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z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这部《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王充的文字功底,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逻辑。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依傍权威,敢于直面质疑的精神。书中对许多当时流行的谶纬之说,迷信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辩驳,那份孤勇和智慧,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特别是关于“天人感应”的论述,王充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出发,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其中的谬误,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即便是现代人读来也觉得酣畅淋漓。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每一个读者,独立思考永远是通往真理的唯一路径。白文本的处理方式也十分贴心,去除了繁复的注释和晦涩的文言障碍,让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我经常在深夜里,泡上一杯清茶,沉浸在王充的思辨世界中,那种与古人神交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拓宽。这本书,值得每一个热爱思考、追求真知的人珍藏。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时,我还有些担心,毕竟“论衡”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肃劲儿,生怕自己无法消化。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极其清晰的思路,与你探讨人生的种种困惑。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于“运气”和“命运”的看法。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在谈论天命,但王充却坚信“人力胜天命”,他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论证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他用生活中的琐碎例子,来佐证他宏大的哲学观点,使得那些深奥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他对“卜筮”的剖析,细致入微地指出了其中包含的心理暗示和概率误区。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挫折和成功——它们往往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努力。这种积极入世、强调实践的观点,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提供了一种坚实可靠的精神支柱。这本书的“白文本”处理,也让阅读过程十分流畅,几乎没有卡壳的地方,让人可以一气呵成地领略王充的才华。
评分这套“白文本”的排版和装帧,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书本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阅读这类需要高度集中的古典文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内容上,《论衡》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葩,它不属于儒家,不属于道家,它自成一派,充满了坚实的唯物主义色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比如他对日食月食的科学归因,在那个缺乏现代观测工具的年代,能得出如此接近真相的结论,真是令人叹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哲学思辨,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科学精神的萌芽。它强调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前人的定论。这使得《论衡》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成为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倡导理性精神的经典。每当我感到思想被僵化的教条束缚时,翻开这本书,王充那股“不破不立”的劲头,总能重新点燃我内心的探究之火。
评分阅读《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彻底“解构”。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套系统的“辟谣指南”。很多读者可能以为古代典籍都是歌颂传统、维护秩序的,但王充完全是个“叛逆者”。他敢于挑战孔孟之道中一些他认为不合逻辑、脱离实际的部分,这一点是极其难得的。比如他讨论到“贵贱”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生而知之”的宿命论,而是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无疑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观点。白文本的优点在于,它将原文精炼并翻译得十分口语化,使得原本需要深厚古文功底才能理解的思想,现在只要具备基本的现代汉语阅读能力就能轻松掌握。这极大地降低了门槛,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领略到这位“汉代苏格拉底”的风采。这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一种怀疑和审视的习惯,任何结论,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都值得我们用理性的尺子去量一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于其他先秦两汉的经典,显得尤为独特和接地气。它没有《道德经》的玄妙,也没有《史记》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辩论的火药味和生活的气息。王充似乎总是在跟一个虚拟的对手进行激烈的交锋,他的语气时而犀利,时而幽默,将复杂的哲学问题转化为一场场生动的“法庭辩论”。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鬼神有无”的论述。他没有一味地否认,而是系统地分析了人们产生鬼神观念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基于他对自然运行规律的观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对他的其他论断也充满了信任感。白文本的翻译者把握得非常好,既保留了原文的辩驳力度,又避免了翻译腔的生硬,读起来如同在听一场高水平的脱口秀,既长了见识,又获得了极大的阅读乐趣。这本书,是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一个绝佳样本,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一部实实在在的著作,自揭其丑,务实典范
评分质量不错,印刷字迹清晰。发货快。
评分那行管是那个时代一个,论证,评判的一个准则。
评分好看,一直想买,版本很好,是正版。
评分经典经典,一定要读,一定要读。
评分《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古典名著白文本:国语》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记录了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证记言。《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时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齐桓公的论证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时间。《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评分书不错,我文言底子好,没有白话文也行。不过没有塑料包装
评分33344444433343333333333333344444444433333333333333334444
评分经典作品,屯起来以后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