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卫生微生物学(第6版 本科预防)/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共分15章,由三部分组成。一至五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第六至十一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水、土壤、空气、公共场所、医院及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十二至十五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物品中的微生物。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第二、第三部分为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重点介绍不同生境的特点,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危害、防控及应用和研究前景等。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时要求和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卫生微生物学(第6版 本科预防)/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材,也希望该书能成为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与监督、海关检验与检疫、环境安全与保护、生态平衡与防护、生物医学和生物产业等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曲章义,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俄罗斯太平洋医学科学院院士。自1990年起,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药学院工作,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曾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享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教育部学科评审和黑龙江省高级职称评委。现兼任《中草药》《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和Epidemiology&Vaccinal Prevention等杂志编委,曾任《国际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熟练掌握基因克隆、表达、重组蛋白的纯化和鉴定等有关技术和理论,拥有研发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细胞因子等蛋白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天然药物的能力。目前的科研方向一是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和重组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二是呼吸道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三是抗肿瘤、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筛选和利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5项。主编出版《卫生微生物学》等本专业全国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5部,副主编和参编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邱景富,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公共卫生教育专委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审专家,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卫生局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分子耐药性与环境微生物控制。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厅校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王金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卫生微生物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肿瘤分会委员、山西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为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评审专家。
主编/副主编《卫生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40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计生委重大科研专项、NIH、WHO等国际项目以及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重点进行了HPV生物因素协同基因、环境等因素以及阴道微生态变化对宫颈病变发生发展作用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三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山西省个人科技奉献一等奖1项。
申元英,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受聘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洲区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食品质量与安全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分会副理事长;大理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等。
以di一发明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3项。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重大专项子项目3项,主持或参加其他各类项目10余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大理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学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第五节 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主要类群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三章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与检测方法
第一节 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特点及基本原则
第二节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方法
第三节 卫生指示微生物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四章 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第四节 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五章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一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
第二节 生物因子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第三节 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
第四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六章 水微生物
第一节 水生境特征
第二节 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水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 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 水微生物研究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
第一节 土壤生境特征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
意义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 土壤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八章 空气微生物
第一节 空气生境特征
第二节 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的检测和卫生标准
第四节 空气微生物污染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 空气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九章 公共场所微生物
第一节 公共场所生境特征
第二节 公共场所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 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 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前言/序言
卫生微生物学遵循预防医学的思想,以兴利避害为目的,从生态学、卫生学、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观点出发,针对人群和环境制定合理的措施,有效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控制有害的微生物,已得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乃至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认同及普遍应用,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保健、医药及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卫生微生物学》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课程,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良好实际工作技能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新型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转化,已成为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国第一本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于1984年出版,迄今已经修订再版5次(第1版,郁庆福、杨均培主编,1984年出版;第2版,郁庆福主编,1993年出版;第3~5版,张朝武主编,分别于2003年、2007年和2012年出版)。经过卫生微生物学界两代人历时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建立了我国的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编撰了《卫生微生物学》教材,而且使学科迅速发展、不断壮大,使教材建设日臻完善。值此全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修订再版之际,谨代表第6版新一版编委会向以郁庆福教授和张朝武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和学者为我国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及教材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卫生微生物学》第6版的编写本着传承、发扬、创新、发展的原则,承前启后、继承发展。既把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追求知识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内容和体系上开拓创新,将新的国家标准、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及时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突出本学科的特色。近些年对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如禽流感、EBOLA和MERS、登革热、SARS和结核等,防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2016)的颁布等为新版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6版教材传承了前三版特长,新增、合并、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或章序安排,使教材内容更系统协调。具体的调整主要内容为:①恢复了第3版“特异性免疫预防”的内容,并与第4版、第5版中的“消毒与灭菌”和“生物战剂伤害防护”两章内容合并为第四章“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②将第5版增加的两章“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合并为第五章“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③在第1章绪论里增加了一节“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将前三版中排在第1节的“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调整为第4节;④将前三版一直与理论教材合并印刷的“实验指导”内容提取出来与“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合并独立成册,增加了实验内容;⑤在每章的开头新增了学习要求,在每章的末尾新增了思考题。⑥将新增的案例及分析,思考题结题思路,习题参考答案,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一并以数字融合配套教材形式出版。
新版教材共分15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至五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第六至十一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水、土壤、空气、公共场所、医院及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十二至十五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物品中的微生物。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第二、第三部分为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重点介绍不同生境的特点,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危害、防控及应用和研究前景等。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时要求和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本书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材,也希望该书能成为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与监督、海关检验与检疫、环境安全与保护、生态平衡与防护、生物医学和生物产业等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
尽管编者力求完美,但限于能力和水平,书中一定还有很多错漏或不当之处,诚望各院校老师、同学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和补充。
《公共卫生与健康监测原理》(第二版) 导论 在日益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全球健康图景中,理解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建立有效的干预策略,是维护和提升公众健康的关键。本书《公共卫生与健康监测原理》(第二版)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公共卫生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实践方法,特别强调了健康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中的至关重要作用。本书面向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检验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同时也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公共卫生研究人员以及对公共卫生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视角。 第一部分:公共卫生学基础 第一章:公共卫生学概论 本章将深入探讨公共卫生学的定义、范畴及其发展历程。我们将解析公共卫生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的交叉与融合,强调其跨学科的本质。通过回顾历史上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运动,如霍乱的控制、疫苗接种的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的建立等,来凸显公共卫生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时,本章还将介绍公共卫生的主要目标、核心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为读者构建对公共卫生学整体的认知框架。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的Determinants 理解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是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的前提。本章将详细阐述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经济、环境、行为、遗传等决定因素。我们将探讨社会经济地位(SES)如何影响健康结果,例如收入、教育、职业等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及预期寿命之间的关联。环境因素,如空气和水源污染、气候变化、居住条件等对健康的影响也将被深入分析。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个人行为(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在疾病易感性方面的贡献。本章还将介绍健康公平的概念,以及不同人群在健康状况上存在的差异及其根源。 第三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学的基石,它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频率和决定因素,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本章将系统介绍主要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析性研究如横断面研究)和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研究设计的优点、局限性以及适用场景。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发病率、患病率、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以及绝对危险度(AR)等,并介绍如何解释和评价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及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卫生统计学基础 数据分析是流行病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章将介绍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读者提供理解和分析健康相关数据所需的工具。我们将讲解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百分比等的计算与应用。同时,我们将介绍推断性统计方法,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的计算,以及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本章还将探讨统计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P值、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五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旨在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掌控其健康,并改善健康状况。本章将阐述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型和策略,如渥太华宪章、健康信念模型、社会认知理论等。我们将重点介绍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包括目标人群的识别、需求评估、信息传播策略、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健康行为改变的介入方法,如风险沟通、社区干预、政策倡导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健康促进项目。 第六章:疾病预防策略 疾病预防是公共卫生学的核心职能之一。本章将系统介绍不同层级的疾病预防策略,包括一级预防(预防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和三级预防(减少疾病后遗症和康复)。我们将详细讨论各种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筛查项目、生活方式干预、职业暴露防护、环境卫生改善等。本章还将探讨不同疾病(如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等)的特点及其相应的预防策略,并强调多部门协作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健康监测 第七章:健康监测的定义与目标 健康监测是理解和应对健康挑战的关键工具。本章将清晰界定健康监测的概念,阐述其核心目标,即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行动。我们将区分健康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监测等相关概念,明确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本章还将介绍健康监测在识别健康趋势、评估干预效果、指导资源分配、预警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八章:健康监测系统 一个有效的健康监测系统是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石。本章将深入剖析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数据来源(如医疗机构报告、实验室监测、人群调查、环境监测等)、数据收集方法、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分析与解释以及信息传播机制。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监测系统的特点,如基于事件的监测、基于哨点的监测、基于人群的监测等,并分析其优缺点。本章还将关注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化数据收集流程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第九章: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是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的重点领域,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章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监测的流程,包括疾病的报告、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以及疫苗接种率监测等。我们将探讨传染病监测在发现疫情、追踪传染源、评估传播风险、指导防控措施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本章还将讨论特定传染病(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的监测要点和技术方法,并关注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的早期预警。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监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本章将聚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死亡率、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以及筛查和管理情况。我们将介绍用于NCDs监测的常用指标和方法,如人群健康调查、电子健康记录分析、生物标志物监测等。本章还将探讨NCDs监测在识别高危人群、评估干预效果、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环境健康监测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本章将阐述环境健康监测的范畴,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食品安全、噪声污染、职业暴露等监测。我们将介绍各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及相关的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本章还将讨论环境健康监测在评估环境风险、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指导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公众健康方面的作用。 第十二章:伤害监测 伤害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本章将介绍伤害监测的内容,包括跌倒、交通事故、中毒、烧伤、溺水、暴力等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和后果。我们将探讨伤害监测在识别伤害高危人群和环境、评估干预措施效果、制定伤害预防政策方面的作用。 第十三章:监测数据分析与解释 收集到的监测数据需要经过严谨的分析和解释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公共卫生信息。本章将深入探讨监测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风险评估等。我们将讲解如何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异常和关联,以及如何进行统计推断和模型构建。本章还将强调在解释监测结果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数据质量、抽样误差、研究设计局限性、以及社会和环境背景。 第十四章:监测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监测数据的最终价值在于其能够指导公共卫生实践。本章将重点讨论监测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应用。我们将介绍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包括政策制定者、卫生管理者、医务人员、公众等。本章还将探讨如何将监测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公共卫生行动,例如调整防控策略、优化资源分配、开展健康教育、制定和修订相关政策法规等。此外,本章还将讨论监测系统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如何评估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 第十五章: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公共卫生与健康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方式。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健康监测面临的新挑战,如跨国传染病监测、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监测、以及新兴健康威胁的识别与应对。我们将强调跨部门、跨国界的合作在应对未来健康挑战中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为构建更健康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