,也因此更加凸显了每一次成功打捞和记录的来之不易。它让我明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本书以扎实的案例证明了,我国在遵循国际公认的考古保护标准下,成功地对这些脆弱的、易逝的海洋记忆进行了系统性的抢救和记录,其方法论的先进性和执行力的强大,是这部厚重报告最深层的底气所在。

评分

从排版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低调而又极其专业的风格,那种不事张扬的实用主义设计语言,恰恰符合国家级专业报告的定位。我观察到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从宏观的区域概览到微观的单体遗址剖析,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得如同精心规划的导航图。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信息的研究者(或者说,是带着特定问题来阅读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索引和图例的详尽程度简直是救星。很多专业报告往往在图注和坐标标注上敷衍了事,但这本报告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个剖面图、每一个器物残片的位置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考古工作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研究者的最大尊重。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整本书的参考价值直线上升,即便不通读全文,也能随时抽取出需要的数据支持,足见编撰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毋庸置疑,但最吸引我这样非专业人士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福建,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交汇地,而这本书聚焦的正是这片海域之下被时间封存的秘密。我一直在思考,每一件出水的瓷器、每一段残破的船板,它们背后连接着怎样的贸易网络,承载着多少逝去水手的悲欢离合?报告虽然是客观的考古陈述,但优秀的考古报告往往能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关于遗物分布的统计部分,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海上交通的热络程度和贸易货物的多样性,那些数字背后,是鲜活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缩影。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实物证据基础,让历史的推测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发掘之上的严谨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福建历史海洋地位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