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较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较大功用较大利便就在此。 ——梁启超:《读书法讲义》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
《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等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较初接触,实资于此。
——梁漱溟
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石头记》宝玉读宝钗之《螃蟹咏》而曰:“我的也该烧了。”今我读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该烧了!”
——徐志摩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导书。考虑到梁氏编纂这三种书思路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取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其中《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但此书绝非是原书的简略本。《明儒学案》现在学界和读者一般是把它当做学术史著作,或者是资料的汇编来使用,而黄宗羲原来的目的之一“示读者以入道之门”(梁氏语)则湮没不彰,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原书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可以说,已经是与《明儒学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书。另外,节本只有二十七八万字,与原书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与康有为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其文字不论内容属于政论还是文化教育,均脍炙人口,万人传颂。在很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并创获甚丰。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修身之学浸润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传统的修身之学充实国民教育。
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其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出站报告题为《古代人生哲学在晚清民国的生存状况——以梁启超为中心》,其中详细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所编篡的三种修身德育读本。
编者前言 刘海滨/1
导读 彭树欣/1
节本明儒学案/111
节本例言/113
原本发凡/117
师说/127
崇仁学案/138
白沙学案/155
河东学案/167
三原学案/182
姚江学案/189
浙中王门学案/217
江右王门学案/247
南中王门学案/306
楚中王门学案/319
北方王门学案/323
粤闽王门学案/330
止修学案/334
泰州学案/338
甘泉学案/380
诸儒学案上/394
诸儒学案中/410
诸儒学案下/422
东林学案/446
蕺山学案/480
附案/501
启超自学于万木草堂,即受《明儒学案》,十年来以为常课。每随读随将精要语圈出,备再度研览,代书绅云尔。乃今取旧读数本,重加厘订,节钞以成是编。非敢点窜《尧典》,涂改《清庙》,良以今日学绝道丧之馀,非有鞭辟近里之学以药之,万不能矫学风而起国衰。求诸古籍,惟此书最良。而原本浩瀚,读者或望洋而畏,不能卒业。又或泛泛一读,迷于蔓枝,仍无心得。抑今者当社会现象日趋复杂之时,学者应读之书无量,祖国古籍占位置十之一耳;祖国古籍应读者又无量,语道之书,又占位置十之一耳。以至有限之日力,而治多数不可缓之学问,其安能殚? 故公此本于世,亦为同志略节精力云尔。(《节本明儒学案? 节本例言》)
编者前言
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
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衰落。
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 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
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目与世人。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视之!
刘海滨
2016年4月7日
我一直觉得,传统经典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啃完并有所得的,是凤毛麟角。这套书的“节本”处理得太到位了,它精准地把握住了“精要”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点。它没有一味追求学术的完备性,而是瞄准了修身养性的实际需求。比如,书中对特定儒者在面对政治风波、个人困境时的抉择描写,其细腻程度,几乎可以让我代入情境,感受那种在儒家伦理与现实压力间的挣扎与超脱。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是千钧之力。我特别欣赏它在文白夹杂处理上的克制,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通过现代的语序和标点进行了优化,使得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会让你时不时翻开某一页,然后对着里面的只言片语,默默沉思半晌,最终收获一份宁静和力量的“心锚”。对于希望通过古人智慧来安顿现代心灵的读者来说,这份精选的文本简直是福音。
评分我曾试着阅读过一些未经节选的明代哲学原著,往往因为晦涩的语言和庞大的篇幅,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这套“节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精准地“翻译”了古人的“心法”为现代人可理解的“行动指南”。书中对“格物致知”的不同阶段理解,被提炼得极其精炼,直接指向了如何将理论落实到日常的观察与反思之中。读起来,完全没有“学习”的重压感,更像是获得了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耳提面命。它教会我的不是新的知识,而是如何用一种更有效率、更符合人性的方式去“打磨”自己的心性。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方法论”的力量,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修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苦修,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对自我认知不断校准的过程。这套书,是通往传统智慧殿堂的一条便捷且风景优美的捷径。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是对“学案”这种体裁有些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它会过于学术化,过于侧重流派之争。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古代精英的成长档案”,而非僵硬的哲学教科书。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历史背景的勾勒简练却不失关键信息,重点完全放在了这些思想巨匠的“实践”与“体悟”上。它不是在说“他们说了什么”,而是在展现“他们是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切入点,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都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甚至从中读出了一种对“理想主义者如何坚持”的赞歌。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路径图,告诉我们,在追寻高远目标的路上,有哪些先行者走过,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分这本《节本明儒学案》简直是本“精神健身房”的会员卡!阅读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和几百年前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它巧妙地挑选了明代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和核心思想,剥去了冗杂的考据和繁琐的注疏,直接将我们带到那些思想碰撞的核心现场。比如,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阐释,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精炼的语录和事迹,让你真切感受到那种“立言即行,行即是道”的震撼力量。作者的剪裁功力非常了得,每一节都像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光芒四射却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美感。尤其是对心学和程朱理学两大流派的对比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清晰度,让我这个原本对明代思想史略感头疼的读者,瞬间茅塞顿开。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份高度浓缩的“精神速效药”,适合所有想在快节奏生活中,快速汲取传统智慧营养的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有了更坚实、更具内省力量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绝不是随便拼凑出来的节选本。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细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字体选择大气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其内容逻辑的编排,仿佛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由浅入深的心灵探险。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人物,而是根据思想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巧妙的组织,使得不同学派的观点在对比中得到升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跨越一个思想的里程碑。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阅读仪式感的恢复——那种捧着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沉浸在先贤的世界里,享受片刻的“慢”与“真”的体验。这在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是极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一星给包裹,内容是需要的。
评分就一层纸包着七本书发来,书脊都碰坏了,即使不用纸箱也得包层泡沫塑料吧
评分一星给包裹,内容是需要的。
评分就一层纸包着七本书发来,书脊都碰坏了,即使不用纸箱也得包层泡沫塑料吧
评分很不错的修身书,值得推荐!
评分就一层纸包着七本书发来,书脊都碰坏了,即使不用纸箱也得包层泡沫塑料吧
评分就一层纸包着七本书发来,书脊都碰坏了,即使不用纸箱也得包层泡沫塑料吧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书还没看,看介绍好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