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连续七年电子行业di一分析师赵晓光作品/首部从资本角度窥视电子行业历程的著作/看穿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物联网、VR、5G背后的产业链逻辑/破解科技浪潮,解读电子行业优质企业,找到真正的投资机会。
2006年到2016年,是电子行业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间,产业格局几度巨变,智能硬件、物联网、VR、5G等技术与标准先后粉墨登场。它们不断冲击着这个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与上下游行业,而总有一些企业,在产业竞争与资本市场的博弈中脱颖而出,站在浪潮之巅。而行业分析师,必须洞悉纷扰繁杂的科技浪潮后的暗潮涌动的商业逻辑,才能通过自身的研究,实现资本的zui优化配置。他们才是电子科技产业的真正的破浪者。本书作者作为行业分析师中的佼佼者,既是电子行业的旁观者,又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
·对投资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全产业链视角,有助于提升投资者投资研判技巧,并了解专业机构的投资分析逻辑。
·对电子行业者来说,这是对行业模式与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助于从业人员认识自身企业乃至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以资本的角度,思考行业的未来。
赵晓光 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10年至2016年连续七年摘得《新财富》电子行业分析师di一名。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硕士,曾任东方证券研究所资深分析师、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2014年3月加盟安信证券,任研究所所长,研究团队曾经获得新财富本土zui佳团队第三名。2016年入职天风证券研究所。
目录
编委会
前言
|第一篇|
证券分析师眼中的投资十年
第1章 2007年:大牛市的loser 2
电子的五朵金花时代 3
选择一个时代 5
两岸电子产业论坛的巨大差距 6
触摸屏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失败 7
第2章 2008年:危机中的转机 9
库存分析方法:令人厌恶的B/B值 10
场景还原法 13
大华股份和歌尔股份的上市:两个传奇的开始 18
第3章 2009年:周期之争与未被意识到的智能手机 24
生益科技的三个涨停和涨价 24
谁识智能手机 25
周期高点的争辩:周期只是镜子的一面 27
水晶光电:选时的把握 29
磷酸铁锂的第一次热情 31
第4章 2010年:三剑客时代 33
物联网,提前十年的梦想 34
LED的一飞冲天和此后几年的纷纷转型 35
莱宝高科的启蒙运动:2010年10月18日 37
致敬那些一起研究的小伙伴们 38
第5章 2011年:谁主沉浮 40
2011年的两篇百页报告 40
从东方红卫星说起 44
彩虹股份的良率之谜 46
第6章 2012年:董事长的年龄就是一切 47
当时的月亮:2012年的电子行业 47
不曾遇见的欧菲光,产业专家一定是对的吗 50
第7章 2013年:泾渭分明的上下半年 53
“硬”的经验看“软”的节奏 53
拔剑四顾心茫然,却道故人心易变 55
五大安全:换位思考的分析方法 57
2013年的两大A股涨幅前十名 58
2013年中欧商学院的演讲 59
第8章 2014年:后智能机时代的交替 61
从足球阵型看苹果产业链投资 61
可穿戴设备让我们失望了 62
以史为鉴:从诺基亚看苹果 63
小米的互联网之路 66
第9章 2015年:大并购时代与软硬的分歧 67
VR的顿悟 67
后模组时代:材料、设备和芯片 68
牛市中被遗忘的两件事情 69
软硬的分歧 70
三大金矿时代 72
第10章 2016年:硬件和业绩双双王者归来 74
创新,永远是人机互动且遍地开花 75
半导体浪潮开始启动 76
被误解的京东方 79
信维通信和硕贝德的比较研究 83
汽车,你没看到的逻辑 84
光学的革命 86
5G,不必等三年后再投资 87
看业绩不等于低估值 89
第11章 关于未来 90
一些思考 91
我的团队 100
|第二篇|
各界眼中的电子投资十年
第12章 电子产业界的声音 103
欧菲光眼中的电子产业十年 103
京东方眼中的黄金发展十年 105
联想与小米:过去十年电子行业之旅 106
第13章 来自科研领域的声音 111
中科院院士:电子产业发展感言 111
从人工智能角度看芯片 112
第14章 政府与媒体的声音 115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年风雨十年路 115
国际电子商情:电子产业这黄金十年 117
第15章 业界前沿 119
芯原半导体:半导体产业发展思考 119
谷歌:未来属于智能汽车和MR 122
大华股份:安防行业十年发展 123
第16章 投资界的声音 125
华夏久盈:时代的红利 125
信诚基金:电子研究的特点 128
工银瑞信基金:电子十年回顾 129
鹏华基金:中国电子产业这十年 131
分析师的感言:电子企业投资经验总结 135
博时基金:十年电子发展感言 142
华夏基金:从“最不受重视的行业”到“明星行业” 146
产业加速进步带动电子行业的研究与投资 148
电子元器件行业本质上仍旧是一个周期性行业 151
电子行业未来的研究与投资方向探讨 154
南方基金:幸运而能干的电子行业研究黄金一代 155
易方达基金:黄金十年 157
后记 站在34岁的尾巴 159
附录A 2016年团队成绩 164
附录B 2015年10月以来151篇报告汇总 167
附录C 十年经典报告推荐 170
附录D 在思辨的世界中寻求真相(节选) 174
附录E 精密制造,连接世界:精密制造业深度报告 183
附录F 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安防行业深度报告 185
附录G 2016年11月以来电子团队精华文章整理 187
前言
2006年12月25日,雪花在空中欢快地飞舞,如同我们即将开启的梦想。我顺利通过东方证券研究所的面试,即将成为一名证券行业分析师,这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职业;而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老婆,也在同一天顺利拿到索尼电脑部门供应链预算职位的入职通知。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徐家汇商业中心,我们狠了狠心花了600元钱买衣服的场景,职业生涯就此开始。而那时候,也正是中国电子黄金十年的开始。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在残酷现实无从改变下,通过“性”的极致化叛逆方式来实现的。而中国电子行业的黄金时代,是真真正正从无到有崛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时代,是上游、下游互相促进,时代机遇和企业家精神共同创造的时代,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每一个浪潮,都会产生一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在过去十年,中国电子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不被寄予希望到造就一批上百亿元市值的公司,成为过去十年A股涨幅第一的板块,为制造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资本市场留下一个又一个牛股,不写点什么,必定遗憾。(忍不住说一下,唯有两个事情在过去十年没变,一如既往难用的Office和时常输球的中国足球。微软本来可以借助Office的社交属性和黏性,但却不思进取,而你还必须用它;中国足球何时能雄起呢!)。
中国电子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从最初的被质疑和被边缘化到如今的全球化和王者辈出,未来必定永载产业史册。每一个时代,都少不了参与的人,例如那些企业家、对口分析师、基金经理、工程师、科技巨头。而作为伴随这黄金十年的分析师,有必要以点点滴滴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前者念、为来者鉴。
理学家说:文以载道。我们不做抽象的解读,写浮夸的文字,不以教科书般的方式呈现电子行业发展的规律,因为,所谓总结,总是不可避免地有个人主观意志的掺杂。仅以过去十年电子产业研究历程,从44个案例和12个思考入手,以编年体的形式和案例的方式为7万字的记录。有成功,有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
当然,证券研究最易犯的错误是将合理性与必然性混淆,我们不仅要事后解释过去十年产业长足发展的合理性,更要探讨其必然性的逻辑,以期实现对未来预测的可能性。
赵晓光
2016年10月8日
注:本书构思很久,却只于国庆假期五天时间完成,因此不免有谬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斧正。我们也有幸邀请到来自产业界和投资界的朋友们,从他们的角度总结过去十年产业的发展,相关链接附在文后。过去一年我们共有151篇报告,重要报告链接亦附在后面。
我一直认为,理解电子行业,最终还是要理解“人”——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那些攻坚克难的工程师。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人物侧写方面能有所建树。一个“白金分析师”的视角,往往意味着他们与行业内的核心人物有着深入的交流和观察。这本书如果能将宏大的行业趋势与具体人物的决策紧密结合起来,那它就拥有了灵魂。它不应该只停留在分析“是什么”,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某位技术领袖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的决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他们如何构建并维护一个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对领导力、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文化的探讨,远比单纯的技术规格表更有价值。它能提供一种宝贵的心法,指导那些渴望在行业内有所作为的年轻一代。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吸引力在于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复盘”视角,这对于理解现代电子工业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十年,足以让一项技术从概念走向成熟,也足以让一家公司从边缘走向中心。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描绘出这些“破浪者”们在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们是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的?在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又面临逆全球化风险的今天,这种平衡术显得尤为关键。我设想这本书会描绘出一些精彩的案例研究,比如某家传统巨头如何成功转型,或是某家新兴企业如何凭借颠覆性创新一鸣惊人。这种故事性的叙述,结合严谨的分析,往往最能打动人。如果能看到这些企业如何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并最终决定了它们在行业中的地位,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无疑会非常震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强大的动能和持续的挑战,这正是我所理解的电子行业的常态。我期望这本书能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感,仿佛跟随作者一起经历了这十年的潮起潮落。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对几个关键技术拐点的深入探讨,比如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如何重塑了设备生态,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又如何为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对于“下一波浪潮”的预测和准备工作。优秀的分析不仅要看清过去,更要能预见未来。如果作者能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在面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如量子计算或类脑芯片)时,能够有章可循地进行评估和布局,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超出了普通的行业回顾,而成为了一份实用的战略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深耕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对于书籍的深度和专业性要求是极高的。市面上很多分析电子行业的书籍,要么过于宏观,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细致拆解;要么过于微观,脱离了宏观的市场环境。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在“白金分析师”这个定位下,提供一种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行业内的关键技术瓶颈与突破口,例如,新材料在高端芯片制造中的应用,或是先进封装技术如何重塑计算架构。同时,数据驱动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如果作者能够结合全球地缘政治、供应链韧性等外部因素,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它应该能帮助我们这些从业者,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而是能找到清晰的增长路径。
评分这本关于电子行业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力量感,“破浪者”这个词,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乘风破浪、引领潮流的企业和技术。我一直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脉络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穿越牛熊、基业长青的领导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无数次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洗牌中站稳脚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过去十年间,电子行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化、集成化演进的关键节点。它应该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更需要有洞察人心的分析,去解读那些决定行业走向的战略决策。比如,半导体领域在过去十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与飞跃?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对产业链产生了哪些颠覆性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航海家,用丰富的视角描绘出这十年来的航道图,指引读者看清产业的深层逻辑和未来的潜在机遇。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行业报告,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商业史诗。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本书是精品力作,值得收藏,精读细读。
评分好书!电子行业从业者必备
评分偶像的作品,必须好
评分给长线投资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投资思维
评分很好
评分给力啊,京东,买了很多实惠的东西,质量很不错,节约不少啊,谢谢!
评分书是正版,很好,印刷精美,内容经典,收藏佳品,买来不错,关键是我不看!
评分有点水啊,网上都有主要文字的。不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