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汽车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学习传感器的原理与检测维修技术使用。                                 涉及到的汽车传感器类型品种全:书中涵盖了共八大类,近百余种车用传感器的相关内容。  
内容编排用心:既有实物图示便于识别,又有内部结构图示方便了解构造原理,更搭配有传感器特性图和检测参数,方便维修诊断参考。  
查阅方便:为了读者快速查到所需内容,特意在前面提供了一个按照传感器类型查找的检索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宝马汽车传感器资讯为主,辅以丰田、本田、马自达等车型的传感器应用数据而编写。各传感器的描述内容按顺序分为功能与原理、内部电路结构及连接、传感器特性线与检测标准值、传感器故障诊断案例。  
本书按照传感器应用地方的不同而分为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底盘电控系统、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章节;又按传感器识别目标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快速检索,列于本书第1章1.1节,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共涉及八大类、近百种车用传感器。  
本书言简意赅,图例清晰,既有实物图示便于识别,又有内部结构图示方便了解构造原理,更搭配有传感器特性图和检测参数,方便维修诊断时参考。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汽车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学习传感器的原理与检测维修技术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汽车传感器概述 /001  
1.1 传感器分类与作用 / 002  
1.2 传感器特性与原理 / 004  
1.3 传感器位置与识别 / 007  
1.3.1 发动机电控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7  
1.3.2 底盘电控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8  
1.3.3 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常用传感器 / 008  
1.4 传感器维修与诊断 / 009  
第2章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 /012  
2.1 空气流量计 / 013  
2.1.1 空气流量计的分类与特点 / 013  
2.1.2 热膜式空气质量测量仪 / 014  
2.1.3 空气流量计故障检修 / 016  
2.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17  
2.2 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 / 018  
2.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18  
2.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19  
2.2.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19  
2.3 进气凸轮轴传感器 / 020  
2.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0  
2.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0  
2.3.3 传感器信号曲线及标准值 / 020  
2.4 曲轴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022  
2.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2  
2.4.2 MRE型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023  
2.4.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23  
2.5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 024  
2.5.1 传感器原理 / 024  
2.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5  
2.5.3 传感器标准数据 / 025  
2.5.4 传感器维修 / 025  
2.6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 026  
2.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6  
2.6.2 传感器电路结构 / 027  
2.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27  
2.7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 028  
2.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28  
2.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28  
2.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29  
2.7.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29  
2.8 气缸盖温度传感器 / 031  
2.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1  
2.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1  
2.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32  
2.9 爆震传感器 / 032  
2.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2  
2.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4  
2.9.3 传感器特性 / 034  
2.9.4 传感器的正确安装 / 035  
2.9.5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35  
2.10 离子传感器 / 036  
2.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6  
2.10.2 离子传感器的拆卸 / 037  
2.10.3 离子传感器的检查 / 038  
2.11 燃油油位传感器 / 038  
2.1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38  
2.1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39  
2.11.3 传感器特性曲线及标准值 / 040  
2.1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40  
2.12 燃油箱压力传感器 / 041  
2.1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1  
2.1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2  
2.12.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042  
2.13 真空自然泄漏检测(NVLD)温度传感器和压力开关 / 043  
2.1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3  
2.1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3  
2.13.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043  
2.14 乙醇传感器 / 044  
2.1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4  
2.1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4  
2.1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45  
2.15 机油油位传感器 / 045  
2.1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5  
2.1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6  
2.15.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46  
2.16 机油状态传感器 / 047  
2.1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47  
2.1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8  
2.16.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048  
2.16.4 传感器故障诊断 / 048  
2.17 水箱检测传感器 / 049  
2.17.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49  
2.1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49  
2.1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050  
2.18 水箱出口温度传感器 / 050  
2.1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0  
2.1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0  
2.1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1  
2.19 高压泵位置传感器 / 051  
2.1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1  
2.1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2  
2.19.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2  
2.20 文丘里喷嘴压力传感器 / 052  
2.2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2  
2.2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3  
2.20.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3  
2.21 油轨压力传感器 / 054  
2.2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4  
2.2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4  
2.21.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4  
2.21.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55  
2.22 二次空气系统压力传感器 / 055  
2.2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5  
2.2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5  
2.22.3 特性曲线与标准值 / 056  
2.23 增压空气温度传感器 / 056  
2.2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6  
2.2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7  
2.23.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7  
2.24 增压压力传感器 / 058  
2.2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58  
2.2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58  
2.2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58  
2.24.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59  
2.25 进气温度/增压压力传感器 / 059  
2.25.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59  
2.2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60  
2.25.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60  
2.26 空燃比传感器和加热型氧传感器 / 061  
2.26.1 传感器结构 / 061  
2.26.2 传感器特性 / 061  
2.26.3 废气催化转换器前、后氧传感器 / 062  
2.26.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65  
第3章 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 /067  
3.1 燃油压力/温度传感器 / 068  
3.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68  
3.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68  
3.1.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68  
3.2 燃油低压传感器 / 069  
3.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69  
3.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0  
3.2.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0  
3.3 炭黑微粒传感器 / 070  
3.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0  
3.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1  
3.4 油轨压力传感器 / 071  
3.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1  
3.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2  
3.4.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2  
3.5 氮氧化物传感器(NOx传感器) / 072  
3.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2  
3.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3  
3.6 废气压力传感器 / 074  
3.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4  
3.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4  
3.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4  
3.7 柴油微粒过滤器压差传感器 / 075  
3.7.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075  
3.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5  
3.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6  
3.8 废气温度传感器 / 076  
3.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6  
3.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7  
3.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77  
3.9 主动油箱油位传感器 / 078  
3.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8  
3.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78  
3.10 被动油箱油位传感器 / 079  
3.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79  
3.1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0  
3.10.3 传感器标准值 / 080  
第4章 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传感器 /081  
4.1 转子位置传感器 / 082  
4.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2  
4.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2  
4.1.3 传感器标准值 / 082  
4.2 电机位置传感器 / 083  
4.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3  
4.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3  
4.3 电机温度传感器 / 084  
4.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4  
4.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4  
4.4 智能型蓄电池传感器 / 084  
4.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4  
4.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85  
4.4.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额定值 / 086  
4.4.4 传感器维修 / 087  
4.5 电控辅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 / 087  
4.5.1 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087  
4.5.2 传感器电路 / 088  
4.6 冷却液压力温度传感器 / 089  
4.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89  
4.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0  
4.7 热泵回路温度传感器 / 090  
4.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0  
4.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1  
4.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091  
第5章 底盘电控系统传感器 /093  
5.1 零挡传感器 / 094  
5.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4  
5.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4  
5.1.3 传感器组成及标准值 / 095  
5.2 变速箱油温传感器 / 096  
5.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6  
5.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096  
5.2.3 特性线及标准值 / 096  
5.2.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097  
5.3 差速器油温传感器 / 098  
5.3.1 传感器安装位置 / 098  
5.3.2 传感器检测 / 098  
5.3.3 传感器拆装 / 099  
5.4 轮胎压力传感器 / 099  
5.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099  
5.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00  
5.5 车身水平传感器 / 101  
5.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01  
5.5.2 传感器构造 / 102  
5.6 车身加速度传感器 / 103  
5.6.1 传感器功能与安装位置 / 103  
5.6.2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03  
5.7 高度传感器 / 103  
5.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03  
5.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04  
5.7.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05  
5.7.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06  
5.8 转速传感器 / 107  
5.8.1 传感器组成 / 107  
5.8.2 传感器输出信号 / 108  
5.8.3 车轮转速传感器 / 109  
5.9 制动摩擦片磨损传感器 / 110  
5.9.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0  
5.9.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1  
5.9.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111  
5.10 制动真空传感器 / 112  
5.10.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2  
5.10.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3  
5.10.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13  
5.11 制动踏板行程传感器或制动踏板角度传感器 / 114  
5.1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4  
5.1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4  
5.11.3 传感器信号及标准值 / 115  
5.11.4 传感器维修 / 116  
5.12 制动压力传感器 / 116  
5.12.1 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116  
5.1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7  
5.13 转向阻力矩传感器 / 117  
5.13.1 传感器功能原理 / 117  
5.1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18  
5.14 转向角度传感器 / 118  
5.1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18  
5.14.2 传感器电路 / 119  
5.14.3 传感器校准和初始化 / 120  
5.14.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21  
5.15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 / 123  
5.1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23  
5.1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24  
5.16 横向加速度与偏转率传感器 / 124  
5.16.1 组合式传感器介绍 / 124  
5.16.2 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 125  
5.16.3 偏转率传感器构造与原理 / 126  
第6章 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传感器 /127  
6.1 磁场传感器 / 128  
6.1.1 传感器安装位置 / 128  
6.1.2 传感器组成部件 / 128  
6.1.3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28  
6.2 接触识别传感器 / 129  
6.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29  
6.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29  
6.2.3 传感器标准值与功能检查 / 129  
6.3 超声波传感器 / 130  
6.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0  
6.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1  
6.3.3 传感器测量方法及标准值 / 131  
6.3.4 传感器维修 / 131  
6.4 车距调节传感器 / 132  
6.4.1 传感器结构和安装位置 / 132  
6.4.2 传感器工作原理 / 132  
6.5 远距离传感器 / 132  
6.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2  
6.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3  
6.5.3 传感器标准值与诊断 / 133  
6.6 近距离传感器 / 134  
6.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34  
6.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34  
6.6.3 传感器特性曲线和标准值 / 135  
第7章 车身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 /136  
7.1 雨天/行车灯/雾气/光照传感器 / 137  
7.1.1 传感器应用组合与安装位置 / 137  
7.1.2 雨水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7  
7.1.3 光线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8  
7.1.4 光照传感器组成与原理 / 138  
7.1.5 雾气传感器工作原理 / 138  
7.1.6 传感器应用网络 / 138  
7.1.7 组合式传感器应用功能 / 140  
7.1.8 传感器保养与诊断 / 141  
7.2 清洗液液位传感器 / 142  
7.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2  
7.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3  
7.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43  
7.3 车内温度传感器 / 143  
7.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3  
7.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4  
7.3.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4  
7.4 通风温度传感器 / 145  
7.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5  
7.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5  
7.4.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45  
7.5 蒸发器温度传感器 / 146  
7.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6  
7.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6  
7.5.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7  
7.5.4 传感器维修 / 147  
7.6 车外温度传感器 / 147  
7.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47  
7.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48  
7.6.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49  
7.6.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0  
7.7 车内空气循环控制系统自动传感器 / 150  
7.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0  
7.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1  
7.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1  
7.8 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 152  
7.8.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2  
7.8.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3  
7.8.3 传感器特性线及标准值 / 153  
第8章 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传感器 /154  
8.1 中央传感器 / 155  
8.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5  
8.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6  
8.1.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6  
8.2 座椅位置传感器 / 157  
8.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7  
8.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7  
8.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7  
8.2.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8  
8.3 安全气囊传感器 / 158  
8.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58  
8.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59  
8.3.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59  
8.3.4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59  
8.4 行人保护传感器 / 160  
8.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0  
8.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0  
8.4.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0  
8.5 微波传感器 / 161  
8.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1  
8.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2  
8.5.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2  
8.6 倾斜报警传感器 / 162  
8.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2  
8.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4  
8.6.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4  
第9章 车身控制系统传感器 /165  
9.1 后备厢盖打开踢脚感应传感器 / 166  
9.1.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6  
9.1.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7  
9.1.3 传感器故障案例 / 167  
9.2 折叠式软顶边缘左侧已竖起传感器和折叠式软顶边缘右侧已竖起传感器 / 168  
9.2.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8  
9.2.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69  
9.2.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69  
9.3 折叠式软顶盖罩右侧联锁传感器和折叠式软顶盖罩左侧联锁传感器 / 169  
9.3.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69  
9.3.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0  
9.3.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0  
9.4 折叠式软顶盖罩开启传感器 / 170  
9.4.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0  
9.4.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1  
9.4.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1  
9.5 折叠式软顶边缘转角传感器 / 171  
9.5.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1  
9.5.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2  
9.5.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2  
9.6 主车顶柱转角传感器 / 172  
9.6.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2  
9.6.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3  
9.6.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3  
9.7 燃油箱盖传感器 / 173  
9.7.1 传感器功能与原理 / 173  
9.7.2 传感器电路连接 / 174  
9.7.3 传感器检测标准值 / 175      
前言/序言
   车用传感器是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装置,它把汽车运行中各种工况信息如车速、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运转工况等,转化成电信号输给计算机,以便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汽车装用的传感器种类很多,判断传感器出现的故障时,不应只考虑传感器本身,而应考虑涉及故障的整个电路。因此,在查找故障时,除了检查传感器之外,还要检查线束、插接件以及传感器与电控单元之间的有关电路。  
汽车技术发展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根据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分为具有测量温度、压力、流量、位置、气体浓度、速度、光亮度、干湿度、距离等功能的传感器,它们各司其职,一旦某个传感器失灵,对应的装置工作就会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汽车传感器过去单纯用于发动机上,现在已扩展到底盘、车身电气和安全舒适系统上。这些系统采用的传感器总共有100多种。  
几年来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日渐成熟,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制作各种能敏感地检测力学量、磁学量、热学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微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体积和能耗小,可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便于大批量和高精度生产,单件成本低,易构成大规模和多功能阵列,非常适合在汽车上应用。  
微型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将不仅限于发动机燃烧控制和安全气囊,在未来5~7年,包括发动机运行管理、废气与空气质量控制、ABS、车辆动力的控制、自适应导航、车辆行驶安全系统在内的应用,将为MEMS技术提供广阔的市场。  
MEMS传感器成本低、可靠性好、尺寸小,可以集成在新的系统中,工作时间达到几百万小时。最早的MEMS器件是绝对压力传感器(MAP)和气囊加速度传感器。正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的MEMS/MST产品有轮速旋转传感器、胎压传感器、制冷压力传感器、发动机油压传感器、刹车压力传感器和偏离速率传感器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迅速增加,汽车传感器市场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微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传感器,成为汽车传感器的主流。  
21世纪初期,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发展的总趋势是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系统化。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并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  
随着新型敏感材料的加速开发以及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利用,可望研制出一批新颖、先进的传感器,如新一代光纤传感器、超导传感器、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生物传感器、诊断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基因传感器以及模糊传感器等。  
硅传感器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将成为主流,半导体工业将更加有力地带动传感器的设计及工艺制造技术;而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将进一步带动新一代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的数据管理和采集。  
多功能化是指一个传感器能检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性参数或者化学参数,从而减少汽车传感器数量、提高系统可靠性。  
集成化是指利用IC制造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制作IC式传感器。  
智能化是指传感器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结合,带有CPU,具有智能作用,以减少ECU的复杂程度,减小其体积,并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汽车传感器在汽车电控系统中的地位已经不言而喻。那么,学习和掌握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功能及运行原理,了解其特性与规格,熟悉正确拆装、检测与故障诊断方法也是汽车维修中所必备的技能要求。为了满足这种学习上的需求,我们特地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宝马汽车传感器资讯为主,辅以丰田、本田、马自达等车型的传感器应用数据编写而成。各传感器的描述内容按顺序分为功能与原理、内部电路结构及连接、传感器特性线与检测标准值、传感器故障诊断案例。  
本书按照传感器应用地方的不同而分为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混合动力车型高压系统、底盘电控系统、驾驶与驻车辅助系统、车身电气控制系统、安全气囊与防盗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章节。又按传感器识别目标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快速检索,列于本书第1章1.1节,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共涉及八大类、近百种车用传感器。  
本书由文恺主编,此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朱其谦、杨刚伟、吴龙、张祖良、汤耀宗、赵炎、陈金国、刘艳春、徐红玮、张志华、冯宇、赵太贵、宋兆杰、陈学清、邱晓龙、朱如盛、周金洪、刘滨、陈棋、孙丽佳、周方、彭斌、王坤、章军旗、满亚林、彭启凤、李丽娟、徐银泉。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信息的原创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者    
				
 
				
				
					汽车诊断与维修实战指南:案例分析与故障排除  本书旨在为汽车维修从业者、汽车专业院校学生以及对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操作手册。不同于侧重于单一技术点或理论知识的教材,本书聚焦于实际维修场景中的问题解决,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汽车故障的成因、诊断方法以及维修步骤,力求让读者在掌握核心诊断思路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一部分:汽车故障诊断流程与思维导图  在深入具体技术之前,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化的故障诊断流程至关重要。本部分将首先梳理汽车常见故障的通用诊断思路,指导读者如何从现象出发,层层递进,精准定位问题根源。     故障信息收集与初步判断:        客户反馈的有效性: 如何引导客户准确描述故障现象,避免信息失真。        故障症状的分类与归纳: 将复杂的故障现象归纳为易于分析的类别,如动力系统异常、制动系统失效、电气系统失灵、舒适性配置故障等。        感官诊断的应用: 听觉(异响、爆震)、嗅觉(焦糊味、汽油味)、触觉(振动、温度异常)、视觉(漏油、烟雾、指示灯)等基础但重要的诊断手段。        车辆运行状态的初步评估: 启动困难、怠速不稳、加速无力、抖动、异响、灯光异常、仪表提示等常见运行状态的解读。     故障代码(DTC)的解读与应用:        OBD-II系统的基础知识: 了解OBD-II标准、接口以及常用诊断仪器的操作。        故障代码的类型与意义: P(动力)、B(车身)、C(底盘)、U(网络通信)等四大类故障代码的含义。        故障代码的局限性: 理解故障代码仅是“症状”而非“病因”,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数据流(Data Stream)的分析: 如何读取并解读实时数据,例如发动机转速、水温、氧传感器电压、节气门开度等关键参数,并找出异常值。        冻结帧(Freeze Frame)数据的利用: 理解冻结帧数据记录的故障发生瞬间的车辆工况,为问题定位提供线索。     电气系统诊断基础:        电路基础知识回顾: 电压、电流、电阻、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概念。        万用表的使用技巧: 如何测量电压、电流、电阻,以及进行通断性测试。        电路图的阅读与理解: 学习解读汽车电路图,理解导线走向、连接关系、元器件标识。        搭铁不良的排查: 识别并解决因搭铁不良引起的各种电气故障。        保险丝与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检测: 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机械系统诊断基础: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见问题: 燃油、点火、进气、排气、冷却、润滑等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其可能出现的故障。        传动系统常见故障: 离合器打滑、变速箱异响、换挡困难、驱动轴异响等。        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制动踏板虚软、制动跑偏、制动异响、ABS故障灯点亮等。        转向系统常见故障: 方向盘沉重、转向异响、跑偏、虚位等。        悬架系统常见故障: 车辆不稳、颠簸感强、异响、漏油等。  第二部分:典型汽车故障案例深度分析  本部分将精选数十个不同车系、不同系统的典型故障案例,以“问题-诊断-排除-总结”的模式进行深度剖析。每个案例都将包含详尽的现场描述、维修人员的诊断思路、使用的检测工具、关键的检测数据以及最终的维修方案。     案例一:发动机指示灯常亮,动力明显下降        故障现象描述: 车辆仪表盘上发动机故障灯点亮,加速时感觉动力不足,油耗明显升高。        诊断过程:            读取故障码,显示“氧传感器信号不可信”。            检查氧传感器线路连接,外观无损。            读取氧传感器数据流,发现在怠速和加速状态下,氧传感器信号电压变化缓慢且幅度不大。            进一步检查排气管是否存在漏气现象,排除了排气系统漏气对氧传感器读数的影响。            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通过观察氧传感器电压,发现其在混合气过浓和过稀之间切换的频率较低,幅度较小。            考虑到氧传感器本身可能存在老化或内部故障,以及发动机管理系统(ECU)接收到的信号可能不准确,决定更换前氧传感器。        维修方案: 更换前氧传感器。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路试观察发动机故障灯是否熄灭,动力是否恢复,数据流显示氧传感器工作正常。        总结: 分析氧传感器故障的常见原因,如传感器老化、积碳、线路损坏、排气漏气等,并强调数据流分析的重要性。     案例二:自动变速箱换挡冲击,偶尔失灵        故障现象描述: 车辆在升档和降档时出现明显的冲击感,有时甚至无法挂入前进档或倒档。        诊断过程:            检查变速箱油液位和油质,发现油液颜色发黑,有焦糊味,油位偏低。            读取变速箱控制模块(TCM)故障码,显示“输入轴速度传感器信号异常”和“液压控制阀压力过高”。            根据油液状况,怀疑是变速箱内部磨损导致油液污染,进而影响了液压系统的工作。            拆卸变速箱滤清器,发现大量金属颗粒,证实了内部磨损。            虽然数据流显示了传感器异常,但综合油液和滤清器的情况,推断传感器异常可能由液压系统故障引起,而非传感器本身问题。        维修方案: 更换变速箱油、变速箱滤清器,并进行变速箱内部清洗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若存在严重磨损,可能需要进行变速箱大修。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更换新油和滤清器,路试检查换挡平顺性,观察数据流中输入轴速度传感器和液压压力是否正常。        总结: 强调变速箱油液的保养对自动变速箱的重要性,以及油液污染对传感器和液压控制的影响。     案例三:制动系统报警,刹车踏板变软        故障现象描述: 仪表盘上的制动系统故障灯点亮,踩下刹车踏板时感觉行程变长,制动力减弱。        诊断过程:            检查制动液液位,正常。            检查制动片磨损情况,尚可。            检查制动管路是否有明显漏液,外观正常。            读取ABS/ESP控制模块故障码,显示“右前轮速传感器信号缺失”。            检查右前轮速传感器及其连接线束,外观无明显损坏。            通过万用表测量轮速传感器电阻,发现其电阻值偏高。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读取ABS系统数据流,发现右前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在车辆低速转动时时有时无,高速时则完全消失。        维修方案: 更换右前轮速传感器。        维修后验证: 清除故障码,路试检查制动性能是否恢复,ABS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总结: 轮速传感器是AB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故障直接影响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强调了数据流对判断轮速传感器工作状态的指导作用。  (此处将继续列举更多案例,涵盖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等各个系统,例如:)     案例四:空调不制冷,压缩机不工作    案例五:电动助力转向故障,方向盘沉重    案例六:车身控制模块(BCM)故障,导致部分车门无法锁止    案例七:燃油泵工作异常,车辆启动后熄火    案例八:天窗无法开启,但电机有异响    案例九:导航系统死机,无法正常操作    案例十:胎压监测系统(TPMS)报警,但实际轮胎压力正常  第三部分:常见故障的维修技巧与注意事项  除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本书还将总结一些通用的维修技巧和经验,帮助读者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性。     精细化诊断工具的使用: 示波器、压力表、真空表、示踪信号发生器等专业工具在复杂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电子元件的检测与判断: 如何有效检测和判断传感器、执行器、ECU等电子元件的好坏。    线束与连接器的维修: 学习线束的搭接、压接、焊接技术,以及如何处理腐蚀、短路、开路等线束问题。    程序刷新与匹配: 在更换ECU、模块等关键部件后,如何进行程序刷新和部件匹配。    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在维修过程中,尤其是涉及高压系统(如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燃油系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避免误诊与重复维修: 分析导致误诊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避免重复维修的策略。    文献与信息资源利用: 如何有效利用维修手册、技术通报、在线论坛等资源来解决疑难杂症。  第四部分: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进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的一些核心技术,帮助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     CAN总线通信原理与诊断: 理解CAN总线在现代汽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诊断CAN总线通信故障。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物理原理、工作模式以及常见的故障表现,例如霍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    执行器的类型与控制方式: 了解喷油器、点火线圈、节气门电机、EGR阀等执行器的控制原理。    车载网络系统(LIN、FlexRay等): 简要介绍其他车载通信总线,以及它们在特定应用中的作用。    故障诊断仪的深度应用: 掌握高级诊断仪器的功能,如编程、匹配、激活测试等。  第五部分:新能源汽车诊断与维修入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掌握其诊断与维修技术也日益重要。本部分将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和基本诊断方法进行初步介绍。     高压系统的安全防护: 强调高压系统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基本原理: 了解BMS的功能,以及如何解读其数据。    电动驱动系统(电机、逆变器)的常见故障: 介绍电动驱动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    混合动力系统(HEV)与纯电动系统(BEV)的差异: 简要分析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特点。  本书力求内容全面、案例翔实、图文并茂,旨在成为汽车维修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各种汽车故障,提升专业技能,并最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