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劇的誕生》從希臘民間傳說中的酒神崇拜和日神崇拜的民俗中找到瞭開啓希臘占典悲劇、藝術及民族精神的鑰匙,以哲學的激情和恢宏的氣勢闡釋瞭藝術的起源、本質及功用,文風犀利,說理透闢,尼采自稱這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傢寫的書,充滿心理學的創見和藝術的奧秘,是“一部充滿青年人的勇氣和青年人的憂傷的青年之作”。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較為係統的哲學和美學著作,他在書中獨創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重要概念,藉此為切入口,以獨特的視角和睿智的語言,重新闡釋古希臘文化,進而探討藝術的起源、本質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義。是讀者理解尼采美學和哲學的入門書。
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傢,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之一,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傢。他是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的人之一,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20世紀纔引發不同的觀點。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迴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隻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和存在纔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
——弗裏德裏希·尼采
自我批判的嘗試.................................................................................................... 1
寫給理查德·瓦格納的前言............................................................................ 15
第一章...................................................................................................................... 17
第二章...................................................................................................................... 23
第三章...................................................................................................................... 27
第四章...................................................................................................................... 32
第五章...................................................................................................................... 37
第六章...................................................................................................................... 43
第七章...................................................................................................................... 47
第八章...................................................................................................................... 53
第九章...................................................................................................................... 60
第十章...................................................................................................................... 68
第 十 一 章.......................................................................................................... 73
第 十 二 章.......................................................................................................... 80
第 十 三 章.......................................................................................................... 87
第 十 四 章.......................................................................................................... 91
第十五章................................................................................................................. 96
第十六章.............................................................................................................. 102
第十七章.............................................................................................................. 109
第十八章.............................................................................................................. 116
第十九章.............................................................................................................. 121
第二十章.............................................................................................................. 130
第二十一章......................................................................................................... 134
第二十二章......................................................................................................... 142
第二十三章......................................................................................................... 147
第二十四章......................................................................................................... 152
第二十五章......................................................................................................... 157
尼采年錶.............................................................................................................. 159
自我批判的嘗試
1
不管你對本書有多少疑問,這本值得懷疑的書基於何處?無論答案是什麼,這都一定是一個至關重要且引人入勝的問題,而且一定是一個深刻的個人問題。對此,這個問題齣現的時間是明證(不管它引發瞭什麼問題)——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的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盡管如此,這本書依舊順利誕生。當沃爾特戰役(Battle of Wörth)的晴天霹靂在歐洲迴蕩的時候,一位沉思的未解之謎愛好者,即此書的締造者,正局促於阿爾卑斯山一隅,苦思冥想卻又睏惑不解(因此既非常煎熬痛苦又無憂無慮),他的有關希臘人的思考從筆端流泄而齣——那正是這本古怪艱深之書的核心所在。此篇序言(或者說後記)便是獻給這本書的。數周過後,他來到瞭梅斯(Metz)的城牆下,但此時仍然沒能解開他對古希臘人和古希臘文化中所謂“寜靜”的睏惑。直到那個時局極度緊張的月份——在普法締結凡爾賽和平協議的那個月,他終於恢復瞭寜靜,那時他正慢慢地從疾病中恢復過來(那場病讓他從戰場迴到瞭傢中)。在休養生息的間隙,《悲劇的誕生》一書從他筆下誕生瞭。
從音樂當中?音樂與悲劇?希臘人與悲劇的音樂?希臘人與悲觀主義的藝術作品?最成功、最美麗、最令人艷羨的民族,過著最鼓舞人心的生活的民族——希臘人?這怎麼可能呢?他們真的需要悲劇嗎?說得更確切一些,他們真的需要藝術嗎?另外,什麼是希臘藝術?它是如何産生的?
大傢可以從這些問題中猜到這個關於生存價值的大大的問號齣現在哪裏。悲觀主義對於古代的印度人,對於我們“現代”民族和歐洲人,是衰頹、毀滅和災難的錶現,象徵著枯竭和衰敗的本能。那麼,悲觀主義對於希臘人也同樣如此嗎?存在一種屬於強者的悲觀主義嗎?一種源自健康,源自過度充溢的幸福、生存的充實,對於艱難、可怖、狂怒凶猛以及可疑之物的理智的偏愛?希臘人可能因為生活過於充實而苦惱煎熬嗎?他們可能熱誠渴望可怕之物,麵對可怕之物時心懷躍躍欲試的無畏,仿佛渴求敵手——那種值得一試的敵手——以便檢驗自己的功力,領略何為“恐懼”嗎?
 
尼采於1870年—1871年寫就《悲劇的誕生》原稿,並以《寫給理查德·瓦格納的前言》作為前言。1886年,尼采撰寫《自我批判的嘗試》一文,以此作為該書再版的前言。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尼采懷著“振興文化”的熱情參軍,作為誌願醫務勤務兵上瞭前綫,但是不到兩星期就患上瞭痢疾和白喉,不得不迴後方休養。休養期間完成《悲劇的誕生》一書。
梅斯,法國城市名。1870年8月沃爾特戰役爆發,法軍在梅斯遭到普軍閤圍。10月27日,法軍投降。
。。。。。。
譯 者 序
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傢、詩人、語言學傢。《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第一部較為係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是尼采的哲學處女座(1886年這本書重新齣版時,尼采給這本書又增加瞭一個新前言《自我批判的嘗試》)。
1869年,在導師李奇耳的舉薦下,25歲的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臨時聘任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這一時期尼采還是一名語言學傢,發錶瞭不少語言學著作。正是有瞭對古希臘語言和文化的研究,纔使他以古希臘悲劇為切入點開始瞭哲學研究。
1870年,尼采升為正式教授。同年,普法戰爭爆發,尼采作為誌願醫務勤務兵上瞭前綫,但是不到兩周就因患瘧疾和白喉而迴傢。在前綫期間,他開始構思《悲劇的誕生》,在漫天炮火中冥思苦想古希臘悲劇藝術的起源與脈絡。次年,尼采被巴塞爾大學準予瞭半年病假,開始專心創作這本書。
《悲劇的誕生》這本書一反傳統,認為古希臘悲劇産生於兩種藝術衝動:太陽神阿波羅式衝動和酒神狄奧尼索斯式衝動。阿波羅精神代錶的是夢境,象徵華美幻景,狄奧尼索斯精神代錶的是醉境,象徵癲狂痛苦。阿波羅帶來瞭塑形藝術,而狄奧尼索斯帶來瞭音樂藝術。尼采以這兩種象徵說明悲劇藝術的誕生、發展以及滅亡,他認為,人生是痛苦的,阿波羅以夢境的美麗幻象給人們帶來愉悅,讓人們有瞭活下去的理由,從而古希臘神話就誕生瞭;而狄奧尼索斯則將人生淒慘的現實揭露瞭齣來,酒神衝動就成瞭狄奧尼索斯式藝術的根基。當酒神衝動和日神衝動結閤在一起的時候,古希臘悲劇就誕生瞭,這一悲劇就是酒神抒情閤唱與日神夢境舞颱的結閤。當歐裏庇德斯試圖將悲劇安放在日神衝動的基礎上時,悲劇就因失去根基而消亡瞭。
《悲劇的誕生》是超越瞭時代的。尼采認為人們隻有在醉境中纔能獲得形而上的慰藉,他認為悲劇體現的是一種非功利、非科學的人生態度。他猛烈批判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認為它們忽視瞭生命的根基,是淺薄的樂觀主義。理論傢的樂觀主義“反對酒神智慧和藝術……用世俗的調和……用高度利己主義的自然精神力量來取代形而上的慰藉”。他認為正是蘇格拉底式的理性主義扼殺瞭古希臘悲劇。這種反理性的思想當時招緻瞭廣泛的批評,但是現在看來,這種對理性主義的批判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人們反思“優生學”、種族歧視這些由絕對理性主義導緻的惡果。各種建立在理性主義之上的精緻的“現代社會建築”不斷暴露齣其缺陷和危機。當然,對於這種反理性主義,讀者也要帶著批判的態度去看待。
這本書的序言是尼采寫給音樂傢瓦格納的,當時瓦格納和叔本華都是尼采的偶像,這本書的很多思想都深受這二人的影響,但是後來,這兩人都被尼采批判瞭。1878年,尼采發錶《人性的,太人性的:給自由者的書》,正式宣告瞭與瓦格納的決裂。
雖然尼采後來一再強調,《悲劇的誕生》的主旨在於創造一種純粹審美的評價,審美價值也是他承認的唯一價值,但實際上他是藉美學談人生,藉悲觀藝術談人生悲劇,藉對悲劇誕生與滅亡原因的探討,反對道德,反對理性。他說:“隻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和存在纔是有意義的。”而這種意義的最高形式就是酒神精神。
繆文榮
2017年6月於北京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一部綫性的論述文,更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交響樂。開頭的鋪陳雖然緩慢,但每增加一層論證,其理論的厚度就增加一分,直至最後達到一個幾乎無法撼動的理論高點。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學者的嚴謹性與藝術傢的激情之間的完美平衡。他引經據典,但絕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將古代的智慧熔鑄成批判現代性的尖銳武器。其中對於“非理性”力量的推崇,對於理性工具主義的警惕,是當下社會尤其需要聆聽的聲音。在很多時刻,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聆聽一位偉大的導師的教誨,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卻指明瞭探尋真相的正確方嚮——那就是嚮下挖掘,深入到那些被文明壓抑的、野蠻的、但卻是生命力的真正源泉。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重新審視我所熱愛的一切藝術形式,帶著全新的、被滌淨的目光。
評分這本作品的語言風格,初讀時頗有令人卻步之處,它不像現代文學那樣追求流暢和易懂,反而充斥著大量晦澀的、充滿張力的德語思維的結構痕跡。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略顯古老和沉重的錶達方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驚人的美感。作者似乎總是在用最重的詞語去描繪最核心的觀念,每一個段落都像精心打磨過的雕塑,棱角分明,擲地有聲。我尤其欣賞他對“受難”和“生存的辯護”這兩個主題的交織處理。他沒有將悲劇僅僅視為一種文學形式,而是將其提升到瞭存在論的高度,認為悲劇本身就是人類理解世界、確認自身價值的一種必要儀式。書中穿插的那些曆史典故和神話重述,都被賦予瞭全新的、具有強烈批判性的色彩。讀到最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重塑,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都被這股強勁的思想洪流衝刷得麵目全非。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戰鬥的。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如同一記重錘,直擊人性的幽暗角落。它沒有預設任何溫情或救贖的底色,而是毫不留情地將我們置於一個充滿原始衝動與理性掙紮的荒原之上。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精準,剖析瞭藝術的起源並非源於對“美”的純粹追求,而是根植於生命深處的痛苦、狂喜與不可遏製的生命意誌。那些對於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闡釋,簡直令人醍醐灌頂。我讀到關於古希臘悲劇中閤唱隊功能轉換的部分時,甚至能感受到那種在集體狂歡與個體覺醒之間撕裂的張力。特彆是他對蘇格拉底式理性精神的批判,那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一種對根基的深層動搖,仿佛作者在告訴你,我們賴以生存的邏輯秩序,不過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一層薄冰。那種對“存在”本身的質問,帶來的震撼遠超我以往閱讀任何哲學或美學著作。它迫使你直麵生存的虛無感,但奇怪的是,在那種徹底的清醒中,反而生齣一種奇異的、近乎原始的生命力。整本書的語調是沉鬱而有力的,像一場漫長而必要的精神淨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體驗是一種精神上的“去魅”過程。作者像一個無情的解剖師,揭開瞭籠罩在許多傳統觀念外圍的、神聖化的光環。他沒有試圖去安慰讀者,相反,他似乎在刻意挑戰讀者的舒適區,用一種近乎挑釁的口吻質問我們:你所相信的“真理”和“美德”,其根基究竟有多穩固?特彆是對早期原始文化與藝術現象的分析,那種原始的、充滿生命力的、甚至有些粗糲的創造力,與後世的學院派精緻藝術形成瞭強烈的對比,讓人對“文明化”的代價有瞭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和諧的圖景,而在於提供一套強悍的工具,用來拆解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意識形態。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藝術哲學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以更真實、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存在的指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踏入一片新的思想疆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心智上的勇敢。
評分與我過去閱讀的諸多藝術理論書籍相比,這本書的視角顯得無比獨特且顛覆性。它完全摒棄瞭唯美主義的視角,轉而從生命本體論的角度切入,探討藝術如何成為生命痛苦的補償和意義的投射。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將作者的論點與當代流行文化現象進行對照,發現其解釋力驚人地強大。比如,他對現代人精神狀態的描摹,雖然寫於百年前,卻精確地預示瞭我們如今麵臨的異化與焦慮。書中對“潛能”與“實現”之間鴻溝的論述,尤其令我深思。藝術,在他筆下,不再是錦上添花的裝飾品,而是人類麵對生存必然性(如死亡、痛苦)時,所能采取的最激進、最具有肯定性的迴應。這種論斷的力度,讓其他所有關於“藝術的愉悅性”的討論都顯得蒼白無力。它強迫讀者思考:你所感受到的美,究竟是源於逃避,還是源於直麵深淵後的凱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