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湖北经济地理》旨在系统梳理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的基本状况,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特征,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湖北经济地理》共九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为基础与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人文社会与基础设施的概况;第四章至第五章为产业与经济,主要包括湖北省经济发展轨迹与特征,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第六章至第七章为区域与城乡,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网络化发展;第八章至第九章为持续发展与战略选择,主要包括生态文明与持续发展,湖北省发展战略与展望。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隋朝将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故湖北简称为“鄂”。春秋战国时湖北省为楚国地;西汉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唐代,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宋代时为荆湖北路;元代属湖南江北行省;清代置湖北省,此时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个行政督察区、69个县。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湖北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湖北省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9个县、1个林区,面积为18.59万平方千米,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2多万。地区生产总值29550多亿元,位于全国第八(不包括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和粮棉产区。
湖北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经济发展是在曲折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了民国时期的萌芽与混乱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建与恢复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与崛起阶段以及新常态背景下的稳步发展阶段,湖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
老实说,刚拿到《湖北经济地理》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枯燥,毕竟“经济地理”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能让人捧着哈哈大笑的书。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彻底打消了这种顾虑。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把那些看似冰冷的地理数据和经济指标,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它如何解读过去几十年里,某个具体的县域经济是如何抓住地理优势,发展出特色产业的。我记得有一段讲的是湖北西部山区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旅游潜力,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这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市场变化,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像是亲身经历了那个过程。而且,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人文轶事,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立体。它不只是在讲“哪里有什么”,更在讲“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又会如何”。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是一张白纸,那么经济发展就是在上面绘制的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而这本书,就是详细讲解了这张画卷的构图、色彩和笔触。
评分这本《湖北经济地理》的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半个月了,实在是因为内容太丰富了,很多地方我都得停下来,拿出地图,或者查查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书里讲到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比如说,书中详细阐述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特别是那些冲积平原、丘陵和山地是如何塑造了不同的产业布局。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湖北省内的水系网络,从长江干流到汉江、嘉陵江等支流,以及它们在农业灌溉、内河航运和水力发电方面的巨大潜力,这让我对湖北“九省通衢”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对交通枢纽的形成和发展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我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交通线路,而是深入分析了地形、河流、资源分布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了武汉等城市成为重要的交通节点。尤其是在探讨区域经济联系时,书中对不同区域之间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湖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勾勒出地图,想象着那些地理特征是如何与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感觉非常生动。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经济,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地理。而《湖北经济地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湖北经济运行机制的大门。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清晰、逻辑性强的叙事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探究。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湖北在交通运输网络上的独特优势,分析了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公路网等如何相互支撑,形成了高效的物流体系。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湖北能够成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经济枢纽。同时,书中还对湖北省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压力等,也进行了客观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严谨和深刻,不是简单地歌颂成就,而是全面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湖北经济地理图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兼经济学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读完《湖北经济地理》,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经济发展真的和脚下的土地、流淌的江河息息相关。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把抽象的经济概念和具体的地理实体连接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湖北省自然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比如历史上哪些地区容易遭受洪涝,这些灾害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怎样的长期影响。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湖北省的农业地理,从肥沃的江汉平原到山区特色农产品,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对湖北的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地理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作用,比如跨江合作、区域协同发展等议题,都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紧密相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地理思维,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经济现象。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湖北经济地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经济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宝典。书中对于湖北省内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的分析,做得非常细致,比如它详细划分了能源、矿产、水力、土地等资源在不同地市的分布情况,并深入探讨了这些资源是如何被有效利用,或者说,是如何限制了某些产业的发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静态的资源罗列,而是着重分析了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及在国家和区域战略层面,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书中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变,特别是以武汉为中心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实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经济地理中的关键作用。我经常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的均衡进步,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