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感器图解大全:识别·检测·拆装·维修一册通

汽车传感器图解大全:识别·检测·拆装·维修一册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恺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传感器
  • 汽车维修
  • 汽车电子
  • 传感器检测
  • 传感器拆装
  • 汽车故障诊断
  • 汽车电器
  • 汽车技术
  • 图解教程
  • 维修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0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7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5
字数:2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汽车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学习传感器的原理与检测维修技术使用。
涉及到的汽车传感器类型品种全:书中涵盖了共八大类,近百余种车用传感器的相关内容。
内容编排用心:既有实物图示便于识别,又有内部结构图示方便了解构造原理,更搭配有传感器特性图和检测参数,方便维修诊断参考。
查阅方便:为了读者快速查到所需内容,特意在前面提供了一个按照传感器类型查找的检索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宝马汽车传感器资讯为主,辅以丰田、本田、马自达等车型的传感器应用数据而编写。各传感器的描述内容按顺序分为功能与原理、内部电路结构及连接、传感器特性线与检测标准值、传感器故障诊断案例。
本书按照传感器应用地方的不同而分为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底盘电控系统、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章节;又按传感器识别目标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快速检索,列于本书第1章1.1节,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共涉及八大类、近百种车用传感器。
本书言简意赅,图例清晰,既有实物图示便于识别,又有内部结构图示方便了解构造原理,更搭配有传感器特性图和检测参数,方便维修诊断时参考。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汽车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学习传感器的原理与检测维修技术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汽车传感器概述 /001
1.1 传感器分类与作用 / 002
1.2 传感器特性与原理 / 004
1.3 传感器位置与识别 / 007
1.3.1 发动机电控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7
1.3.2 底盘电控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8
1.3.3 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8
1.4 传感器维修与诊断 / 009
第2章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 /012
2.1 空气流量计 / 013
2.1.1 空气流量计的分类与特点 / 013
2.1.2 热膜式空气质量测量仪 / 014
2.1.3 空气流量计故障检修 / 016
2.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17
2.2 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 / 018
2.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18
2.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19
2.2.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19
2.3 进气凸轮轴传感器 / 020
2.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0
2.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0
2.3.3 传感器信号曲线及标准值 / 020
2.4 曲轴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022
2.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2
2.4.2 MRE型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023
2.4.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23
2.5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 024
2.5.1 传感器原理 / 024
2.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5
2.5.3 传感器标准数据 / 025
2.5.4 传感器维修 / 025
2.6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 026
2.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6
2.6.2 传感器电路结构 / 027
2.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27
2.7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 028
2.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8
2.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8
2.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29
2.7.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29
2.8 气缸盖温度传感器 / 031
2.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1
2.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1
2.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32
2.9 爆震传感器 / 032
2.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2
2.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4
2.9.3 传感器特性 / 034
2.9.4 传感器的正确安装 / 035
2.9.5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35
2.10 离子传感器 / 036
2.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6
2.10.2 离子传感器的拆卸 / 037
2.10.3 离子传感器的检查 / 038
2.11 燃油油位传感器 / 038
2.1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8
2.1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9
2.11.3 传感器特性曲线及标准值 / 040
2.1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40
2.12 燃油箱压力传感器 / 041
2.1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1
2.1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2
2.12.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042
2.13 真空自然泄漏检测(NVLD)温度传感器和压力开关 / 043
2.1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3
2.1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3
2.13.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043
2.14 乙醇传感器 / 044
2.1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4
2.1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4
2.1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45
2.15 机油油位传感器 / 045
2.1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5
2.1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6
2.15.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46
2.16 机油状态传感器 / 047
2.1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7
2.1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8
2.16.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048
2.16.4 传感器故障诊断 / 048
2.17 水箱检测传感器 / 049
2.17.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49
2.1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9
2.1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050
2.18 水箱出口温度传感器 / 050
2.1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0
2.1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0
2.1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1
2.19 高压泵位置传感器 / 051
2.1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1
2.1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2
2.19.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2
2.20 文丘里喷嘴压力传感器 / 052
2.2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2
2.2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3
2.20.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3
2.21 油轨压力传感器 / 054
2.2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4
2.2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4
2.21.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4
2.2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55
2.22 二次空气系统压力传感器 / 055
2.2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5
2.2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5
2.22.3 特性曲线与标准值 / 056
2.23 增压空气温度传感器 / 056
2.2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6
2.2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7
2.23.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7
2.24 增压压力传感器 / 058
2.2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8
2.2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8
2.2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8
2.24.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59
2.25 进气温度/增压压力传感器 / 059
2.25.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59
2.2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60
2.25.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60
2.26 空燃比传感器和加热型氧传感器 / 061
2.26.1 传感器结构 / 061
2.26.2 传感器特性 / 061
2.26.3 废气催化转换器前、后氧传感器 / 062
2.26.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65
第3章 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 /067
3.1 燃油压力/温度传感器 / 068
3.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68
3.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68
3.1.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68
3.2 燃油低压传感器 / 069
3.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69
3.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0
3.2.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0
3.3 炭黑微粒传感器 / 070
3.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0
3.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1
3.4 油轨压力传感器 / 071
3.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1
3.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2
3.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2
3.5 氮氧化物传感器(NOx传感器) / 072
3.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2
3.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3
3.6 废气压力传感器 / 074
3.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4
3.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4
3.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4
3.7 柴油微粒过滤器压差传感器 / 075
3.7.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75
3.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5
3.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6
3.8 废气温度传感器 / 076
3.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6
3.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7
3.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7
3.9 主动油箱油位传感器 / 078
3.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8
3.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8
3.10 被动油箱油位传感器 / 079
3.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9
3.1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0
3.10.3 传感器标准值 / 080
第4章 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传感器 /081
4.1 转子位置传感器 / 082
4.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2
4.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2
4.1.3 传感器标准值 / 082
4.2 电机位置传感器 / 083
4.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3
4.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3
4.3 电机温度传感器 / 084
4.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4
4.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4
4.4 智能型蓄电池传感器 / 084
4.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4
4.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5
4.4.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额定值 / 086
4.4.4 传感器维修 / 087
4.5 电控辅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 / 087
4.5.1 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087
4.5.2 传感器电路 / 088
4.6 冷却液压力温度传感器 / 089
4.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9
4.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0
4.7 热泵回路温度传感器 / 090
4.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0
4.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1
4.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91
第5章 底盘电控系统传感器 /093
5.1 零挡传感器 / 094
5.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4
5.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4
5.1.3 传感器组成及标准值 / 095
5.2 变速箱油温传感器 / 096
5.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6
5.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6
5.2.3 特性线及标准值 / 096
5.2.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97
5.3 差速器油温传感器 / 098
5.3.1 传感器安装位置 / 098
5.3.2 传感器检测 / 098
5.3.3 传感器拆装 / 099
5.4 轮胎压力传感器 / 099
5.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9
5.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00
5.5 车身水平传感器 / 101
5.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01
5.5.2 传感器构造 / 102
5.6 车身加速度传感器 / 103
5.6.1 传感器功能与安装位置 / 103
5.6.2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03
5.7 高度传感器 / 103
5.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03
5.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04
5.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05
5.7.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06
5.8 转速传感器 / 107
5.8.1 传感器组成 / 107
5.8.2 传感器输出信号 / 108
5.8.3 车轮转速传感器 / 109
5.9 制动摩擦片磨损传感器 / 110
5.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0
5.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1
5.9.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111
5.10 制动真空传感器 / 112
5.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2
5.1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3
5.10.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13
5.11 制动踏板行程传感器或制动踏板角度传感器 / 114
5.1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4
5.1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4
5.11.3 传感器信号及标准值 / 115
5.11.4 传感器维修 / 116
5.12 制动压力传感器 / 116
5.12.1 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116
5.1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7
5.13 转向阻力矩传感器 / 117
5.13.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117
5.1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8
5.14 转向角度传感器 / 118
5.1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8
5.14.2 传感器电路 / 119
5.14.3 传感器校准和初始化 / 120
5.14.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21
5.15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 / 123
5.1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23
5.1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24
5.16 横向加速度与偏转率传感器 / 124
5.16.1 组合式传感器介绍 / 124
5.16.2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125
5.16.3 偏转率传感器构造与原理 / 126
第6章 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传感器 /127
6.1 磁场传感器 / 128
6.1.1 传感器安装位置 / 128
6.1.2 传感器组成部件 / 128
6.1.3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28
6.2 接触识别传感器 / 129
6.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29
6.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29
6.2.3 传感器标准值与功能检查 / 129
6.3 超声波传感器 / 130
6.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0
6.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1
6.3.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131
6.3.4 传感器维修 / 131
6.4 车距调节传感器 / 132
6.4.1 传感器结构和安装位置 / 132
6.4.2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32
6.5 远距离传感器 / 132
6.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2
6.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3
6.5.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133
6.6 近距离传感器 / 134
6.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4
6.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4
6.6.3 传感器特性曲线和标准值 / 135
第7章 车身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 /136
7.1 雨天/行车灯/雾气/光照传感器 / 137
7.1.1 传感器应用组合与安装位置 / 137
7.1.2 雨水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7
7.1.3 光线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8
7.1.4 光照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8
7.1.5 雾气传感器工作原理 / 138
7.1.6 传感器应用网络 / 138
7.1.7 组合式传感器应用功能 / 140
7.1.8 传感器保养与诊断 / 141
7.2 清洗液液位传感器 / 142
7.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2
7.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3
7.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43
7.3 车内温度传感器 / 143
7.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3
7.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4
7.3.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4
7.4 通风温度传感器 / 145
7.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5
7.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5
7.4.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45
7.5 蒸发器温度传感器 / 146
7.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6
7.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6
7.5.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7
7.5.4 传感器维修 / 147
7.6 车外温度传感器 / 147
7.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7
7.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8
7.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9
7.6.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0
7.7 车内空气循环控制系统自动传感器 / 150
7.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0
7.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1
7.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1
7.8 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 152
7.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2
7.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3
7.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53
第8章 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传感器 /154
8.1 中央传感器 / 155
8.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5
8.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6
8.1.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6
8.2 座椅位置传感器 / 157
8.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7
8.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7
8.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7
8.2.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8
8.3 安全气囊传感器 / 158
8.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8
8.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9
8.3.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9
8.3.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9
8.4 行人保护传感器 / 160
8.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0
8.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0
8.4.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0
8.5 微波传感器 / 161
8.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1
8.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2
8.5.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2
8.6 倾斜报警传感器 / 162
8.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2
8.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4
8.6.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4
第9章 车身控制系统传感器 /165
9.1 后备厢盖打开踢脚感应传感器 / 166
9.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6
9.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7
9.1.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67
9.2 折叠式软顶边缘左侧已竖起传感器和折叠式软顶边缘右侧已竖起传感器 / 168
9.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8
9.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9
9.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9
9.3 折叠式软顶盖罩右侧联锁传感器和折叠式软顶盖罩左侧联锁传感器 / 169
9.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9
9.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0
9.3.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0
9.4 折叠式软顶盖罩开启传感器 / 170
9.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0
9.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1
9.4.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1
9.5 折叠式软顶边缘转角传感器 / 171
9.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1
9.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2
9.5.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2
9.6 主车顶柱转角传感器 / 172
9.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2
9.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3
9.6.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3
9.7 燃油箱盖传感器 / 173
9.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3
9.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4
9.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5

前言/序言

车用传感器是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装置,它把汽车运行中各种工况信息如车速、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运转工况等,转化成电信号输给计算机,以便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汽车装用的传感器种类很多,判断传感器出现的故障时,不应只考虑传感器本身,而应考虑涉及故障的整个电路。因此,在查找故障时,除了检查传感器之外,还要检查线束、插接件以及传感器与电控单元之间的有关电路。
汽车技术发展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根据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分为具有测量温度、压力、流量、位置、气体浓度、速度、光亮度、干湿度、距离等功能的传感器,它们各司其职,一旦某个传感器失灵,对应的装置工作就会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汽车传感器过去单纯用于发动机上,现在已扩展到底盘、车身电气和安全舒适系统上。这些系统采用的传感器总共有100多种。
几年来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日渐成熟,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制作各种能敏感地检测力学量、磁学量、热学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微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体积和能耗小,可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便于大批量和高精度生产,单件成本低,易构成大规模和多功能阵列,非常适合在汽车上应用。
微型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将不仅限于发动机燃烧控制和安全气囊,在未来5~7年,包括发动机运行管理、废气与空气质量控制、ABS、车辆动力的控制、自适应导航、车辆行驶安全系统在内的应用,将为MEMS技术提供广阔的市场。
MEMS传感器成本低、可靠性好、尺寸小,可以集成在新的系统中,工作时间达到几百万小时。最早的MEMS器件是绝对压力传感器(MAP)和气囊加速度传感器。正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的MEMS/MST产品有轮速旋转传感器、胎压传感器、制冷压力传感器、发动机油压传感器、刹车压力传感器和偏离速率传感器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迅速增加,汽车传感器市场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微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传感器,成为汽车传感器的主流。
21世纪初期,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发展的总趋势是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系统化。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并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
随着新型敏感材料的加速开发以及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利用,可望研制出一批新颖、先进的传感器,如新一代光纤传感器、超导传感器、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生物传感器、诊断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基因传感器以及模糊传感器等。
硅传感器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将成为主流,半导体工业将更加有力地带动传感器的设计及工艺制造技术;而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将进一步带动新一代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的数据管理和采集。
多功能化是指一个传感器能检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性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从而减少汽车传感器数量、提高系统可靠性。
集成化是指利用IC制造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制作IC式传感器。
智能化是指传感器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结合,带有CPU,具有智能作用,以减少ECU的复杂程度,减小其体积,并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汽车传感器在汽车电控系统中的地位已经不言而喻。那么,学习和掌握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功能及运行原理,了解其特性与规格,熟悉正确拆装、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也是汽车维修中所必备的技能要求。为了满足这种学习上的需求,我们特地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宝马汽车传感器资讯为主,辅以丰田、本田、马自达等车型的传感器应用数据编写而成。各传感器的描述内容按顺序分为功能与原理、内部电路结构及连接、传感器特性线与检测标准值、传感器故障诊断案例。
本书按照传感器应用地方的不同而分为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底盘电控系统、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章节。又按传感器识别目标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快速检索,列于本书第1章1.1节,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共涉及八大类、近百种车用传感器。
本书由文恺主编,此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朱其谦、杨刚伟、吴龙、张祖良、汤耀宗、赵炎、陈金国、刘艳春、徐红玮、张志华、冯宇、赵太贵、宋兆杰、陈学清、邱晓龙、朱如盛、周金洪、刘滨、陈棋、孙丽佳、周方、彭斌、王坤、章军旗、满亚林、彭启凤、李丽娟、徐银泉。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信息的原创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者
汽车诊断与维修实战指南:案例分析与故障排除 本书旨在为汽车维修从业者、汽车专业院校学生以及对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操作手册。不同于侧重于单一技术点或理论知识的教材,本书聚焦于实际维修场景中的问题解决,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汽车故障的成因、诊断方法以及维修步骤,力求让读者在掌握核心诊断思路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一部分:汽车故障诊断流程与思维导图 在深入具体技术之前,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化的故障诊断流程至关重要。本部分将首先梳理汽车常见故障的通用诊断思路,指导读者如何从现象出发,层层递进,精准定位问题根源。 故障信息收集与初步判断: 客户反馈的有效性: 如何引导客户准确描述故障现象,避免信息失真。 故障症状的分类与归纳: 将复杂的故障现象归纳为易于分析的类别,如动力系统异常、制动系统失效、电气系统失灵、舒适性配置故障等。 感官诊断的应用: 听觉(异响、爆震)、嗅觉(焦糊味、汽油味)、触觉(振动、温度异常)、视觉(漏油、烟雾、指示灯)等基础但重要的诊断手段。 车辆运行状态的初步评估: 启动困难、怠速不稳、加速无力、抖动、异响、灯光异常、仪表提示等常见运行状态的解读。 故障代码(DTC)的解读与应用: OBD-II系统的基础知识: 了解OBD-II标准、接口以及常用诊断仪器的操作。 故障代码的类型与意义: P(动力)、B(车身)、C(底盘)、U(网络通信)等四大类故障代码的含义。 故障代码的局限性: 理解故障代码仅是“症状”而非“病因”,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数据流(Data Stream)的分析: 如何读取并解读实时数据,例如发动机转速、水温、氧传感器电压、节气门开度等关键参数,并找出异常值。 冻结帧(Freeze Frame)数据的利用: 理解冻结帧数据记录的故障发生瞬间的车辆工况,为问题定位提供线索。 电气系统诊断基础: 电路基础知识回顾: 电压、电流、电阻、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概念。 万用表的使用技巧: 如何测量电压、电流、电阻,以及进行通断性测试。 电路图的阅读与理解: 学习解读汽车电路图,理解导线走向、连接关系、元器件标识。 搭铁不良的排查: 识别并解决因搭铁不良引起的各种电气故障。 保险丝与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检测: 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机械系统诊断基础: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见问题: 燃油、点火、进气、排气、冷却、润滑等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其可能出现的故障。 传动系统常见故障: 离合器打滑、变速箱异响、换挡困难、驱动轴异响等。 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制动踏板虚软、制动跑偏、制动异响、ABS故障灯点亮等。 转向系统常见故障: 方向盘沉重、转向异响、跑偏、虚位等。 悬架系统常见故障: 车辆不稳、颠簸感强、异响、漏油等。 第二部分:典型汽车故障案例深度分析 本部分将精选数十个不同车系、不同系统的典型故障案例,以“问题-诊断-排除-总结”的模式进行深度剖析。每个案例都将包含详尽的现场描述、维修人员的诊断思路、使用的检测工具、关键的检测数据以及最终的维修方案。 案例一:发动机指示灯常亮,动力明显下降 故障现象描述: 车辆仪表盘上发动机故障灯点亮,加速时感觉动力不足,油耗明显升高。 诊断过程: 读取故障码,显示“氧传感器信号不可信”。 检查氧传感器线路连接,外观无损。 读取氧传感器数据流,发现在怠速和加速状态下,氧传感器信号电压变化缓慢且幅度不大。 进一步检查排气管是否存在漏气现象,排除了排气系统漏气对氧传感器读数的影响。 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通过观察氧传感器电压,发现其在混合气过浓和过稀之间切换的频率较低,幅度较小。 考虑到氧传感器本身可能存在老化或内部故障,以及发动机管理系统(ECU)接收到的信号可能不准确,决定更换前氧传感器。 维修方案: 更换前氧传感器。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路试观察发动机故障灯是否熄灭,动力是否恢复,数据流显示氧传感器工作正常。 总结: 分析氧传感器故障的常见原因,如传感器老化、积碳、线路损坏、排气漏气等,并强调数据流分析的重要性。 案例二:自动变速箱换挡冲击,偶尔失灵 故障现象描述: 车辆在升档和降档时出现明显的冲击感,有时甚至无法挂入前进档或倒档。 诊断过程: 检查变速箱油液位和油质,发现油液颜色发黑,有焦糊味,油位偏低。 读取变速箱控制模块(TCM)故障码,显示“输入轴速度传感器信号异常”和“液压控制阀压力过高”。 根据油液状况,怀疑是变速箱内部磨损导致油液污染,进而影响了液压系统的工作。 拆卸变速箱滤清器,发现大量金属颗粒,证实了内部磨损。 虽然数据流显示了传感器异常,但综合油液和滤清器的情况,推断传感器异常可能由液压系统故障引起,而非传感器本身问题。 维修方案: 更换变速箱油、变速箱滤清器,并进行变速箱内部清洗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若存在严重磨损,可能需要进行变速箱大修。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更换新油和滤清器,路试检查换挡平顺性,观察数据流中输入轴速度传感器和液压压力是否正常。 总结: 强调变速箱油液的保养对自动变速箱的重要性,以及油液污染对传感器和液压控制的影响。 案例三:制动系统报警,刹车踏板变软 故障现象描述: 仪表盘上的制动系统故障灯点亮,踩下刹车踏板时感觉行程变长,制动力减弱。 诊断过程: 检查制动液液位,正常。 检查制动片磨损情况,尚可。 检查制动管路是否有明显漏液,外观正常。 读取ABS/ESP控制模块故障码,显示“右前轮速传感器信号缺失”。 检查右前轮速传感器及其连接线束,外观无明显损坏。 通过万用表测量轮速传感器电阻,发现其电阻值偏高。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读取ABS系统数据流,发现右前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在车辆低速转动时时有时无,高速时则完全消失。 维修方案: 更换右前轮速传感器。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路试检查制动性能是否恢复,ABS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总结: 轮速传感器是AB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故障直接影响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强调了数据流对判断轮速传感器工作状态的指导作用。 (此处将继续列举更多案例,涵盖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等各个系统,例如:) 案例四:空调不制冷,压缩机不工作 案例五:电动助力转向故障,方向盘沉重 案例六:车身控制模块(BCM)故障,导致部分车门无法锁止 案例七:燃油泵工作异常,车辆启动后熄火 案例八:天窗无法开启,但电机有异响 案例九:导航系统死机,无法正常操作 案例十:胎压监测系统(TPMS)报警,但实际轮胎压力正常 第三部分:常见故障的维修技巧与注意事项 除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本书还将总结一些通用的维修技巧和经验,帮助读者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性。 精细化诊断工具的使用: 示波器、压力表、真空表、示踪信号发生器等专业工具在复杂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电子元件的检测与判断: 如何有效检测和判断传感器、执行器、ECU等电子元件的好坏。 线束与连接器的维修: 学习线束的搭接、压接、焊接技术,以及如何处理腐蚀、短路、开路等线束问题。 程序刷新与匹配: 在更换ECU、模块等关键部件后,如何进行程序刷新和部件匹配。 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在维修过程中,尤其是涉及高压系统(如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燃油系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避免误诊与重复维修: 分析导致误诊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避免重复维修的策略。 文献与信息资源利用: 如何有效利用维修手册、技术通报、在线论坛等资源来解决疑难杂症。 第四部分: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进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的一些核心技术,帮助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 CAN总线通信原理与诊断: 理解CAN总线在现代汽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诊断CAN总线通信故障。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物理原理、工作模式以及常见的故障表现,例如霍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 执行器的类型与控制方式: 了解喷油器、点火线圈、节气门电机、EGR阀等执行器的控制原理。 车载网络系统(LIN、FlexRay等): 简要介绍其他车载通信总线,以及它们在特定应用中的作用。 故障诊断仪的深度应用: 掌握高级诊断仪器的功能,如编程、匹配、激活测试等。 第五部分:新能源汽车诊断与维修入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掌握其诊断与维修技术也日益重要。本部分将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和基本诊断方法进行初步介绍。 高压系统的安全防护: 强调高压系统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基本原理: 了解BMS的功能,以及如何解读其数据。 电动驱动系统(电机、逆变器)的常见故障: 介绍电动驱动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 混合动力系统(HEV)与纯电动系统(BEV)的差异: 简要分析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特点。 本书力求内容全面、案例翔实、图文并茂,旨在成为汽车维修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各种汽车故障,提升专业技能,并最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每个爱车懂车之人案头的必备之册,即使是跟我一样,对汽车机械原理不算精通,但又对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以及那些让它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各种传感器,充满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朋友,也绝对不会失望。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那个实在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和内容丰富的感觉扑面而来。翻开第一页,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首先,它的“图解”二字绝不是虚名,那些精细到每一个螺丝、每一根线束的图示,简直就是汽车传感器的“解剖图”。我之前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某个特定传感器的资料,要么图片模糊不清,要么描述晦涩难懂,看得人头大一点儿。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把每一个传感器都单独拎出来,从外观、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再到它在整个汽车系统中的位置,都用非常清晰、直观的图画呈现在你眼前。甚至连一些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传感器外壳的材质、接插件的型号,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自己动手,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爱车的朋友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我记得我前段时间发现我的车子怠速有点不稳定,仪表盘上也没有亮灯,心里就有点没底。之前想自己查查是什么问题,但就是不知道从何入手。有了这本书,我立刻就找到了怠速控制相关的传感器,比如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控制阀等,书里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还配上了检测步骤。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实际操作,但光是看书里的讲解,我就已经对问题有了大概的判断,感觉自己也算是个“半个专家”了。这本书的“识别”部分做得尤为出色,它就像一本汽车传感器的“身份证大全”,告诉你怎么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传感器,它们长什么样子,上面可能会有哪些标识。这对于在汽配城或者网上购买替换件的时候,简直太有用了,再也不会买错型号,或者被坑了。而且,它还不仅仅是告诉你“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它在哪里”,并配有详细的拆卸和安装步骤图,这大大降低了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自己动手维修的门槛。我一直觉得,汽车维修应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而这本书,正是点燃这份乐趣的火种。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满意的一本技术类书籍了,尤其是它的“检测”部分,简直是把我之前对汽车传感器检测的各种困惑一扫而空。以前,我总觉得传感器这种东西,要么就是坏了,要么就是好的,但具体怎么检测,用什么工具,怎么看读数,一直是个谜。这本书就非常系统地讲解了各种传感器检测的方法和技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用万用表,更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使用不同档位,如何测量电压、电阻、频率等,并且根据不同的传感器类型,给出了具体的检测数值范围。这太重要了!因为很多时候,传感器的故障并非是彻底损坏,而是性能衰减,或者信号不稳定,这就需要精确的检测才能发现。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实际的故障案例,结合图示,告诉你当传感器出现某种异常信号时,可能预示着什么问题。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维修中遇到问题,但又缺乏经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情况,车子偶尔会出现动力输出不顺畅,但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跑了几家修理厂,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拿到这本书后,我翻到和动力输出相关的传感器,比如氧传感器、空气流量计等,书里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检测步骤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我对照着书里的方法,自己动手检测了一下,虽然最终没能完全确定问题,但至少缩小了范围,并且了解了检测的思路。这本书的“拆装”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步骤都配有精美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需要拧下的螺丝、需要拔出的插头,以及如何小心地取出传感器,避免损坏。对于像我这样动手能力一般的人来说,这种详细的指导简直是太宝贵了。我记得我曾经因为拆卸一个传感器,结果把周边的线束也给弄坏了,花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修复。但这本书里,它会提醒你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容易损坏,让你在拆装过程中少走弯路,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与汽车的传感器打交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更是在“引导”你,让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它的“维修”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传感器坏了就换”,而是教你如何一步步地去判断,去排除。比如,当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而这本书就会告诉你,如何通过检测其他相关传感器,来辅助判断出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维修思路。我之前就遇到过一次,我的车子怠速不稳,我以为是怠速控制阀坏了,就想直接去换。但是,我翻到这本书里关于怠速控制阀的章节,它里面提到,怠速不稳也可能是氧传感器或者空气流量计出现问题导致的。于是,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先检测了氧传感器和空气流量计,结果发现氧传感器的数据有点异常。我更换了氧传感器之后,怠速问题就解决了。这让我省下了一笔更换怠速控制阀的钱,也让我学会了更全面的故障排查方法。这本书的“一册通”的定位,真的让我非常满意。它把传感器相关的知识,从最基础的原理,到最实际的应用,都梳理得非常清晰。你不需要再去翻阅其他的技术资料,也不需要去网上大海捞针。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库,里面包含了你想要知道的一切。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一点都不像那种死板的技术手册。它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原理,让你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吃力。甚至,它还会告诉你一些关于汽车维修的“坑”,让你避免被修理厂忽悠。

评分

这本书对于“识别”和“检测”这两个环节的处理,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全面、最系统的。我之前总是觉得,汽车上的传感器那么多,它们长得都差不多,要怎么才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呢?这本书就给了我答案。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常见传感器的外观照片,还对它们的接口类型、安装位置、甚至上面可能存在的编码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它会告诉你,同一个功能(例如测量水温)的传感器,在不同车型上,外观可能会有什么不同,需要注意区分。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官方指南”。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检测”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用万用表,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读懂”传感器的信号。它会告诉你,一个正常的传感器,在工作时,应该输出什么样的电压、电阻或者频率,当这些数值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是什么原因。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具体的故障现象,然后给出相应的检测步骤,让你能够快速地定位问题。我记得我之前遇到过一个问题,车子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熄火,仪表盘也没有任何故障灯。跑了很多修理厂,都查不出原因。后来我想到这本书,翻到了相关的章节,我开始根据书里的提示,检查进气压力传感器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虽然我最终没能完全确定是哪个传感器的责任,但至少让我对故障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查。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会先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解它的结构,接着是识别方法,最后才是检测和维修。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它还会穿插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清洁传感器,如何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损坏传感器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识别”和“图解”部分,真的是太赞了!我一直以来都对汽车的内部构造,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电子元件,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详细的资料。这本书就像是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里面的图,真的做到了一种“逼真”的程度,你不仅能看到传感器的外观,还能看到它在发动机舱里具体的安装位置,甚至连线束的走向和插头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这种“动手前先看图”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也尝试过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图片,但很多都比较模糊,或者不够完整,很难找到我需要的那个。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我车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而且,这本书的“识别”部分,不仅仅是告诉你“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它在哪里”,以及“它有哪些特征”。这让我对汽车的整体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我之前有个朋友,他买了一辆二手车,但是发现车子有些小毛病,但就是不知道是哪个传感器出了问题。我把他带回家,让他看了这本书,他立刻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并且自己动手进行了简单的维修,省了不少钱。这本书的“图解”也让我对传感器的内部结构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它不仅仅展示了传感器的外部形态,还通过剖面图,展示了传感器内部的构造,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维修,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我的爱车。

评分

我认为这本书在“检测”和“维修”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我一直觉得,了解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实际的检测,来判断它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维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基础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教会你如何“诊断”问题。比如,它会告诉你,当某个传感器出现异常时,它可能会对车辆的哪些系统产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检测其他相关传感器的数据,来进一步确认故障源。这是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故障排除思路。我记得我之前遇到过一个问题,车子加速的时候,会有一种顿挫感,跑了很多修理厂,都说是因为发动机积碳,让我清洗发动机。但是,我总觉得不太对劲,因为车子平时开起来都很顺畅,只是在加速的时候才出现这个问题。后来,我翻到这本书里关于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的章节。我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对这两个传感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出现了一些异常。我更换了曲轴位置传感器之后,顿挫感就彻底消失了。这让我省下了不少钱,也让我对汽车的维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一册通”的理念,真的是让我非常赞赏。它将传感器相关的知识,从最基础的识别,到最复杂的维修,都囊括在内,让你不需要再去翻阅大量的资料,也不需要去网上东拼西凑。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全能助手”,能够帮助你解决在汽车传感器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维修”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喜欢自己动手,又想省钱的朋友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汽车出现一些小问题,不一定是传感器坏了,可能是接触不良,或者线路老化,这些小毛病自己动手就能解决,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下手。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详细的维修指南。它不仅仅告诉你传感器坏了该怎么换,还教你如何判断传感器是否真的需要更换,以及一些简单的维修方法,比如清洁传感器触点,检查线路连接等。这大大节省了我们去修理厂的费用。我记得我之前车子有个小毛病,就是仪表盘上的某个指示灯偶尔会亮一下,跑了几家店,都说让我换个传感器,价格还不便宜。拿到这本书后,我仔细研究了相关传感器的章节,发现书中提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检查传感器的插头是否松动。我回去仔细检查了一下,果然发现那个插头有点氧化,我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用清洁剂擦拭了一下,然后重新插紧。结果,那个指示灯就再也没亮过了!这让我省下了几百块钱,而且还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一册通”这个定位真的非常准确,它涵盖了传感器从识别、检测、拆装到维修的整个流程,让你不需要再去翻阅大量的资料,也不需要再去猜测。每一个环节都讲得非常透彻,而且条理清晰。我非常欣赏它那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检测和维修。即使你之前对汽车传感器一无所知,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的语言风格,虽然是技术类书籍,但讲解得一点都不枯燥。作者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解,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交流。而且,它还会时不时地分享一些实用的小技巧,这些都是在其他书籍上很难看到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识别”和“拆装”方面的图文并茂。我一直是个视觉型学习者,所以对于这种带有大量高清、精细插图的书籍,简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里的图,真的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你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传感器的每一个接口,每一个螺丝的形状,甚至连电线束的颜色和走向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这种平时不太接触机械的人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灯塔”。我记得我曾经尝试自己更换一个灯泡,结果因为看不清接口,结果把整个灯座都给弄坏了,花了比换灯泡贵好几倍的钱去修复。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技能,每一个步骤都跟着图示走,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尤其是“拆装”部分,它会告诉你,在拆卸某个传感器时,需要使用什么型号的扳手,需要拧几个圈,以及拆卸下来的零件应该放在哪里,避免丢失。这真的是非常贴心。它还给了很多“新手提示”,比如告诉你哪些螺丝容易滑牙,哪些接头容易损坏,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之前就对汽车的发动机舱充满了敬畏,感觉里面密密麻麻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这本书就像一个“向导”,它会一步步地带你认识发动机舱里的各个传感器,告诉你它们的功能,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操作。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技术,更是在培养我的自信心,让我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学习。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维修”和“检测”部分的实用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一直对汽车的传感器维修感到非常头疼,总觉得这是个技术活,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胜任。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检测传感器,如何去判断它是否真的有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我记得我之前车子有个小毛病,就是油耗突然升高,跑了几家修理厂,都说是喷油嘴堵塞,让我清洗喷油嘴,花了大概几百块钱。结果,没过多久,油耗又开始升高了。后来,我翻到这本书里关于氧传感器的章节,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对氧传感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检测。结果发现,氧传感器的数据有点异常。我更换了氧传感器之后,车子的油耗就恢复正常了。这让我省下了不少钱,也让我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维修的乐趣。这本书的“检测”部分,不仅仅是教你用万用表,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解读”传感器的信号。它会告诉你,一个正常的传感器,应该输出什么样的数值,当这些数值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是什么原因。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专业设备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宝贵了。而且,这本书的“维修”部分,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清洁传感器,如何检查线路连接等,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维修方法。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耐心地教你如何与你的爱车打交道。它让我觉得,汽车维修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半个修理工”。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拆装”部分,真的是太实在了!我之前一直很害怕自己动手拆装汽车零件,总觉得里面太复杂,而且容易把事情弄得更糟。但是,这本书的拆装图解,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拆”,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拆”,以及“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比如,它会明确告诉你,拆卸某个传感器时,需要先断开电瓶,或者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扳手,甚至连哪个螺丝需要先松开,哪个螺丝是固定作用,都讲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来说,真的太有帮助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自己更换汽车的一个小零件,就是因为没有注意书中提到的某个细节,结果把零件弄坏了,还把周围的塑料件也刮花了,后来花了更多钱才修好。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有了一个“拆装宝典”,每次动手之前,我都会先翻翻这本书,看看相关的章节,心里就踏实多了。它还很贴心地给出了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在拆卸某个传感器时,要注意周围的油污,或者要小心避免损坏传感器线束的插头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真正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本书的图解非常精细,每一个步骤都有高清的图片, bahkan 连手指指向的方向都非常明确。这让你在实际操作时,就像是有人在旁边一步步指导你一样。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汽车维修的书籍,很多图示都比较模糊,或者不够详细,很难跟实际操作对应起来。但是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所见即所得”。它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学修自行车的经历,当时也是一本图解书,一步步教会了我如何调整刹车,如何给链条上油。现在,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也可以像修理师傅一样,去了解和修理我的爱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