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50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5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鸿谷,李菁,李伟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 杂志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7年
  • 观点
  • 深度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9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幼儿园又一次被推入风暴眼中。
  虐童、猥亵,甚至性侵,近几年在幼儿园里并不是孤例。但这一次的“红黄蓝事件”,是发生在幼教资源*为充足的北京,而且是在一所收费不菲、沐浴着资本光辉的品牌幼儿园里,击垮了人们的信任防线。再加上信息公开的低效与模糊,让整个事件成了一个“罗生门”。
  尽管警方调查认定,事发幼儿园存在打针虐童行为,否认了喂食药片、猥亵儿童等言论,但就像那个损坏的摄像头监控硬盘一样,每一个疑点都会被放大,被迫问。更严重的,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互信关系在崩塌。
  家长警觉性和焦虑感在加大。一位在北京某医疗集团工作的张女士自认是个冷静的人,但“红黄蓝事件”发生以后,她也不由自主陷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她告诉我们,前几天她在给3岁多的小女儿佳佳洗澡时,发现她腰部有一处瘀青,以前会认为孩子是不小心就一带而过了,但那天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专门找幼儿园老师进行了核实。*近早晨送佳佳上学的时候,她会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敏感,而如果佳佳撒娇“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她也会瞎想,是不是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啊。她开始引导佳佳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佳佳,你当老师,妈妈当佳佳,好不好?”小女儿就会用老师的口吻还原一些幼儿园的片段。张女士说,她对幼儿园的要求并不高,择园的标准也简单一一离家近、吃得好、安全、口碑、经验,大女儿小时候就是自然选择了小区配套的私立幼儿园,小女儿也是就近入园,在一所中高端私立幼儿园,每月学费5000多元。以前她觉得,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是交到老师手里,从没有不信任的想法,现在就会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更敏感些。她明显感觉,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存在着紧张气氛,一道警惕的篱笆墙已经筑起。
  幼儿园老师也陷入身份恐慌。在幼儿园虐童或侵害事件中,当事老师是**责任人,而事件过后,打击*大的是整个幼教群体。曾在幼教行业体验过多种身份一一幼儿师专教师、幼儿园互联网产品经理、幼儿园教师、地方教育局幼教管理者的Yoyo认为,幼教是一个缺口巨大、学历偏低、工资偏少的行业,又恰恰需要从业者的耐心、爱心,以及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全国范围来看,专科生构成了幼儿园老师的大部分,很多中专生一毕业只有18岁,自己还没成人,更不知道怎么读懂孩子。虐童事件的频发,正反映了幼儿园老师们没有能力面对孩子,“一骂二吓三叉腰”其实是*为简单粗暴的办法。Yoyo说,如果幼教行业长期存在的根源问题不解决,一出事就将一线教师置于“鄙视链”的底端,或者进行“道德绑架”,只能让幼儿园老师们成就感更低,人员流失更快。
  而作为运营主体的各个幼儿园,正忙于应对一轮园所安全和幼师“师德”普查。北京一家300人规模的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们,园里已经安了100多个摄像头,还得再增加,因为验收标准是“没有死角”。摄像头当然有助于形成一道物理防线,但无形中也会给老师造成一种压力,尤其是目前这种环境下,很多老师就不去花力气管孩子了,求自保,冷处理。该户外活动也不活动了,怕磕着碰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至少摄像头里不会出现虐童事件,这其实也是一种冷暴力。而且,幼儿园管理更多要靠人的因素,靠日常的养成,“师德怎么能靠运动式地排查呢?”
  家长、老师、幼儿园、教育局……围绕幼教行业的信任体系的崩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在“虐童事件”过后,除了追责,我们更想要追问的是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追问整个学前教育行业的系统性问题。
  浮在表面的是幼儿园老师的低门槛。根据教育部年度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幼儿教师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水平,占总数的56.37%;有22.4%的教师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凭:专科以上的高学历幼师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与低门槛相匹配的,是幼师的低薪资。在2016年人均收入*高的北京.一个公立园在编老师的待遇大约是5000元到6000元,而非在编的老师的工资就要少很多了,也就两三千元,而普通私立园的老师普遍就在两三千元。“虐童”事件发生的这家红黄蓝幼儿园,普通班孩子每月学费大概在3500元左右,国际班学费4800元,但教师月薪却只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幼师薪酬水平较平均水平低10%到30%。
  与幼师低薪资形成反差的是,绝大部分幼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的。幼师的平均工作时间长在8~10小时,22.14%的幼师工作时间超过了10小时。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幼师中出现明显倦怠倾向的人数达一半以上,具体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事(86.7%)、焦躁不安(65.9%)和经常只想一个人待着什么话也不说(65.6%)。调查还指出,因幼儿园老师心理问题而发生的虐待、体罚儿童的现象多次出现。
  学前教育行业的低端发展,背后则是政策与财政的长期欠账,在城市化飞速发展及“二胎效应”带来的巨大供需缺口下尤为凸显。
  事实上,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处于我国“财政结构的*边缘”。中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而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10年间维持在0.03%~0.05%之间。与之相比,目前欧盟国家的学前教育经费占其GDP的比重为0.5%,相当于我国的10倍。而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数据,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只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的7.21%。
  与财政投入形成对比的是学前教育的“回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的一项研究测算出,在0~3岁教育投资1元钱会有18元的回报,3~4岁是7元,小学是3元,大学是1元。

内页插图

目录

信任危机中的幼儿园:重建爱与安全
幼儿园的教师荒
儿童的花园一一幼儿园文化史
“红黄蓝”的资本路
楠楠转园记:不快乐和快乐的幼儿园
为自闭症儿子找幼儿园
在法国养俩娃,政府解决大问题
我为什么自己办家庭幼儿园?

社会
人物:侯宝林诞辰百年:“对相声有功的人”
人物:相声在变化中生长
热点:退押金难:共享单车的蹒跚发展之路
调查:禁煤区:蓝天与煤、电、气的博弈
特别报道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
“黄金时代”

文化
电视:《演员的诞生》能否诞生演员?
逝者:侯波,毛泽东的摄影师
人物:潘粤明开机重启
话题:“网红”贾秀琰和尴尬的字幕君
图像:丢勒的苦难与激情
时尚:老派西装迷人吗?

专栏
袁越:脑机接口时代即将来临
张斌:312场连败之后的胜利
宋晓军:“印一太战略”的军事切入点
朱伟: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8)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50期)是一份深度报道与专题策划兼具的杂志。本期周刊以其一贯的敏锐视角,聚焦了当下社会多个重要议题,旨在提供独立、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封面故事 本期封面故事深入探讨了某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或现象。通过多角度的采访、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文章力求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报道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个体命运的沉浮以及时代变迁的印记。编辑团队精心策划,力求用生动的人物故事、严谨的事实考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并引发对自身生存环境和时代发展的思考。 专题报道 除了封面故事,本期杂志还包含多个引人入胜的专题报道。这些专题可能涉及文化、科技、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例如,某个专题可能回顾了某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在当下的意义;另一个专题则可能聚焦一项新兴科技的发展,探讨其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的专题会关注某个社会群体或新兴业态,展现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这些专题报道在保持杂志一贯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力求呈现多元化的视角和观点,满足读者不同层面的阅读需求。 栏目精选 杂志的常设栏目也在本期继续呈现精彩内容。 “三联观点” 栏目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时下热点事件或争议性话题发表独立、深刻的评论,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思考维度。 “人物” 栏目通过对某位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引起广泛关注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思想脉络和人生哲学,让读者得以窥见时代背后的人物群像。 “生活与消费” 栏目则关注消费趋势、生活方式的变迁,为读者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能从中观察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细微之处。 “文化万花筒” 栏目则涵盖了艺术、电影、音乐、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对近期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或作品进行评论和介绍,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视觉呈现 《三联生活周刊》在视觉呈现方面一直有着高水准的要求。本期杂志在图片的选择和编排上,同样力求精美、富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烘托文章内容,提升阅读体验。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精心设计的版面,使得杂志不仅是一份信息载体,更是一件具有艺术品味的读物。 整体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50期)延续了其一贯的理性、独立、深度和人文关怀的风格。它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叙述,而是致力于通过扎实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世界,形成独立的判断。本期杂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更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一份值得细细品读的刊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其中一篇关于城市更新的文章,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记忆和未来的对话。城市的变迁,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沉淀与重塑。作者在文字中描绘的那些老街巷,那些曾经承载着一代人欢笑与泪水的地方,如今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被崭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这让我不禁思考,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视那些属于过去、属于集体记忆的痕迹?如何才能在城市的新生中,保留一份温情,让新旧得以和谐共存?文章的叙事方式很细腻,仿佛能听到老街坊的谈笑声,闻到小巷里飘出的炊烟味,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也促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周遭的那些变化。

评分

在本期杂志中,一篇关于社会思潮演变的评论,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社会思潮的变迁,是洞察时代脉络的重要途径。作者在文章中,梳理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潮,比如对传统价值的反思、对新兴观念的接纳,以及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焦虑和迷茫。文章的分析角度很独特,不落俗套,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这些思潮是如何形成,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最近翻阅到一篇文章,关注的是一些边缘群体,他们可能在主流社会的声音中常常被忽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人群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被文章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所打动,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让我反思,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给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这种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尊重,让我看到了人文关怀的力量。

评分

本期杂志中,一篇关于艺术与生活的链接,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艺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雅的殿堂,它更应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滋养心灵、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艺术是如何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以及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我们的感知力。这种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观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激发了我重新审视和感受身边美好的兴趣。

评分

本期杂志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让我深有感触。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这不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精神家园的坍塌。作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以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活化利用”的讨论,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仅仅陈列在博物馆中,成为被遗忘的“过去”。这种思考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评分

有一篇关于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分析,让我觉得十分接地气,也很有共鸣。当下,年轻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和信息爆炸,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父辈截然不同,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文章并没有简单地标签化或批判,而是尝试去理解和解读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比如他们对“躺平”、“内卷”等现象的看法,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元追求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减少代际之间的隔阂。

评分

刚拿到这期《三联生活周刊》,就被封面那个充满张力的标题和图片深深吸引了。翻开目录,发现里面涉及的议题都很宏大,似乎都在触碰当下社会发展的某个关键节点。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科技与人文如何交织、如何在飞速的时代洪流中寻找平衡的文章。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常常感受到它带来的疏离感。这种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洞察,是我一直以来关注《三联生活周刊》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逻辑,甚至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有片刻的驻足和反思。

评分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教育的深度报道,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现在的教育体系,似乎越来越强调功利性和应试性,孩子们从小就被置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压力巨大。而文章所探讨的,则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孩子们的品格塑造、创造力培养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我特别赞同其中关于“减负”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将其变成一种负担。这种教育的理想状态,让我憧憬,也让我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成长环境。

评分

这期杂志有一个专题,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种对个体生命韧性的深度挖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选取的人物,他们或许不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也不是叱咤风云的权贵,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却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打动人心。读完这些故事,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被唤醒了,也更加相信,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只要内心有光,就有可能走出阴霾,迎来黎明。这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是现代社会尤其需要的,它提醒我们,即使微小,也能闪耀。

评分

有一篇文章,探讨了消费主义浪潮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追求是如何被悄然改变的。我一直觉得,我们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不断地追逐最新的商品、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当物质极大丰富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内心的空虚和迷失。这篇文章的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幸福究竟来源于何处?是短暂的物质满足,还是长久的内心充盈?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更多人的警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回归到更本质的精神追求,而不是被物欲所奴役。

评分

好杂志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好杂志

评分

好好

评分

很好,小孩子一直都在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小孩喜欢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