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論壇取得瞭圓滿成功,學者們圍繞中國傳統村落文化記憶、傳統村落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對策研究等不同方麵進行瞭充分討論與交流,提齣瞭很多有價值的理論和對策。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為主題,從曆史學、文化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及建築與規劃學的視角,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睏境、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等問題進行瞭跨學科、多角度的剖析和探討,並藉鑒國外傳統村落保護的經驗,對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提供啓示。主要內容分為中國傳統村落文化記憶、傳統村落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對策研究三個方麵。
王思明,1961年11月齣生,湖南株洲人,農學博士,現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首席專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主任、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史》雜誌主編。
第一部分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記憶
莊,賊至則閤力迎禦,賊去則安生業,既可以捍禦鄉邑,亦足自護室傢,方不負朝廷教養之恩”。a統治者認為,設置團練,其利有三:一是“四鄉寨堡一立,則室傢皆聚,鄉勇無內顧之憂,人心自固,不憂潰散”。二是“寇盜往往因糧於我,故以掠地為能,惟聚鄉村之老弱婦女貨財米榖,收入寨堡,則敵野掠無所獲,其勢易飢,不能久淹”。三是“惟隨所在都鄙,興築寨堡,又不假青吏之手,則事必易集”。b
基於此,皖南圩區組建瞭不少團練。其中有鄉團和民團兩種類型。鹹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庶吉士陶士霖奉命督辦南陵鄉勇,取名敬勝勇。招募的鄉勇多來自圩區。這些鄉勇是在武生陶壁垣勸說下,由各鄉紳士捐餉招募而來,自行訓練,並由陶壁垣在馬傢園、馬仁渡圩之渡口督帶。通過這種方式,南陵招募到鄉勇不下6 000餘名c,鹹豐四年(1854年),南陵縣夏永清籌辦民團,擔任練長,由夏慶餘協助辦團。d鹹豐三年(1853年),當塗官圩太平圩圩民祝嘉量7次投入圩觀察營中作戰,後來聽到官圩告警,即迴到當塗組織團練。另外當塗縣南子圩陶振鵬組織團練,並於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太平軍到來之際,率領練勇迎戰。e
可以這麼說,這些鄉團的存在,主要還是執行清廷堅壁清野的政策,目的在於確保圩區的安寜。
2. 圩區以宗族及鄉官等對內部圩民實行控製
上述是對外防禦情形,針對日常圩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圩區地主則利用宗族和鄉官等施行控製,以維護圩區的安定。
(1)圩區宗族對圩民的控製 關於宗族的控製,因為研究已經較多(亦可參閱王世紅的《論傢族祭祀對社會的凝聚作用》,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我在此隻略作陳述。在筆者傢鄉安徽南陵,筆者所居住的村莊及周邊村莊幾乎是按照姓氏命名的,如餘村、高村、夏村、鬍村等,雖然這種村莊中也存在著其他姓,但是“外姓”至多不齣3~5戶,而且村莊中同一姓氏的居民存在著或親或疏的血緣關係,考慮到農村婚嫁習俗,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錶明絕大多數的村落存在著聚族而居的現象,這是宗族存在之前提。同時,同處皖南的徽州存有大量的宗族控製實證,不可能相去百裏的皖南圩區就沒有瞭。
2009年安徽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簡報第六十三期,南陵縣文物普查時在南陵縣河灣鎮發現一座清代中晚期的張氏宗祠。另據民國《南陵縣誌》記載,當時全縣各地建有規模不等的宗祠近300座,其中位於下鄉(今南陵之圩區所屬)就有近百所。蕪湖市至今也還有以硃傢祠命名的鬍同。史書上也有關於皖南宗族控製的記載,“乾隆間,南陵縣劉姓族長劉魁一將緦麻服弟劉種活埋,緻使劉種之母因痛子之死而自殺”。f
宗族之作用,清人馮桂芬曾這樣論述宗族:“牧令所不能治者,宗子能治之,牧令遠而宗子近也;父兄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可以寬而宗子可以從嚴也。宗子實能彌乎牧令父兄之際者也”。g農民害怕族長甚於官府。族長權大,而實權多操在紳衿地主之手。
(2)利用鄉官體係對圩民控製 關於鄉官體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圩區的安穩不僅關係圩戶生計,同時關係到封建國傢稅糧的徵集。因此,封建政府必然會對圩區加強控製,封建政府對圩區的管理是通過對圩長、塘長、裏甲、糧長、老農等鄉官采取行政乾預手段來實現,有時政府也會直接插手圩區的管理。而鄉官體係大緻可分為負責生産水利類、主營維穩類和示範仿效類。
第一類是負責生産水利類,主要包括圩長和塘長兩種。江南地區早就形成“額設圩長,專為圩岸”
a 《清仁宗實錄》捲58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庚辰條,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年,第764頁
b 《皇朝經世文續編》捲81《兵政七·團練上》戟楊士達《上裕撫軍論團練事宜書》,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上海:圖書集成書局印行本
c 民國《南陵縣誌》捲1《輿地誌》
d 民國《南陵縣誌》捲33《人物誌》
e 民國《當塗縣誌》捲4《人物誌》
f 《清高宗實錄》捲1335
g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下捲,《復宗法議》
……
《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叢書》序
關於《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
中國有上萬年農業發展的曆史,但對農業曆史進行有組織的整理和研究時間卻不長,大緻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0年,金陵大學建立農業圖書研究部,啓動中國古代農業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程。同年,中國農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萬國鼎(189 7—1963)先生從金陵大學畢業留校工作,發錶瞭第一篇農史學術論文《中國蠶業史》。1924年,萬國鼎先生就任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親自主持《先農集成》等農業曆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1932年,金陵大學改農業圖書研究部為金陵大學農經係農業曆史組,農史工作從單純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嚮科學普及和人纔培養拓展,萬國鼎先生親自主講“中國農業史”和“中國田製史”等課程,農業曆史的研究受到瞭更為廣泛的關注。195 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支持下,農業部批準建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學院雙重領導的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萬國鼎先生被任命為主任。在萬先生的帶領下,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曆史的研究工作發展迅速,碩果纍纍,成為國內公認、享譽國際的中國農業曆史研究中心。200 1年,南京農業大學在對相關學科力量進一步整閤的基礎上組建瞭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承繼瞭自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創建以來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傳統,這就是研究院將1920年作為院慶起點的重要原因。
80餘年風雨徵程,80春鞦耕耘不輟,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在幾代學人的辛勤努力下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發展成為一個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以農業曆史文化為優勢的文科研究機構。研究院目前擁有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專門史、社會學、經濟法學、旅遊管理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除此之外,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還編輯齣版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曆史學會會刊《中國農史》;創建瞭中國高校第一個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先後投入300多萬元開展中國農業遺産數字化的研究工作,建成瞭“中國農業遺産信息平颱”和“中華農業文明網”;承擔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農學史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農史研究會、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畜牧獸醫史專業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形成瞭農業曆史科學研究、人纔培養、學術交流、信息收集和傳播展示“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萬國鼎先生畢生倡導和為之奮鬥的事業正在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有著整理和編輯學術著作的優良傳統。早在金陵大學時期,農業曆史研究組就搜集和整理瞭《先農集成》4 56冊。1 956—1959年,在萬國鼎先生的組織領導下,遺産室派專人分赴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100多個文史單位,收集瞭1 5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成《中國農史資料續編》15 7冊,共計4 000多萬字。20世紀60年代初,又組織人力,從全國各有關單位收藏的8 000多部地方誌中摘抄瞭3 6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分輯成《地方誌綜閤資料》《地方誌分類資料》及《地方誌物産》共689冊。在這些寶貴資料的基礎上,遺産室陸續齣版瞭《中國農學遺産選集》稻、麥、糧食作物、棉、麻、豆類、油料作物、柑橘等八大專輯,《農業遺産研究集刊》《農史研究集刊》等,中國有上萬年農業發展的曆史,但對農業曆史進行有組織的整理和研究時間卻不長,大緻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0年,金陵大學建立農業圖書研究部,啓動中國古代農業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程。同年,中國農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萬國鼎(189 7—1963)先生從金陵大學畢業留校工作,發錶瞭第一篇農史學術論文《中國蠶業史》。1924年,萬國鼎先生就任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親自主持《先農集成》等農業曆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1932年,金陵大學改農業圖書研究部為金陵大學農經係農業曆史組,農史工作從單純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嚮科學普及和人纔培養拓展,萬國鼎先生親自主講“中國農業史”和“中國田製史”等課程,農業曆史的研究受到瞭更為廣泛的關注。195 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支持下,農業部批準建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學院雙重領導的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萬國鼎先生被任命為主任。在萬先生的帶領下,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曆史的研究工作發展迅速,碩果纍纍,成為國內公認、享譽國際的中國農業曆史研究中心。200 1年,南京農業大學在對相關學科力量進一步整閤的基礎上組建瞭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承繼瞭自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創建以來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傳統,這就是研究院將1920年作為院慶起點的重要原因。
80餘年風雨徵程,80春鞦耕耘不輟,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在幾代學人的辛勤努力下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發展成為一個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以農業曆史文化為優勢的文科研究機構。研究院目前擁有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專門史、社會學、經濟法學、旅遊管理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除此之外,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還編輯齣版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曆史學會會刊《中國農史》;創建瞭中國高校第一個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先後投入300多萬元開展中國農業遺産數字化的研究工作,建成瞭“中國農業遺産信息平颱”和“中華農業文明網”;承擔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農學史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農史研究會、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畜牧獸醫史專業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形成瞭農業曆史科學研究、人纔培養、學術交流、信息收集和傳播展示“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萬國鼎先生畢生倡導和為之奮鬥的事業正在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有著整理和編輯學術著作的優良傳統。早在金陵大學時期,農業曆史研究組就搜集和整理瞭《先農集成》4 56冊。1 956—1959年,在萬國鼎先生的組織領導下,遺産室派專人分赴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100多個文史單位,收集瞭1 5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成《中國農史資料續編》15 7冊,共計4 000多萬字。20世紀60年代初,又組織人力,從全國各有關單位收藏的8 000多部地方誌中摘抄瞭3 6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分輯成《地方誌綜閤資料》《地方誌分類資料》及《地方誌物産》共689冊。在這些寶貴資料的基礎上,遺産室陸續齣版瞭《中國農學遺産選集》稻、麥、糧食作物、棉、麻、豆類、油料作物、柑橘等八大專輯,《農業遺産研究集刊》《農史研究集刊》等,撰寫瞭《中國農學史》等重要學術著作,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受到國內外農史學人的廣泛贊譽。
為瞭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工作的水平,加強農史專門人纔的培養,2005年85周年院慶之際,研究院啓動瞭《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以下簡稱《文庫》)。《文庫》推齣的第一本書即《萬國鼎文集》,以緬懷中國農史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萬國鼎先生的豐功偉績。《文庫》主要以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科學研究工作為依托,以學術專著為主,也包括部分經過整理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資料。《文庫》啓動初期,主要著述將集中在三個方麵,形成三個係列,即《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叢書》和《中國作物史研究叢書》。這也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研究院科學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嚮。我們希望研究院同仁的工作對前輩的工作既有所繼承,又有所發展。希望他們更多地關注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就曆史而談曆史,就技術而言技術。萬國鼎先生就倡導我們,做學術研究時要將“學理之研究、現實之調查、曆史之探討”結閤起來。研究農業曆史,眼光不能僅僅局限於農業內部,要關注農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經濟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文化變遷的關係,為今天中國農業與農村的健康發展提供曆史藉鑒。
王思明
2007年11月18日
在閱讀《中國傳統村落:記憶、傳承與發展研究》的過程中,我最感觸的莫過於書中對於“傳承”的深入探討。作者並非將傳統村落簡單地視為過去的遺跡,而是深刻地分析瞭那些能夠跨越時代、保留下來的文化基因。他關注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建築遺存,更深入到村民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某個村落如何將傳統的農耕技藝與現代農業相結閤,既保留瞭古老的智慧,又提高瞭生産效率。又比如,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講述某個地方戲麯的傳承故事,從藝人的艱辛學藝,到觀眾的樸實熱情,再到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重新發現和熱愛,每一個環節都寫得淋灕盡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個少數民族村落的服飾傳承,那些精美的綉花圖案,每一個針腳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民族的審美,而作者更是挖掘齣這些服飾背後蘊含的傢族曆史和圖騰意義,讓簡單的衣物變得意義非凡。這本書讓我明白,傳承並非一成不變的守舊,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活態傳承”的強調,他認為隻有當傳統文化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纔能實現真正的傳承。
評分《中國傳統村落:記憶、傳承與發展研究》這本書,我拿在手裏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境,一幅水墨風格的古村落圖,遠處青山疊翠,近處白牆黑瓦,仿佛能聽到微風吹過老屋的瓦片發齣的沙沙聲。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開篇的引言深深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乾澀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一個個鮮活的村落故事。我仿佛親身走進瞭那些古老的巷道,觸摸著斑駁的牆壁,感受著歲月的痕跡。書中對村落的“記憶”部分的描寫尤其精彩,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訪談,挖掘齣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例如某個村落流傳下來的獨特習俗,某個傢族世代相傳的手藝,甚至是某位老者口中模糊但充滿人情味的迴憶。這些零散的“記憶碎片”,在作者的筆下被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喜歡他描寫某個村落的宗祠,那裏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村落凝聚力的象徵,是村民們共同的情感寄托。書中的圖片也很精美,每一張都配有詳細的說明,讓我對書中所描寫的村落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與那些古老的村落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
評分《中國傳統村落:記憶、傳承與發展研究》這本書對“發展”部分的論述,則展現齣一種非常前瞻和務實的態度。作者並沒有迴避傳統村落發展過程中麵臨的現實睏境,例如人口外流、經濟衰退、環境汙染等問題。但他也沒有因此陷入悲觀,而是積極探索各種可行的發展模式。他提齣,不能簡單地套用城市化的發展思路,而應該根據每個村落的獨特性,製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書中舉瞭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某個村落利用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曆史文化資源,發展起瞭鄉村旅遊,不僅增加瞭村民收入,還帶動瞭當地的特色産業。還有的村落,則通過發展創意農業、手工藝品生産等方式,找到瞭適閤自己的發展道路。我特彆欣賞作者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強調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保護好村落的生態環境和文化風貌,避免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對傳統村落造成的破壞。書中還提齣瞭一些關於政策支持、人纔引進、社區參與等方麵的建議,這些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讀完這部分,我感覺對傳統村落的未來充滿瞭希望,看到瞭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能夠綻放獨特魅力的可能性。
評分《中國傳統村落:記憶、傳承與發展研究》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村落”的價值。在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會忽略那些散落在鄉村深處的寶藏。作者通過對一個個傳統村落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它們身上所承載的獨特的美學價值、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書中對村落建築格局、空間布局、生活習俗的描寫,都充滿瞭詩意和韻味,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例如,某個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房屋錯落有緻,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幅渾然天成的畫捲。作者還強調瞭傳統村落作為“鄉村記憶體”的重要性,它們記錄瞭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變遷、生産方式和生活觀念,是研究中國曆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這些古老的村落,並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它們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瞭留住曆史,更是為瞭汲取智慧,為我們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提供藉鑒。
評分我之所以對《中國傳統村落:記憶、傳承與發展研究》這本書愛不釋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和學術深度。作者在進行研究時,並沒有將自己置身於學術的象牙塔中,而是深入到基層,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傾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蹲點式”的研究方法,使得書中的內容充滿瞭人情味和溫度。比如,書中描述的一位老奶奶,她一生都在守護著村落的古井,每天清晨打水,傍晚燒火,她的生活與這口古井緊密相連,而作者則通過對這位老奶奶的細緻描摹,展現瞭傳統村落中普通人身上所蘊含的堅韌和奉獻精神。同時,作者在理論上也展現瞭紮實的功底,他藉鑒瞭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建築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框架,對傳統村落的演變和發展進行瞭多維度的分析。我尤其喜歡他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認為這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如何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結閤,既有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失鮮活的生活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