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记得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棋艺研究所做死活题,第1次遇到用“倒脱靴”手法的棋题时,怎么也做不出来。等老师公布答案后,很是吃惊,觉得围棋太有意思了,竟然会有这种下法。
当试图用文学语言描述“倒脱靴”这个围棋术语,发现徒劳,这个术语如此专业,如此传神,三个字就把一个很复杂的围棋对杀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概括得全面准确。
“倒脱靴”在围棋中,指的是原本甲方吃了乙方的三枚心上棋子,构成了局部的胜利,但是,由于是吃了三枚心上的棋子,却又让乙方有了再回击甲方棋子的机会,从而把已经基本确定的结果进行了180度的颠覆。因此叫“倒”脱靴。这种180度的颠覆性的妙手,让许多业余爱好者对围棋的出神入化、幽远精深有了真切的感受。
在对方已经吃掉了自己棋子的情况下,自己又能将胜负进行颠覆,这样的机会一般不很多,这也是倒脱靴这一棋型和妙手容易被忽视和错过的原因。
倒脱靴总是先有一定铺垫后,才逐步演变出这一高潮一幕。所以,如果对倒脱靴这一棋型和招法不熟悉,就不可能多计算一些步数从而把倒脱靴挖掘出来,在实战时失之交臂,从而失掉好局,所以我们要把倒脱靴进行系统的特训。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最近,我的学生参加北京围棋段位赛时,我去赛场看了他们的比赛。通过对学生们比赛实战的认真观察,我发现,死活题训练和实战脱节比较突出,训练时可以走对业余5段水平的死活题,实战的时候,业余3段实力的死活题能走对就很不错了。
比赛和训练何以会出现如此大的抬头?思考后发现,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死活题训练,类似于打靶,只要靶子没有被打中,学生们可以无限制地打下去,直到做对了为止,这样的训练打靶和实战射击确实有相当的脱节。比赛中,该杀死的棋没有杀死,对手就会把死棋走活;该活的棋没有走对,对手就会马上动手把这块棋杀死。根本不会留下反复考虑选择的机会。
死活题中的许多妙手、手筋等,由于训练时没有做到突出重点,让学生牢记住许多常用的妙手、手筋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产生,以致他们对死活题中所隐藏的妙手、手筋等不敏感,再加上围棋比赛有时间限制,许多孩子全凭临场的感觉而不是把所有遇到的死活题深入看透想明白就落子,自然发挥不出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
做死活题训练时,同学们自然会反复思寻求正解;而在比赛中,遇到死活问题时,由于心里没有可靠的参照,自然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深究,这也是学生们为什么在训练中达到了业余5段的水平,而在实战中却表现不出应有水平的原因。
如何把平时的死活题训练更贴近实战,如何让业余棋手们能过做死活题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在实战中把计算死活题的水平尽可能发挥出来,那就要在死活题训练中,突出地把常见的妙手、手筋、杀招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同一类型的死活题集中地反复练习、解答,强化爱好者们对妙手、手筋、杀招的印象,锻炼出他们对妙手、手筋、杀招的敏感反应,在实战中一见到死活问题,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头脑里的印象,然后再去选择性地认真核对计算,就会较少地错过妙手、手筋、杀招,提高实战中的胜率。这就是《围棋专项特效训练丛书》的优势。
围棋特效训练丛书:倒脱靴 作者: [作者姓名]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若为虚构,则可填写“围棋名家”、“资深教练”等)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或虚构为“棋道文化出版社”、“弈海精舍”)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例如: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围棋特效训练丛书:倒脱靴》并非一本描绘棋局战术,亦非一本解析棋谱精妙,更非一本讲述棋手传奇。本书另辟蹊径,专注于围棋修炼中一个极为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环节——“倒脱靴”。这个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厚学问的术语,指的是棋局中,一方在失去局部优势后,通过精心布局和巧妙变招,将原本不利的局面逆转,如同脱去一只靴子般,将对手精心搭建的优势瓦解,最终获得胜利。本书将系统性地、由浅入深地剖析“倒脱靴”的原理、技法、思维模式以及实战应用,为广大围棋爱好者,特别是希望在实战中提升胜率、突破瓶颈的棋友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本书内容详尽,结构严谨,旨在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倒脱靴”思维框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棋艺的一部分。以下是本书各部分的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倒脱靴的哲学与原理 何为“倒脱靴”? 深入浅出地解释“倒脱靴”在围棋中的具体含义,区别于一般的“弃子取势”或“断点破坏”。强调“倒脱靴”的核心在于“局面逆转”,而非单纯的局部得失。 分析“倒脱靴”背后的哲学思想:危机中的机遇,劣势中的韧性,以及超越表面得失的战略眼光。 阐述“倒脱靴”与围棋基本原则(如子效、厚薄、死活、气合)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看似不利的情况下,重新激活棋子的价值,制造新的可能性。 “倒脱靴”的成立条件与时机: 分析什么样的情况下,更适合采用“倒脱靴”的策略。例如,棋局进入收官阶段,胜负尚不明朗;对手过于激进,留下了某些隐患;自身棋子虽然被围,但具有一定的潜力。 探讨“倒脱靴”的时机选择,是主动寻求,还是被动应对?如何通过敏锐的棋感,捕捉到最适合“倒脱靴”的那个瞬间。 通过大量精选的棋例,直观展示“倒脱靴”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让读者在早期就能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第二部分:倒脱靴的技法精粹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重头戏,将“倒脱靴”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棋子走法和技巧。 “以退为进”的攻防转换: 借力打力: 如何利用对手的攻击,将其力量引导至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反过来削弱对手的攻势,并为自己创造反击的机会。例如,当对手某个方向攻击凶猛时,如何通过局部的一个“退”字,使其攻击方向变钝,同时在另一侧形成厚势。 弃子造势: 细致讲解在何种情况下,“弃子”并非损失,而是为了积蓄更强大的反击力量。分析不同类型的弃子,如弃子扩张、弃子连接、弃子诱敌深入等。 “围而不杀”的妙用: 探讨并非一定要将对手的棋子杀死,而是通过“围”的手段,限制其发展,使其成为“鸡肋”,为己方腾出空间,并伺机寻找破绽。 “暗度陈仓”的战略布局: 隐蔽的厚势构建: 如何在不引起对手警觉的情况下,悄悄地在棋盘的某个角落构建起强大的潜力。例如,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靠”、“压”、“点”等手段,为将来的“倒脱靴”埋下伏笔。 “借刀杀人”的战术: 如何巧妙地利用棋盘上的其他棋子,甚至对手自身的棋子,来达到“倒脱靴”的目的。例如,通过引诱对手的某颗棋子进入陷阱,从而牵动整个局面。 “移花接木”的应变: 当局部被动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调整策略,将焦点转移到其他更有利的方向,让对手的攻击“扑空”。 “生死逆转”的实战演练: 断点与连接的博弈: 深入分析“倒脱靴”中,如何利用或制造断点,以及如何巧妙地连接,以达到瓦解对手根基的目的。 劫争中的“倒脱靴”: 探讨在复杂的劫争局面中,如何通过“劫争的得失”,演变成“倒脱靴”的契机,实现以小换大,甚至以劣转优。 官子阶段的“倒脱靴”: 分析在看似平淡的官子阶段,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官子手法,改变胜负的走向,实现“最后的倒脱靴”。 第三部分:倒脱靴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素质 “倒脱靴”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棋手内心深处的一种信念和境界。 “不破不立”的勇气: 培养在劣势下敢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分析过度保守在围棋中的危害,以及“倒脱靴”所需要的勇气来源。 如何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将每一次“倒脱靴”的尝试,都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耐心等待”的智慧: “倒脱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长远的眼光。探讨如何避免急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待最佳时机。 分析对手心理,如何利用对手的急功近利或疏忽大意,为“倒脱靴”创造条件。 “全局观”的培养: “倒脱靴”的成功,离不开对全局的深刻理解。强调在局部缠斗的同时,时刻关注全局的平衡和潜在的变化。 如何将局部的“倒脱靴”,与整个棋局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盘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对实战棋局的复盘,尤其是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倒脱靴”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教训。 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的“倒脱靴”棋谱库,不断温习和揣摩。 第四部分:实战案例精选与训练方法 经典“倒脱靴”棋局解析: 精选历代围棋名家,以及现代高段棋手在实战中运用“倒脱靴”的精彩棋例。 从棋子的部署、心理的变化、局面的判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倒脱靴”的魅力。 分析每一步棋的“意图”,以及为什么在那一刻选择“倒脱靴”。 专项训练方法: 死活题与手筋题的变式训练: 设计一些专门针对“倒脱靴”思路的死活题和手筋题,训练读者在劣势下的应变能力。 模拟对局训练: 建议读者在对局中,有意识地去寻找“倒脱靴”的机会,即使一开始不成功,也要不断尝试。 “劣势棋局”实战练习: 鼓励读者主动寻找一些劣势的棋局进行练习,在对抗中学习如何“倒脱靴”。 与棋友交流探讨: 建立学习小组,互相分享棋局,共同研究“倒脱靴”的奥秘。 本书特色 独创性: 专注于“倒脱靴”这一独特而实用的围棋概念,填补了市面上相关训练书籍的空白。 系统性: 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法到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倒脱靴”。 实战性: 大量精选的实战棋例,贴近实战,易于理解和应用。 启发性: 旨在培养读者的围棋思维,提高棋艺的整体水平,而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 易读性: 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图文并茂,适合不同水平的围棋爱好者阅读。 目标读者 所有热爱围棋,希望提升实战胜率的爱好者。 在对局中,常常感到局面被动,不知如何应对的棋手。 希望突破围棋瓶颈,掌握更深层次围棋理念的进阶棋手。 围棋教练、围棋教师,以及致力于围棋教学的研究者。 《围棋特效训练丛书:倒脱靴》将不仅仅是一本棋书,更是一份通往围棋更高境界的指南。它将教会你如何在绝境中发现生机,在劣势中酝酿反击,最终,如同脱去一只不合脚的靴子般,轻松地获得胜利。翻开此书,开始你的“倒脱靴”之旅,让你的棋艺,在每一次逆转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