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淑贞,张如一,张超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气候学
  • 大气科学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 气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060164
版次:3
商品编码:122422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是在《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三版中在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海-气作用及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方面作了不少新的补充。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可作为高校地理、气象专业教材,亦可供水文、农林、环境等专业师生、有关科技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 论
第一节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一、大气圈概述
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节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二、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四、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 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二、饱和水汽压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二、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
三、云

第三节 降水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类云的降水
四、人工影响云雨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 气压场
……
第五章 天气系统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于1979年问世,1985年出第二版,曾经10余次印刷,在全国数十余所高校已使用了18年。在此期间曾分别在上海、广州、长春、兰州、昆明和重庆等地进行过多次教材评介和分析会议,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不同地区的气候调查。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本书作了肯定。该教材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的奖励,近又由台湾明文书局将第二版改印繁体字本发行,供台湾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和国内外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均取得显著的进展,为了适应当前教改形势的需要,反映本门学科的最新成就,有必要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原书内容进行精简、修改和更新。
  根据1994年11月5日至7日在上海召开的教材会议上的决定:第三版教材的第一章和第六、七、八等章由周淑贞教授编写,第二、三两章由张超教授编写,第四、五两章由张如一教授编写,全书仍由周淑贞教授主编。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原教材的优点,并针对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和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教学时数减少的现实,进一步精选和更新内容,缩短篇幅,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整个教材仍安排了气象、天气、气候及实习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气候上。前五章有关气象和天气部分,分别是气候学的物理基础和天气基础。第六至第八章则在前面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以大气环流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从它的形成原理、主要系统、运动规律和它对热量、水分的输送等,把整个课程内容贯串起来。为配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有顺序地安排实习内容,本书还另配有实习教材,以利于培养学员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当前气候方面的实际问题,反映最新科学成就和便于教学,各章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精简和更新。例如本书第一章引论,就是将原书绪论和“大气概述”一章修改合并而成。在内容上删去原书绪论中次要部分,只保留“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对象、任务和简史”一节。将“大气概述”一章更新为“气候系统概述”和“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两节,先简明扼要地论述气候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能源,后阐明主要气象要素和空气状态方程。这样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有气候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有关大气物理性状的概念,既便于以后各章的教学,也便于及早进行气象、气候的观测实习,同时又缩短了不少教材篇幅。
  第二至第五章气象和天气部分在内容上作了适当地精简,删除了若干次要内容,压缩篇幅.节约课时。同时为了使体系更为完整,也更新和增补了少量内容,并更换了一些插图。例如在第二章太阳辐射部分删除了一些较繁琐的描述性内容,在大气稳定度方面增加大气中经常发生的“位势不稳定”一个项目。又例如第五章原书标题为“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现改为“天气系统”。因教学时数减少,这一章内容作了必要的精简,原书本章分六节,现压缩为四节,许多内容如“季风低压”、“中层气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主要天气特征”等非重点部分,以及寒潮过程和台风过程中某些较陈旧或过于琐细的内容均予以删除。而对东风波、赤道辐合带、台风形成、经圈环流等方面都分别引进一些新理论。
  在第六至第八章气候部分,作了较多的精简、修改和更新。首先为了紧缩教材篇幅,在第六章中将原书的七节,精简归并为五节,将原书的第二节和第四节合并为“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一节。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二者,这二者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本节首先阐明海一气相互作用与环流,再依次论述环流与热量交换和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最后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例说明环流的异常导致气候的异常。这样安排不仅删除了原教材中大量的较次要内容,既能够突出重点,又反映了当前在世界气候中频繁出现的异常现象和新的科研成果。另外又将原教材中的第五节和第七节合并为“地形和地面特征与气候”一节,同样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削去了原教材中大量次要内容,其中更新了不少内容,举出西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即其一例。
  在第七章中对柯本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作了适当的补充,并根据编者对世界气候分类原则,将世界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用简明表解和各类型的典型站气候图来予以说明。通过这些图表,使各气候类型的形成、位置和特征更为清晰,一目了然.同时又节约了大量教材篇幅。
  在第八章中,考虑到教学时数减少,删去原书中的第一节“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因为这一节内容甚多,教学时数少,很难讲清,只能割爱删除,只留下原书中的后三节。
《地球的呼吸:大气科学的奥秘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地球大气科学导论,旨在带领读者领略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至关重要的“呼吸系统”——大气圈的复杂性、精妙运作及其与人类社会的深刻关联。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气象学的观测与预报范畴,而是将视角提升至一个更宏大、更具系统性的高度,探讨从微观的分子运动到宏观的全球气候系统演变的全过程。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大气科学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大气的物质基础与基本定律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大气的成分结构,从主要的恒定气体到变化显著的痕量气体(如温室气体、气溶胶),深入解析这些成分如何共同塑造大气的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 随后,我们将进入大气动力学的核心。重点讲解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物理定律,包括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引入科里奥利力和地转风概念)、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在气象学中的应用。特别地,本书将用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来阐释势能和熵在垂直运动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云的形成机制,以及大气层结的稳定性(如绝热递减率、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计算与意义)。我们还会探讨水汽的相变过程,细致分析潜热释放如何成为驱动天气系统的主要能源。 第二部分:天气系统的发生与演变 这一部分将从宏观尺度上解构我们日常所见的天气现象。本书将详细剖析中尺度(如对流系统、飑线、下击暴流)和天气尺度(如温带气旋的生消、锋面结构、急流的形态)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针对台风、飓风等热带气旋,我们将深入探讨其触发机制、眼墙置换周期、结构演化及其对沿海地区的巨大影响。在解释天气系统的生成与移动时,我们将引入涡度理论,解释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机理,并利用位涡守恒的概念来追踪中上层大气扰动的传播。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大气边界层(ABL)的特性,包括日变化过程、湍流混合的机制,以及地表特征(如植被、水体、城市化)如何影响近地层天气。 第三部分:全球气候系统的宏大叙事 气候学不再仅仅是“长期的天气”。本部分将构建全球气候系统的框架,强调大气圈、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我们将详细探讨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因子。书中会用大量数据来解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布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反射率(反照率)对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全球环流的动力学是本章节的重点,我们将解释Hadley环流、Ferrel环流和极地环流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热量,并介绍主要的环流指数(如ENSO、PDO、NAO)及其对区域气候的遥相关影响。海洋环流,特别是大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作用,将被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分析其在地球长期热量输送中的关键角色。 第四部分:现代观测、模拟与气候变化 本书紧跟时代步伐,介绍了现代大气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我们将探讨地基观测(如探空气球、多普勒雷达)、遥感技术(如气象卫星的原理与数据应用)以及再分析资料的构建过程。 在数值天气预报(NWP)方面,我们将解析数值模型的架构,从网格的设置到物理参数化的必要性(如云微物理过程、地表通量计算)。重点阐释集合预报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概率预测来量化不确定性。 针对当前最紧迫的议题——气候变化,本书将系统回顾和分析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并基于IPCC的最新评估报告,详细阐述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的各种反馈机制(如水汽反馈、冰雪反照率反馈、碳循环反馈)。书中将客观呈现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并探讨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 第五部分:大气科学的前沿与交叉领域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学科的前沿。我们将探讨大气化学与空气质量问题,解析臭氧层的损耗与恢复过程,以及城市污染物(如PM2.5、O3)的生成和传输机理。此外,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将被更细致地展开,解释大气透明度、辐射强迫的概念。 在交叉学科方面,本书将涉及行星大气科学的初步对比,以及地球系统科学中,大气过程如何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紧密耦合,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广阔视野。 本书文字力求精确而生动,理论推导严谨,同时结合了丰富的全球案例和历史性事件分析,适合高等院校大气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所有对地球运行机制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公众阅读。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大气现象的科学认知框架,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视觉感受,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仿佛预示着我们将要踏入一个关于天空、风云变幻的广阔知识领域。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纸张油墨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实体书独有的魅力,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厚实的纸张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上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几个大字,字体饱满有力,透露出权威感。我尤其喜欢它在页眉处精心设计的祥云图案,虽然是细微之处,却增添了几分东方美学韵味,也暗示了书中内容与自然现象的紧密联系。整本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既有知识的厚重感,又有工艺的精致感。包装也十分到位,书角没有丝毫磨损,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作为一名对天气变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开气象和气候的神秘面纱。

评分

在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被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所吸引。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其作为“第三版”的精炼和更新。我个人对天气现象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夏日的雷阵雨,还是冬日的雪花纷飞,都让我觉得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翻阅到中间几页时,我注意到了书中插图的精美程度,清晰的图表和高质量的配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复杂的概念,这对于我这样偏重感性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例如,书中关于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层次分明,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此外,书本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断裂感。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舒展,阅读起来十分舒适,不会产生压迫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成因的探讨,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评分

从书的整体外观来看,这本书就透露出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封面设计采用了相对保守而经典的风格,深蓝色的背景配以白色的字体,传递出专业、稳重的信息。这本书的纸张质感非常好,摸上去光滑细腻,而且厚度也比较适中,不会显得过重,也不会轻易折损。我注意到书本的缝线工艺非常精细,每一页都缝合得牢牢实实的,即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书的尺寸也是我喜欢的类型,放在书架上整齐划一,携带起来也比较方便。我平时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比如天气变化。这本书的标题“气象学与气候学”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评分

这本《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实感”。打开一看,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手感极佳。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讲解气候变化背后科学原理的读物。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虽然没有花哨的图案,但“气象学与气候学”这几个字就足以说明它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我尤其欣赏它的装帧方式,采用的是比较耐用的精装,合订紧密,书页不易松散。每一页的边距都留得恰到好处,方便阅读时用手指按住。书本的整体尺寸也比较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庞大占地方,也不会太小难以翻阅。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具体气候现象的详细阐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全球性挑战,并找到更科学的应对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严实,打开后,书本本身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感觉。封面上的文字清晰醒目,“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几个字,字体选用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感。翻阅几页,我发现书本的用纸相当不错,是那种带有一定厚度且不易反光的哑光纸,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纸张的边缘处理得非常平整,没有任何毛刺。我特别关注书本的装订质量,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每一页都翻阅起来非常顺畅,而且没有任何异味。从书的整体来看,它散发出一种专业、可靠的气息,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质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天气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充满好奇,并希望能通过一本权威的著作来解答我的疑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