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 著
图书标签:
  • 长江经济带
  • 区域经济
  • 发展报告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2016-2017
  • 宏观经济
  • 产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5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江经济带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92
字数:4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状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包括对工业、服务业、金融业、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事业等进行深度整理、挖掘、提炼和分析,系统地介绍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书中首次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并形成发展指数,运用统计数据和政府报告等资料,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

作者简介

王振,男,1963年10月27日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农林经济学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干部人事处副处长。2012年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2016年10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战略与政策、中小企业问题研究。兼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主编。撰写出版十余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横向课题百余项,多个研究项目获省市级奖项。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王晓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共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上海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战略模式研究”等10多项,出版了学术专著《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的经验研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上海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上海参与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等10多篇文章。
周海旺,男,1967年3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口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首批社科创新智库“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负责人。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上海人口学会理事,上海老年学会理事,上海人才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近10年来完成近20项国家、省部级(含)以上招标课题,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参与申请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多项,完成过数十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主持完成过多项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的大型社会调查课题。出版20余本专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被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采纳,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宣传报道,获得过国家和上海市的多个奖项。

目录

Ⅰ 总报告
1 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2016~2017)【薛艳杰 马 双 刘玉博 王 振】/001

Ⅱ 指数篇
2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16)【黄 亮 王 振 施 楠】/033
3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报告(2016)【李 妍】/065
4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6)【马 双】/103

Ⅲ 经济篇
5 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报告(2016~2017)【樊福卓】/117
6 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6~2017)【周 静】/134
7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报告(2016~2017)【戴伟娟】/154
8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发展报告(2016~2017)【张 彦】/191
9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报告(2016~2017)【于秋阳】/212

Ⅳ 社会篇
10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7)【陈嘉欢 汪 杨】/237
11 长江经济带收入分配发展报告(2016~2017)【周海旺 张玮纯】/262
12 长江经济带社会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刘玉博】/295

Ⅴ 环境篇
13 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2016~2017)【王晓娟】/322
14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报告(2016~2017)【张翼飞 王 赛 陈小庆】/341

Abstract/366
Contents/369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深度洞察与战略前瞻 本书导言:时代的交汇点与关键抉择 2016年至201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两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宏观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广袤的经济腹地,其发展态势不仅关乎区域的繁荣稳定,更直接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本报告正是基于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对长江经济带在战略定位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攻坚、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与分析。 本报告并非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替代,而是立足于同期宏观政策环境、区域发展热点,对长江经济带在这一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前瞻性进行一次独立的、结构化的解读。我们将聚焦于当时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面临的重大议题,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具有学术深度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国家战略的深化与空间格局的重塑 2016年,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其战略意图从初步提出进入到全面深化和系统实施阶段。本报告重点关注此阶段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规划纲要,如何指导沿线省市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战略定位的细化与协同机制的探索: 报告将深入分析“黄金水道”的内涵如何从单纯的航运功能拓展至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差异化定位如何体现在具体政策设计中。特别是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区域治理模式,是当时研究的热点。 城市群的能级提升与网络化发展: 在这一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以成渝地区为支撑的西部城市群,其一体化进程显著加速。报告将侧重分析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轨道交通、信息网络)的建设进展,以及打破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的尝试。 区域发展极的支撑作用: 重点剖析了南京、杭州、合肥、重庆等重要节点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分析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优化的逻辑与实践。 第二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仗”与绿色转型的阵痛 “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约束条件,2016-2017年间,中央环保督察的常态化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初步酝酿,标志着生态保护进入了“动真格”的阶段。 环境容量的约束与治理投入的激增: 报告将探讨当时长江沿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业面临的关停并转压力。分析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目标如何量化到具体流域和断面,以及地方政府在“绿色GDP”导向下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水资源综合管理与污染源控制: 重点分析长江干支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如枯水期水位偏低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跨界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关注点在于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试点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成效。 生态产品价值化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报告将审视当时正在探索的生态补偿机制,例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在流域内的协调性,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来反哺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的区域实践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步伐显著加快,但不同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和要素禀赋差异,使得升级路径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两翼”的产业协同: 报告将对比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的早期布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集群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之间的联系与竞争。 科技创新的要素集聚与溢出效应: 分析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高新区的集聚如何带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关注“双创”政策对吸引高端人才和风险资本的拉动作用,以及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壁垒。 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 深入探讨钢铁、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在环保投入增加、能耗强度降低方面的技术路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 第四部分:社会民生改善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 长江经济带承载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民生保障和区域差距的缩小是战略实施的根本任务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尝试: 关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例如异地就医结算的推广范围扩大,以及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的探索。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特别关注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的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部分县域),如何利用长江经济带的政策红利,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造血式”扶贫。 交通可达性与流动性的改善: 报告将分析“十三五”期间,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在欠发达地区的覆盖率变化,以及对改善当地居民出行条件和提升经济腹地可达性的实际贡献。 结语:承前启后的关键窗口期 2016至2017年,是长江经济带从顶层设计走向全面落实的关键窗口期。这一时期的政策实践和区域探索,为后续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暴露了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区域发展要素配置的公平性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本报告旨在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这些挑战与机遇的交织,为理解长江经济带的长期发展逻辑提供一个扎实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初拿到这本《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心中便涌起一股对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的复杂情感。报告涵盖的时间跨度虽然不长,但恰好是国家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想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尤其期待的是,报告能否深入剖析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下,长江经济带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实践探索。这种平衡是极具挑战性的,既要实现区域的经济腾飞,又要守护好长江的碧水蓝天,避免重蹈工业化早期粗放发展的覆辙。我想象中的报告,应该会有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出绿色产业,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够触及沿江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毕竟长江沿线省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阶段都存在显著差异,一刀切的模式难以奏效。报告能否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路,指明未来几年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

评分

第三段评价: 翻开《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我首先会被报告所呈现的宏大叙事所吸引。长江经济带,这个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期望的区域,其发展历程无疑是中国经济版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报告能够细致地描绘出2016年至2017年间,区域内各省市在贯彻国家战略部署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报告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具体的生态修复项目,或是对化工、造纸等高污染行业的整治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另外,对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报告是否会关注沿江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情况?我希望报告不仅仅是数据和政策的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出基层在落实政策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和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让读者感受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真实脉动。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我的关注点在于其对区域经济协同效应的深度挖掘。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其核心在于“带”,而非孤立的“点”。因此,我非常希望报告能够详细阐述在2016年至2017年间,沿江各省市之间如何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打破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起更为高效的产业协作网络。这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是在水运、铁路、公路等方面的联动发展,相信是报告的重点之一。我想象中,报告会分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优化了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此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报告是否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及如何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均衡化?这种对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入解读,对于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作为一名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动向。《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一重要区域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我最为好奇的是,报告在2016年至2017年这个关键时期,是如何捕捉和反映国家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的过程的。特别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两大核心理念,在长江经济带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报告是否会详细介绍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我设想,报告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长江沿线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如何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是否会分析不同城市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宏观层面的战略解析,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

第五段评价: 阅读《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2017)》,我更倾向于关注其在“双重窗口期”下所展现出的政策演进与现实映照。2016年至2017年,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开始加速推进的阶段。这份报告,我猜测会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时代印记。我最为好奇的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长江经济带是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机结合的。报告是否会呈现出一些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例如如何通过金融政策的引导,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或者,在对外开放层面,长江经济带是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新的国际合作空间?我期待报告能够以一种比较客观的视角,呈现出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乏微观细节的分析,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长江经济带这一伟大战略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