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 [Practi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 [Practi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元炤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建筑
  • 中国建筑
  • 建筑史
  • 20世纪建筑
  • 现代主义
  • 城市规划
  • 建筑文化
  • 社会历史
  • 建筑理论
  • 中国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864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0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acti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9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因为种种原因,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在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上尚未被认真对待过,如同裹着一层薄薄的纱,灰蒙蒙的让人无法直接触及;而中国建筑师从何时开始真正拥抱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也是众说纷纭,如同一个时代的片断,被迫地让人漠视与遗忘,更无须谈及与世界现代建筑的交互辩证了。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着重探讨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以一种历史研究的视角深入解析在中国的语境与文化框架下如何去定义“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及其与“世界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的异同;并且通过现代建筑的作品来直面现代建筑思想脉络的可寻与思考的特征,哪怕在作品中,只残存一丝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轨迹与线索,都需把“它”介绍出来,好让一座倾向于中国现代建筑的余景耸立在建筑史的千江万水之中;目的并不在于奉承或述写现代建筑的风格于世人面前,而是要真正地细致窥究“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产生的内容与意义,及其内在对现代性追求所保有的那份执着与纯粹。这些,对于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都弥足珍贵,是毫无疑问的,只有重温“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的精神内涵,才能让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建筑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黄元炤,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现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建筑学术杂志专栏作家、特约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与当代建筑史论的整合、研究、谱系与纲要”,曾于《城市·环境·设计》、《ABITARE·住》、《艺术与设计》、《世界建筑导报》、《建筑技艺》、《城市空间设计》、《住区》、《建筑中国周刊》、《中华建筑报》、《新京报》、《中国建筑新闻网》等建筑专业杂志、报纸、网络发表关于“中国近代与当代建筑”的学术研究论文四十余篇,及在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大学等高校讲授关于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系列课程与讲座。
  主要学术专著有《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1991-2011)上、下册》、《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关于现代主义思潮、现代建筑
现代主义思潮、现代建筑在中国实践的观察(1920—1960)

第一编 1920年代: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阶段
01.天津中国银行货栈1928
02.天津王天木故居1929

第二编 1930年代:抗战前、抗战时初期阶段
01.天津王占元故居1931
02.上海康绥公寓1932
03.北洋工学院工程学馆1933
04.上海白赛仲路公寓1933
05.大上海大戏院1933
06.上海金城大戏院1933
07.南京首都饭店1933
08.青岛周墀香别墅1934
09.长沙湖南电灯公司办公楼1934
10.上海协发公寓1934
11.上海西摩路与福煦路转角处市房公寓1934
12.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
11.上海林肯路中国银行公寓1934
14.北京大学女生宿舍1935
15.北京大学地质学馆1935
16.天津防盲医院1935
17.上海孙克基妇孺医院1935
18.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1935
19.上海震旦东路董大酉自宅1935
20.上海政同路住宅1935
21.上海恩派亚公寓1935
22.上海合记公寓1935
23.上海梅谷公寓1935
24.上海敦信路住宅1935
25.上海中国银行堆栈仓库1935
26.南京大华大戏院1935
27.南京水晶台地质调查所陈列馆1935
28.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校舍1935
29.中山大学发电厂1935
30.中山大学学生宿舍1935
31.广州林克明自宅1935
32.天津寿德大楼1936
33.北洋工学院工程实验馆1936
34.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大楼1936
35.上海吴兴路花园住宅1936
36.上海浦东大厦1936
37.上海欧亚航空公司龙华飞机棚厂1936
38.上海中国银行同孚大楼1936
39.南京国际联欢社1936
40.南京首都电厂1936
41.中华书局广州分局1936
42.天津茂根大楼1937
43.上海大西路惇信路伍志超住宅1937
44.上海自由公寓1937
45.上海西藏公寓1937
46.中山大学电话所1937
47.上海沙发花园1938
48.广州黄玉瑜自宅1938
49.天津孙季鲁故居1939
50.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1939
51.上海贝当路249号住宅1939
52.上海福开森路12号住宅1939
53.昆明南屏大戏院1939

第三编 1940年代:抗战中后期、抗战胜利后阶段
01.上海玫瑰别墅1940
02.重庆圆庐1940
03.天津久安大楼1941
04.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
05.上海裕华新村1941
06.上海集雅公寓1942
07.重庆滑翔总会跳伞塔1942
08.昆明南屏街银行1942
09.贵阳儿童图书馆1943
10.昆明酒杯楼1944
11.重庆建国银行行屋1944
12.南京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1945
13.湖南大学学生第二宿舍1946
14.湖南大学学生第三宿舍1946
15.湖南大学学生第九宿舍1946
16.上海龙华机场候机楼1946
17.上海中困银行宿舍1946
18.广州市银行华侨新村1946
19.湖南大学学生第七宿舍1947
20.上海张群故居1947
21.无锡茂新面粉厂1947
22.南京下关火车站扩建1g47
23.南京新生俱乐部1947
24.南京招商局候船楼1947
25.广州豪贤路住宅1947
26.上海姚有德故居1948
27.南京孙科故居1948
28.南京国民党通讯社办公楼1948

第四编 1950、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阶段
01.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1950
02.南京馥记大厦1951
03.湖南大学工程馆1951
04.广州华南土特产展览会物资交流馆1951
05.广州华南土特产展览会水产馆1951
06.台北糖业公司大楼1951
07.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教学楼1952
08.广州华南土特产展览会工矿馆1952
09.东北工学院学生宿舍1953
10.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排练场1953
11.北京和平宾馆1953
12.同济大学文远楼1953
13.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60号楼1953
14.同济大学学生宿舍1953
15.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所属房舍1953
16.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研究大楼1953
17.中山医学院生化楼1953
18.武汉同济医院1955
19.广州华侨新村1955
20.华南工学院1号楼1957
21.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1957
22.华南工学院化工实验室大楼1957
23.北京木材厂木材综合利用展览馆1958
24.上海闵行一条街1959
25.上海张庙一条街1960
26.蒙古国乔巴山国际宾馆1960
27.蒙古国乔巴山高级住宅1961
28.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1964

参考文献
现代主义思潮、现代建筑任中国实践的作品年表(1920—1960)

前言/序言

  因为种种原因,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在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上尚未被认真对待过,如同裹着一层薄薄的纱,灰蒙蒙的让人无法直接触及;而中国建筑师从何时开始真正拥抱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也是众说纷纭,如同一个时代的片断,被迫地让人漠视与遗忘,更无须谈及与世界现代建筑的交互辩证了。
  因此,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以一种历史研究的视角深入解析在中国的语境与文化框架下如何去定义“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及其与“世界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的异同;并且通过现代建筑的作品来直面现代建筑思想脉络的可寻与思考的特征,哪怕在作品中,只残存一丝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轨迹与线索,都需把“它”介绍出来,好让一座倾向于中国现代建筑的余景耸立在建筑史的千江万水之中;目的并不在于奉承或述写现代建筑的风格于世人面前,而是要真正地细致窥究“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产生的内容与意义,及其内在对现代性追求所保有的那份执着与纯粹。这些,对于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都弥足珍贵,是毫无疑问的,只有重温“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的精神内涵,才能让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建筑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一场风格与思潮的深刻碰撞 1920年至1960年,这四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颠覆性重塑,无不深刻地投射在当时中国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实践之中。而“现代建筑”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全新建筑理念和实践方式,正是在这动荡与新生交织的时代洪流中,登陆中国,并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社会需求、经济能力以及政治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彩的碰撞与融合。本书《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正是围绕这一历史时期,深入剖析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落地、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多重意义。 时代背景:动荡中的求新与探索 二十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与社会转型。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北洋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发展,直至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新中国的成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为建筑的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语境。在此之前,中国的建筑以其悠久的传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和哲学思想。然而,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涌入,“新”与“旧”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开放的空间、功能至上的原则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拥抱,为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解决之道。 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寻求自身发展路径的尝试。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建筑师,许多人在西方接受了良好的现代建筑教育,他们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带回国内,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匮乏,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西方现代建筑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流派和理念的纷争。 现代建筑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20s-1930s) 本书所涵盖的1920年代和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萌芽与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现代建筑的风格主要集中在被誉为“装饰艺术”(Art Deco)和“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早期形态。 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是一种融合了抽象几何图案、大胆色彩以及古典装饰元素的折衷主义风格。它在装饰上倾向于华丽、精致,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感。在中国的实践中,装饰艺术风格尤其受到租界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欢迎。这些城市作为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人口,也成为西方建筑风格的试验田。许多商业建筑、公寓住宅、酒店以及公共建筑,如上海的国际饭店、百乐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等,都留下了装饰艺术风格的鲜明印记。这些建筑在满足了商业和居住功能的同时,也彰显了当时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勃勃生机,以及部分精英阶层对新式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些建筑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几何化的装饰: 运用大量的直线、折线、扇形、人字形等几何图形进行装饰,这些图案既有西方古典的对称感,又有现代的动感。 新材料的应用: 尝试使用如混凝土、钢材、玻璃等新建筑材料,但往往将其与传统的砖石结构结合。 垂直的线条强调: 许多建筑在立面上强调垂直线条,以营造高耸、庄严的视觉效果,这与当时西方装饰艺术风格的倾向一致。 色彩的运用: 尽管以黑白灰为主,但在装饰细节上常常使用金色、银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增添了奢华感。 本土元素的巧妙融入(有限): 少数建筑师在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融入一些中国传统纹样或吉祥图案,试图在国际化中保留一定的本土特色,但整体上,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偏向于西方原貌的移植。 国际风格的先声 与此同时,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虽然纯粹的、严谨的国际风格建筑在这一时期相对较少,但其理念已经开始影响一部分有远见的建筑师。他们开始关注建筑的功能性、空间的流动性以及结构的暴露。例如,一些大学建筑、医院以及早期的工业建筑,开始显露出对简洁、实用风格的倾向。 对新技术的探索: 建筑师开始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潜力,并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实现更大的跨度和更灵活的空间布局。 功能主义的初步显现: 建筑的平面设计开始更多地考虑使用者需求和活动流程,而非仅仅遵循传统的对称布局。 窗户的变化: 出现了如带状窗(Ribbon Window)等现代建筑常见的窗户形式,以增加室内采光和视野。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的不仅有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还有大量西方建筑师。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早期面貌。 民族危难下的建筑回应(1930s末-1940s)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实践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正在进行的工程被迫中断,新建筑的投资锐减。然而,在民族危难面前,建筑师们也在思考建筑如何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实用性与民族风格的再思考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建筑的实用性、坚固性和经济性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一部分建筑师开始反思,是否一味地模仿西方风格就能够代表中国的现代化。在这一时期,对“民族风格”的探讨开始升温。一些建筑师试图在现代建筑的框架下,重新挖掘和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斗拱、飞檐、屋顶形式、院落空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这种尝试,并非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堆砌在现代建筑之上,而是试图在精神层面和形式语言上,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对传统建筑语汇的转化: 建筑师们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例如其精巧的木构技术、空间组织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并试图将其转化为现代建筑的语言。 灰调与素雅的审美: 相比于装饰艺术的华丽,这一时期一些具有民族倾向的现代建筑,色彩和装饰更加内敛、素雅,更贴近中国传统审美。 功能与象征的平衡: 在设计一些重要建筑时,建筑师们试图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赋予建筑某种象征意义,以提升民族自信心。 然而,由于战争的持续和资源的匮乏,这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实践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和设计上的尝试。 新中国的建筑实践与思想转型(1949-1960)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国家对建筑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建筑、住宅以及公共建筑方面。这一时期,现代建筑的实践呈现出新的特点,深受苏联建筑理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调整。 苏联模式的影响与“民族形式”的挑战 在建国初期,出于意识形态和技术援助的考虑,苏联的建筑模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建筑,被称为“社会主义古典主义”,其特点是宏伟、庄重、装饰繁复,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力量的象征。在中国,这种风格被移植到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如北京的莫斯科电影院、苏联展览馆等。 宏伟的体量和对称布局: 建筑体量庞大,强调中轴对称,以显示国家的威严和实力。 繁复的装饰: 运用大量的柱式、拱券、雕塑、浮雕等古典装饰元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 纪念碑性: 许多建筑被赋予了强烈的纪念意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然而,对这种一味模仿的风格,中国建筑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在“批判性继承”的原则下,对纯粹的苏联模式和西方形式主义的批判开始出现。同时,对“民族形式”的探讨也在新的政治语境下被重新提上日程。 “批判性继承”与本土化探索 在195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建筑界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并重新强调“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学习西方和苏联先进建筑技术和理念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文化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 简洁实用与经济节约: 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建造性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追求“又快又好又省”成为重要的目标。 功能主义的强化: 建筑的内部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受到更多关注,力求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传统元素的有选择性借鉴: “民族形式”的探讨更加深入,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核、空间逻辑、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转化。例如,对传统建筑的内向型庭院空间、屋顶形式的演变、以及材料的地域性特点等,都有更为细致的研究。 地域性建筑的思考: 建筑师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建筑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呼唤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结论:一个复杂而富有活力的历史断面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碰撞与探索的建筑历史断面。从早期西方风格的引入与本土化尝试,到民族危难下的反思,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演变,这四十年是中国现代建筑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关键时期。 这期间的建筑实践,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和技术的探讨,更是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如何构建自身国家形象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映照。本书将通过对具体建筑案例的深入分析,对建筑师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以及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细致考察,力求还原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建筑的真实面貌,揭示其背后的复杂逻辑,并为理解当下中国建筑的演进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它证明了,在剧烈动荡的时代,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时代精神、社会思潮和民族命运的物质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融合与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风格的罗列,而是将1920年至1960这四十年间,现代建筑在中国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曲折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早期现代建筑师们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入剖析。他们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在本土文化和现实条件下寻找创作的出路。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案例,无不展现了这些先驱者们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探索与挣扎。例如,书中对于当时上海、天津等租界时期留下的建筑案例的分析,不仅仅关注其形式上的现代感,更着重于它们如何被置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如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发生互动。而进入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的实践又面临了新的政治和社会语境,如何在国家建设的大潮中,让现代建筑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理念,书中也给出了精彩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标志性建筑项目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建筑,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时代的精神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西方舶来品,而是经过了本土化的再创造,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建筑为媒介,与世界对话的一种独特方式。

评分

阅读《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智识上的极大拓展。我一直对“现代性”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建筑领域。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将1920年至1960这四十年间,现代建筑在中国大地上的种种探索和成就,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现代建筑的引入简单地视为一种外来文化的灌输,而是着重探讨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碰撞与融合。书中对那些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涌现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建筑师们如何在遵循现代主义原则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核。例如,书中对于一些公共建筑的案例研究,不仅仅关注其功能性和形式上的现代感,更挖掘了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承担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塑造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那个时期建筑实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技术上的限制、资金的短缺,以及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师们充满了敬意,他们是在困难重重中,依然坚持理想的实践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现代建筑的道路,是一条充满曲折却又充满希望的探索之路。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建筑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现代建筑”这个概念在中国是如何生根发芽、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感到好奇。而《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则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作者在探讨1920年至1960这四十年的实践时,并没有局限于建筑的“形”,而是深入到“神”的层面,去挖掘那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以及建筑师们的思想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早期在华外国建筑师以及他们所培养的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关注。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探索建筑的语言?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现代建筑的理念付诸实践?书中通过对具体建筑项目——例如一些重要的办公楼、学校、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应对技术难题,如何选择材料,以及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实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于不同地域在现代建筑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差异性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特色和地域性的探索。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早期实践,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文化重塑。

评分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切感悟。从1920到1960年,这四十年的时间跨度,恰恰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而现代建筑的实践,正是这场变革最生动的物质注脚。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是因为它没有将现代建筑仅仅视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的考察。作者对那个时期建筑师们所面临的挑战的描写,让我深感震撼。他们如何在战乱、贫困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对现代建筑理念的追求?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书中对具体建筑项目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可能已不复存在的建筑,通过文字和图片,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亲眼见证它们的过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论述。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紧密围绕着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本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伟大实践,它不仅仅是风格的演变,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次深刻的文化表达。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在阅读《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之前,我对那个时期中国的现代建筑,总有一种零散的、模糊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广为人知的地标性建筑上。然而,这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碎片一一拾起,组合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画面。作者在梳理“实践”二字上做得尤为出色,他没有停留在对建筑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从概念到落成的每一个环节:建筑师的灵感来源、材料的选择、施工技术的难题、资金的筹措,乃至建筑落成后与城市环境、社会功能的互动。我被书中关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创新者们深深打动。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中国的情感?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书中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某位建筑师如何在设计一所大学时,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体现民族精神,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师们充满了敬意。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建筑的实践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方向,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解读,也同样精彩,让我看到了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下,建筑师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现代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立刻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在20世纪上半叶,一个风云变幻的中国,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带有鲜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老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它们如何与本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涌入的西方思潮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我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罗列建筑案例,更重要的是探讨其背后的哲学、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建筑师们的思想碰撞。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关于“现代性”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疑惑。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建筑师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努力为中国描绘现代化的蓝图。我想,了解这些建筑的诞生过程,也相当于在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中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建筑、如何构筑未来的。从标题来看,它聚焦的“实践”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项目、材料、技术以及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这对于我这样更偏爱具体案例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同时,1920-1960这个时间跨度,也涵盖了从民国初期的初步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必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梳理这些变化,展现一个连贯而富有戏剧性的发展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呈现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建筑实践的。

评分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深入触摸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时代。它所涵盖的1920年至1960年,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起步与发展阶段,而建筑,作为城市的面貌和时代的缩影,无疑承载了那个时代最丰富的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平衡感,他既没有回避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忽视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在建筑实践中的反思与融合。书中对那些早期将现代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建筑师们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他们如何在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不失中国特色的建筑?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常常让我掩卷沉思。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建筑本身的分析,更在于它如何将建筑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书中关于不同城市在接受和实践现代建筑方面所展现出的地域差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的实践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而展开,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探索、直至形成独特体系的伟大过程。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术启蒙,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现代建筑在中国”这一概念的理解。从1920年到1960年,这四十年,是中国建筑界从蹒跚学步到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作者在《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中,并没有满足于对建筑风格的简单描述,而是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实践”二字的探究上。我被书中对于建筑师群体深入的描绘所吸引,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乃至建筑理念的革新?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建筑项目,比如学校、医院、办公楼、住宅等,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最终投入使用,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这让我对建筑的诞生过程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他既肯定了西方现代建筑对中国的影响,也强调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建筑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本书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建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总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绝佳框架,它让我明白,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技术革新与本土智慧相结合的伟大结晶。

评分

《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建筑图景。从1920年到1960年,这四十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四十年,而现代建筑的实践,恰恰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在物质空间上的最直观体现。我一直以来对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界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些散落在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就是那个故事的讲述者。作者并没有将现代建筑的引进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社会需求的复杂互动。我被书中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的深入解读所吸引,不仅仅是它们的设计风格,更是它们在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它们落成后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实践如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如何在集体主义的语境下追求效率与实用性,这一点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面貌”,更揭示了其“肌理”——那些构成建筑血肉的建造过程、技术革新、以及建筑师们的思想挣扎。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在那个时期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都是那个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在梳理“现代建筑在中国”这一宏大命题时,展现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学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从1920年到1960年,这四十载岁月,恰恰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而建筑作为最直观的物质载体,无疑承载了那个时代所有的梦想、矛盾与变革。《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1920-1960)》巧妙地将建筑的演变置于宏观的历史脉络中,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为何某些建筑风格会在特定时期兴起,为何某些设计理念会在中国落地生根,又为何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转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师群体的关注,他们不仅仅是图纸的设计者,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的个人经历、思想观念,甚至他们在中国土地上所遭遇的挫折与成功,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书中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建筑图纸和档案资料,还原了那些曾经辉煌或被遗忘的建筑项目,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现代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的景象。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将现代建筑的引入仅仅视为一种技术或美学的接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中国社会结构、城市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重塑方面所起的深远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不再将现代建筑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