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在现代思想启蒙、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贡献,彰显他一生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爱国忧民的情怀。本书充分借鉴目前已有的传记资料、回忆材料,力求使鲁迅形象丰富、立体,语言追求生动、易懂,方便阅读者接受、理解。
内容简介
对鲁迅的喜爱和理解,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一步步加深,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自然源于鲁迅的深刻与人格魅力。本书回顾了他一生的经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长为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再到一位为民众生存而呐喊的先觉者。他一生中“碰壁”不可谓不多,但从未选择逃避、放弃,而是坚守理想、反抗绝望,将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思考的资源,这种“韧性”精神对我们依然有启发意义。本书大量参考了关于鲁迅的回忆文章,吸收了可信度高的史料,以有趣、有益为写作的旨归,注重细节描写,力求还原一个冷峻与温情并存的鲁迅。相信读者朋友读完本书后,会发现鲁迅没有那么尖刻、爱挖苦人,反而觉得他像一位良师益友——慈爱的长辈、可以谈心的朋友。
作者简介
范阳阳(1983——),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人民大学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鲁迅及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现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出生
家族
第一个师父
家人
性格
画画
读书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小伙伴
家庭变故
父亲的病
第二章 南京求学
江南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
第三章 留学日本
弘文学院
仙台学医
退学回东京
第四章 回国工作
杭州教学
绍兴教学
光复前后
南京教育部
第五章 北京岁月
教育部
《新青年》时期
二十年代
第六章 厦门
学生的欢迎
教学
指导青年
日常生活
学校纠纷与矛盾
辞职与挽留
第七章 广州
欢迎
广州印象
教务工作
“清党”
辞职
沉默
第八章 上海
生活
工作
创作
文坛论争
检查制度
办刊物
青年们
儿子
“一·二八”
爱国情怀
被通缉
日常娱乐
和瞿秋白
政治
版画
书店
病与死
第九章 身后事
葬礼
时人评价
精彩书摘
《常春藤传记馆·古国的呐喊:鲁迅传》:
家族
按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说法:他们的家族大概是在北宋末南宋初时,跟随宋朝皇室,由河南汝南迁到绍兴的,门口挂着的“汝南周”牌匾提醒后人不要忘记祖籍在哪里。祖父周福清在《恒训》中有关于家族历史的回忆,周家在明朝万历时已经达到了“小康”,在乾隆年间还有很多产业,称得上是大家族。但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由于子孙挥霍、争夺财产、不善于经营家业等,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鲁迅小时候,周家还算比较富足,他说:“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在鲁迅出生之前,由于家族子弟越来越多,老台门已经不够住了,就新建了新台门、过桥台门,这两个台门在当地人眼中都是读书世家。
新台门位于十字街口与覆盆桥之间,这里不是绍兴的闹市,当时在这条街上住着官僚、地主以及手工业工人等,小店铺也不少,人们自夸“天上天下,不如塔子桥下”。①新台门住着六房人,占地约1125平方米,鲁迅一家属于其中的“兴房”,鲁迅在这里度过了儿时的岁月。
各台门在生活上、经济上各自独立,地理的距离也拉开了心理的距离,族人们渐渐由以前的朝夕相见,变成了形同陌路,只有在节庆、祭祀等活动时才聚在一起。鲁迅小时候,也只有遇到有婚丧喜庆等事情时才去老台门,和小伙伴去后园采摘花草,有小伙伴放风筝时,鲁迅怕踩坏草地,只在一旁看着。
在这个大家族中,各色人物都有,鲁迅的三弟周建人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愁云惨雾遍被整个家族。姑嫂勃谿,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今天这个上吊,明天那个投河,你吞金子,他吃毒药。”家族里的一位叔父说:“我们周家的气数尽了,你看,台门里出来的人,一个个像败篷时的钩头黄瓜!”①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试一翻大族的家谱,便知道始迁祖宗,大抵是单身迁居,成家立业;一到聚族而居,家谱出版,却已在零落的中途了。”周家也是这样,家族里的一些人物后来成了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比如周子京一心想要发现宝藏,到最后发展到失魂落魄的境地,到了夜里自己扇自己的嘴巴,责骂自己:“不孝子孙……”《白灯》的情节就是从这里来的。①
第一个师父
按照当时迷信的说法,鲁迅的农历生日和“灶司菩萨”是同一天,“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不过,就怕难养大”。②也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房长孙,所以周家上下都想方设法,使他能顺利长大成人,比如所谓“记名”,祈求平安健康。
鲁迅回忆自己在不到一岁的时候,被家人带到长庆寺,拜寺院住持“龙祖”为师父,大家都叫他“龙师父”。他身体瘦长,留着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平时管理寺里的各种事务,给鲁迅的印象是:“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这位师父给鲁迅起法名“长根”,并且送给他一个银八卦,上面刻有“三宝弟子法号长根”,一件只有喜庆大事才能穿的百家衣(即“衲衣”),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用以避邪。
当时鲁迅居住的东昌坊口有两个热闹的地方:一个是演戏时搭在十字街口的戏台,另一个便是经常做“水陆道场”的长庆寺。寺院主要依靠举行一些仪式活动来维持生计,却常常有很多人光顾这里。龙师父总是客客气气地招待游人,并且还会给人看病,遇到家庭穷困的便分文不收,有的病人在过年时送给他糖或者礼品时,他也会回赠给对方礼物。龙师父还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性格刚直的人,当时的规矩是吹敲和尚才能公开结婚、吃荤,但他自己就娶了妻子。鲁迅就故意问他,想使他尴尬,结果他理直气壮地说:“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哪里来?”还有一次,乡间演戏,他和演员熟悉,便上台替他们敲锣,观众认为这不是和尚应该做的,便吵闹起来,龙师父也不甘示弱,双方便你来我往。从鲁迅写的回忆文章冲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龙师父曾经给他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
《星辰轨迹: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巨擘的探索与回响》 第一章:风起江南,早年求索的萌芽 本书深入描绘了二十世纪初,在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位伟大思想家早年的成长轨迹。他诞生于江南水乡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童年的经历,尤其是目睹祖父科场舞弊案后的家庭骤变,为他日后对社会黑暗的深刻洞察埋下了伏笔。我们细致考察了他在家乡私塾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少年时期对古籍的浸润,这既是他文化根基的奠定,也孕育了他日后批判的锋芒。 随着时代洪流的推进,他毅然踏上了“西学东渐”的求知之路。从南京的矿务学堂到上海的江南水师学堂,他的求学经历充满了对新知与救国之道的渴求。这段时期,他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思想以及人道主义思潮,这与他固有的文化敏感性交织碰撞,塑造了他早期的世界观和对国家危亡的责任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心路历程。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本是寄托着“学医救国”的宏愿,然而“幻灯片事件”成为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目睹国人麻木不仁的群像,他猛然醒悟:拯救国民的精神远比医治肉体更为紧迫。从医学转向文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民族病灶的深刻诊断后,选择了最锐利的“手术刀”——文字。我们详细梳理了他在日本期间的首次文学尝试、翻译活动,以及与早期留日知识分子群体的交往,这些经历共同铸就了他文学革命先驱的决心。 第二章:笔墨为戈,文学革命的烽火 回国后的数年,是他从一个彷徨的青年转变为坚定斗士的关键时期。他短暂地投身教育事业,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在这里,他开始尝试以激烈的文字唤醒沉睡的大众。他与弟子们探讨新旧思想的冲突,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对传统礼教的毫不留情地批判,为他日后的文学道路积蓄了能量。 真正引爆文学革命的,是“五四”运动前夜他发表的那些震惊文坛的杂文和小说。他以冷峻、犀利的笔触,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看客心态”等国民劣根性。我们分析了他早期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象征主义的运用,以及他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抽象的社会批判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而又令人心悸的典型人物。他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带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这一阶段,他与同辈知识分子形成了复杂的思想联盟和论战。他坚持认为,不彻底地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新的社会结构就无从谈起。他对传统文化的“剪辫子”式的决绝态度,使得他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最具战斗性和最具争议性的旗手。他的译介工作也在此期间达到高峰,通过引入北欧和东欧的文学精魂,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第三章:时代的巨响,杂文的巅峰与思想的纵深 随着革命的深入,他的文学创作重心逐渐转向杂文。杂文成为了他直接干预现实、与黑暗势力进行短兵相接的武器。他以独有的“匕首”和“投枪”般的文字,回应时局的变迁,揭露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百态、文化围剿的阴谋以及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 本书详尽梳理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杂文集所展现出的思想脉络。从对国民精神的拷问,到对封建残余势力的猛烈抨击;从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到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他的杂文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凝练、机智、幽默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凉和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呈现出更深刻的社会历史观。他不再仅仅停留在揭露表象,而是深入探究社会结构的深层弊病。他与各派政治力量保持着微妙而坚定的距离,坚守着独立知识分子的良知底线。他拒绝成为任何政治机器的附庸,坚持以“自由的思考者”身份,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普通民众疾呼。这段时期的文字,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第四章:晚年沉思与精神遗产的构建 人生的最后十年,尽管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但他的思想光芒却愈发璀璨。他定居于南方的城市,环境的相对稳定使他有更多时间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一阶段的创作,虽然杂文的战斗性依旧,但基调中增添了一份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着重探讨了他晚年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认识,特别是对民间艺术和古老哲学的重新审视。这并非是对早年批判态度的软化,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在继承和批判中寻求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他留下的庞大精神遗产对后世的影响。他如何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导师”?他的批判精神如何激励着后来者在艰难时刻坚守立场?我们分析了他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以及他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讨论。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不仅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范式,更提供了一种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对民族未来持续探索的勇气。他的声音,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回响。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位思想巨擘的全面、深入的梳理,展现其复杂而统一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共同构建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