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毛晋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古籍
  • 宋词
  • 六十种曲
  • 全套
  • 套装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6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00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5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4
套装数量:12
字数:3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第1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是中国戏曲史上*早的传奇总集,也是规模大的戏曲总集。它集中了元明两代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选录了如《琵琶记》、《荆钗记》、《幽闺记》、《精忠记》、《鸣凤记》、《玉簪记》和汤显祖“四梦”等思想上、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剧本,反映了编选者思想、艺术上的鉴别力。在版本上,编选者注意采用善本、稿本和抄本加以刊刻。《琵琶》、《荆钗》用的是所见到的善本,《精忠》、《八义》、《三元》、《春芜》、《怀香》、《彩毫》、《运甓》、《鸾□》、《四喜》、《投梭》、《赠书》、《双烈》、《龙膏》、《双珠》、《四贤》、《牡丹》(硕园改本)等16种都据抄本或稿本,这些未刊剧本因之得以保存和流传,可见这部总集的刊行在戏曲文献上也有重要意义。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的不足之处有:它漏选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却选了一些次要的作品;它选了一些案头之作,却不注意它们在舞台上有无生命力;它对“杂调”剧本的选录也不重视;全书无总序,每种传奇也无序跋,版本依据不清楚;传奇选集中,收入了杂剧;一部剧本,收不同版本,使体例显得杂乱。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部收罗宏富、版本较精、流传很广的传奇戏曲选集。

内页插图

目录

六十种曲:第1册(原第一套)
01 琵琶记
02 荆钗记
03 香囊记
04 浣纱记
05 寻亲记

六十种曲:第2册
06 千金记
07 精忠记
08 鸣凤记
09 八义记
10 三元记

六十种曲:第3册(原第二套)
11 南西厢
12 幽闺记
13 明珠记
14 玉簪记
15 红拂记

六十种曲:第4册
16 还魂记
17 紫钗记
18 邯郸记
19 南柯记
20 北西厢

六十种曲:第5册(原第三套)
21 春芜记
22 琴心记
23 玉镜记
24 怀香记
25 彩毫记

六十种曲:第6册
26 运甓记
27 鸾鎞记
28 玉合记
29 金莲记
30 四喜记

六十种曲:第7册(原第四套)
31 绣襦记
32 青衫记
33 红梨记
34 焚香记
35 霞笺记

六十种曲:第8册
36 西楼记
37 投梭记
38 玉环记
39 金雀记
40 赠书记

六十种曲:第9册(原第五套)
41 锦笺记
42 蕉帕记
43 紫箫记
44 水浒记
45 玉玦记

六十种曲:第10册
46 灌园记
47 种玉记
48 双烈记
49 狮吼记
50 义侠记
51 白兔记

六十种曲:第11册(原第六套)
52 杀狗记
53 昙花记
54 龙膏记
55 飞丸记

六十种曲:第12册
56 东郭记
57 节侠记
58 双珠记
59 四贤记
60 牡丹亭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图书简介: 这是一套凝聚了古今智慧、汇集了丰富学识的精装典藏图书,以“曲”为线索,跨越时空,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中与“曲”相关的各种形态、流派、理论、实践及其深远影响。本套装共十二册,内容包罗万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曲”之世界。 第一册:《源流:中国音乐的早期脉络》 本册将带您回溯中国音乐的源头,追溯“曲”的雏形与早期发展。从史前时代的歌唱与乐舞,到先秦时期的宫廷雅乐与民间歌谣,再到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与变文,本册详细梳理了中国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特别是“曲”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如何逐渐孕育、成形。我们将考察早期文献中关于音乐的记载,分析其结构、旋律、节奏的特点,并探讨这些早期音乐形式如何为后世的“曲”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古代礼乐制度、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研究,揭示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为理解“曲”的文化根源提供坚实的历史学视角。 第二册:《雅乐与俗乐:中国音乐的两大母题》 本册聚焦于中国音乐史上“雅乐”与“俗乐”两大分支的互动与发展。雅乐,作为贵族与国家祭祀、朝会等场合使用的正统音乐,其严谨的制度、复杂的乐器以及深厚的礼仪内涵,在本册中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将分析雅乐的构成、编排,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与此同时,俗乐,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以其自由、生动、多样化的特点,在本册中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民间歌谣、地方小调到戏曲音乐的早期形态,本册将展现俗乐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反映人民的情感、生活和审美趣味。通过对比研究雅乐与俗乐,读者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音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动态过程。 第三册:《词曲融合:宋词与元曲的辉煌时代》 本册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体验宋词与元曲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俚俗与通脱,共同构筑了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最灿烂的篇章。本册将详细解析宋词的格律、意境、情感表达,以及其从诗歌到独立文学样式的演变。我们将选取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对其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探讨其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随之,本册将聚焦于元曲,重点阐述元杂剧的唱词、科白、音乐结构,以及散曲的兴起与发展。通过对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伟大剧作家的作品进行品读,读者将领略到元曲鲜活的生命力、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以及独特的审美风貌。本册的研究将强调词与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 第四册:《戏曲之韵: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戏曲是中国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而音乐则是戏曲的灵魂。本册将全面考察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戏曲萌芽时期的民间歌舞,到宋元时期的南戏、杂剧,再到明清时期四大声腔(如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皮黄腔)的成熟,以及近代戏曲音乐的创新与融合。本册将深入剖析不同剧种的音乐特点,包括其唱腔、板式、伴奏乐器、音乐术语等。我们将通过对经典剧目唱词的解读,以及对戏曲音乐表演实践的介绍,让读者切身感受戏曲音乐的魅力。本册还将探讨戏曲音乐在塑造人物性格、烘托剧情氛围、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五册:《乐器之声:中国传统音乐的奏鸣》 音乐离不开乐器,本册将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各种“曲”相关的乐器。我们将系统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形制、材质、发声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音乐场合的应用。从吹管乐器(如笛、箫、唢呐),到弹拨乐器(如古琴、古筝、琵琶、阮),再到打击乐器(如鼓、锣、钹),以及拉弦乐器(如二胡、京胡),本册将对其进行详尽的描绘与解读。我们将探讨这些乐器在不同乐器组合(如丝竹乐、管弦乐)中的地位与功能,分析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为“曲”的呈现增添丰富的色彩。本册还将追溯部分乐器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六册:《曲调之美:中国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探微》 旋律与节奏是中国音乐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曲”的灵魂所在。本册将深入探讨中国音乐的旋律特征与节奏律动。我们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音乐的旋律走向、音高变化、旋法运用,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审美。本册将考察中国音乐中独特的音阶系统(如五声、七声),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各具特色的旋律风格。在节奏方面,我们将解析中国音乐中多样的节奏型、拍子变化,以及其与语言、情感、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本册还将通过对具体乐曲的谱例分析,揭示中国音乐在旋律与节奏处理上的精妙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味。 第七册:《曲式结构:中国音乐的组织与布局》 任何音乐作品都需要有其独特的结构安排,“曲式”便是音乐的骨架。“曲式结构”本册将深入解析中国音乐作品的组织与布局。我们将考察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曲式,如单段体、重复体、变奏体、联曲体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音乐体裁(如器乐曲、歌曲、戏曲唱段)中的应用。本册将通过对具体乐曲的段落划分、主题呈示、发展、再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中国音乐在结构上的逻辑性与层次感。我们将探讨乐句、乐段、乐章等不同尺度的结构单位如何相互连接,共同构成完整的音乐篇章。本册的研究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作曲家是如何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来展现音乐的深刻内涵。 第八册:《唱腔解码:中国声乐艺术的奥秘》 声乐是中国“曲”表现的重要载体。本册将聚焦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奥秘,尤其是各种“唱腔”的艺术特征。我们将探讨不同声乐门类,如歌曲演唱、戏曲演唱、说唱艺术等中的唱腔特点,包括其发声方法、吐字归音、行腔运板、情感处理等。本册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剧种的唱腔风格,如京剧的唱腔、昆曲的唱腔、越剧的唱腔等,并对比其异同。我们将通过对经典唱段的解读,深入揭示唱腔在塑造人物形象、传达复杂情感、营造艺术氛围方面的独特力量。本册还将探讨声乐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声乐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征服无数听众。 第九册:《器乐长卷:中国传统器乐的魅力》 器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纯粹的音乐语言,展现着广阔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器乐长卷”本册将为您展开中国传统器乐的壮丽画卷。我们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器乐作品,包括独奏曲、合奏曲、小型乐队曲等。本册将选取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如古琴名曲《流水》、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对其进行赏析与解读。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配器等特点,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器乐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感慨、展现文化意蕴。本册还将探讨中国传统器乐的演奏技法,以及器乐在不同场合的文化功能。 第十册:《民族音乐学:中国“曲”的文化视角》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民族音乐学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曲”的全新视角。“民族音乐学:中国‘曲’的文化视角”本册将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中国“曲”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我们将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考察音乐在社会结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册将关注音乐的传承与变异,探讨口头传统、社区音乐、文化认同等议题。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民族、地域音乐实践的研究,揭示“曲”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创造、被传播、被解读。本册的研究将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以及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十一册:《理论与批评:中国音乐思想的演进》 一部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其理论的支撑与批评的引导。“理论与批评:中国音乐思想的演进”本册将追溯中国古代至近现代音乐理论与批评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将考察古代音乐文献中的音乐理论,如《乐记》、《律吕新书》等,分析其关于音乐本质、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述。本册还将研究历代音乐家、思想家关于音乐的评论与思考,以及音乐批评在推动音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将探讨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音乐理论如何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创新。 第十二册:《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音乐的“曲”之发展》 历史的积淀为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而创新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音乐的‘曲’之发展”本册将聚焦于当代中国音乐中“曲”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将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发展,包括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等各个方面。本册将关注当代作曲家在继承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音乐的创新与融合,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探讨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代音乐如何反映时代精神、民族情感和人民生活。通过对当代音乐现象的研究,读者将对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感受到中国音乐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这套《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将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中国音乐文化之旅,它不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献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读者的精神盛宴。通过这十二册精心编撰的书籍,您将得以领略中国“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情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时,我偶然间看到了关于“曲”的一种提及,但内容非常简略,点到即止,这让我深感意犹未尽。之后我一直在寻找更详细的资料,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曲”这种艺术形式在古代的演变和发展。这次入手的这套《六十种曲》,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探索欲。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多个角度对“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音乐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最近我入手了一套名为《六十种曲》的精装图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套书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书的装帧非常考究,纸张的触感也极佳,翻阅起来有种古朴而典雅的韵味。这套书的出现,填补了我个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些资料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究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音乐瑰宝。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艺术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和审美趣味的经典剧目情有独钟。最近购入的这套《六十种曲》,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契机,去系统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戏曲风貌。从书中的插图和文字描述来看,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还原当时的场景和表演细节,这对于我这样的戏迷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我尤其期待能够通过这些资料,亲身“观赏”到那些早已失传的精彩剧目,感受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个新的爱好,那就是搜集和研究古代的乐谱。当我得知有一套名为《六十种曲》的图书,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古代音乐资料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它。收到书后,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所震撼。虽然我目前还在初步翻阅阶段,但其中的一些乐谱片段已经让我爱不释手,仿佛能听到穿越时空的旋律在耳边回响。这套书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位热爱中国古代音乐的收藏家或研究者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部分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曲目抱有浓厚的兴趣。最近,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著作时,书中提及了一些与“曲”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这极大地激发了我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决心。当我听说有一套名为《六十种曲》的图书,并且内容极为详实、涵盖广泛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决定购买。收到书后,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包装就预示着这是一套非凡的作品。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创作、演奏和欣赏这些“曲”的,以及这些“曲”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

好書!物流也很快!下次再买。

评分

很棒的一套书,布脊精装本。

评分

梦寐以求,朝思梦想,终于入手。整整十二本。

评分

好書!物流也很快!下次再买。

评分

梦寐以求,朝思梦想,终于入手。整整十二本。

评分

真是颜值爆表的书,中华这一套绿皮,这次活动,任性了一把,收了好多,就缺《词话丛编》。。。京东赶紧补货。。。

评分

不错。。。。。。。。。。。

评分

真是颜值爆表的书,中华这一套绿皮,这次活动,任性了一把,收了好多,就缺《词话丛编》。。。京东赶紧补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