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一點通》是一本專門介紹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的科普圖書。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意味著從源頭開始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問題,從而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為提高科普質量,《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一點通》首先建立瞭一個係統、科學的科普框架,常識篇帶你重新認識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基本知識,應用篇教你輕鬆搞定社區日常生活垃圾分類,同時你還將瞭解到垃圾再利用的妙處。其次,彩色插圖、人物對話、國外成功經驗、應用小竅門既為《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一點通》充實瞭內容,又為《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一點通》增加瞭科普的趣味性和指導性。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一點通》既適閤作為社區居民的科普教育圖書,也可作為社區管理人員的參考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常識篇
第1章 社區生活垃圾簡介
1.1 社區生活垃圾
1.2 社區生活垃圾的特點
1.3 社區生活垃圾的來源
1.4 社區生活垃圾的危害
1.5 常見的社區生活垃圾問題
第2章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
2.1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概述
2.2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
2.3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好處及混閤垃圾的危害
2.4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
2.5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現狀
2.6 社區生活垃圾的分類方式
2.7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常用工具
2.8 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現存問題
2.9 常見的社區生活垃圾分類Q&A;
第3章 社區生活垃圾處置知識
3.1 社區生活垃圾處置及基本要求
3.2 生活垃圾處置的現狀
3.3 常見生活垃圾處置方式
3.4 生活垃圾處理場所
第二篇 應用篇
第4章 可迴收垃圾
4.1 基本概述及分類
4.2 紙類垃圾的迴收利用
4.3 塑料類垃圾的迴收利用
4.4 金屬類垃圾的迴收利用
4.5 玻璃類垃圾的迴收利用
第5章 廚餘垃圾
5.1 基本概述及分類
5.2 廚餘垃圾的危害
5.3 廚餘垃圾的處理現狀
5.4 廚餘垃圾的處置方式
5.5 廚餘垃圾處理機
第6章 有害垃圾
6.1 基本概述及分類
6.2 廢電池的迴收利用
6.3 廢燈管的迴收利用
6.4 棄置藥品、藥具的處理
6.5 廢殺蟲劑的處理
6.6 廢油漆的處理
6.7 廢日用化學品的危害
6.8 廢水銀産品的處理
第7章 其他垃圾
7.1 基本概述及分類
7.2 其他垃圾的處理
7.3 醫療垃圾
前言/序言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達1.5億噸,而且正以8%~10%的驚人速度增長。由此可見,正確分類與處理生活垃圾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美、日、德、英等國傢在相關製度的約束和引導下,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與處置都處於良好的有序管理狀態,而相比之下,我國雖齣颱瞭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就此項管理和全民素質而言,情況不容樂觀。因此,有針對性地對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知識進行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質、推動環保的有力措施。
社區生活垃圾與我們密切相關,如果不加重視,不僅影響我們身邊的環境,而且將對我們構成嚴重的健康威脅。一般地,社區生活垃圾具有分散性、無主性、危害性、錯位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提倡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是從源頭開始,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本書定位於對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進行科普,圖文並茂、問答提示的方式更增加瞭科普知識的趣味性,而且更貼近於生活,更易於科普受眾接受。
本書分為常識篇和應用篇兩個部分。常識篇側重於讓閱讀者瞭解和掌握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中應知應會的知識,包括社區生活垃圾基本知識、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社區生活垃圾處置知識,從頭至尾係統梳理瞭所涉及的概念、特點、意義、現狀、危害等內容;應用篇的目的是指導閱讀者輕鬆掌握垃圾分類方法、垃圾處置方法和垃圾迴收再利用後産生的神奇功能,該篇主要從可迴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方麵進行逐步分解科普。
本書攜帶著濃濃的科學氣息,又不失科普的趣味性。本書在介紹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的同時,增加瞭大量的相關拓展閱讀內容,包括國外的狀況等,開拓瞭閱讀者的眼界。而且,本書采用彩色印刷,添加瞭大量的生活實景,更能使閱讀者感同身受,更快地掌握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進而激發起他們的環保熱情。希望閱讀者能行動起來,從身邊做起,保護我們的環境!本書以人物對話方式引領全書脈絡,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既適閤作為社區居民的科普教育圖書,也可作為社區管理人員的參考資料。
本書由陳偉珂統稿,其中第1至3章由王龍生負責編寫,第4章由陳瑞瑞負責編寫,第5章由孫春苗負責編寫,第6章由武曉燕負責編寫,第7章由張欣負責編寫,由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丁方宇同學負責製作圖書插圖。另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也得到瞭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林宏莉、李彎、王炳淳、張煜珠、丁聿、尹春俠的協助,完成前期的資料查找、校對等工作。同時,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也參考瞭不少環保專傢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並深錶感謝。另外,由於時間較為緊迫,書中難免有缺陷,請讀者多加指正。
編者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與生態修復實踐》 本書導言:重塑都市綠肺,構築和諧人居環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地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成為當代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領域的核心命題。公園,作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綠色器官”,其設計水平與生態健康狀況,直接關乎市民的身心福祉與城市的整體可持續發展。《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與生態修復實踐》一書,正是基於這一時代需求,深入探討瞭現代城市公園在功能定位、美學錶達、生態係統構建以及可持續運營等多個維度的前沿理念與實用技術。 本書並非停留在傳統的植物配置或硬質鋪裝的簡單堆砌,而是以生態優先和人文關懷為兩大核心指導思想,旨在為規劃師、設計師、園林工程師乃至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性的公園建設與改造方案。我們試圖打破“公園即是綠化帶”的刻闆印象,將公園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係統,一個承載社區文化、促進社會交往的公共客廳。 第一部分:現代公園的理論基石與功能重塑 本部分著眼於宏觀層麵,梳理瞭城市公園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論演變,並深入分析瞭其在當代城市結構中的戰略地位。 第一章:公園設計的時代語境與核心價值 本章首先迴顧瞭自19世紀城市美化運動以來公園設計的曆史脈絡,重點剖析瞭當代社會對公園提齣的新要求,例如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景觀、支持心理健康的療愈空間需求,以及提升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我們提齣瞭“多尺度功能耦閤”的概念,探討如何在一個公園體係中,協調中央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在服務半徑、功能強度上的差異化布局。 第二章:功能集成與空間序列的構建 現代公園需要承載的活動日益多元化,從傳統的遊憩、健身到新興的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甚至社區農業體驗。本章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精妙的空間規劃,實現不同功能區域的有機銜接與有效隔離。我們重點介紹瞭“連續性景觀流綫”的設計手法,確保步行者、慢跑者、騎行者以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與殘障人士)都能獲得安全、舒適的遊覽體驗。此外,還包括對場地內微氣候的模擬與調控,例如利用水體和高大喬木群落來降低夏季城市熱島效應。 第二章還專門開闢瞭一個章節,探討“彈性邊界”的設計理念,即公園如何與周邊的城市街道、居住區進行柔性過渡,避免硬性的圍牆隔離,促進公園嚮社區的滲透與融閤。 第二部分:生態優先:公園的生命力係統構建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對生態修復與可持續性的深度關注。我們認為,一個優秀的公園,必須首先是一個健康的生態實體。 第三章:本土化植被群落的重建與維護 拋棄單一的、觀賞性弱的異域物種,轉而強調“場所精神”的植物選擇。本章詳盡介紹瞭如何根據當地的土壤類型、水文條件和光照變化,設計多層次、高生物多樣性的本土植被群落。內容涵蓋瞭從林下植被到灌木層、再到地被層的科學搭配,旨在模擬自然生態係統的結構,以達到低維護、高韌性的目標。特彆對吸引本土傳粉昆蟲和鳥類的“生態廊道”植物配置進行瞭案例分析。 第四章:水文管理與海綿城市理念的植入 水是景觀的靈魂,也是城市防洪的關鍵。本章聚焦於如何在公園內部實踐“海綿城市”技術。詳細解析瞭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Rain Garden)、生物滯留池(Bioretention Cell)的設計參數、植物選擇與後期管理要點。通過案例展示,說明如何將原本被視為排水難題的雨洪徑流,轉化為滋養景觀生態係統的寶貴資源,實現節水、淨化徑流的雙重目標。 第五章:土壤健康與生物多樣性提升 土壤是公園生態係統的基礎載體。本章探討瞭城市公園中常見的土壤闆結、有機質缺乏等問題,並提齣瞭針對性的生態修復方案,如微生物菌劑的應用、覆蓋物(Mulch)的科學使用以及淺層翻耕技術的推廣。同時,書中也提供瞭衡量和監測公園生物多樣性的指標體係,引導設計師從關注“綠色覆蓋率”嚮關注“生態功能性”轉變。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與精細化運營管理 公園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建成之初的設計,更在於其長期的運營維護。 第六章:景觀材料的可持續性選擇與應用 本章深入探討瞭景觀工程中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LCA)。重點對比分析瞭再生骨料、本地石材、耐久性木材替代品(如復閤材料)在成本、美學效果和環境影響上的權衡。書中提供瞭關於透水鋪裝材料性能的詳細技術參數錶,指導工程師選擇最適閤場地條件的透水係統。 第七章:智慧化公園管理係統(PMS)的構建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公園管理正邁嚮智能化。本章介紹瞭如何利用傳感器技術監測土壤濕度、空氣質量和人流量數據,實現灌溉的精準化和維護任務的優化調度。通過實時數據反饋,公園管理者能夠更早地發現病蟲害爆發、設施損壞等問題,從而將維護成本最小化,並將管理精力集中在最需要乾預的生態區域。 第八章:社區參與和科普教育的載體設計 一個成功的社區公園,必須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認同中。本章提供瞭將公園設計為活態教科書的策略,例如設置解說標識係統(Interpretive Signage),詳細介紹本土動植物和生態修復原理;設計可供社區居民參與維護的“社區菜園”或“藥草園”;以及如何利用公園的特定空間舉辦環境教育工作坊和自然觀察活動,增強市民的生態素養與主人翁意識。 結語:公園,城市韌性的未來載體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與生態修復實踐》緻力於提供一個超越美觀、著眼於長遠生態效益的公園設計範式。它期望激發業界對公園價值的再認知——公園不僅是城市的美化點綴,更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社區凝聚力的關鍵基礎設施。本書的實踐案例和理論分析,旨在指導新一代的景觀工作者,打造齣真正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綠地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