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的结构框架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从总体上回顾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涵盖了从国家层面到安徽省层面,并进一步介绍了市级层面(池州试点城市)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为规划,针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总体概况以及相关规划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海绵空间格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专项规划衔接、总体建设任务、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和指导手册等多个层面,结合相关规划实例做了系统的解读。
第三部分为设计,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篇章,详细讨论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程序和设计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布局,并就公园、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五个方面的设计技术流程、设计要点进行介绍,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解析来说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不同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第四部分为考核,基于国家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细化了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的内容,对安徽省地方各级政府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体系,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第五部分为投融资与管理,专题分析投融资与管理方案,并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对项目包方案划定、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物有所值评价、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案的操作手法、PPP 项目落地与资金来源等方面做了解读,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PPP 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卫超: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安徽省海绵城市技术图集、安徽省海绵城市使用手册、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考核标准、实施方案及配套的金融方案、河道景观、大型湖体进水区域生态修复、小区海绵化改造等相关项目。
第一部分 背景 010
第一章 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011
第一节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011
第二节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015
第二章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016
第一节 国家建设背景 016
第二节 国家海绵城市重要发展阶段 020
第三章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030
第一节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030
第二节 安徽省海绵城市重要发展阶段 031
第四章 池州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 036
第一节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整体策略 036
第二节 项目推进模式 042
第三节 保障机制 047
第二部分 规划 058
第一章 总体概况 059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点解析 061
第一节 现状解析部分 063
第二节 海绵生态空间格局规划 070
第三节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与指标 073
第四节 海绵城市整体建设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076
第五节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衔接 086
第六节 海绵城市总体建设任务 102
第七节 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详细规划 112
第八节 海绵城市技术指导手册 121
第三部分 设计 126
第一章 设计程序 127
第一节 上位指标分解 127
第二节 一般设计程序 128
第二章 低影响开发设施 130
第一节 常用低影响开发设施 130
第二节 设施规模计算 142
第三节 设施植物选取 147
第三章 公园设计 151
第一节 技术流程 151
第二节 设计要点 153
第三节 案例解析——合肥南艳湖公园 155
第四节 案例解析——池州护城河遗址公园 186
第四章 建筑与小区设计 208
第一节 技术流程 210
第二节 老旧居住区设计要点 211
第三节 新建居住区设计要点 212
第四节 案例解析——池州市南湖苑小区海绵城市改造 213
第五节 案例解析——池州一中 231
第五章 城市道路设计 239
第一节 技术流程 240
第二节 道路设计要点 240
第三节 案例解析——齐山大道海绵城市改造工程 248
第六章 城市水系设计 254
第一节 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控制 254
第二节 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及设计 255
第三节 案例解析——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 257
第四部分 考核 270
第一章 国家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 271
第一节 背景概况 271
第二节 考核内容解析 272
第二章 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内容 275
第一节 背景概况 275
第二节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276
第五部分 投融资与管理 306
第一章 投融资方案 307
第一节 总体概况 307
第二节 PPP 项目模式 313
第三节 改良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316
第二章 管理方案 322
第一节 总体概况 322
第二节 挑战 328
第三节 改善管理及政策体系的建议 330
第三章 PPP 规划案例解析——以宣城市为例 336
第一节 总体概况 337
第二节 项目包方案划定 338
第三节 财政可承受能力 341
第四节 物有所值评价 345
第五节 PPP 方案的操作手法 347
第六节 PPP 项目落地与资金来源 348
附录 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文件 359
参考文献 362
近年来,我国在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问题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在面对强降雨时都表现出了较大的脆弱性,某些城市甚至发生了城市内涝,“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并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损失及人员伤亡。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让城市更加具有“弹性”,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城市在面临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抵御力和修复力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诉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某些城市一方面面临“水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同时遭受着水资源短缺的威胁。中国目前有 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的重度缺水线(人均水资源低于 1000 m 3 ),有 6 个省、自治区为极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500 m 3 。与此同时,水环境质量下降,进一步威胁水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 年公报显示:2014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国控断面中,仍然存在 V 类及劣 V 类水体,分别占比 4.8% 和 9.0%,其中海河流域最为严重。如何构建各地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实现点源污染的有效监管,控制日益严峻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是中国城市的紧迫任务。面对严峻的城市水问题,中国城市急需重新定位城市水系统的内涵并协调城市建设与水环境的关系,恢复和增强城市水系统的抵御力和修复力,形成安全的可自我修复的城市水系统。“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2013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代表着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的雨洪建设管理模式成为主导,海绵城市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为探索海绵城市推进的途径、积累建设经验,国家在 2015—2016 年先后推出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共计 30 个城市。在评选过程中全国各地积极地申报建设试点,规划成果亮点纷呈,都体现了各自城市的建设特色。同时,基于国家试点城市建设,不少省份也提出了建设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诉求,大力地推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各地建设工程中的推广运用。经过近 2 年的实践摸索,一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并积累了许多能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考核、投融资和管
理的全过程中,各地所采用的理念、方法不一,呈现效果也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总结经验,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这些对引导海绵城市的后续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局限于宏大的工程项目,而是深入到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关于社区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我特别想了解,在居住小区、公园绿地,甚至是我们家的阳台和屋顶,是否也能巧妙地融入“海绵”元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海绵”改造方案,例如,如何在家中设置小型雨水收集系统,如何利用透水砖铺设庭院,或是如何在阳台上种植吸水性强的植物。这些微小的改变,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如果能够在大范围内推广,其累积效应将是巨大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让普通市民也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我也想知道,在社区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居民的意愿收集、社区共建等社会参与的机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享”,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评分读完《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的最后部分,我脑海中充斥着对未来城市的美好想象。作者在对“海绵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时,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图景。我特别好奇,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理念的深入人心,“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是否会出现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海绵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控城市的水循环?是否会涌现出更多创新的“海绵”技术和材料,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高效和经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海绵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预测,或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这些预测,将为我理解“海绵城市”的长期价值和发展潜力提供重要参考,也让我对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绵城市”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领我们思考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录。
评分阅读《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智慧”与“韧性”的描述深深打动。作者在阐述“海绵城市”的理念时,多次强调了其“智慧”在于能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其“韧性”则体现在能够应对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居民的生活。我非常好奇,在“海绵城市”的实践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智慧”和“韧性”的?例如,当遭遇极端降雨时,一套成熟的“海绵城市”系统,是否能够自动响应,通过预设的排水通道和调蓄空间,有效分流和储存过量的雨水,从而避免城市内涝?又比如,在长期干旱的时期,这套系统是否能够通过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地下水补给,缓解用水危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海绵城市”在应对不同类型风险时的应对策略和效果。这些案例,将是我理解“海绵城市”真正价值的重要窗口,它们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海绵”化的城市,是如何从被动应对危机,转变为主动适应和化解风险的。
评分读到《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的第一个章节,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启迪之门。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我们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巧妙地引入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陈述,而是立刻将视线引向了解决之道,那种前瞻性和积极性让人倍感振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海绵城市”理念时,所借用的自然界的生动比喻,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的技术性话题,变得通俗易懂,充满诗意。比如,将城市比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而“海绵”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调控水循环,减少洪涝和干旱的发生。我迫切地想了解,这种“吸纳、蓄渗、净化、利用、排放”的水文功能,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是如何被具体实现的?是否涉及到了特殊的材料、技术,或是全新的设计理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海绵”元素,例如,雨水花园是如何巧妙地将景观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的?透水铺装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结构,让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绿色屋顶在吸收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作用又有多大?这些具体的“实践”细节,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它们是我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的关键。
评分《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思考。我发现,作者在探讨“海绵城市”的理念时,不仅仅关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将其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紧密结合。我特别好奇,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创造出更多元的城市生态空间,吸引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在此安家?例如,那些被改造过的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是否已经成为了城市中的“绿色宝岛”,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海绵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以及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积极成效。这些案例,将让我看到“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更是一个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生态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相关的生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如何才能确保“海绵城市”的建设,真正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评分《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让我时常陷入一种沉思。我发现,作者在探讨“海绵城市”的理念时,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将目光延伸到了城市哲学、生态文明乃至于社会治理的高度。这让我意识到,“海绵城市”绝非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发展观念的重塑。我特别好奇,在“理念”上升到“实践”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来自传统思维、技术惯性,或是经济利益的多重阻力?书中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推动“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地生根的?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决策过程、政策制定、以及多方利益协调的叙述。例如,在城市规划阶段,如何将“海绵”元素纳入到整体设计蓝图中?在工程建设阶段,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和技术标准?在后期运营和维护阶段,又需要哪些机制来保障“海绵”设施的长效发挥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或是成功经验的总结,让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不同层面上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术性的指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初翻开《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就被其书名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普通市民,我总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挑战时,似乎总显得有些“脆弱”。那些混凝土丛林,在暴雨来临时变成了“水漫金山”,而在干旱时节又成了“龟裂的大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憧憬——“海绵城市”,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柔韧、吸纳、释放的生命力,让人联想到大自然最纯粹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为我揭示如何将这种自然的智慧融入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肌理之中,如何让我们的城市不再“惧怕”雨水,而是能“拥抱”它,成为一个真正可持续、有韧性的生命体。我特别想知道,从那些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实践”,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创新和转化?是否存在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些“海绵”元素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例如,那些曾经饱受内涝困扰的社区,是否通过引入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变得安然无恙?那些曾经干涸的水系,是否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重新焕发生机?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得启发,或许还能为我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微小的思考和借鉴。
评分《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这本书,在某个章节中,让我看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作者在描绘“理念”如何一步步走向“实践”的过程中,揭示了许多科研人员、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乃至普通市民在探索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特别好奇,在这些“实践”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充满挑战性的案例,例如,某个项目在初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或者是某个创新性的技术,在经历了漫长的研发和验证过程后,终于得以广泛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这样的人物故事,或是项目历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为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致敬。这些故事,将使“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变得更加鲜活和真实,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更多前进的力量和智慧,也让我对这本书所倡导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被《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深深地吸引了。它详细地描述了“海绵城市”在实际应用中所遭遇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挑战,以及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克服这些难题的。我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否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术?比如,在降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如何有效控制径流,避免城市内涝?而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每一滴雨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针对不同地域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或是成功案例的分析。此外,书中关于“净化”和“再利用”雨水的技术,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雨水在收集和储存过程中,是否会受到污染?如何有效地净化雨水,使其达到可以二次利用的标准?这些细节性的技术问题,对于我理解“海绵城市”的整体运行机制至关重要。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介绍几种常见的雨水净化技术,以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评分在阅读《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论述所深深吸引。作者在阐述“海绵城市”理念时,多次强调了其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积极意义。我特别好奇,在“海绵城市”的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催生出新的绿色产业和就业机会?例如,与“海绵城市”相关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材料生产、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等环节,是否都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海绵城市”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或是成功案例的介绍。这些案例,将让我看到“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项目,更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工程。此外,我也想了解,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相关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