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乔布斯心灵的禅学经典;
◎禅文化的普及读物,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告诉人们禅是什么;
◎铃木大拙禅学经典之作,简单、直接、实用;
◎作者铃木大拙,不仅是日本当代禅学大师,更是世界禅者,他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本书是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系列的入门读物,也是大众了解禅学的基础之书。铃木大拙以其对东西方哲学的修养为背景,将禅学融合于西方哲学领域,从禅的内部来解说禅,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学观点对禅进行臆测,同时又与旧禅师所运用的个体直觉方式不同,吸收了现代的思想方法,使禅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也为人们提升精神品质开启了一扇窗户。
铃木大拙(1870~1966), 日本当代禅学大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学习院教授、大谷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禅者的思索》等数十部禅学著作。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文化巨匠 胡适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钱穆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美国禅宗研究者 理查德·贝克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学者 玉城康四郎
自序 禅学的入门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禅是什么
第三章 禅是虚无主义吗
第四章 不合逻辑的禅
第五章 禅是更高的肯定
第六章 平凡的禅
第七章 开悟或得到新的观点
第八章 公案
第九章 禅堂和僧侣的生活
后记 开启西方心灵的禅学
附录一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年表
附录二 铃木大拙主要著作一览表
禅是什么
我曾说我们在禅里头看到所有东方哲学的具体化,然而那并不意味着禅是一般意义下的哲学。禅绝对不是一个以逻辑和分析为基础的体系。它甚至是逻辑的对立面,我所谓的逻辑是指二元论的思考模式。禅里头或许有个知性元素,因为禅是整体的心灵,在里头可以看到森罗万象。但是心灵并不是一个可以分割为许多机能而解剖以后一无所剩的组合物。禅并不以知性分析对我们开示任何东西,它也没有任何规定弟子们要接受的教义。就此而论,你也可以说禅并无定法。习禅者或许有些禅法,但那是基于自身的考虑,为了他们自己的方便。他们不认为那是因为禅的缘故。因此,在禅里头并没有什么圣典或经教,也没有任何可以直指禅的根本意义的咒语。
如果有人问我说禅有什么教法,我会说禅并无任何教法。即使禅有什么教法,也是出自自家心里。我们以自己为师,禅只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则禅并不刻意规定什么东西作为其教旨或基本哲学。
禅宣称是佛教,但是经论里提出的一切教法都被禅视为只是浪费纸张,其作用也只在于拂去知识的尘埃,如此而已。但是我们不应就此以为禅是虚无主义。所有虚无主义都是自我破坏的,不知乡关何处。否定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并无不妥,但是最高的真理是一种肯定。当我们说禅没有哲学,说它呵佛骂祖,否认所有教法权威,将一切经论弃若敝屣,我们不要忘记,禅就在否定的同时举示了某种相当正面且永恒肯定的东西。我们在后面会阐明这点。
禅是一种宗教吗?它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宗教。因为禅并不敬拜神,也没有什么仪轨,亡者也没有什么归宿。更重要的是,禅不需要他者去照顾灵魂的幸福,也不很在乎灵魂不灭的问题。禅没有任何信理或“宗教”的累赘。当我说禅里头没有神,虔信的读者或许会很吃惊,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否定神的存在。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禅所关心的。
当一个东西被否定时,否定本身就蕴含着某个没有被否定的东西。肯定亦复如是。这在逻辑里是难免的事。禅想要超越逻辑,禅想要寻求一个没有反命题的更高的肯定。因此在禅
里头既不否认也不坚持神的存在;只是在禅里面没有犹太教或基督宗教所理解的那种神。禅既不是一种哲学,同理,禅也不是一种宗教。
禅不能和“新思想运动”、基督教科学会、印度的遁世者或某些佛教徒的默观形式混为一谈。禅认为“禅那”并不等于禅修。一个人或许会在禅的训练里沉思一个哲学或宗教的主题,但那只是附带的事。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直指自心或即灵魂的实相,是禅宗的基本目标。因此,禅不只是一般所谓的默观或禅那。禅的训练在于开启心眼,以澈照存在的理由。
在默观时,必须系念一处,例如神的统一性,或是其无限的爱,或是诸行无常。然而那却正是禅亟欲摆脱的。如果禅有强调什么东西的话,那会是得到自由,亦即抛去一切不自然的葛藤。默观是施设造作的东西,它并不是自心的本有活动。空中鸟默观什么?水中鱼默观什么?它们只是飞翔,只是优游。这还不够吗?谁要执念于神与人的统一性,或是此生的虚无?谁要在每天的生活里烦恼那些关于神的善或地狱的无穷烈火的默观?
我们可以说基督宗教是一神论,吠陀宗教是泛神论,但是我们无法以类似的主张去谈论禅。禅既不是一神论也不是泛神论,禅并不适用这些名称。在禅里面并没有什么执持的对象。
禅是虚空中飘荡的云。没有螺丝锁住它,也没有绳索系住它,它任运自在。任何默观都无法将禅系于一处。默观不是禅。无论是泛神论或是一神论,都不是禅所专注的主题。如果禅是一神论,它会要弟子们默观那以遍照世界的圣光泯除一切差别分殊的万物一体性。如果禅是泛神论,它会告诉我们说,即使是田野里最平凡的花朵,也映现着神的荣光。但是禅会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即使是一或全体的概念,也都是绊脚石和葛藤,只会戕害精神本来的自由。
因此,禅不会要我们去沉思狗子是不是神,或者三斤麻有无神性。如果禅这么做,那么它就落入某个哲学体系,也就再也不是禅了。禅只是去感觉火的温暖,冰的冷冽。因为天寒时我们会冷得发抖而就火。正如《浮士德》所说的,“感觉便是一切”。b但是此处所指的“感觉”必须就其最深层且纯粹的形式去理解它。即使只是说“就是这个感觉”,也意味着禅已经不在了。禅是无法概念化的。此即为什么禅难以捉摸。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巧妙地将铃木大拙的学术贡献与他个人的精神气质熔为一炉。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铃木对“坐禅”的理解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那种“当下即是一切”的瞬间体验。这部分内容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在壁炉旁,用他那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语调,娓娓道来他早年在镰仓生活时的点滴感悟。书中收录的一些铃木早期的英文讲稿片段,展现了他语言的张力——那种既能精准对译复杂的梵文概念,又能用最简洁的英语传达禅意的能力,令人叹服。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铃木形象:一个跨越文化鸿沟的使者,一个既扎根于古老传统,又面向现代困境的思考者。尤其是对铃木如何应对西方世界对其禅学“神秘主义”标签的误解那一章节的分析,极其精妙,它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播中的挣扎与坚持。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禅学,更是与铃木大拙本人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对话。
评分这部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似乎继承了铃木大拙作品中那种疏离而又亲近的独特文风。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句子本身就充满了美学上的张力,值得反复咀嚼。作者在处理铃木对“当下”的强调时,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对仗的句式,使得那种“不留痕迹”的瞬间性被极大地凸显出来。例如,描述“觉醒”状态的一段文字,连续使用了十余个动词短语来描绘心念的流转与定止,那种文字上的动感和禅宗的静谧感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和翻译铃木原著中的诗歌或短语时,保持了极高的忠诚度,但又巧妙地在注释中补充了必要的文化背景,使得即便不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读者,也能领略到那些禅宗话语的韵味。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情感投入度极高,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铃木思想的忠实信徒,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将这段思想史向我们展示。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心灵漫步”,而非枯燥的知识灌输。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场景化的描述来承载复杂的哲学概念。在介绍铃木对“非二元对立”的阐释时,书中描绘了一幅非常细致的画面:一个僧人在暴雨中行走,他既不是在“抗拒”雨水,也不是在“享受”雨水,而是单纯地“成为”行走于雨中的那个人。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削弱了哲学术语的距离感,让“空”和“有”不再是抽象的对立面,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书中对铃木后期对佛教与科学融合的探索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表明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并没有将铃木仅仅视为一个“传统”的守护者,而是一位积极参与现代对话的思想家。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框架,去理解铃木大拙这位伟大的桥梁人物。它不仅仅是关于他的理论,更是关于他如何“活出”了那些理论。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去寻找铃木其他著作深入研读的冲动,这无疑是对一本优秀入门读物最高的赞誉。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铃木大拙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作,我立刻被它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禅宗公案,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茶道师,耐心细致地引导读者进入铃木先生那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开篇对于“禅”这一概念的界定,就摆脱了许多传统论著的窠臼,它没有沉湎于宗教历史的冗长追溯,而是聚焦于禅宗如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而存在。书中对铃木大拙如何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智慧的历程,描绘得尤为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无我”与“空性”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那些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比如清晨的露珠、转瞬即逝的念头,一下子就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这种深入浅出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禅宗哲学的读者,也能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舒适感,而不是被术语淹没的焦虑感。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的入口,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更加细腻、更具包容性的观察角度。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哲学入门书通常抱持警惕态度的读者,因为它们往往流于表面或故作高深。然而,这本关于铃木大拙的导读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些陷阱。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铃木大拙思想的“实践性”层面的强调。书中有大量篇幅在探讨禅宗思维如何介入艺术创作、日常决策乃至于人际关系。作者没有将禅学局限在禅房之中,而是把它拉到了红尘俗世的喧嚣里。比如,书中对比了铃木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那批判并非全然否定,而是主张一种更高维度的整合,即“直觉”与“逻辑”的平衡。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示去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势:我们是如何习惯于将事物二元对立起来的?又是如何因为过度依赖线性和因果关系而错失了事物的全貌?书中引用的铃木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观察,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并指出了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方向,那种感觉,是阅读其他流派哲学著作所难以给予的。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good
评分读书使人进步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good
评分铃木大拙的著作,还没看过、好好研究
评分棒棒哒
评分书刚刚看完,很好,再看一遍,加深理解。
评分棒棒哒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