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魯迅傳(精裝)

民族魂:魯迅傳(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漱渝 著
圖書標籤:
  • 魯迅
  • 傳記
  • 文學
  • 曆史
  • 人物傳記
  • 文化
  • 精裝
  • 中國現代文學
  • 思想傢
  • 民族精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方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17410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463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迄今為止,我撰寫、選編和參與編注的圖書大約有110餘種。如果有人問我:“在這些齣版物當中,有沒有你特彆偏愛或看重的呢?”迴答是:“有!”讓我舉齣十種,其中就有這本《民族魂》;隻讓我列舉五種,也會有這本《民族魂》。(陳漱渝)
  魯迅研究專傢陳漱渝特彆看重的著作
  娓娓道來中可見激情,激情飛揚中充滿洞見
  經得住時間篩選,禁得起讀者檢驗
  理解魯迅,從《民族魂:魯迅傳》開始

內容簡介

  《民族魂:魯迅傳》是魯迅傳記中的經典之作,在時間和讀者的雙重檢驗下經久不衰。作者不孤立地看待魯迅其人其事,而是從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身邊的親友入手認識魯迅,力求做到全麵;不誇張、不神化魯迅其人其事,將其作為一個普通人去觀照,力求做到真實;不盲從現有的關於魯迅的評論,也不輕易下任何判語,對有爭議之處不偏袒、不妄議,力求做到客觀。本書從多角度、多層麵再現魯迅的經曆、生活、思想、作品,值得關注魯迅、研究魯迅的人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陳漱渝,生於1941年,資深魯迅研究專傢,原魯迅博物館副館長,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著有《魯迅傳》《一個都不寬恕》《本色魯迅》等,參與編輯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工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有較大影響的學者。

目錄

1 代序:忘不瞭的人是你
3 第一章 獸乳養大的英雄
7 第二章 “從來如此,便對麼?”
12 第三章 “戎馬書生”
16 第四章 浮槎東渡
21 第五章 “新生”運動
33 第六章 “木瓜之役”
38 第七章 迎接光復
44 第八章 教育部供職
50 第九章 為前驅者呐喊
55 第十章 阿Q誕生
61 第十一章 東有啓明,西有長庚
70 第十二章 長安行
85 第十五章 嚮“金錢世界”挑戰
89 第十六章 彌天大夜戰旗紅
94 第十七章 如此香港
98 第十八章 “我可以愛!”
102 第十九章 景雲深處是吾傢
108 第二十章 妻子?秘書?學生
114 第二十一章 從兩人世界到三口之傢
124 第二十二章 竊天火的人
128 第二十三章 海外知音
132 第二十四章 盟主和他的戰友
137 第二十五章 “所嚮披靡,令人神旺”
144 第二十六章 一場特殊的戰鬥
148 第二十七章 戰鬥的“北平五講”
154 第二十八章 “又為斯民哭健兒”
160 第二十九章 寫於深夜裏
166 第三十章 奴隸之愛
172 第三十一章 共産黨人的諍友
177 第三十二章 比黃金更貴重的心靈
181 第三十三章 壯烈的衝刺
186 第三十四章 偉大的民眾祭
191 附錄 魯迅先生年譜
203 再版跋語

精彩書摘

  第一章獸乳養大的英雄
  稽山韆岩競秀,鑒湖明澈如鏡。我們祖國的如畫江山,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世世代代哺育瞭多少仁人誌士!
  但是,中華民族的近代是一個濛塵的時代。一八四。年,帝國主義列強用炮艦敲開瞭古老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從此,我們這個西方冒險傢眼中的“東方黃金世界”,便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神州大地,風雨如磐;鏡水稽山,黯然失色。就是在這樣一個國運艱難、危機四伏的年代,魯迅在被稱為“報仇雪恥之國,曆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山青水秀之鄉”的浙江紹興呱呱墜地瞭。他誕生在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這時,距鴉片戰爭爆發有四十一年,距太平天國失敗有十七年。魯迅齣世之後,按照紹興的習俗,傢人依次給他嘗瞭五種東西:醋、鹽、黃連、鈎藤、糖,象徵他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先要備嘗酸辛,經曆磨難,最後纔能品味到人生的甘甜。事實也恰恰如此,這個被人愛稱為“鬍羊尾巴”的聰慧靈巧的孩子,自從來到人間,就跟我們的國傢、民族一起,過早地承擔著時代的憂患。
  魯迅的童年是在一個敗落的封建傢庭中度過的。他原名周樟壽,後改字豫纔,改名樹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滿瞭坎坷。父親周伯宜,長年臥病在傢。母親魯瑞是鄉下人,思想比較開通。繼祖母蔣氏是一個幽默詼諧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樹下,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給躺在小闆桌上納涼的長孫講述美妙動聽的民間故事,這使魯迅從小就領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樸的保姆長媽媽,替魯迅買到瞭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這是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然而,驟然而來的風雨打破瞭這個小康之傢短暫的安寜。十三歲那年,魯迅的傢庭遭遇到一場很大的變故:他的祖父因科場賄賂案被捕,在杭州府獄被關押瞭整整七年。每年鞦後,官府都趁機勒索。魯迅傢中僅有的四五十畝水田賣完瞭,以緻不得不靠典當度日。病情加劇的父親又為庸醫所誤,終於在三十六歲那年去世。
  在傢庭敗落的過程中,少年魯迅看透瞭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僞與墮落,對於封建科舉製度的吃人罪惡有瞭切身的感受。這種環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對熟識的紳士階級産生瞭極度的憎惡;與此同時,他又得到瞭更多深入農村接觸農民的機會。混進“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氣,成為魯迅後來的迴憶中最美好的部分。這段難以忘懷的農村生活,不僅使魯迅養成瞭農民化的生活習慣。比如愛吃農傢的炒飯,愛聽深夜的犬吠;更為重要的,是使他開始跟勞苦大眾建立瞭緊密的精神聯係。這對他形成“下等人”勝於“上等人”的觀點,以及日後創作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都産生瞭極其明顯的影響。
  魯迅外婆傢在紹興水鄉,因此魯迅童年時代能跟母親來到農村,同農民的孩子一起放牛釣蝦,搖船摘豆。最為迷人的,是在朦朧的月色中,乘著大白魚似的航船,嗅著豆麥水草的清香,到仙山樓閣般的寶殿去觀賞社戲……這一切,都激起瞭魯迅美好情感的浪花,增強瞭他對勞苦大眾和祖國山河的熱愛。然而,IEt中國的農村並不像田園詩人描寫的那樣無憂無慮。自從祖父入獄以後,魯迅有較長一段時間在鄉下避難,對農村有瞭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瞭解。在跟泥土一樣渾厚、淳樸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瞭從稱他為“乞食者”的親戚本傢那裏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溫暖。而勞苦大眾“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瞭他改革進取的強烈願望。在魯迅的少年時代,紹興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地主租船到,心頭彆彆跳,虛田要實收,像在油裏熬……”還有這樣一首漁歌:“一日七百,一日八百,兩日勿落(指兩天不下江捕魚),餓得發白……”在曹娥江邊的鎮塘殿,魯迅曾目睹鹽工們在炎夏酷暑中一把乾柴一把火地熬鹽,褐色的脊梁彎成瞭弓形。在野獸齣沒的富盛山區,魯迅又耳聞瞭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個管墳的勞動婦女,整日辛勞,無暇照管自己的孩子。一天,孩子在門前剝豆,被野狼叼走瞭,臉上、胸部的肉和腸子都被吃得精光。“城裏來的小倌人”啊,你麵對這些血淚斑斑的生活圖景想到瞭什麼?你可曾想到瞭兒時的好友章運水?此刻,那位英武矯健的少年正在杜浦村的沙地上成人般地從事著繁重的勞動,終日不停的海風刀子似的颳在他紫色的圓臉上。你可曾想起瞭土榖祠裏的阿桂?此刻,他正赤著膊替人舂米,而財主的大竹杠頃刻間就會劈嚮他的腦門……就這樣,少年魯迅逐漸看清瞭這樣一個鐵鑄般的事實:勞苦大眾並不像古書和師傅所說的那樣,過的是花鳥一般的安樂生活。他們正在死亡綫上掙紮,連陽光和空氣都不能夠跟上等人平等地享用。
  ……
書籍簡介:盛世文脈: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綱 (一)時代洪流中的精神圖景 《盛世文脈: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綱》是一部宏大敘事與微觀剖析相結閤的著作,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自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百餘年間,中國思想界的風雲變幻與核心議題。本書不以單純的政治史或社會史為經緯,而是聚焦於“人如何思考”以及“思想如何塑造國傢命運”這一根本命題,展現一個古老文明在麵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知識精英群體所經曆的痛苦掙紮、激烈辯論與最終抉擇的心路曆程。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六個主要篇章,力求勾勒齣一條清晰的思想演進脈絡:從傳統儒傢思想的自我批判與維新變法的艱難開端,到西方思潮大規模湧入後的“救亡圖存”焦慮;從對科學、民主、人權的無休止追問,到馬剋思主義的最終確立與改造中國社會的實踐。 (二)第一捲:舊夢的崩塌與西風的呼嘯(晚清 1840-1905) 本捲聚焦於鴉片戰爭後的第一個思想斷層期。我們首先審視的是傳統士大夫階層麵對堅船利炮時的震撼與反思。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崇洋媚外”與“固步自封”的二元對立。書中細緻分析瞭以林則徐、曾國藩為代錶的“中體西用”派的內在邏輯,他們如何在維護儒傢倫理核心的前提下,試圖嫁接西方的器物技術。這種保守的理性,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下顯得尤為脆弱。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洋務運動背後的思想動力——“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實踐睏境。我們轉嚮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思潮。梁啓超作為那個時代最富激情的思想傳播者,他如何將孟德斯鳩、盧梭的理論,通過報刊雜誌這一新興媒介,轉化為喚醒民眾的“新學”?本書特彆關注瞭維新派內部關於“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早期爭論,這些爭論的火花,預示著未來革命的底色。 (三)第二捲:新學的興起與革命的序麯(清末民初 1905-1916) 辛亥革命的爆發,不僅僅是政治結構的更迭,更是對傳統思想體係的徹底顛覆。本捲重點剖析瞭清末民初知識界在“反帝反封建”旗幟下,對舊倫理道德的猛烈批判。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登場:我們詳細考察瞭民主與科學作為啓濛核心口號的傳播過程。知識分子如何將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與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混搭,用以論證“國民性改造”的迫切性?這裏不僅有白話文運動的語言革命,更有對傳統“傢國一體”觀念的疏離與對個體價值的初步探索。本書批判性地梳理瞭早期共和派(如孫中山)的思想資源,如何從西方三民主義中提煉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建國藍圖,及其在實踐中遭遇的權力碎片化挑戰。 (四)第三捲:軍閥混戰下的文化轉嚮(民國初期 1916-1924) 軍閥混戰的政治黑暗,促使知識分子從對製度的迷信轉嚮對文化和國民精神的深層挖掘。本捲是全書探討“人”的問題的聚焦地。 新文化運動的爆發與激化:本書將“新文化運動”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鬥爭背景中考察。陳獨秀、鬍適、錢玄同等人的論戰,不再僅僅是“打倒孔傢店”,而是關於“如何定義中國人”的深刻哲學辯論。鬍適的“實驗主義”主張,是對僵化教條的溫和反抗;而以周氏兄弟為代錶的“激進派”,則看到瞭溫和改良的局限性,開始醞釀更徹底的社會變革。這一時期,西方思潮的“選擇性吸收”現象尤為突齣,不同的思想傢根據自身對中國積弊的判斷,篩選齣不同的“解藥”。 (五)第四捲:救亡與信仰的抉擇(二十年代中後期與三十年代 1925-1937) 大革命的失敗,標誌著對資産階級民主道路的幻滅,促使一代知識人轉嚮更具徹底性和階級性的理論體係。本捲是全書論述的重中之重,探討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知識界的“本土化”過程。 理論的陣地戰:書中描繪瞭早期共産主義理論研究小組的建立,以及早期馬剋思主義者如何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與中國的農民問題相結閤。我們分析瞭“對立麵的統一”如何在學術爭鳴中成為理解社會矛盾的核心工具。 文學與思想的閤流:這一時期,思想的傳播深度和廣度空前增加,不再局限於精英沙龍。從左翼文學運動的興起,到現實主義文學對社會底層的描摹,思想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結構。本書細緻區分瞭不同流派對“無産階級”和“人民”定義的差異,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張力。 (六)第五捲:全麵抗戰中的思想統一與分裂(1937-1945) 麵對日本全麵侵略,思想界的核心主題轉嚮“如何打贏這場戰爭”。本書探究瞭在民族存亡的壓力下,不同政治光譜的知識分子如何實現“第二次閤作”。 延安的“新民主主義”思想體係的構建:延安成為一個特殊的思想實驗室。本捲重點分析瞭知識分子在艱苦環境中的自我重塑。他們如何學習和運用“實踐理性”來指導抗戰?“整風運動”在思想史上的意義何在?我們探討瞭新民主主義理論如何整閤瞭中國曆史經驗和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戰後建國奠定瞭思想基礎。 淪陷區的知識人睏境: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在淪陷區堅守民族氣節的知識群體,他們如何在日據下的文化沙漠中,維持學術研究和批判精神,展現瞭知識分子的另一重道德擔當。 (七)第六捲:理想的實踐與新中國的奠基(解放戰爭與建國初期 1945-1953) 內戰的結束,帶來瞭思想領域的重大轉摺。新政權的建立,意味著一種統一的、官方的主導意識形態的形成。 “思想改造”的啓動:本書客觀審視瞭新中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復雜性。它既是對舊時代知識分子進行“脫胎換骨”的社會工程,也是對國傢建設人纔的重新定位。我們分析瞭知識分子如何從對“西方模式”的反復藉鑒轉嚮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索,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遺産的最終清算與繼承。 結語:未竟的探索 《盛世文脈》最終落腳於1950年代初,中國思想界形成瞭一個相對穩定的框架,但其內部的動態平衡與未來的挑戰,已然埋下伏筆。全書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近現代思想圖譜,讓讀者理解,我們今日之思想睏境與文化自信,無不源自於百年前那場關於“中國嚮何處去”的偉大而痛苦的集體追問。本書的價值,在於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地宣揚某一種“勝利”的思潮。它是一份獻給所有關心民族精神深度與未來走嚮的讀者的厚重答捲。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民族魂:魯迅傳(精裝)》後,我首先被它紮實的文獻基礎和嚴謹的敘述風格所吸引。在我看來,一本傳記的生命力在於其真實性和客觀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基於大量的原始資料,如魯迅先生的手稿、書信、日記,以及當時的報刊文獻,來構建他的生平,避免過多的主觀臆斷和情感色彩。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魯迅先生一生中與許多重要人物有過交往,也參與瞭一些復雜的社會運動,這些都充滿瞭爭議和解讀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事件的多麵性,以及魯迅先生在其中的立場和考量,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同時,我也關心書中對魯迅先生文學創作的解讀。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早已成為經典,但每一代讀者對他的理解可能都會有所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作品背後的深意,以及它們與魯迅先生的時代、他個人的生活,是如何息息相關的。

評分

我對《民族魂:魯迅傳(精裝)》的期待,更多的是在於它能否帶我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孕育、發展並最終形成影響深遠的。僅僅羅列他的作品和事件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要解釋“為什麼”。為什麼他會對舊文化、舊思想進行如此激烈的批判?他批判的根源在哪裏?他的希望又寄托在何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深入的解讀,分析他所處的社會背景、他接觸的思想流派,以及他個人的人生體驗,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塑造瞭他獨特的思想體係。特彆想看到的是,書中是否能就魯迅先生思想中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部分,進行更為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而不是簡單地迴避或定論。例如,他晚年的一些思想轉變,或者他對某些社會現象的看法,如果能有詳實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的論證,那將非常有啓發性。我傾嚮於認為,一部偉大的傳記,應該能夠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魯迅思想更深層次的探索,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他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評分

翻開這本書,立刻被它的紙張質感和印刷細節所打動。我一直認為,一本有分量的傳記,其外在的呈現方式也應該是與其內容相匹配的,而《民族魂:魯迅傳(精裝)》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書中的排版清晰,字體適中,讀起來非常舒適。我特彆關注的是,傳記是否能將魯迅先生的個人生活與他的社會貢獻、思想演變有機地結閤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隻知道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但對於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掙紮、喜怒哀樂,以及他在麵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思考,瞭解得並不深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翔實的史料,展現齣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魯迅。比如,他在傢庭關係中的角色,他在與友人交往中的言行,甚至是他個人的情感經曆,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往往能摺射齣一個人深層的思想和品格。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這些內容娓娓道來,讓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同樣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痛苦,有堅持。這種“人”的維度,對於理解“民族魂”的真正含義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精裝版設計得非常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我一直對魯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很感興趣,但市麵上的一些傳記往往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片段化,很難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精神圖譜。所以當我看到《民族魂:魯迅傳(精裝)》這個書名時,就覺得它可能能填補我的這一需求。我尤其期待的是,它能在文字之外,通過精美的插圖、文獻資料的復刻,將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氣息,他所經曆的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以及他身邊那些重要的人物,都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一本好的傳記,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夠帶領讀者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物是如何被時代塑造,又是如何塑造時代的。《民族魂》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宏大的敘事,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挖掘魯迅先生身上那種不屈不撓、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精神內核,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他的文學創作或者社會活動層麵。我猜測,在精裝本的篇幅裏,作者一定能夠詳細描繪齣魯迅先生不同人生階段的心路曆程,他如何從一個醫學青年轉嚮文學救國,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單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這部作品的厚度和溫度。

評分

《民族魂:魯迅傳(精裝)》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都相當可觀。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像魯迅這樣復雜的思想傢,需要從多個維度去審視。這本書的書名“民族魂”就預示著它將不僅僅是講述一個作傢的生平,更是要探討他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魯迅先生的思想演變軌跡,從他早期的救亡圖存的探索,到他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反思,再到他後期對革命道路的堅定信念。這其中必然經曆瞭許多思考、掙紮和轉變,而我最想瞭解的,正是這些內心世界的刻畫。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充分展現魯迅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從一個沉默的旁觀者,變成一個犀利的批判者,再到一個引領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究竟是如何影響並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中國,以及他所倡導的那些精神,在當下依然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