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欢迎加入希腊文学习者的行列!本书的目标也是要帮助你学习阅读并理解通用希腊文。书中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能使你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进步。
通用希腊文形成的重要文献就是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新约》,大家常常把通用希腊文称为新约希腊文。所以,通用希腊语对读者和释经者始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书分为二十六章,各类语法知识点都划分成易掌握的单元,每一则语法都有充分的解释和丰富的例证说明,包括需掌握的核心词汇列表以及根据课文材料而设计的练习题。完成前面十七章的学习之后,你就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从希腊语《圣经》中选出的段落;在全部课程结束的时候,你将可以在不必经常查阅字典的前提下阅读绝大部分的《新约》。
本书对通用希腊文语法和基础词汇的简明解释以及大量的练习将使你对希腊文的语言结构有基本的理解,可以查阅基于希腊文的《圣经》注释和其他作品,在继续学习中不断成长,将为今后语法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实用的”释经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本书适用于个人或小组的学习,作为进修教材或者便利的参考书。在大多数教学环境下,每周一课,可以使用整个学年,同时留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做辅助的测试和复习。
作者简介
大卫?阿兰?布莱克(David Alan Black)是巴塞尔大学的神学博士,曾在德国和以色列深造。目前担任美国北卡州东南浸信会神学院新约研究“欧文教席”(Dr. M. O. Owens Jr. Chair of New Testament Studies)教授,是语言学和新约诠释学持牛耳者。布莱克博士已经出版超过25本著作,包括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and Message , 2003,by Thomas Lea and David Alan Black,Using New Testament Greek in Ministry: A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astors等。
目录
1. 希腊语字母及其读音
2. 希腊语动词系统
3. 现在和将来时态主动语态陈述语气
4. 第二变格类型名词
5. 第一变格类型名词
6. 第一与第二变格类型形容词
7. 过去未完与不定过去时态主动语态陈述语气
8. 常见介词浅析
9. 人称代词
10. 现在完成与过去完成时态主动语态陈述语气
11. 指示代词
12. 现在时态中动和被动语态陈述语气
13. 现在完成时态中动和被动语态,将来时态中动语态陈述语气
14. 过去未完时态中动和被动语态,不定过去时态中动语态,过去完成时态中动和被动语态陈述语气
15. 不定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被动语态陈述语气
16. 陈述语气复习
17. 第三变格类型名词
18. 第一和第三变格类型的形容词、代词和数词
19. 缩略和流音动词
20. 分词(动词性形容词)
21. 不定式(动词性名词)
22. 附加代词
23. 虚拟语气
24. 命令与祈愿语气
25. -μι动词词形变化
26. 希腊语新约的阅读—六方面的应用
附录1: 希腊语重音符号
附录2: 希腊语字母歌
附录3: 练习题答案
附录4: 名词词形变化表
附录5: 格-数后缀
附录6: 人称-数后缀
附录7: 介词总结
附录8: 在重音或者气号上不同的单词
附录9: 精选动词的主干部分
希-汉-英词汇
主题索引
前言/序言
关于此书
通用希腊文对于新约读者和释经者始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使用通用希腊文形成的最重要文献就是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新约圣经,大家常常把通用希腊文成为圣经希腊文。仅英语版的新约希腊文语法书籍就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本,多数为一流学者所著。因此,倘若现存语法没有涵盖希腊文法司空见惯之内容的话,那将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确信,写此书的原因绝非是源于先前著作之不足。然而,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同的材料所做的独立研究,无论程度大小,总能进一步有所提升,这令我心满意足。因而,在出版商友好的约请下写成的本书,其目标是满足在基于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着重于语言学习的当代模式方面,提供最新的资料。简明的解释、基础的词汇以及大量的练习将使学生为后续“实用的”释经课程学习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语言学方面所强调的内容也将为今后语法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之上,本书将会有所裨益!我也希望该课程成为希腊文语言学有用的入门课程,而语言学则为圣经之话语提供独特的新亮光。
本书分为二十六章,大多数按照以下的模式来安排:介绍语法概念和需要学习的各种形式,这些都划分成易掌握的单元;需掌握的核心词汇列表;以及根据课文中所学材料而设计的练习题。本书适用于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或者复习,作为进修课程教材或者便利的参考书。在大多数教学环境下,每周一课,可以使用整个学年,同时留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做辅助的测试和复习。
总的来说,本书的几个特点需要做些解释:
(1)在讲解语法时,不仅仅只是讲述规则,而是尽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本质,尤其在讲解诸如动体的意义和冠词的功能这些基础话题时。
(2)由于很多学生不熟悉语法,尤其对语法术语很陌生,所以在介绍每个话题时都使用汉语的例子,对术语进行简单而基本的解释。
(3)整本书我都尽可能地采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解释问题,并且仅仅使用那些在我看来最适用于初级希腊文教学的语言学概念和术语。
(4)因为学习古希腊文最能启发人的方法是学习希腊文原文的句子,所以课文中选取大量新约圣经经文作为例句,并且,这些例句尽可能地只含有业已介绍过的语法形式。
(5)词形变化表的死记硬背尽可能地控制在最低限度!取而代之的是,教导学生们如何辨认单词中基本的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词形分析进行恰当的阐释。
(6)为了进一步辅助理解,也采用来各类视觉手段,诸如黑体字、下划线、表格和图表。
(7)最后,在介绍希腊文的主要特点和阐述主要原则时,采用了大号字体;而细节采用较小的字体(但并非表示较小字体的内容就是次要的或者可以略过)。
书中所讲述的各种曲折和非曲折变化形式都是初级语法常见的内容。考虑到许多学生未曾接触过动词的曲折变化,因此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介绍希腊文时态。主动语态陈述语气的时态按照如下顺序进行介绍:现在和将来时态(第三章)、过去未完与不定过去时态(第七章)、现在完成和过去完成时态(第十章)。接下来的章节介绍陈述语气中动和被动语态、缩略和流音动词、分词、不定式、虚拟语气、命令与祈愿语气以及-μι动词词形变化。为了便于理解,形式相近的词形变化表尽量放在一起(如现在和将来时态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新出现的形式会按照自然的顺序紧随在相关的内容之后(如缩略和流音动词)。另一方面,在学习了整个主动语态系统之后,才对中动和被动语态加以介绍;这样的一个顺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对新约希腊文中的动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在面临学习曲折变化的挑战之前,有机会熟悉希腊文时态,特别添加第二章,对希腊文动词系统进行初步的概述。并且,作为补充,在第十六章综合而全面地复习陈述语气。
词汇表涵盖了希腊文新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单词,因此强烈建议熟记这些词汇!对同一类型的所有单词加以分门别类,并且为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学生提供了英语的同源和派生词,以便学生更加便捷全面地掌握这些单词。希腊文词根也尽可能地添加到词汇表中,以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将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词根,尤其是针对那些第一学年后打算继续希腊文学习的学生。
课文中的希-汉翻译练习是用来阐明课程中所介绍的、新的语法原则,以及先前所讨论的形式和语法用法。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们将熟练掌握希腊文的用法。书中开始的部分很少直接采用新约原文的例句,当然我也会尽量避免介绍不符合新约习语的内容。然而从第十八章开始,所有的翻译练习均节选自希腊文新约。使用希腊原文有双重目的:帮助学生更多了解新约作者的语言和思想,并且为他们今后在阅读和理解新约原文时能体验到乐趣而做好准备。选取这些经文的首要考虑是:这些材料本身很有趣,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们阐释了形式和句法。
由于本书自始至终的重点是阅读希腊文而非希腊文创作,因此把希腊文重音的探讨安排在附录部分。其他一些内容也予以省略,包括:汉译希练习、数字、诸如将来时态分词和不定式的罕见形式和结构、祈愿语气的大部分内容,以及作为连词使用的μ?。因此,读者在本书中几乎找不到仅仅是“有趣”的话题;所阐述的话题与希腊新约的解释息息相关。故而,无论掌握了什么样的规则,学生能尽快地从语法过渡到解经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快地从语法过渡到解经。本书是新约希腊文研究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第一部:《新约希腊文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调查(贝克出版社)》[LinguisticsforStudentsofNewTestamentGreek:ASurveyofBasicConceptsandApplications(Baker)],其目的是讲解现代语言学与新约释经的关系。第二部:《在事工中使用新约希腊文:学生和牧师实用手册(贝克出版社)》[UsingNewTestamentGreekinMinistry:APracticalGuideforStudentsandPastors(Baker)],其目标是以实用且适用的形式,针对新约释经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概念。本书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本,它以一种简明且全面的风格,讲述新约希腊文的要素。由于本书是希腊文的入门教程,其目的在于熟悉语言,因此,书中没有语言学的详尽讨论。例如在第二十六章中,关于语篇分析的讨论,仅限于语篇的要素,而对这一重要领域的学习仅仅是浅尝辄止。对于这类话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查询后记中所提供的书目。
对于那些帮助我完成这本语法书以及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人,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特别感谢后记中所列书目的作者,我向他们为新约希腊文研究所做的贡献表达深深的敬意!我也特别感激阅读过我的教学大纲式书稿,并且提出批评意见的许多同事和朋友-KarenJobes,JosephModica,RobertSmith,StephenVeteto,JohnLanders,MarkSeifrid,尤其是ChrisChurch,以及我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向比奥拉大学(BiolaUniversity)的EdChilds博士献上特别的感谢,他帮助我改编了附录2中的“希腊文字母歌”。最后,我也衷心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DavidDockery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先前供职于Broadman出版社,现今是位于路易斯维尔的南方浸信会神学院的系主任。
尽管写作此语法书的难度远超过我接受邀请时所预想的,现在,此书终于得以完成,我感谢主给我一个可以扩大希腊文新约读者人数的机会,这也是我一直期望的一件美事。至少,我现在更加领会马卡比二书15:37-38的作者:
α?τ?θιτ?νλ?γονκαταπα?σω.κα?ε?μ?νκαλ??ε?θ?κτω?τ?συντ?ξει,το?τοκα?α?τ???θελον?ε?δ?ε?τελ??κα?μετρ?ω?,το?το?φικτ?ν?νμοι.
“我将如此结束我的著作。如果人们发现它精彩绝伦,这也是我心所求;但若人们发现它肤浅平庸,这也是我能力所限。”
大卫艾伦布莱克(DavidAlanBlack)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名称为《如何阅读通用希腊文》,但以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任何关于该书本身的内容,而是描述一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籍。 --- 《光影迷踪:二十世纪欧洲电影的视觉语言与社会图景》 作者: 阿尔弗雷德·冯·赫尔曼 出版社: 文汇书苑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珍贵剧照 750页 --- 导言:穿透银幕的时代之镜 《光影迷踪》并非仅仅是对二十世纪欧洲电影历史的梳理,它是一场深入的视觉人类学考察,旨在揭示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如何成为理解一个动荡、变革与充满矛盾的欧洲大陆的最佳棱镜。本书的基调是宏大且细致的,它拒绝将电影视为孤立的娱乐产品,而是将其置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阶层结构的剧烈变动以及现代主义哲思的碰撞之中。 本书的视角是高度跨学科的,它融合了电影理论、社会学、美学史以及政治学分析,以期构建一个立体的欧洲电影生态图景。作者阿尔弗雷德·冯·赫尔曼,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德语区和法语区文化根基,对这一时期的欧洲影像叙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解构。 第一部分:静默的先声与蒙太奇的诞生(1900-1929)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的“前声学”时代,即默片时期,尤其关注两个关键的地理与美学中心:法国的印象派电影和苏联的早期实验。 一、 法国的视觉诗学:情绪与光影的辩证 赫尔曼详尽分析了如路易·费利等导演如何利用摄影机运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在心理状态。此处重点探讨了“光线修饰”技术(Chiaroscuro)在早期叙事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与当时巴黎沙龙画派的审美趋势进行对比。书中特别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巴黎景象”电影(Cinéastes des Flâneur)如何将城市漫游的体验转化为一种碎片化的、感官主导的观影模式,预示了后来的现代主义城市叙事。 二、 维也纳的阴影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几何学 这是全书篇幅最厚重的一章之一。作者认为,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电影对光影的极端运用,并非单纯的艺术选择,而是对战后政治不确定性和精神创伤的集体投射。书中详细拆解了弗里茨·朗的镜头构图,分析了其如何运用锐利的对角线和封闭式空间来构建一种压抑的、宿命论的社会结构。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赫尔曼还引入了当时德国建筑学会对“空间异化”的讨论,将影院的黑暗与表现主义布景的扭曲联系起来,探究了观众如何被动地接受这种环境的心理影响。 三、 苏联的野心:剪辑的政治学 本部分还对比分析了苏俄的“生产美学”,特别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赫尔曼超越了对“吸引式剪辑”的技术描述,深入探讨了这种剪辑手法如何被用来建构一种特定的“集体主体性”,以及这种艺术策略在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中的实际效力。书中收录了多幅关于早期剪辑台工作的对比图表,直观展示了镜头选择与社会动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冲击与意识形态的角力(1930-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并非是技术进步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欧洲电影制作体系、演员表演模式以及观众接受习惯的一次结构性重塑。 一、 巴黎的“诗意现实主义”:对失落的挽歌 本章聚焦于让·雷诺瓦、马赛尔·卡内等导演的作品。赫尔曼指出,这一时期的电影以其对劳动阶级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和对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的接受态度,构成了对法西斯主义兴起前夕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书中通过分析镜头调度中的“景深”运用,揭示了人物在无法改变的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以及那种混合着感伤与尊严的独特气质。 二、 政治寓言与好莱坞的异乡人:流亡者的叙事 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大量欧洲电影人才流向美国。赫尔曼考察了这些流亡者(如比利·怀尔德和弗里茨·朗的早期好莱坞作品)如何将欧洲的阴郁主题和叙事技巧,嫁接到好莱坞的类型片框架中,创造出一种“带刺的类型片”,如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早期形态。书中对比分析了欧洲对“道德灰色地带”的直接探讨,与好莱坞在审查制度下的隐晦表达之间的差异。 三、 墨索里尼与“白色电话”电影的审美退化 作者没有回避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官方电影的审查机制,而是着重分析了“白色电话电影”(Telefoni Bianchi)的风格特征。赫尔曼认为,这种对奢华布景和轻浮浪漫的过度迷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选择——通过审美上的“脱离现实”来暂时麻痹社会矛盾,维持一种虚假的太平盛世景象。 第三部分:战后的重建与艺术的反思(1946-1970) 二战结束后,欧洲电影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这催生了对传统叙事和电影语言的根本性颠覆。 一、 意大利的“新真实主义”:对废墟的凝视 本书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分析极为深入,强调其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和对真实外景地的偏好,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一种对战争道德真空的反抗。赫尔曼特别关注罗西里尼和德·西卡的镜头如何“拒绝”提供传统的因果链条或情感宣泄,迫使观众直接面对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社会后果。书中对《偷自行车的人》中空镜头的分析,揭示了战后欧洲城市空间中“失落感”的具象化。 二、 法国新浪潮:作者论与电影的“私人化” 本部分重点解析了《电影手册》一代的理论基础,以及他们如何将电影从“工业产品”转变为“作者的日记”。赫尔曼认为,新浪潮的跳切、手持摄影和现场同期声的使用,是对战前完美主义美学的主动反动。这是一种对“电影语法”的个人书写,是对宏大叙事体系的质疑,反映了战后一代对权威和既定秩序的集体疏离。 三、 现代主义的巅峰:安东尼奥尼的疏离美学 赫尔曼用近百页的篇幅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他认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以其标志性的长镜头、对行动的有意“省略”和对现代都市人精神萎靡的刻画——达到了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的顶峰。书中对比了安东尼奥尼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如何有效地表达了现代社会的“沟通障碍”与“情感不连贯性”,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电影表达。 结语:流变的边界与影像的遗产 《光影迷踪》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对具体流派的总结,它探讨了欧洲电影如何在冷战格局下,继续其作为文化批评和哲学探索的使命。作者总结道,二十世纪的欧洲电影,其核心的驱动力始终是对“何为真实”的不断追问。它通过光影、剪辑和时间错位,留下了一份无比丰富而复杂的视觉档案,记录了欧洲从古典自信走向现代迷茫的全过程。 本书配有详尽的索引、关键术语解释(如“能指”、“深度聚焦”、“去戏剧化”)以及一份包含数百部关键影片的年代学参考列表,是理解二十世纪欧洲社会变迁与电影艺术相互作用的必备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