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城市规划学者的城市笔记,以敏锐之眼,观城市之魂。书中关于城市问题、城市文化和城市遗产保护方面的睿智思考,有助于读者感知、认知城市及城市保护,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者而言有借鉴意义。
《城市笔记》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阅读城市的文化随笔,也是他对中国城市保护、城市规划进行持续研究后的感悟。作者在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来阐述城市规划设计和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这对于了解历史城市的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保护的重要性很有帮助。书中有不少敏锐的思考,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作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案头参考。
张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日本东京大学博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委、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委会副主委,《城市规划学刊》《建筑遗产》《上海城市规划》等杂志编委。编著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为谁保护城市》、《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当代中国历史保护读本》等书籍。
城市记忆 City Memories
作为集体记忆的街巷
棚户,谁家的住房?
吊诡的里弄保护
都市乡愁何处存留?
拯救城市的灵魂
复古动力学
城市遗产Urban Heritage
建筑遗产保护关乎美丽中国
为什么要保护城市遗产?
城市遗产保护要见人见物
工业遗产地区应整体复兴
水乡古镇的遗产管理
作为乡土建成遗产的福建土楼
双轮驱动城市遗产保护
城市保护Urban Conservation
历史名城保护三十五年
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
让历史街区“存活”在生活世界
遗产保护应发挥社区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街的可持续保护
保护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形式
保护,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
城市更新,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遗产保护,如何引领城市更新?
城市如何“双修”?
“城市双修”中的工业遗产再生
城市如何设计?
城市建筑的呼唤
城市觉醒Cities in Awaking
世博会唤醒我们的城市
城市化中的“泡沫”
城镇化规划与市场
土地财政带来“建设性破坏”
“宜居城市”考
美好人居是生活本底
寻找“自然”的城市
自 序
文/张松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性成就的集中呈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和集体记忆场所。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社会生活真正进入到城市时代,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城市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正如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言,“日常生活与城市,是不可分割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对于“什么是城市”,尤其是“什么是好的城市”这样的问题,人们恐怕难以明确回答。而且,城市还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助推器,面对这样的局势,多数人在欢呼“城市的胜利”,赞颂“城市奇迹”。而无法回避的情形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市形态,它们的实际功能,以及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可以说是一种超常规发展所建构起来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因受到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历史上的城市相比,虽然是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但在环境特征、空间特质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表现出高度趋同性。中央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中对城市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大拆大建等“城市病”现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紧迫感。
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向追求环境品质和创新发展方向的转变,需要人们更多地关心城市,认知城市,同时还应当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鉴于这样的实际,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愿意把自己近年来关于城市问题、城市文化和城市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点滴思考分享给大家。由于专业方向和工作范围的局限,文章中谈论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自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观片面性,因此,也期待读者朋友的批评和讨论。
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文汇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T+城市》等文化和都市类报刊杂志上,少数几篇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时政报纸,以及《城市规划学刊》《时代建筑》《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期刊,感谢这些报刊编辑的约稿和刊发,使得我能够断断续续写下这些文字。这些零散的思考,也是一名规划师的城市笔记。
走路、观看、思考都是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城市也正成为越来越受追捧的事情。英国旅行作家乔纳森·拉班(Jonathan Raban)指出,“城市是一座知识仓库,尽管没有一个读者或公民能够掌握其中的全部知识,他之阅读,他之生活,都必须是有选择,也必定是排他的”。他还调侃道:“既然个人的理智和爱情未能造就城市,就只好求助于一种家常办法,把科学、社会学和官僚管理一锅炖了。这被叫作城市规划,其实也无伤大雅。它力图通过信仰,不是对人类本身,而是对人类的结构,重新唤醒一个理想之城的梦想。”
2010年上海世博会精彩演绎和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共同愿望。“城市病”的出现,自然令人沮丧。人们在期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首先需要思考如何规划和塑造美好城市。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涉及物质空间环境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然而,城市空间和建成环境作为历史文脉关系、市民集体记忆和美好人居形式,从来就是文化的大熔炉;人们生动而微妙的人际交往场所,总是会产生新的群体、文化与社会形态。人类社区并非如许多英雄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纯然只是人工构成物,也不是可以随意规划、任性改造的。
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城市是一个‘圣地’、一个精神解脱处,是一个新的世界,也是一种新的压迫。”在经历大规模旧城改造之后,不少城市的建成环境失去了人性尺度,这种尺度曾是城市文明所不可欠缺的品质,而不是一种过时的奢侈品。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需要逐步扭转城市环境衰退和空间无序的现象,恢复城市的宜居性和多样性,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和社区魅力的创生。
我不得不说,《城市笔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城市体验。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将书中的内容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笔记”,每一个笔记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城市的某个侧面。这些笔记可以是关于一个老街的记忆,一段街头艺人的表演,一个咖啡馆里的故事,或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更符合城市给人的整体感受——多元、复杂、充满惊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色彩”的描写,那些清晨天空的淡蓝色,午后阳光的金黄色,傍晚日落的橙红色,以及夜晚霓虹灯的五颜六色,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城市画卷之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建筑和街道,更是由无数个瞬间、无数种色彩、无数种声音所构成的。
评分《城市笔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城市游记的书,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城市,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城市”这个概念本身,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片段,去探讨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他所描绘的城市,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空间。一方面,它承载着现代化的脚步,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另一方面,它又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记忆,那些隐藏在巷弄深处的古迹,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如同一位历史学家,在追溯城市的根源;时而又像一位哲学家,在思考城市存在的意义;时而也像一个普通市民,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深度,也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和立体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城市“细节”的关注,那些被很多人忽略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评分《城市笔记》这本书,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对城市探索的种子。在阅读之前,我对城市的理解可能仅限于那些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而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充满了参与感,去观察和记录城市中的每一个细节。他笔下的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有机体。他关注城市中的“缝隙”——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平凡人的生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味道”的描写,那些街头小吃的香气,那些老建筑的陈旧气味,那些雨后泥土的清新味道,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闻到这座城市的味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城市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的,更是用心去感受的。
评分我可以说,《城市笔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内心世界的大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城市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而我们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城市。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他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他笔下的城市,是一个有生命、有温度的实体,它会呼吸,会生长,会流泪,也会欢笑。那些在城市中穿梭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构成了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声音”的描写,那些早晨的鸟鸣,午间的喧嚣,夜晚的寂静,以及偶尔传来的孩童的嬉闹声,都被他捕捉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着城市的每一个时刻。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冰冷建筑的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和情感的活着的空间。
评分我必须诚恳地说,《城市笔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城市的方式。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定义”城市,而是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去展现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笔下的城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既有现代化的进步,也有历史的沉淀;既有繁华的景象,也有宁静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城市“光影”的捕捉,那些清晨透过窗户洒进来的晨曦,午后阳光在地面投下的斑驳光影,傍晚时分夕阳染红的天空,以及夜晚路灯投射出的昏黄光晕,都被他描绘得极具感染力。这些光影的变化,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城市情绪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由光影、声音、气味、情感所共同构成的。
评分不得不承认,《城市笔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触动灵魂”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描绘城市中最动人的风景。他没有刻意去雕琢文字,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温度”的描绘,那些夏日午后炙热的柏油路面,冬天里清晨寒冷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暖的眼神,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温度的城市之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由建筑和街道构成的,更是由无数个生命和无数种情感所构成的。
评分《城市笔记》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温暖和共鸣。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讲述着他在城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光鲜亮丽的城市景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听到街边小店里传来的谈笑声,感受到阳光穿过高楼缝隙洒落下来的温暖。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节奏”的描绘,从清晨的匆忙到夜晚的宁静,每一个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韵律,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随着这些韵律而起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多的美好和故事,只是我们太过匆忙,而忽略了去发现。它教会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发现城市中的诗意。
评分我必须说,《城市笔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扫过就匆匆合上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表现力,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描绘的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的有机体。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生活在城市角落里的小人物的刻画,那些卖糖葫芦的老爷爷,那些在深夜里还在忙碌的环卫工人,那些在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他们构成了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作者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目光,去记录他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笔下的夜晚,不再是寂静的黑暗,而是充满了各种细微的声音和光影,有霓虹灯闪烁的光晕,有远处传来的车辆声,有楼宇间传来的零星的歌声,这一切都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这座城市的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份子,深深地融入了它的脉搏之中。
评分这本《城市笔记》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探那些我未曾踏足,却又无比熟悉的城市角落。书中的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能闻到老街巷里早餐摊飘出的油条香,听到老式电车叮当作响的清脆回响,感受到夏日午后,阳光穿过梧桐叶洒落下的斑驳光影。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地标,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捕捉城市的情绪,描绘它独特的生命力。比如,他笔下的市集,不再是嘈杂喧嚣的买卖场所,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汇集地;那些不起眼的街头雕塑,在他的笔下瞬间拥有了灵魂,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居民的喜怒哀乐。读到那些关于老建筑的段落,我仿佛置身其中,抚摸着斑驳的墙砖,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无数故事,那些历史的沉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如今都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它教会我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发现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诗意和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旅行,带领我去探索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对这座钢铁森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热爱。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城市里寻找书中描写的相似之处,试图用作者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城市笔记》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城市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以某个城市为中心,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城市”这个概念本身,通过一个个独立的片段,去展现城市的多面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城市“节奏”的描绘,那些清晨的匆忙,午间的喧嚣,傍晚的宁静,以及深夜的寂寥,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城市画卷之中。这些节奏的变化,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城市生命力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回忆的载体。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不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没看,是推荐的书,先囤着
评分这本书不错哦
评分开始看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开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