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成公主
  • 唐蕃古道
  • 历史
  • 文化
  • 丝绸之路
  • 唐朝
  • 西藏
  • 民族
  • 边疆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3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9424
包装:线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24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在历史事实准确的前提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记述了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与吐蕃国达成联姻,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在唐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从唐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河州(今甘肃临夏)、鄯城(今西宁),西越赤岭(今日月山),又行经今玉树前往逻些(今拉萨)的故事。还对唐蕃古道进行描述,并选择古道所经的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点作简要推介,对唐、蕃两个战略伙伴时战时和的变迁大势,发生在青海的与唐蕃古道有关的历史掌故,以及唐代以后唐蕃古道的利用情况、路线的变迁情况等也作了一些简明系统的交代。

作者简介

崔永红,1949年10月生于甘肃古浪,历史学硕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院长)、青海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西北区域历史研究30余年,共发表各类成果190项,其中论文111篇,专著28部(含合作和参与),译著1部,点校古籍2部。代表性成果有:《青海经济史·古代卷》、 《青海通史》(任主编) 、《青海史话》(任主编,共2辑20册)等。共有20项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很好科研成果一、二、三奖。2001年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目录

第一章唐蕃和亲千古绝唱

负重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肩负重任公主远嫁05

文成公主贤淑多才08

松赞干布雄姿英发11

艳羡华风诚恳求亲15

婚使闯关唐王许婚16

示礼遇,松赞干布柏海迎亲

干戈初息和亲相踵20

河源筑馆柏海迎亲23

第二章古道畅通汉藏团结

长路漫漫,名胜多多31

唐蕃通道古已有形31

公主入蕃古道定型33

千年帝都古城长安43

丝路明珠天水名胜46

高原商埠特色临夏48

西陲古地夏都西宁56

高原古道,风光旖旎67

叛巍日月山深情倒淌河67

通天长河美丽玉树72

勒巴沟的佛教石刻文化79

文成公主庙84

……
《长安月照汉家乡》 一卷盛世风云录,半阙边塞家国情。 缘起:繁华落尽,故土难离 本书并非描绘遥远西域的异域风光,亦非侧重于唐代对外交往中的政治博弈与和亲策略。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侧面:一个在盛唐光芒下,挣扎求存的汉地世家,以及他们对故土长安那份刻骨铭心的眷恋与坚守。 故事的开篇,设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个被后世文人誉为“天宝盛世”的辉煌年代。然而,对于书中的主角——出身于关中老牌士族的裴氏家族而言,这份“盛世”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寒意。裴家世代为官,深谙礼法,但随着藩镇权力坐大和关陇贵族式微,他们如同大厦将倾前的梁柱,徒有虚名,根基却日益松动。 第一部:长安的柳色与暗流 主人公裴靖之,年少时曾在太学接受最严苛的儒学教育,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目睹着京畿地区繁华背后的物价飞涨,底层百姓的困顿,以及朝堂上歌舞升平、党争暗涌的景象。 核心冲突的引爆点: 裴家世代守护的一处重要田产,因藩镇官员的贪婪与地方豪强的勾结,面临被强占的危机。此事不仅关乎家族的经济命脉,更关乎裴氏恪守了数百年的“士人风骨”。裴靖之试图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却发现法律在权贵面前如同虚设。 细节描绘: 书中细致刻画了长安城内的生活图景。从曲江池畔的士人雅集,到西市胡商的喧嚣,再到东市普通百姓的菜市叫卖,无不展现了唐代都市的复杂性。但笔锋一转,聚焦于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边缘人物:被征发戍边的农民、在黑暗中进行交易的走私者,以及在宫廷内外,为了一个虚无的“前程”而相互倾轧的官员。 裴靖之的挣扎,是他与整个时代精神的对话。他坚信,真正的“治世”并非建立在口号之上,而是源于对土地和百姓的实际关怀。他试图联合其他心怀抱负的同僚,向皇帝进谏,却被视为不合时宜的“迂腐之谈”,甚至招致了保守势力的打压。 第二部:巴蜀的烟雨与坚守 为了躲避京畿的政治漩涡,并寻找能够避开中央集权压迫的“净土”,裴靖之奉父命,带着族中老幼和部分家产,前往西南地区——巴蜀,接管一处早年间安置在益州的旁支产业。 巴蜀的描绘,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这里没有长安的烈日与尘土,取而代之的是终年不散的烟雨和雾气,是层峦叠嶂的青黛山色,以及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文化碰撞与融合: 裴靖之发现,巴蜀之地虽然偏远,却有着极其韧性的生命力。当地的文化(如祭祀习俗、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蜀地气象”。他需要面对的挑战不再是朝堂上的阴谋,而是如何治理陌生的地方事务,如何平衡汉人移民与当地土著之间的关系。 他结识了当地的蜀匠和隐士。蜀匠们掌握着精湛的木工和冶炼技术,他们的智慧远超京城里的“名家”;而隐士则代表了对功名利禄的彻底抽离,他们教导裴靖之,真正的“安身立命”并非依靠外在的权势,而是内在的平静。 情感线索: 在巴蜀,裴靖之与一位当地茶商的女儿沈若兰产生了深刻的联系。沈若兰精明能干,熟悉山川地理和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她代表着“实用主义”与“生命力”,与裴靖之的“理想主义”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两人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在乱世中的一次温柔交汇。 第三部:山河破碎前的最后抉择 故事的时间线逐渐推进,安史之乱的阴影开始笼罩大地。边境的战火,如同引信被点燃,长安的陷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预言。 裴靖之收到来自长安的密信,得知昔日陷害裴家的权贵,如今或死或逃,而裴家在京城的老宅也岌岌可危。此时,他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抉择: 1. 南下或西进: 追随南迁的朝廷,试图在新的权力中心寻求庇护和复兴家族的机会。 2. 固守巴蜀: 利用巴蜀的地理优势和当地积累的资源,在战乱中维持家族的独立和文化的传承。 历史的重量感: 书中通过对流民潮、物资短缺和军队调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山河破碎的沉重氛围。裴靖之意识到,所谓的“中原正朔”可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属于华夏文明的种子不被战火彻底埋葬。 最终,裴靖之与沈若兰、巴蜀的匠人以及一批忠诚的族人,决定将家族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巴蜀文化和技术的保留上。他们利用裴家的藏书和巴蜀的资源,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但充满活力的文化避难所。这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播种”——在最黑暗的时刻,保存住文明的火种,等待春日再临。 结语:一座山,一抔土,万代根基 《长安月照汉家乡》的结局,没有宏大的重建功业,只有在烽烟散尽之后,裴氏家族在巴蜀的土地上,重新插下家族的旗帜。他们不再执着于朝廷的任命和长安的繁华,而是将他们的学识与技能,融入到这片新的土地上,默默地为后世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旨在探讨: 士人的责任: 在国家动荡时,士大夫的“忠”究竟是对君王,还是对文化与黎民的延续? 地域的韧性: 繁华的都会之外,边缘之地如何孕育出新的力量和生活哲学? 传承的意义: 真正的“故土”并非一城一池,而是流淌在血脉和知识中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部关于“退守”与“新生”的历史小说,它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描绘了一群不屈服于时代洪流,却又深谙世事变迁的凡人,如何在乱世中,为后代寻得一片可供栖息的安宁之所。全书语言典雅,叙事细腻,展现了盛唐由盛转衰之际,关中贵族阶层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它似乎并非仅仅讲述一个公主的故事,而是在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脉络。唐蕃古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想象空间,它承载了多少商旅的脚步,多少文化的碰撞,多少王朝的更迭?我好奇作者如何将这条古道化为有生命的叙事,让它不再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是鲜活的、充满故事的画卷。 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段遥远的岁月,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文成公主的远嫁,固然是历史事件,但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更宏大的背景?当时的唐朝和吐蕃分别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政治格局如何?文化交流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史料为基石,用文学的想象力加以润色,呈现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我希望我能随着公主的脚步,穿越唐朝的长安,踏上漫漫征途,最终抵达那个神秘而壮丽的雪域高原。

评分

光是书名《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就足以激起我购买的欲望。我对文成公主的故事一直充满了敬意和好奇,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她的远嫁对唐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总觉得课本上的叙述过于简略,无法完全展现这个故事的复杂性和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 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文成公主个人的细节,她的性格特点,她的思想情感,她是如何在这种政治联姻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并被吐蕃人民所敬重。同时,“唐蕃古道”这个词也吸引了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聚焦于公主本人,更能详细描绘这条古道的地理环境,沿途的风景,以及在那条古道上发生过的各种历史事件。我想知道,这条古道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节点,又有哪些人物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历史、尤其对中国古代与周边民族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作品。文成公主的故事,流传千古,但往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和平的象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更鲜活、更立体、更人性化的文成公主。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她在那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那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文化与心灵的跨越。她是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用她的智慧和真诚,赢得了吐蕃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她所带来的唐朝文化,究竟是如何融入并影响了吐蕃的社会生活?同时,我对“唐蕃古道”的描绘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这条古道的壮丽与艰辛,它不仅仅是连接唐朝与吐蕃的物理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那条古道上曾有的繁华与沧桑,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入胜,那一抹深邃的蓝色背景,勾勒出唐朝盛世的宏伟轮廓,隐约可见远方的雪山和蜿蜒的古道,仿佛预示着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书名《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我一直对唐朝时期那个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时代充满好奇,特别是对文成公主这样一个集智慧、勇气与使命于一身的传奇女性。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和亲,更是连接两个文明、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篇章。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文成公主在唐蕃古道上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细节。我想知道,在那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她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恶劣天气,以及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她带来的唐朝先进的农耕技术、医药知识、甚至丝绸工艺,是如何在藏区落地生根,并最终改变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我特别希望能读到关于她与吐蕃人民之间互动的故事,她是否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真正接纳和爱戴?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文成公主内心的挣扎与坚定,她的情感世界,她的智慧闪光,她的牺牲与奉献,这些都远比单纯的历史事件更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却又影响深远的时代的好奇之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在于那些看似渺小却推动时代前行的个体故事。文成公主,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名字,早已与和平、友谊、文化交流这些美好的词汇紧密相连。 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文成公主的形象将是怎样的?她是否会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女,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女性?我期待能够读到她内心的挣扎,她在异域他乡的思乡之情,她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坚韧与智慧。同时,我也对唐蕃古道的描绘充满了期待。这条古道,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连接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桥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展现这条古道的地理风貌、沿途的艰辛与风光,以及在这条古道上发生过的各种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