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是一本专门介绍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的科普图书。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意味着从源头开始治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提高科普质量,《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首先建立了一个系统、科学的科普框架,常识篇带你重新认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基本知识,应用篇教你轻松搞定社区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同时你还将了解到垃圾再利用的妙处。其次,彩色插图、人物对话、国外成功经验、应用小窍门既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充实了内容,又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和指导性。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既适合作为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图书,也可作为社区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常识篇
第1章 社区生活垃圾简介
1.1 社区生活垃圾
1.2 社区生活垃圾的特点
1.3 社区生活垃圾的来源
1.4 社区生活垃圾的危害
1.5 常见的社区生活垃圾问题
第2章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2.1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概述
2.2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2.3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及混合垃圾的危害
2.4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
2.5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2.6 社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方式
2.7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常用工具
2.8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存问题
2.9 常见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Q&A;
第3章 社区生活垃圾处置知识
3.1 社区生活垃圾处置及基本要求
3.2 生活垃圾处置的现状
3.3 常见生活垃圾处置方式
3.4 生活垃圾处理场所
第二篇 应用篇
第4章 可回收垃圾
4.1 基本概述及分类
4.2 纸类垃圾的回收利用
4.3 塑料类垃圾的回收利用
4.4 金属类垃圾的回收利用
4.5 玻璃类垃圾的回收利用
第5章 厨余垃圾
5.1 基本概述及分类
5.2 厨余垃圾的危害
5.3 厨余垃圾的处理现状
5.4 厨余垃圾的处置方式
5.5 厨余垃圾处理机
第6章 有害垃圾
6.1 基本概述及分类
6.2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6.3 废灯管的回收利用
6.4 弃置药品、药具的处理
6.5 废杀虫剂的处理
6.6 废油漆的处理
6.7 废日用化学品的危害
6.8 废水银产品的处理
第7章 其他垃圾
7.1 基本概述及分类
7.2 其他垃圾的处理
7.3 医疗垃圾
前言/序言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达1.5亿吨,而且正以8%~10%的惊人速度增长。由此可见,正确分类与处理生活垃圾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美、日、德、英等国家在相关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对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置都处于良好的有序管理状态,而相比之下,我国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就此项管理和全民素质而言,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有针对性地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知识进行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环保的有力措施。
社区生活垃圾与我们密切相关,如果不加重视,不仅影响我们身边的环境,而且将对我们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一般地,社区生活垃圾具有分散性、无主性、危害性、错位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提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是从源头开始,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本书定位于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进行科普,图文并茂、问答提示的方式更增加了科普知识的趣味性,而且更贴近于生活,更易于科普受众接受。
本书分为常识篇和应用篇两个部分。常识篇侧重于让阅读者了解和掌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中应知应会的知识,包括社区生活垃圾基本知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社区生活垃圾处置知识,从头至尾系统梳理了所涉及的概念、特点、意义、现状、危害等内容;应用篇的目的是指导阅读者轻松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处置方法和垃圾回收再利用后产生的神奇功能,该篇主要从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方面进行逐步分解科普。
本书携带着浓浓的科学气息,又不失科普的趣味性。本书在介绍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相关拓展阅读内容,包括国外的状况等,开拓了阅读者的眼界。而且,本书采用彩色印刷,添加了大量的生活实景,更能使阅读者感同身受,更快地掌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进而激发起他们的环保热情。希望阅读者能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本书以人物对话方式引领全书脉络,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既适合作为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图书,也可作为社区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由陈伟珂统稿,其中第1至3章由王龙生负责编写,第4章由陈瑞瑞负责编写,第5章由孙春苗负责编写,第6章由武晓燕负责编写,第7章由张欣负责编写,由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丁方宇同学负责制作图书插图。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林宏莉、李弯、王炳淳、张煜珠、丁聿、尹春侠的协助,完成前期的资料查找、校对等工作。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不少环保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另外,由于时间较为紧迫,书中难免有缺陷,请读者多加指正。
编者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实践》 本书导言:重塑都市绿肺,构筑和谐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公园,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器官”,其设计水平与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关乎市民的身心福祉与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实践》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公园在功能定位、美学表达、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可持续运营等多个维度的前沿理念与实用技术。 本书并非停留在传统的植物配置或硬质铺装的简单堆砌,而是以生态优先和人文关怀为两大核心指导思想,旨在为规划师、设计师、园林工程师乃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公园建设与改造方案。我们试图打破“公园即是绿化带”的刻板印象,将公园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一个承载社区文化、促进社会交往的公共客厅。 第一部分:现代公园的理论基石与功能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层面,梳理了城市公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当代城市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第一章:公园设计的时代语境与核心价值 本章首先回顾了自19世纪城市美化运动以来公园设计的历史脉络,重点剖析了当代社会对公园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景观、支持心理健康的疗愈空间需求,以及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我们提出了“多尺度功能耦合”的概念,探讨如何在一个公园体系中,协调中央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在服务半径、功能强度上的差异化布局。 第二章:功能集成与空间序列的构建 现代公园需要承载的活动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游憩、健身到新兴的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甚至社区农业体验。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规划,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有机衔接与有效隔离。我们重点介绍了“连续性景观流线”的设计手法,确保步行者、慢跑者、骑行者以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与残障人士)都能获得安全、舒适的游览体验。此外,还包括对场地内微气候的模拟与调控,例如利用水体和高大乔木群落来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效应。 第二章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探讨“弹性边界”的设计理念,即公园如何与周边的城市街道、居住区进行柔性过渡,避免硬性的围墙隔离,促进公园向社区的渗透与融合。 第二部分:生态优先:公园的生命力系统构建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性的深度关注。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公园,必须首先是一个健康的生态实体。 第三章:本土化植被群落的重建与维护 抛弃单一的、观赏性弱的异域物种,转而强调“场所精神”的植物选择。本章详尽介绍了如何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水文条件和光照变化,设计多层次、高生物多样性的本土植被群落。内容涵盖了从林下植被到灌木层、再到地被层的科学搭配,旨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以达到低维护、高韧性的目标。特别对吸引本土传粉昆虫和鸟类的“生态廊道”植物配置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四章:水文管理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植入 水是景观的灵魂,也是城市防洪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如何在公园内部实践“海绵城市”技术。详细解析了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Rain Garden)、生物滞留池(Bioretention Cell)的设计参数、植物选择与后期管理要点。通过案例展示,说明如何将原本被视为排水难题的雨洪径流,转化为滋养景观生态系统的宝贵资源,实现节水、净化径流的双重目标。 第五章:土壤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土壤是公园生态系统的基础载体。本章探讨了城市公园中常见的土壤板结、有机质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如微生物菌剂的应用、覆盖物(Mulch)的科学使用以及浅层翻耕技术的推广。同时,书中也提供了衡量和监测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体系,引导设计师从关注“绿色覆盖率”向关注“生态功能性”转变。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精细化运营管理 公园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建成之初的设计,更在于其长期的运营维护。 第六章:景观材料的可持续性选择与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了景观工程中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重点对比分析了再生骨料、本地石材、耐久性木材替代品(如复合材料)在成本、美学效果和环境影响上的权衡。书中提供了关于透水铺装材料性能的详细技术参数表,指导工程师选择最适合场地条件的透水系统。 第七章:智慧化公园管理系统(PMS)的构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园管理正迈向智能化。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监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和人流量数据,实现灌溉的精准化和维护任务的优化调度。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公园管理者能够更早地发现病虫害爆发、设施损坏等问题,从而将维护成本最小化,并将管理精力集中在最需要干预的生态区域。 第八章:社区参与和科普教育的载体设计 一个成功的社区公园,必须融入社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认同中。本章提供了将公园设计为活态教科书的策略,例如设置解说标识系统(Interpretive Signage),详细介绍本土动植物和生态修复原理;设计可供社区居民参与维护的“社区菜园”或“药草园”;以及如何利用公园的特定空间举办环境教育工作坊和自然观察活动,增强市民的生态素养与主人翁意识。 结语:公园,城市韧性的未来载体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实践》致力于提供一个超越美观、着眼于长远生态效益的公园设计范式。它期望激发业界对公园价值的再认知——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美化点缀,更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社区凝聚力的关键基础设施。本书的实践案例和理论分析,旨在指导新一代的景观工作者,打造出真正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