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製造與應用技術

活性炭製造與應用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劍春 編
圖書標籤:
  • 活性炭
  • 吸附劑
  • 水處理
  • 空氣淨化
  • 環保技術
  • 化學工程
  • 材料科學
  • 脫色
  • 催化
  • 工業應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60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836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04
字數:3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從事活性炭相關研究、生産、管理的人員使用,同時可供化工、材料、生物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1.作者自1986年以來從事活性炭製備和應用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開發設計工作,本書為作者及其團隊30多年來的成果總結;
2,書中包含活性炭主要特徵、用途、吸附理論製備技術、裝備、應用等內容,理論性、實用性並重。

內容簡介

本書對活性炭的主要特徵、用途、吸附理論進行瞭簡單介紹,重點闡述瞭化學法製備技術與裝備、活性炭的再生技術和設備、活性炭在氣相中的應用以及在醫藥、防輻射、電子行業等領域的應用,同時對活性炭産業的標準化提齣瞭展望。
本書適閤從事活性炭相關研究、生産、管理的人員使用,同時可供化工、材料、生物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活性炭的主要特徵和用途/ 1
    一、物理結構與分類/ 1
    二、化學性質與功能/ 6
    三、主要類彆與用途/ 9
  第二節 活性炭吸附基礎理論/ 10
    一、吸附的作用力/ 11
    二、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11
    三、吸附等溫綫及其解析方法/ 12
    四、吸附熱效應/ 13
  參考文獻/ 17

第二章 化學法製備技術與裝備
  第一節 磷酸法活性炭製備技術與裝置/ 19
    一、原輔材料準備/ 19
    二、製備工藝和活化裝置/ 20
    三、活化機理/ 25
    四、物料與能耗平衡/ 28
  第二節 氫氧化鉀法活性炭製備技術/ 29
    一、原材料準備及製備工藝/ 29
    二、活化機理/ 30
  第三節 氯化鋅法活性炭製備技術與裝置/ 30
    一、原材料準備/ 30
    二、製備工藝/ 31
    三、活化機理/ 37
    四、影響化學藥品活化過程的主要因素/ 39
  第四節 其他化學活化法/ 41
    一、物理-化學活化法/ 41
    二、化學-化學活化法/ 41
    三、微波-化學活化法/ 41
  參考文獻/ 42

第三章 物理法製備技術與裝置 
第一節 物理法機理簡介/ 45
    一、原料炭化/ 45
    二、氣體活化法過程簡述/ 45
    三、水蒸氣活化法/ 46
    四、二氧化碳活化法/ 47
    五、氧氣活化法/ 48
    六、混閤氣體活化法/ 48
    七、超臨界活化法/ 48
    八、熱解活化法/ 49
    九、其他物理活化法/ 50
    十、活化反應影響因素/ 51
  第二節 物理法工藝過程及生産裝置/ 55
    一、物理法的基本工藝過程/ 55
    二、物理法工藝過程及相應生産裝置/ 55
    三、物理法生産活性炭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66
  參考文獻/ 66
  
第四章 活性炭的再生技術和設備
第一節 活性炭再生原理簡述/ 70
  第二節 活性炭熱再生技術/ 72
    一、活性炭開始再生時間的確定/ 73
    二、活性炭再生條件/ 74
    三、活性炭的再生係統/ 74
  第三節 活性炭酸堿藥劑再生/ 76
  第四節 活性炭的其他化學再生技術/ 77
    一、濕式氧化再生法/ 77
    二、臭氧氧化再生法/ 79
    三、電化學再生法/ 79
    四、溶劑再生法/ 80
  第五節 活性炭的其他再生方法/ 81
    一、生物再生法/ 81
    二、光催化再生法/ 82
    三、超臨界流體再生法/ 83
  四、微波輻射再生法/ 83
    五、超聲波再生法/ 84
  第六節 工業性再生裝置種類及其特點/ 85
  第七節 活性炭再生的評價/ 91
  第八節 再生的經濟性/ 92
  參考文獻/ 94

第五章 活性炭在液相中的應用
第一節 影響活性炭液相吸附的主要因素/ 97
    一、活性炭添加量/ 98
    二、時間/ 98
    三、溫度/ 99
    四、酸堿度/ 99
    五、作業方式/ 100
  第二節 活性炭在製藥工業中的應用/ 100
    一、維生素/ 101
    二、抗生素/ 102
    三、去緻熱原/ 103
    四、激素/ 104
    五、活性炭直接用於醫療/ 105
  第三節 活性炭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106
    一、蔗糖/ 106
    二、葡萄糖/ 107
    三、乳酸/ 107
    四、檸檬酸/ 108
    五、味精/ 108
    六、食用油脂/ 109
    七、酒類/ 110
  第四節 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111
    一、上水的活性炭處理/ 111
    二、下水的活性炭處理/ 114
    三、活性炭水處理中的應用實例/ 122
  參考文獻/ 127
 
第六章 活性炭在氣相中的應用
第一節 工業氣體分離精製過程中的應用/ 130
    一、工業氣體的精製分離方法/ 130
    二、活性炭在工業氣體分離精製中的應用/ 133
    三、其他氣體的來源與處理/ 138
    四、展望/ 140
  第二節 有毒有害氣體的淨化處理/ 140
    一、概述/ 140
    二、應用實例/ 142
  第三節 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吸附迴收利用技術/ 149
    一、溶劑迴收的概要/ 149
    二、用活性炭吸附的溶劑迴收/ 150
    三、活性炭迴收溶劑技術在我國的應用/ 160
  第四節 室內用活性炭的功能和應用/ 161
    一、室內汙染源種類、危害及來源/ 161
    二、常用室內空氣處理方法/ 164
    三、活性炭吸附原理/ 165
    四、活性炭的特殊功能及室內應用/ 165
  第五節 活性炭在儲能技術中的應用/ 173
    一、活性炭的儲氫技術/ 175
    二、活性炭與電化學/ 178
  參考文獻/ 181
  
第七章 活性炭作為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第一節 概述/ 185
    一、活性炭的催化作用/ 185
    二、活性炭作為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的特性與改性/ 188
  第二節 活性炭作為催化劑的應用/ 190
    一、鹵化及脫鹵化反應/ 191
    二、氧化及氧化脫氫反應/ 192
  第三節 工業應用的活性炭催化劑/ 194
    一、活性炭在排煙脫硫中的應用/ 194
    二、活性炭在製漿白液氧化中的應用/ 200
  三、活性炭在分解臭氧中的應用/ 203
  第四節 負載型活性炭的製備及應用/ 207
    一、催化劑載體/ 207
    二、活性炭作為催化劑載體的條件/ 208
    三、活性炭作為催化劑載體的影響因素/ 210
    四、負載型活性炭的製備方法/ 212
    五、負載型活性炭催化劑的應用技術/ 214
  第五節 生物活性炭的製備與應用/ 220
    一、生物活性炭的定義與特徵/ 220
    二、生物活性炭的製備/ 222
    三、生物活性炭的應用/ 223
    四、生物活性炭中微生物的機能與定量/ 228
    五、生物活性炭的再生/ 229
    六、今後的展望/ 230
  參考文獻/ 230
    
第八章 活性炭應用的新領域
第一節 醫用活性炭/ 238
    一、治療外傷/ 238
    二、作口服藥使用/ 239
    三、活性炭在癌癥治療方麵的應用/ 242
    四、血液淨化/ 245
    五、在其他方麵的應用/ 249
    六、活性炭在醫學應用的展望/ 250
  第二節 防輻射用活性炭/ 250
    一、概述/ 250
    二、放射性碘的捕集/ 253
    三、放射性稀有氣體/ 259
    四、活性炭類捕集材料及現存的問題/ 263
  第三節 電子行業用活性炭/ 265
    一、碳材料的電學性能/ 265
  二、活性炭在雙電層電容器方麵的應用/ 270
    三、碳材料在電極材料方麵的應用/ 273
  第四節 納米活性炭的製備和應用/ 273
    一、納米技術及納米材料的特徵/ 273
    二、納米碳材料/ 275
    三、納米活性碳縴維及其製備/ 278
    四、納米活性碳縴維的應用/ 282
  第五節 新型活性碳材料/ 285
    一、碳材料的多樣性/ 285
    二、新型碳材料/ 286
    三、活性碳材料的多樣性/ 287
  參考文獻/ 294

第九章 活性炭標準
第一節 國內活性炭標準/ 298
    一、産品標準/ 298
    二、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 299
    三、煤質活性炭試驗方法/ 300
  第二節 國外活性炭標準/ 301
    一、ASTM 標準/ 301
    二、JIS/JWWA 標準/ 302
    三、ANSI/AWWA 標準/ 302
    四、韓國標準/ 302
    五、德國標準/ 302
    六、法國標準/ 302
    七、俄羅斯標準/ 302
  第三節 其他行業有關活性炭標準/ 302
  第四節 活性炭標準化工作展望/ 303
    一、活性炭産業標準化建設/ 303
    二、活性炭標準化發展趨勢/ 304

前言/序言

活性炭是由含碳原料經炭化、活化加工製備而成,具有發達的孔隙結構、較大的比錶麵積和豐富的錶麵化學基團,選擇性吸附能力較強的碳材料。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可以循環使用,在石油化工、食品、醫藥、軍工乃至航空航天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的吸附材料。近年來,隨著環保、醫藥、儲能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活性炭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我國活性炭的生産量和齣口量均已達到世界第一。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活性炭領域開發瞭很多新的生産技術,如物理法-化學法活性炭一體化生産技術,活性炭工業生産中公害化、低消耗、智能化的生産技術以及活性炭的再生生産技術等。同時,活性炭在氣相吸附、液相吸附、能源儲存和作為催化劑載體等方麵的應用也取得很大的進展,全球活性炭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活性炭的研製更多的是著眼於拓展應用領域,因此,有針對性地研製具有特殊吸附性能的活性炭新品種、根據吸附質的特徵選擇閤適的活性炭及低成本製備方法、開發活性炭清潔再生工藝與設備以達到循環利用等方麵均是重要的研究方嚮。
本書主要是基於活性炭研究領域技術發展成果,結閤作者多年的研究和産業化經驗編寫而成。在對活性炭的主要特徵、用途、吸附理論進行簡單介紹的基礎上,重點闡述瞭化學法製備技術與裝置、物理法製備技術與裝置、活性炭的再生技術和設備、活性炭在氣相以及在醫藥、防輻射、電子行業等領域中的應用,同時對活性炭行業國內外相關標準進行瞭歸納整理,並對活性炭標準化工作提齣瞭展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多位行業專傢的指導和幫助,在此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宋湛謙院士和張齊生院士為本書作序!
盡管筆者力求全麵、深入地介紹活性炭的相關知識,但限於水平和時間,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蔣劍春
2017年8月
《水處理微生物工程學》 書籍簡介: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水處理過程中微生物的種類、功能、生長繁殖規律及其在各種廢水處理工藝中的應用。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微生物學知識,到復雜的生物處理工藝設計與優化,再到新興的微生物技術在水汙染控製領域的最新進展。 第一部分:水處理微生物基礎 微生物的分類與多樣性: 詳細介紹瞭在水處理過程中常見的細菌、真菌、原生動物、藻類及病毒等微生物類群,闡述瞭它們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水體環境中的生態位。特彆關注瞭對水質有指示作用的微生物以及緻病性微生物的識彆與控製。 微生物的代謝與能量轉化: 深入探討瞭微生物在水處理中的能量代謝途徑,包括好氧代謝、厭氧代謝、兼性代謝等。詳細解釋瞭有機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硫化等關鍵生物化學反應的機理,為理解和優化生物處理過程奠定理論基礎。 微生物的生長與群體動力學: 闡述瞭微生物的生長麯綫、生長速率、底物消耗與産物生成的動力學模型。重點分析瞭影響微生物生長和活性的環境因素,如溫度、pH、溶解氧、營養鹽、抑製物等,並提齣瞭調控微生物群體生長以提高處理效率的策略。 生物膜的形成與功能: 詳細介紹瞭生物膜在水處理中的重要性,包括生物膜的形成機製、結構組成、優勢菌群及其在附著生長型生物反應器(如生物濾池、生物轉盤、膜生物反應器等)中的作用。探討瞭生物膜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控製生物膜堵塞和提高其降解效率的方法。 第二部分:微生物在典型水處理工藝中的應用 活性汙泥法及其改進技術: 全麵介紹活性汙泥法的基本原理、工藝流程、主要構築物以及其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深入分析瞭活性汙泥的構成、沉降性能、汙泥齡等關鍵參數對處理效果的影響。詳細闡述瞭A/O、A2/O、SBR、CASS等改進活性汙泥工藝,及其在脫氮除磷方麵的優勢。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 探討瞭厭氧消化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汙泥以及産生沼氣方麵的應用。詳細介紹瞭UASB、IC、EGSB等典型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設計要點以及操作管理。重點分析瞭厭氧消化過程中産酸産甲烷菌的協同作用及影響因素。 生物膜法處理工藝: 詳細介紹瞭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滴濾池、生物流化床等生物膜法的工藝特點、適用範圍以及在處理中低濃度有機廢水中的應用。對比分析瞭不同生物膜反應器的優缺點,以及生物膜的生物量、水力負荷等影響因素。 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 深入闡述瞭MBR技術將生物處理與膜分離技術相結閤的優勢,包括齣水水質高、占地麵積小、可實現高容積負荷運行等。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膜組件(微濾、超濾、納濾)在MBR中的應用,以及膜汙染的形成與控製策略。 汙泥生物處理技術: 關注瞭汙泥的減量化、穩定化和資源化處理。詳細介紹瞭好氧消化、厭氧消化、堆肥化等汙泥處理方法,以及汙泥脫水、乾化等技術。探討瞭利用微生物處理汙泥以減少環境汙染和實現資源迴收的潛力。 第三部分:新興微生物技術與水處理發展趨勢 微生物在難降解有機物去除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利用特種微生物(如嗜菌、菌-藻共生體係)以及生物強化技術處理石油類、酚類、農藥類等難降解有機物的研究與應用。 微生物在特定汙染物控製中的應用: 探討瞭微生物在重金屬去除、氨氮去除、揮發性有機物(VOCs)控製、微塑料降解等方麵的研究進展。 基因工程與閤成生物學在水處理中的潛力: 展望瞭通過基因工程和閤成生物學技術改造微生物,以提高其降解能力、適應性或賦予其新的功能,在未來水處理領域可能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智能化與過程控製: 介紹瞭利用傳感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生物處理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以實現過程的優化和穩定運行。 微生物生態學與可持續水管理: 強調瞭理解微生物在水生態係統中的相互作用和功能,以及如何通過保護和利用有益微生物群落,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修復。 本書旨在為環境工程、給排水工程、水處理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和參考平颱。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微生物在水處理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各種生物處理技術的設計、運行與優化方法,並對未來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嚮有更清晰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設計,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極大的愉悅。精美的排版、清晰的字體,以及恰到好處的圖文結閤,都體現瞭齣版社的專業水準。每一張圖片都精心挑選,能夠有效地輔助文字內容的理解,例如,一些微觀結構的掃描電鏡圖,能夠直觀地展示活性炭的孔隙形態;而一些工藝流程圖,則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整個製造過程。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參考文獻和研究成果,這為這本書的學術性和權威性提供瞭有力支撐。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不僅藉鑒瞭經典的理論著作,也關注瞭最新的科研進展,這使得本書的內容既經典又具有前瞻性。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能夠閱讀到如此詳實且權威的書籍,感到非常幸運。書中關於活性炭在醫藥、食品、化工等多個行業的應用案例,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活性炭的用途如此廣泛,它幾乎滲透到瞭現代工業的方方麵麵。它不僅是淨化和吸附的利器,更是實現産品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關鍵材料。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活性炭並非隻是簡單的“炭”,而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科學世界。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技術細節上的嚴謹性,遠超我的預期。作者在描述活性炭的吸附機理時,並沒有停留在“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的籠統劃分,而是深入到分子層麵,結閤吸附質的性質(如分子大小、極性、溶解度等)以及活性炭錶麵性質(如孔徑分布、錶麵官能團、錶麵電荷等),進行瞭一係列細緻的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選擇性吸附”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闡述瞭活性炭如何能夠優先吸附某些物質而忽略另一些物質,這背後涉及到瞭範德華力、π-π相互作用、氫鍵等多種微觀作用力。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調整活性炭的孔徑分布來“篩分”分子,例如,對於小分子量的汙染物,需要具有微孔為主的活性炭;而對於大分子量的汙染物,則需要具備中孔和大孔的活性炭。這一點讓我對活性炭的“智慧”有瞭更深的認識,原來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垃圾桶”,而是能夠根據物質的特性進行“選擇”和“過濾”。此外,書中還引入瞭吸附等溫綫(如Langmuir、Freundlich等溫綫)的概念,並解釋瞭如何通過這些模型來預測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以及如何利用實驗數據來擬閤這些模型。這些對於深入理解活性炭吸附過程的定量關係至關重要,也讓這本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我感覺不僅僅是在閱讀科普讀物,而是在學習一門實用的吸附科學。

評分

《活性炭製造與應用技術》這本書,在對活性炭的“性能評估”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些性能指標,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指標的實際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活性炭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錶現。比如,對於“碘吸附值”,書中詳細解釋瞭它主要反映瞭活性炭的微孔含量,而微孔對於吸附小分子量的有機物至關重要。而對於“亞藍值”,則更多地反映瞭活性炭對較大有機分子的吸附能力,與活性炭的中孔和大孔結構密切相關。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強調瞭“單一指標”的局限性,並呼籲讀者要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綜閤評估活性炭的各項性能。例如,在飲用水處理中,可能需要同時具備優良的脫色、除味和去除有機物的能力,這就要求活性炭擁有閤適的微孔、中孔和大孔結構,以及發達的比錶麵積。書中還介紹瞭如何利用“吸附動力學”來評估活性炭的吸附速率,以及如何通過“模擬吸附實驗”來預測活性炭在實際應用中的錶現。這些內容對於希望深入瞭解活性炭性能的讀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也讓我對接下來的活性炭産品選擇和使用有瞭更清晰的思路,不再僅僅是憑感覺,而是能夠基於科學的數據進行判斷。

評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之一,在於它能夠將晦澀的化學和物理原理,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文字和圖像,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活性炭科學的魅力。作者在解釋活性炭的吸附機理時,並沒有使用大量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對分子間作用力的形象化描述,以及對各種吸附模型的生動解讀,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吸附過程的本質。例如,在解釋“孔徑分布”時,作者將其比作一條“高速公路”,其中“微孔”是“僅容小型車輛通過的狹窄通道”,“中孔”是“寬闊的主乾道”,“大孔”則是“可以容納大型貨車的收費站”。這樣的比喻,讓讀者能夠瞬間明白不同孔隙結構對吸附質的影響。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應用案例,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技術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活性炭在早期醫學中的應用,以及它在二戰期間作為防毒麵具濾材的曆史。這些故事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我看到瞭活性炭在人類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探索活性炭的奧秘,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與一位智慧的導師進行對話。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在闡述活性炭製造工藝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科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介紹,而是將每一個製造環節都進行瞭深入剖析。例如,在原料預處理部分,詳細闡述瞭粉碎、篩選、乾燥等步驟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預處理方式對後續活化效果的影響。隨後,進入到核心的炭化過程,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溫度、不同氣氛下的炭化反應機理,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這些參數來獲得最佳的炭化産率和炭化程度。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活化過程的講解,簡直就是一場關於吸附材料科學的盛宴。無論是高溫水蒸氣活化、CO2活化,還是化學活化,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充滿瞭技術含量。對於水蒸氣活化,作者不僅解釋瞭水蒸氣與碳的反應機理,還詳細闡述瞭活化溫度、時間、水蒸氣壓力等關鍵因素對孔徑分布和比錶麵積的影響。而對於化學活化,則列舉瞭多種常用的化學劑(如磷酸、氯化鋅、氫氧化鉀等),並深入分析瞭它們各自的活化機理、反應條件以及優缺點。書中還強調瞭活化過程中“活化度”的控製,以及如何通過控製活化度來定製不同性能的活性炭,以滿足特定的應用需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活化參數優化”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圖錶來支撐其論點,清晰地展示瞭不同參數組閤如何影響活性炭的碘值、亞藍methylene blue值、比錶麵積等關鍵指標。這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讓我深刻理解瞭活性炭製造的復雜性和技術性,也讓我對那些經過嚴謹工藝生産齣的活性炭産品有瞭更高的敬意,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活性炭“粗糙”的印象。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非常樸實而又專業。作者沒有使用過於華麗或晦澀的辭藻,而是用清晰、準確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科學原理。即使是一些涉及到專業術語的地方,作者也會通過生動的比喻或形象的描述來幫助讀者理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在描述活性炭的孔隙結構時,作者將其比作一個“復雜的三維迷宮”,而吸附質就像是進入這個迷宮的“小分子”,需要沿著“通道”不斷深入纔能被“捕獲”。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立刻就對活性炭的微觀結構有瞭直觀的認識。同時,書中引用的大量實驗數據和圖錶,也為論述提供瞭堅實的證據,讓讀者能夠信服作者的觀點。我注意到,書中在介紹各種性能指標(如比錶麵積、孔容、碘值、亞藍值等)時,都會給齣相應的測試方法和標準,這充分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能夠理解這些指標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活性炭的應用效果,就已經非常有價值瞭。而書中對於不同製造方法對這些指標影響的分析,更是讓我對如何評估和選擇活性炭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讓我不再盲目地相信各種宣傳,而是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去判斷。

評分

《活性炭製造與應用技術》這本書,在“應用”這一章節的錶現,同樣令我眼前一亮,充滿瞭驚喜。我原本以為,這本書的主要篇幅會集中在製造工藝上,但實際上,作者在應用部分的論述同樣詳實且富有洞察力。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活性炭的各種用途,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應用場景下,活性炭應具備的特定性能,以及為何某種活性炭在這種場景下比其他類型更具優勢。例如,在飲用水淨化領域,作者詳細闡述瞭活性炭如何去除水中的有機物、餘氯、異味和色度,並重點介紹瞭粉末活性炭(PAC)和顆粒活性炭(GAC)在給水處理中的應用差異和各自的優勢。書中還提到瞭活性炭在去除重金屬離子方麵的潛力,以及如何通過改性活性炭來增強其對特定重金屬的吸附能力。而在空氣淨化領域,書中分析瞭活性炭在去除甲醛、苯、TVOC等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方麵的作用,並詳細介紹瞭用於空氣淨化的活性炭在孔隙結構和錶麵化學性質上的特殊要求。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吸附飽和”和“再生”的部分,這對於理解活性炭的使用壽命和經濟性至關重要。作者不僅解釋瞭活性炭吸附容量的限製,還詳細介紹瞭多種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包括熱再生、化學再生和生物再生,並對其優缺點、適用範圍進行瞭詳細的比較。這些內容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非常有指導意義,能夠幫助我更科學地選擇和使用活性炭産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評分

初次拿到這本《活性炭製造與應用技術》,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活性炭聽起來似乎是那種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又不太起眼的東西,怎麼能專門寫一本書來探討呢?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內容所吸引。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直接跳到具體的製造工藝,而是花瞭相當篇幅去梳理活性炭的曆史淵源,從古代利用炭吸附油脂的經驗,到近代化學工業的發展如何推動瞭活性炭的精細化生産,再到現代社會對環境治理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如何催生瞭活性炭的廣泛應用。這種宏觀視角讓我對活性炭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它並非憑空齣現,而是人類智慧不斷積纍和技術進步的産物。接著,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活性炭的微觀結構,包括其巨大的比錶麵積、發達的孔隙結構以及各種官能團的存在。這些化學和物理的專業知識,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易懂,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微小的碳原子是如何排列,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吸附網絡。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原料(如煤、木材、椰殼、果殼等)在製造活性炭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以及這些原料特性如何影響最終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關鍵,因為我一直對不同類型的活性炭究竟有何差異感到好奇,這本書給予瞭我詳盡的解答,讓我明白瞭為何有些活性炭適閤用於淨水,而有些則更擅長空氣淨化。書中的圖錶和示意圖也恰到好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理解的深度,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現代化的活性炭生産車間,親眼見證著炭化、活化等關鍵步驟的每一個細節。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一堆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活性炭這一材料的深度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活性炭在當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關於活性炭在工業廢水處理、廢氣治理、土壤修復等方麵的應用,讓我看到瞭活性炭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吸附材料,在解決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中所發揮的巨大潛力。作者還特彆強調瞭活性炭的可再生性,這使得它成為一種經濟且可持續的吸附劑,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綠色製造”的理念。作者在介紹活性炭製造工藝時,不僅僅關注效率和成本,更強調瞭環保和可持續性。例如,在討論廢棄生物質作為活性炭原料時,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農業廢棄物,將“廢物”轉化為“資源”,這不僅減少瞭環境負擔,也創造瞭經濟價值。書中還提到瞭活性炭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如超級電容器、電池等,這讓我看到瞭活性炭不僅僅是吸附材料,更是一種多功能的先進材料,其未來的應用前景無限廣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材料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錄。

評分

對於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感覺非常閤理且流暢。開篇從活性炭的宏觀曆史和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觀的結構和性能,再到核心的製造工藝,最後落腳到豐富的應用領域。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由理論到實踐的遞進式講解,非常符閤讀者的認知規律。在介紹製造工藝時,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步驟,而是通過對不同工藝路綫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影響工藝參數的深入探討,讓讀者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各自的優劣所在。例如,在談到化學活化時,作者不僅列舉瞭多種化學藥劑,還詳細分析瞭它們與碳材料反應的機理,以及不同藥劑在獲得高比錶麵積、高孔隙率以及特殊錶麵功能團方麵的差異。在應用部分,作者更是將活性炭的性能與具體的需求場景緊密結閤,清晰地闡述瞭為何某種特定性能的活性炭適用於某個特定的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活性炭的改性”這一章節。作者詳細介紹瞭多種活性炭改性的方法,如氧化改性、還原改性、金屬負載、氮摻雜等,並闡述瞭這些改性如何能夠顯著提升活性炭在特定汙染物吸附、催化、電化學儲能等領域的能力。這種對活性炭性能的“定製化”處理,讓我看到瞭活性炭技術廣闊的發展前景,也讓我對接下來的技術革新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