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叢書:湖北經濟地理》旨在係統梳理湖北省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和人文社會的基本狀況,充分認識經濟發展特徵,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麵推進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從內陸腹地走嚮開放前沿,成為帶動中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中國經濟地理>叢書:湖北經濟地理》共九章:第一章至第三章為基礎與條件,主要包括資源環境、人文社會與基礎設施的概況;第四章至第五章為産業與經濟,主要包括湖北省經濟發展軌跡與特徵,産業發展與産業集群;第六章至第七章為區域與城鄉,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網絡化發展;第八章至第九章為持續發展與戰略選擇,主要包括生態文明與持續發展,湖北省發展戰略與展望。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之北,位居華中腹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隋朝將鄂州州治首次設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故湖北簡稱為“鄂”。春鞦戰國時湖北省為楚國地;西漢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唐代,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宋代時為荊湖北路;元代屬湖南江北行省;清代置湖北省,此時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個行政督察區、69個縣。自1927年開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在湖北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彆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湖北省現設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9個縣、1個林區,麵積為18.59萬平方韆米,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2多萬。地區生産總值29550多億元,位於全國第八(不包括颱灣地區),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和糧棉産區。
湖北省作為一個中部省份,經濟發展是在麯摺中成長起來的。經過瞭民國時期的萌芽與混亂階段、計劃經濟時期的重建與恢復階段、改革開放時期的探索與崛起階段以及新常態背景下的穩步發展階段,湖北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延續瞭“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
讀完《湖北經濟地理》,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經濟發展真的和腳下的土地、流淌的江河息息相關。這本書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把抽象的經濟概念和具體的地理實體連接瞭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湖北省自然災害對經濟影響的分析,比如曆史上哪些地區容易遭受洪澇,這些災害又對當地的農業生産和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瞭怎樣的長期影響。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湖北省的農業地理,從肥沃的江漢平原到山區特色農産品,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讓我對湖北的糧食安全和特色農業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作者在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也充分考慮到瞭地理因素的製約和推動作用,比如跨江閤作、區域協同發展等議題,都與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緊密相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知識,更培養瞭一種地理思維,讓我能夠從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理解經濟現象。
評分老實說,剛拿到《湖北經濟地理》這本書,我還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太枯燥,畢竟“經濟地理”聽起來就不是那種能讓人捧著哈哈大笑的書。但讀瞭幾頁之後,我徹底打消瞭這種顧慮。作者的文筆非常有感染力,把那些看似冰冷的地理數據和經濟指標,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它如何解讀過去幾十年裏,某個具體的縣域經濟是如何抓住地理優勢,發展齣特色産業的。我記得有一段講的是湖北西部山區如何利用其豐富的林業資源和旅遊潛力,實現瞭經濟的轉型升級,這其中涉及到的具體政策、市場變化,都寫得非常到位,讓我感覺像是親身經曆瞭那個過程。而且,書裏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故事和人文軼事,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立體。它不隻是在講“哪裏有什麼”,更在講“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又會如何”。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地方的地理條件是一張白紙,那麼經濟發展就是在上麵繪製的一幅色彩斑斕的畫捲,而這本書,就是詳細講解瞭這張畫捲的構圖、色彩和筆觸。
評分這本《湖北經濟地理》的書,我斷斷續續讀瞭有半個月瞭,實在是因為內容太豐富瞭,很多地方我都得停下來,拿齣地圖,或者查查資料,纔能更好地理解書裏講到的那些錯綜復雜的地理因素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比如說,書中詳細闡述瞭長江中遊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特彆是那些衝積平原、丘陵和山地是如何塑造瞭不同的産業布局。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湖北省內的水係網絡,從長江乾流到漢江、嘉陵江等支流,以及它們在農業灌溉、內河航運和水力發電方麵的巨大潛力,這讓我對湖北“九省通衢”的地位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對交通樞紐的形成和發展很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簡直是打開瞭我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交通綫路,而是深入分析瞭地形、河流、資源分布等多種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終促成瞭武漢等城市成為重要的交通節點。尤其是在探討區域經濟聯係時,書中對不同區域之間要素流動、産業協作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湖北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我讀的時候,腦海裏不斷勾勒齣地圖,想象著那些地理特徵是如何與經濟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感覺非常生動。
評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經濟,就必須先瞭解它的地理。而《湖北經濟地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湖北經濟運行機製的大門。它沒有使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清晰、邏輯性強的敘事方式,帶領我一步步深入探究。我記得書中有一部分,專門探討瞭湖北在交通運輸網絡上的獨特優勢,分析瞭長江黃金水道、高速鐵路、公路網等如何相互支撐,形成瞭高效的物流體係。這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湖北能夠成為連接東西、貫穿南北的重要經濟樞紐。同時,書中還對湖北省麵臨的一些挑戰,例如區域發展不平衡、環境保護壓力等,也進行瞭客觀的剖析,並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作者的嚴謹和深刻,不是簡單地歌頌成就,而是全麵地展現瞭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湖北經濟地理圖景。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地理學傢兼經濟學傢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發現《湖北經濟地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啓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理知識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經濟決策和戰略規劃的寶典。書中對於湖北省內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的分析,做得非常細緻,比如它詳細劃分瞭能源、礦産、水力、土地等資源在不同地市的分布情況,並深入探討瞭這些資源是如何被有效利用,或者說,是如何限製瞭某些産業的發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靜態的資源羅列,而是著重分析瞭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以及在國傢和區域戰略層麵,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最優配置。書中對産業集群的形成和演變,特彆是以武漢為中心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脈絡,進行瞭詳實的梳理,讓我看到瞭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在經濟地理中的關鍵作用。我經常一邊讀,一邊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的均衡進步,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很多寶貴的思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