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制造与应用技术

活性炭制造与应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剑春 编
图书标签:
  • 活性炭
  • 吸附剂
  • 水处理
  • 空气净化
  • 环保技术
  • 化学工程
  • 材料科学
  • 脱色
  • 催化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6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3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字数:3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活性炭相关研究、生产、管理的人员使用,同时可供化工、材料、生物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1.作者自1986年以来从事活性炭制备和应用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发设计工作,本书为作者及其团队30多年来的成果总结;
2,书中包含活性炭主要特征、用途、吸附理论制备技术、装备、应用等内容,理论性、实用性并重。

内容简介

本书对活性炭的主要特征、用途、吸附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化学法制备技术与装备、活性炭的再生技术和设备、活性炭在气相中的应用以及在医药、防辐射、电子行业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对活性炭产业的标准化提出了展望。
本书适合从事活性炭相关研究、生产、管理的人员使用,同时可供化工、材料、生物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活性炭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1
    一、物理结构与分类/ 1
    二、化学性质与功能/ 6
    三、主要类别与用途/ 9
  第二节 活性炭吸附基础理论/ 10
    一、吸附的作用力/ 11
    二、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1
    三、吸附等温线及其解析方法/ 12
    四、吸附热效应/ 13
  参考文献/ 17

第二章 化学法制备技术与装备
  第一节 磷酸法活性炭制备技术与装置/ 19
    一、原辅材料准备/ 19
    二、制备工艺和活化装置/ 20
    三、活化机理/ 25
    四、物料与能耗平衡/ 28
  第二节 氢氧化钾法活性炭制备技术/ 29
    一、原材料准备及制备工艺/ 29
    二、活化机理/ 30
  第三节 氯化锌法活性炭制备技术与装置/ 30
    一、原材料准备/ 30
    二、制备工艺/ 31
    三、活化机理/ 37
    四、影响化学药品活化过程的主要因素/ 39
  第四节 其他化学活化法/ 41
    一、物理-化学活化法/ 41
    二、化学-化学活化法/ 41
    三、微波-化学活化法/ 41
  参考文献/ 42

第三章 物理法制备技术与装置 
第一节 物理法机理简介/ 45
    一、原料炭化/ 45
    二、气体活化法过程简述/ 45
    三、水蒸气活化法/ 46
    四、二氧化碳活化法/ 47
    五、氧气活化法/ 48
    六、混合气体活化法/ 48
    七、超临界活化法/ 48
    八、热解活化法/ 49
    九、其他物理活化法/ 50
    十、活化反应影响因素/ 51
  第二节 物理法工艺过程及生产装置/ 55
    一、物理法的基本工艺过程/ 55
    二、物理法工艺过程及相应生产装置/ 55
    三、物理法生产活性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6
  参考文献/ 66
  
第四章 活性炭的再生技术和设备
第一节 活性炭再生原理简述/ 70
  第二节 活性炭热再生技术/ 72
    一、活性炭开始再生时间的确定/ 73
    二、活性炭再生条件/ 74
    三、活性炭的再生系统/ 74
  第三节 活性炭酸碱药剂再生/ 76
  第四节 活性炭的其他化学再生技术/ 77
    一、湿式氧化再生法/ 77
    二、臭氧氧化再生法/ 79
    三、电化学再生法/ 79
    四、溶剂再生法/ 80
  第五节 活性炭的其他再生方法/ 81
    一、生物再生法/ 81
    二、光催化再生法/ 82
    三、超临界流体再生法/ 83
  四、微波辐射再生法/ 83
    五、超声波再生法/ 84
  第六节 工业性再生装置种类及其特点/ 85
  第七节 活性炭再生的评价/ 91
  第八节 再生的经济性/ 92
  参考文献/ 94

第五章 活性炭在液相中的应用
第一节 影响活性炭液相吸附的主要因素/ 97
    一、活性炭添加量/ 98
    二、时间/ 98
    三、温度/ 99
    四、酸碱度/ 99
    五、作业方式/ 100
  第二节 活性炭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00
    一、维生素/ 101
    二、抗生素/ 102
    三、去致热原/ 103
    四、激素/ 104
    五、活性炭直接用于医疗/ 105
  第三节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06
    一、蔗糖/ 106
    二、葡萄糖/ 107
    三、乳酸/ 107
    四、柠檬酸/ 108
    五、味精/ 108
    六、食用油脂/ 109
    七、酒类/ 110
  第四节 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11
    一、上水的活性炭处理/ 111
    二、下水的活性炭处理/ 114
    三、活性炭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122
  参考文献/ 127
 
第六章 活性炭在气相中的应用
第一节 工业气体分离精制过程中的应用/ 130
    一、工业气体的精制分离方法/ 130
    二、活性炭在工业气体分离精制中的应用/ 133
    三、其他气体的来源与处理/ 138
    四、展望/ 140
  第二节 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处理/ 140
    一、概述/ 140
    二、应用实例/ 142
  第三节 挥发性有机溶剂的吸附回收利用技术/ 149
    一、溶剂回收的概要/ 149
    二、用活性炭吸附的溶剂回收/ 150
    三、活性炭回收溶剂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160
  第四节 室内用活性炭的功能和应用/ 161
    一、室内污染源种类、危害及来源/ 161
    二、常用室内空气处理方法/ 164
    三、活性炭吸附原理/ 165
    四、活性炭的特殊功能及室内应用/ 165
  第五节 活性炭在储能技术中的应用/ 173
    一、活性炭的储氢技术/ 175
    二、活性炭与电化学/ 178
  参考文献/ 181
  
第七章 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185
    一、活性炭的催化作用/ 185
    二、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特性与改性/ 188
  第二节 活性炭作为催化剂的应用/ 190
    一、卤化及脱卤化反应/ 191
    二、氧化及氧化脱氢反应/ 192
  第三节 工业应用的活性炭催化剂/ 194
    一、活性炭在排烟脱硫中的应用/ 194
    二、活性炭在制浆白液氧化中的应用/ 200
  三、活性炭在分解臭氧中的应用/ 203
  第四节 负载型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 207
    一、催化剂载体/ 207
    二、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载体的条件/ 208
    三、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影响因素/ 210
    四、负载型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12
    五、负载型活性炭催化剂的应用技术/ 214
  第五节 生物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 220
    一、生物活性炭的定义与特征/ 220
    二、生物活性炭的制备/ 222
    三、生物活性炭的应用/ 223
    四、生物活性炭中微生物的机能与定量/ 228
    五、生物活性炭的再生/ 229
    六、今后的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八章 活性炭应用的新领域
第一节 医用活性炭/ 238
    一、治疗外伤/ 238
    二、作口服药使用/ 239
    三、活性炭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242
    四、血液净化/ 245
    五、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49
    六、活性炭在医学应用的展望/ 250
  第二节 防辐射用活性炭/ 250
    一、概述/ 250
    二、放射性碘的捕集/ 253
    三、放射性稀有气体/ 259
    四、活性炭类捕集材料及现存的问题/ 263
  第三节 电子行业用活性炭/ 265
    一、碳材料的电学性能/ 265
  二、活性炭在双电层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270
    三、碳材料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 273
  第四节 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和应用/ 273
    一、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特征/ 273
    二、纳米碳材料/ 275
    三、纳米活性碳纤维及其制备/ 278
    四、纳米活性碳纤维的应用/ 282
  第五节 新型活性碳材料/ 285
    一、碳材料的多样性/ 285
    二、新型碳材料/ 286
    三、活性碳材料的多样性/ 287
  参考文献/ 294

第九章 活性炭标准
第一节 国内活性炭标准/ 298
    一、产品标准/ 298
    二、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299
    三、煤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300
  第二节 国外活性炭标准/ 301
    一、ASTM 标准/ 301
    二、JIS/JWWA 标准/ 302
    三、ANSI/AWWA 标准/ 302
    四、韩国标准/ 302
    五、德国标准/ 302
    六、法国标准/ 302
    七、俄罗斯标准/ 302
  第三节 其他行业有关活性炭标准/ 302
  第四节 活性炭标准化工作展望/ 303
    一、活性炭产业标准化建设/ 303
    二、活性炭标准化发展趋势/ 304

前言/序言

活性炭是由含碳原料经炭化、活化加工制备而成,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化学基团,选择性吸附能力较强的碳材料。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可以循环使用,在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军工乃至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的吸附材料。近年来,随着环保、医药、储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活性炭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活性炭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已达到世界第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活性炭领域开发了很多新的生产技术,如物理法-化学法活性炭一体化生产技术,活性炭工业生产中公害化、低消耗、智能化的生产技术以及活性炭的再生生产技术等。同时,活性炭在气相吸附、液相吸附、能源储存和作为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很大的进展,全球活性炭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活性炭的研制更多的是着眼于拓展应用领域,因此,有针对性地研制具有特殊吸附性能的活性炭新品种、根据吸附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活性炭及低成本制备方法、开发活性炭清洁再生工艺与设备以达到循环利用等方面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书主要是基于活性炭研究领域技术发展成果,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和产业化经验编写而成。在对活性炭的主要特征、用途、吸附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化学法制备技术与装置、物理法制备技术与装置、活性炭的再生技术和设备、活性炭在气相以及在医药、防辐射、电子行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活性炭行业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活性炭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展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多位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宋湛谦院士和张齐生院士为本书作序!
尽管笔者力求全面、深入地介绍活性炭的相关知识,但限于水平和时间,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蒋剑春
2017年8月
《水处理微生物工程学》 书籍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功能、生长繁殖规律及其在各种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微生物学知识,到复杂的生物处理工艺设计与优化,再到新兴的微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一部分:水处理微生物基础 微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 详细介绍了在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及病毒等微生物类群,阐述了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水体环境中的生态位。特别关注了对水质有指示作用的微生物以及致病性微生物的识别与控制。 微生物的代谢与能量转化: 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能量代谢途径,包括好氧代谢、厌氧代谢、兼性代谢等。详细解释了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硫化等关键生物化学反应的机理,为理解和优化生物处理过程奠定理论基础。 微生物的生长与群体动力学: 阐述了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底物消耗与产物生成的动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溶解氧、营养盐、抑制物等,并提出了调控微生物群体生长以提高处理效率的策略。 生物膜的形成与功能: 详细介绍了生物膜在水处理中的重要性,包括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组成、优势菌群及其在附着生长型生物反应器(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膜生物反应器等)中的作用。探讨了生物膜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控制生物膜堵塞和提高其降解效率的方法。 第二部分:微生物在典型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技术: 全面介绍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以及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活性污泥的构成、沉降性能、污泥龄等关键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详细阐述了A/O、A2/O、SBR、CASS等改进活性污泥工艺,及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优势。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探讨了厌氧消化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泥以及产生沼气方面的应用。详细介绍了UASB、IC、EGSB等典型厌氧反应器的工作原理、设计要点以及操作管理。重点分析了厌氧消化过程中产酸产甲烷菌的协同作用及影响因素。 生物膜法处理工艺: 详细介绍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滴滤池、生物流化床等生物膜法的工艺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处理中低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不同生物膜反应器的优缺点,以及生物膜的生物量、水力负荷等影响因素。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深入阐述了MBR技术将生物处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包括出水水质高、占地面积小、可实现高容积负荷运行等。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膜组件(微滤、超滤、纳滤)在MBR中的应用,以及膜污染的形成与控制策略。 污泥生物处理技术: 关注了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详细介绍了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堆肥化等污泥处理方法,以及污泥脱水、干化等技术。探讨了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泥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资源回收的潜力。 第三部分:新兴微生物技术与水处理发展趋势 微生物在难降解有机物去除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利用特种微生物(如嗜菌、菌-藻共生体系)以及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石油类、酚类、农药类等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在特定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 探讨了微生物在重金属去除、氨氮去除、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微塑料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在水处理中的潜力: 展望了通过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微生物,以提高其降解能力、适应性或赋予其新的功能,在未来水处理领域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智能化与过程控制: 介绍了利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物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以实现过程的优化和稳定运行。 微生物生态学与可持续水管理: 强调了理解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微生物群落,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修复。 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水处理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各种生物处理技术的设计、运行与优化方法,并对未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在阐述活性炭制造工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将每一个制造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在原料预处理部分,详细阐述了粉碎、筛选、干燥等步骤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后续活化效果的影响。随后,进入到核心的炭化过程,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下的炭化反应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来获得最佳的炭化产率和炭化程度。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活化过程的讲解,简直就是一场关于吸附材料科学的盛宴。无论是高温水蒸气活化、CO2活化,还是化学活化,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技术含量。对于水蒸气活化,作者不仅解释了水蒸气与碳的反应机理,还详细阐述了活化温度、时间、水蒸气压力等关键因素对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影响。而对于化学活化,则列举了多种常用的化学剂(如磷酸、氯化锌、氢氧化钾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活化机理、反应条件以及优缺点。书中还强调了活化过程中“活化度”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活化度来定制不同性能的活性炭,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活化参数优化”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撑其论点,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参数组合如何影响活性炭的碘值、亚蓝methylene blue值、比表面积等关键指标。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让我深刻理解了活性炭制造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也让我对那些经过严谨工艺生产出的活性炭产品有了更高的敬意,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活性炭“粗糙”的印象。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技术细节上的严谨性,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描述活性炭的吸附机理时,并没有停留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笼统划分,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结合吸附质的性质(如分子大小、极性、溶解度等)以及活性炭表面性质(如孔径分布、表面官能团、表面电荷等),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选择性吸附”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活性炭如何能够优先吸附某些物质而忽略另一些物质,这背后涉及到了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氢键等多种微观作用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来“筛分”分子,例如,对于小分子量的污染物,需要具有微孔为主的活性炭;而对于大分子量的污染物,则需要具备中孔和大孔的活性炭。这一点让我对活性炭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垃圾桶”,而是能够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吸附等温线(如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的概念,并解释了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来预测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以及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拟合这些模型。这些对于深入理解活性炭吸附过程的定量关系至关重要,也让这本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科普读物,而是在学习一门实用的吸附科学。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感觉非常合理且流畅。开篇从活性炭的宏观历史和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结构和性能,再到核心的制造工艺,最后落脚到丰富的应用领域。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式讲解,非常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在介绍制造工艺时,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步骤,而是通过对不同工艺路线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影响工艺参数的深入探讨,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各自的优劣所在。例如,在谈到化学活化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化学药剂,还详细分析了它们与碳材料反应的机理,以及不同药剂在获得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特殊表面功能团方面的差异。在应用部分,作者更是将活性炭的性能与具体的需求场景紧密结合,清晰地阐述了为何某种特定性能的活性炭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活性炭的改性”这一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多种活性炭改性的方法,如氧化改性、还原改性、金属负载、氮掺杂等,并阐述了这些改性如何能够显著提升活性炭在特定污染物吸附、催化、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能力。这种对活性炭性能的“定制化”处理,让我看到了活性炭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革新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之一,在于它能够将晦涩的化学和物理原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字和图像,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活性炭科学的魅力。作者在解释活性炭的吸附机理时,并没有使用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形象化描述,以及对各种吸附模型的生动解读,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吸附过程的本质。例如,在解释“孔径分布”时,作者将其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其中“微孔”是“仅容小型车辆通过的狭窄通道”,“中孔”是“宽阔的主干道”,“大孔”则是“可以容纳大型货车的收费站”。这样的比喻,让读者能够瞬间明白不同孔隙结构对吸附质的影响。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应用案例,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活性炭在早期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在二战期间作为防毒面具滤材的历史。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看到了活性炭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探索活性炭的奥秘,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导师进行对话。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活性炭制造与应用技术》,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活性炭听起来似乎是那种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不太起眼的东西,怎么能专门写一本书来探讨呢?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内容所吸引。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直接跳到具体的制造工艺,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梳理活性炭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利用炭吸附油脂的经验,到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如何推动了活性炭的精细化生产,再到现代社会对环境治理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如何催生了活性炭的广泛应用。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活性炭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智慧不断积累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接着,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包括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发达的孔隙结构以及各种官能团的存在。这些化学和物理的专业知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易懂,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微小的碳原子是如何排列,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吸附网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原料(如煤、木材、椰壳、果壳等)在制造活性炭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以及这些原料特性如何影响最终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因为我一直对不同类型的活性炭究竟有何差异感到好奇,这本书给予了我详尽的解答,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活性炭适合用于净水,而有些则更擅长空气净化。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恰到好处,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理解的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活性炭生产车间,亲眼见证着炭化、活化等关键步骤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活性炭制造与应用技术》这本书,在对活性炭的“性能评估”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些性能指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活性炭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比如,对于“碘吸附值”,书中详细解释了它主要反映了活性炭的微孔含量,而微孔对于吸附小分子量的有机物至关重要。而对于“亚蓝值”,则更多地反映了活性炭对较大有机分子的吸附能力,与活性炭的中孔和大孔结构密切相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并呼吁读者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综合评估活性炭的各项性能。例如,在饮用水处理中,可能需要同时具备优良的脱色、除味和去除有机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活性炭拥有合适的微孔、中孔和大孔结构,以及发达的比表面积。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吸附动力学”来评估活性炭的吸附速率,以及如何通过“模拟吸附实验”来预测活性炭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这些内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活性炭性能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活性炭产品选择和使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不再仅仅是凭感觉,而是能够基于科学的数据进行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朴实而又专业。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华丽或晦涩的辞藻,而是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科学原理。即使是一些涉及到专业术语的地方,作者也会通过生动的比喻或形象的描述来帮助读者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描述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复杂的三维迷宫”,而吸附质就像是进入这个迷宫的“小分子”,需要沿着“通道”不断深入才能被“捕获”。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立刻就对活性炭的微观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引用的大量实验数据和图表,也为论述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让读者能够信服作者的观点。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各种性能指标(如比表面积、孔容、碘值、亚蓝值等)时,都会给出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够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活性炭的应用效果,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而书中对于不同制造方法对这些指标影响的分析,更是让我对如何评估和选择活性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不再盲目地相信各种宣传,而是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堆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活性炭这一材料的深度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活性炭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活性炭在工业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活性炭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吸附材料,在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巨大潜力。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活性炭的可再生性,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经济且可持续的吸附剂,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制造”的理念。作者在介绍活性炭制造工艺时,不仅仅关注效率和成本,更强调了环保和可持续性。例如,在讨论废弃生物质作为活性炭原料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农业废弃物,将“废物”转化为“资源”,这不仅减少了环境负担,也创造了经济价值。书中还提到了活性炭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如超级电容器、电池等,这让我看到了活性炭不仅仅是吸附材料,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先进材料,其未来的应用前景无限广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材料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录。

评分

《活性炭制造与应用技术》这本书,在“应用”这一章节的表现,同样令我眼前一亮,充满了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本书的主要篇幅会集中在制造工艺上,但实际上,作者在应用部分的论述同样详实且富有洞察力。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活性炭的各种用途,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活性炭应具备的特定性能,以及为何某种活性炭在这种场景下比其他类型更具优势。例如,在饮用水净化领域,作者详细阐述了活性炭如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余氯、异味和色度,并重点介绍了粉末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差异和各自的优势。书中还提到了活性炭在去除重金属离子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改性活性炭来增强其对特定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而在空气净化领域,书中分析了活性炭在去除甲醛、苯、TVOC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方面的作用,并详细介绍了用于空气净化的活性炭在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上的特殊要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吸附饱和”和“再生”的部分,这对于理解活性炭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至关重要。作者不仅解释了活性炭吸附容量的限制,还详细介绍了多种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包括热再生、化学再生和生物再生,并对其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更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活性炭产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愉悦。精美的排版、清晰的字体,以及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每一张图片都精心挑选,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些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活性炭的孔隙形态;而一些工艺流程图,则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整个制造过程。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这为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注意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借鉴了经典的理论著作,也关注了最新的科研进展,这使得本书的内容既经典又具有前瞻性。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够阅读到如此详实且权威的书籍,感到非常幸运。书中关于活性炭在医药、食品、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应用案例,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活性炭的用途如此广泛,它几乎渗透到了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净化和吸附的利器,更是实现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材料。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活性炭并非只是简单的“炭”,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学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