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编著者D.Q.麦克伦。 《简单的逻辑学》作为*畅销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还曾位列台湾诚品网络书店英文畅销书榜**名,同时,还是国内*畅销、读者热评近2万条的五星好书,本书再经湛庐文化策划出品,重磅回归。 这是一本足以彻底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正如**行为学家孙路弘所说:缺乏逻辑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病症:逻辑紊乱症候群。而《简单的逻辑学》就如一场及时雨,一本治愈社会疾病的宝典,的确是应该人手一册。 作者D.Q.麦克伦尼在书中提出了28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抛却了逻辑学一贯的刻板理论,转而以轻松的笔触带领我们畅游这个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让你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简单的逻辑学》编著者D.Q.麦克伦。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足以彻底改变你思维世 界的小书。美国**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 伦尼,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 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 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多 得的现实指南。正如**行为学家孙路弘所说:《简 单的逻辑学》就如一场及时雨,一本治愈社会疾病的 宝典,的确是应该人手一册。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
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 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 有很清楚的概念。作者以其简练而又充满趣味的笔触 ,将逻辑学活化为一种艺术,从它的基本原理,到论 证,到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再到28种就发生在你身边 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精彩无比的逻 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跨过无处不在的 逻辑陷阱,让你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美)D.Q. 麦克伦尼,美国**逻辑学家、哲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他说,如果读者因为这本小书而对逻辑学有*多了解,我将非常欣慰,尤其是书中提出的28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是体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逻辑陷阱: n 稻草人谬误 n 对人不对事 n 滥用专家意见 n 以出身论英雄 n 以笑饰非 n 以泪掩过 ……
推荐序 学点逻辑
孙路弘 **行为学家、系列畅销书《用脑拿订单》作者
前言
**章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全神贯注
2.确认事实
3.观念与其对象
4.留意观念的本源
5.观念联系事实
6.将观念付诸语言
7.有效沟通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9.避免闪避式语言
10.真相
第2章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2.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3.万物终有其根源
4.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5.区分原因
6.定义术语
7.直言命题
8.普遍命题
第3章 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1.建立一个论证
2.从全称到特称
3.从特称到全称
4.断言
5.否定命题
6.比较
7.比较和论证
8.正确论证
9.条件论证
10.三段论
11.前提的真实性
12.前提的相关性
13.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14.论证结构
15.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16.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17.归纳论证
18.评定论证
19.构造一个论证
第4章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1.怀疑论
2.逃避性不可知论
3.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4.眼界狭窄
5.情感和论证
6.推理的原因
7.论证不是争吵
8.真诚的局限性
9.常识
第5章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1.否定前件
2.肯定后件
3.中项不周延
4.偷换概念
5.窃取论题
6.虚假假设
7.稻草人谬误
8.误用传统
9.以暴易暴
10.民主谬误
11.对人不对事
12.压制理性
13.滥用专家意见
14.质的量化
15.以出身论英雄
16.止于分析
17.简化主义
18.分类错误
19.混淆视听
20.以笑饰非
21.以泪掩过
22.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23.两难陷阱
24.以先后论因果
25.情感误导
26.功利误导
27.避免结论
28.简化推理
译者后记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逻辑思维薄弱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思考过程总是在迷雾中打转,遇到复杂问题就容易陷入混乱,抓不住重点。市面上那些号称能提高逻辑能力的工具书,要么是术语堆砌,要么就是高深的哲学思辨,看得我云里雾里,根本无法落地实践。然而,这本小册子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去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有多么精妙,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的例子,将那些晦涩的逻辑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它讲到“预设”这个概念时,不是直接抛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一个日常对话场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平时说话做事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默认了多少前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戴上了一副能看穿事物本质的“眼镜”。以前那些纠结不休的争论,现在我能迅速定位到双方逻辑链条的薄弱环节,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坚实的论证结构。这种思维上的蜕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让我处理工作中的决策和人际关系时,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这小书的价值,远超其篇幅所能体现的厚度。
评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克服“确认偏误”有着奇效。我们人都有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的本能,这常常导致我们固步自封,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这本书虽然是讲逻辑的,但它间接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自我校正机制。它教导我们,一个强大的论点,必须能经受住最严苛的质疑,尤其是来自对立方观点的拷问。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扮演“魔鬼代言人”,主动去构建反驳我的观点的论据,看看我的初始判断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主动的、建设性的自我批判,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过去,我可能因为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拒绝承认自己错了,但现在,逻辑的严谨性成为了我追求的最高目标,面子反倒变得次要了。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变得更加开放,也更能从不同角度欣赏问题的复杂性。它教我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思维堡垒,这个堡垒的基础,就是对自身逻辑漏洞的诚实面对和积极修补。
评分对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我发现这本书对于理解历史文献的可靠性有着惊人的帮助。过去,我阅读历史著作时,常常会陷入对某位史学家叙事风格的迷恋,或者仅仅因为某些事件描述得绘声绘色就被其说服。但自从接触了这本书中关于论据强度和证据链构建的讲解后,我的阅读习惯彻底改变了。我开始关注作者引用了哪些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印证,以及作者在进行因果推断时是否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我们如何解读古代文献,但它提供的逻辑框架,让我有了一套科学的批判性工具。比如,书中关于“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讨论,让我立刻意识到了许多历史叙事中常见的误区——将时间上的先后发生简单粗暴地归结为相互影响。这本小书就像一个隐形的导师,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的信息甄别能力,让我在面对海量信息洪流时,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是能深入探究其逻辑基石是否牢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反常识”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既有的思维定势框住了,总觉得逻辑就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要求我们必须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可这本书却巧妙地展示了逻辑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耳边低语着那些只有过来人才知道的“套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谬误识别时所采用的幽默笔法,那些经典的“稻草人论证”和“滑坡谬误”,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甚至带着一丝讽刺的意味。每次我读到那些荒谬的逻辑陷阱时,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笑声过后,那种清晰的洞察力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脑海里。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特定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过滤器”。现在,当我看到那些网络上的激烈辩论或者铺天盖地的宣传口号时,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情绪化地站队,而是本能地去拆解其背后的支撑结构。这种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的能力,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馈赠。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下这本“小书”的,毕竟市面上太多关于“成功学”和“快速致富”的读物,往往是言过其实。但我完全没想到,一本薄薄的书,能在我的认知结构中引发如此剧烈的震动。它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个段落都在为构建一个更清晰的思维体系添砖加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清晰性”的执着追求。作者反复强调,一个模糊的定义是所有逻辑混乱的源头。我开始强迫自己在开口说话前,先在脑海中对核心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这不仅仅是关于辩论技巧,更是关于自我表达的精确度。我发现,当我能用最简洁、最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来描述我的想法时,周围的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度也大大提高了。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内在的、根本性的,它重塑了我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不再是感性的碎片化表达,而是结构化的、有力的思想传递。这绝非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纸质画面不错,是好书
评分不错,就是没给发票,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也是替朋友买的,不过我个人也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还没有看完,不过应该还可以吧
评分还没有看完,不过应该还可以吧
评分给力
评分有空了就读
评分最期待的 可是物流相当不给力………派件派了三天
评分户乐意为你传播内容,用户愿意为你扩散口碑,微信公众号才会有起色。精通内容策划的判断标准是有一定的内容总结能力,能简明扼要归纳所读内容的大致意思,善于从大段的文字内容里找出核心亮点,擅长为一篇不太起眼客服部门的支持,微信上的微信专款特卖产品离不开与市场渠道部门的配合,微信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