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年前,我收集了有关财产法以及亚洲农业数据方面的资料。我当时希望用经济学理论将这些资料整合到我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之中。要不是我的导师说服我,将研究的重心只集中在由农业法律界定的两组产权局限以及有关的租约安排方面,我的努力可能会一无所获。
即便收缩了研究范围,任务依然困难。台湾实施分成地租管制导致租佃农地的产量上升,这个观察结果乍看上去与经济学理论是不相符的。我做了长时间的调查,以确保数据可靠,并试图用分成地租管制之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产量上升。这个调查没能解决问题,我决定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推出与分成租佃有关的理论假说。但当我完成论文的初稿之时,我发现除了具体的农业改革,我还对一般性的土地使用权安排产生了同样的兴趣。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经过多次修改,结果便有了这本书。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研究土地使用权方面的作者试图从效率孰高孰低的角度对不同租约安排的资源使用进行排序。比如,人们一直认为分成租佃是无效率的,正如期限较短的租约那样。人们确实普遍认为租佃制的效率低于自耕农。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往往认为,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不适用于分析欠发达的经济体。他们要么宣称这些经济体是特例,要么认为它们是“非理性的”,要么提出诸如“隐性失业”和“二元经济”这样一些特殊理论。然而,这些分析忽略了相关的产权局限条件。自然,我不能同意他们的结论。
每个交易都涉及一份合约。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包括产权在签约方之间进行断权或部分转让。对这些转让进行协商的合约安排有很多种,且各不相同。我不仅不会对这些安排的效率高低进行排序,我还要证明,这种不考虑产权局限的排序是没有意义的。此外,我试图解释:(1)为什么农业的产出模式在两组不同的产权局限条件下会存在差异;(2)为什么在同样的产权局限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合约。
作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学生,我一次又一次地旁听阿尔钦和舒赫拉发的价格理论课程。他们在思想上对我影响深远。他们和罗伯特·鲁尼(Robert Rooney)共同指导了我的论文写作。其他人给了我宝贵的鼓励和支持,他们是叶夫谢·多马(Evsey Domar)、梅森·加夫尼(Mason Gaffney)、朱迪丝·曼(Judith Mann)、约翰·皮朋格(John Pippenger)以及迈克尔·汤姆森(Michael Thomson)。埃尔登·德沃夏克(Eldon Dvorak)曾是我在长滩加利福尼亚州立学院的同事,他几乎每天都为我提供帮助。在最终稿的修订过程中,盖尔·约翰逊(Gale Johnson)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慷慨地让我使用他们的人力资本。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通读了全部手稿,并做了评论。第四章是最后完成的,我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约翰·麦克马纳斯(John McManus)以及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的建议中获益良多。我的研究助手帕特丽夏·库特纳(Patricia Kuttner)承担了大部分的校对和索引编辑工作。
台湾几家机构非常友好地向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资料,它们是“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台湾省土地局、台湾省农林局以及台湾银行。位于长滩的加州学院经济系和图书馆,以及位于伯克利、斯坦福、洛杉矶加州大学和芝加哥的东方图书馆,为我提供了必要的研究设施和数据资料。
我还要感谢三家机构提供的资助:礼来基金会对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产权和行为研究项目的资助,芝加哥大学提供的1967—1968学年政治经济学博士后奖学金,以及福特基金会对芝加哥大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在内的国际研究项目的支持。
张五常
芝加哥,1968年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侦探”,他抽丝剥茧,揭示了许多经济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和机制。书中对于不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刻画,生动且写实,让我看到了经济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投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不回避矛盾、敢于挑战传统观点的勇气。他提出的许多论断,初听之下或许有些颠覆,但经过严谨的推导和论证,却显得无比合理。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快餐文化”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去消化,甚至去争辩的书。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是一次与智者进行的深入对话,我从中汲取着智慧,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固有的认知。
评分当我对某些经济现象感到困惑时,我往往会翻开这本书。它就像一本“经济学诊疗手册”,能够帮助我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逻辑之严谨,分析之透彻,令人叹为观止。他并非提供简单易懂的“秘诀”,而是教导读者如何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如何独立地思考经济问题。书中的案例分析,选取得非常恰当,能够很好地印证理论的有效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学术上的“清流”气质,他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非追逐时髦的理论。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也让我意识到,理解世界需要的是坚实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市场机制背后运作的书籍,而这本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力量,他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质疑、去探寻。书中对一系列经济现象的分析,犹如庖丁解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问题,一点点地解构,露出其本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因果关系时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始终强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塑造作用。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而非空洞的理论宣讲。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所见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许多经济问题的视角,让我更加关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力。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干货”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学核心的窗户。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没有丝毫的冗余。我被作者构建的分析框架深深吸引,它能够有效地解释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经济现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为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并非简单地描述现象,而是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驱动力和相互作用。这种理性而严谨的写作风格,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评分一本封面朴素但内容却如同巨石般沉甸甸的书,初拿到手时,我便被它散发出的严谨学风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度探索,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精妙的笔触,一点点地剖析着经济运作的底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立体而鲜活。作者在构建模型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提炼成可供分析的框架,仿佛是在搭建一座通往真理的精密桥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逻辑链条的丝丝入扣,都让我由衷赞叹。它不是那种让人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体味的智力挑战。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学术著作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它打开了通往经济学深邃世界的一扇门,让人在思考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评分好好好
评分是正品,比较好的正版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优惠,物流很快
评分这书很好,值得观阅学习。
评分是正品,比较好的正版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HAO
评分一直听说这本书,一直没有买。今天买来看看。
评分新一版的,期待,大师之作,反复读
评分还没有看,准备寒假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