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7)——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思考》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增长质量报告系列成果的第8本,是西北大学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团队的新成果。本报告将主题定为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思考。全书对我国主要区域以及重点城市在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目前我国各区域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区域、城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进行了展望。同时也为当下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谋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任保平,1968年生,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家》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招标项目、教育部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等10余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
茹少峰,1962年生,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与统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运筹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金融会计学会理事。近些年围绕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在《光明日报》《人文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另外,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多项。
目录
02014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排序(QEGI)
0��1指数的形成方法、数据说明和权重的生成
0��22014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及排序
0��32014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排序的对比
0��42014年与2013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变动情况
第一篇总报告
1新常态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
1��1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对全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1��2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转型
1��3新常态背景下提高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
1��4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宏观调控的转向
2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排名和状态
2��1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构造和指标说明
2��2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排序
2��3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方面指数及排序
2��4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排序的对比
2��5对2014年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评述
3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述
3��1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
3��2影响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因素
3��3中国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
3��4政策建议
目录
第二篇 区域报告
4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1东南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4��2东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3东南地区未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5中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5��1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5��2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5��3环渤海地区未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6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6��1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6��2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6��3东北地区未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7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7��1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7��2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7��3中部地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8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8��1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8��2西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8��3西南地区未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9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9��1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9��2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9��3西北地区未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重点城市报告
直辖市篇
10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0��12000—2014年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评价
10��2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
10��3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0��4未来北京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展望
11天津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1��12000—2014年天津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评价
11��2天津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
11��3天津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1��4未来天津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展望
12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2��12000—2014年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评价
12��2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
12��3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2��4未来上海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展望
13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3��12000—2014年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评价
13��2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
13��3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3��4未来重庆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展望
副省级及计划单列市篇
14哈尔滨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5长春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6沈阳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7大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8济南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19青岛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0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1杭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2厦门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3广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4深圳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5武汉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6成都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7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其他重点城市篇
28石家庄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9太原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0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1苏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2温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3合肥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4福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5南昌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6郑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7长沙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8珠海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39南宁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0海口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1贵阳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2昆明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3兰州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4银川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5西宁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46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索引
后记
读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7》的有关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部分,我感到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将经济增长的“质量”具体化、可衡量化。它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重要修正。报告中对于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报告是如何将“创新”这一概念,在地方经济发展的维度上进行具体呈现的。是专利申请数量?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是研发投入的占比?报告中具体的指标设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一个地区是否真正走在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同时,报告也勇敢地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短板”,比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或者产业结构单一,而这些“短板”恰恰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
评分从这本书的“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思考”章节中,我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经济。报告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并非一套僵化的表格,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它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社会、环境、民生等多个维度进行协同发展。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对一些“新经济”业态在地方经济增长质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例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它们在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如何评价这些新业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报告中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报告中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注发达地区,而是深入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于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像大多数经济报告那样,仅仅关注宏观调控和政策解读,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地方经济增长质量”这一具体而微的层面。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评价与思考”这一部分所展现出的深度。它不仅仅是提出了一种评价方法,更是基于这种方法,对各地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报告中对于一些发展中地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例如,它可能提到了某些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高增长的表象下,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同时,报告也肯定了那些在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并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这种奖惩分明、对比鲜明的叙述方式,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生动,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反思平台,让我们能够跳出“发展就是一切”的思维定势,去审视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7》在方法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它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与我以往接触到的经济评价报告有很大的不同。它似乎更注重从微观的、实际的体验出发,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质”。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对于“民生改善”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中的权重。以往的报告,可能更多地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而这本书似乎是将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社会福利的提升、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等因素,都纳入到了考量之中。这让我觉得,这份报告更加人性化,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此外,报告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评价,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环境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健康度。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7》真是及时且发人深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我一直觉得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模式存在着很多隐患,而这本书恰恰切入了我最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的“质量”。报告中关于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宏观指标,而是构建了一套更具象化、更接地气的评价维度,比如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协调性,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体现在地方层面上的落地情况。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绿色发展”的评估方法很感兴趣,过去很多报告都停留在环保投入多少,而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实际的减排效果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中国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发展与环境、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报告的写作风格也比较严谨,数据翔实,逻辑清晰,虽然篇幅不小,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让我对接下来的章节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深层脉络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