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等离子体蚀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核心工艺技术之一,在集成电路的诸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过去近半个世纪蚀刻技术栉风沐雨,已从简单的各向同性灰化发展到离子能量分布/电子能量分布级的精密控制技术。张海洋等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以及丰富的产业经验,其带领的团队是多年来在*半导体工厂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掌握了业界领先的制造工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及从产业出发的独特技术视角,将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填补国内外相关图书空白。本书内容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以及蚀刻团队对等离子体蚀刻在集成电路体制造应用的全面深刻理解。希望本书对于等离子体蚀刻在高端半导体制造中的研发和应用能够管窥一斑,也希望它能成为有意愿致力于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离子体蚀刻工艺应用的工程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第1章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发展史
1.1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世界
1.2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领域
1.3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混沌之初
1.4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世纪初的三国演义
1.5三维逻辑和存储器时代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的变迁
1.6华人在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机台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1.7未来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低温等离子体蚀刻简介
2.1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2.2低温等离子体蚀刻基本概念
2.3等离子体蚀刻机台简介
2.3.1电容耦合等离子体机台
2.3.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机台
2.3.3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机台
2.3.4远距等离子体蚀刻机台
2.3.5等离子体边缘蚀刻机台
2.4等离子体先进蚀刻技术简介
2.4.1等离子体脉冲蚀刻技术
2.4.2原子层蚀刻技术
2.4.3中性粒子束蚀刻技术
2.4.4带状束方向性蚀刻技术
2.4.5气体团簇离子束蚀刻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等离子体蚀刻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3.1逻辑集成电路的发展
3.2浅沟槽隔离蚀刻
3.2.1浅沟槽隔离的背景和概况
3.2.2浅沟槽隔离蚀刻的发展
3.2.3膜层结构对浅沟槽隔离蚀刻的影响
3.2.4浅沟槽隔离蚀刻参数影响
3.2.5浅沟槽隔离蚀刻的重要物理参数及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2.6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鳍(Fin)的自对准双图形的蚀刻
3.2.7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物理性能对器件的影响
3.2.8浅沟槽隔离蚀刻中的负载调节
3.3多晶硅栅极的蚀刻
3.3.1逻辑集成电路中的栅及其材料的演变
3.3.2多晶硅栅极蚀刻
3.3.3台阶高度对多晶硅栅极蚀刻的影响
3.3.4多晶硅栅极的线宽粗糙度
3.3.5多晶硅栅极的双图形蚀刻
3.3.6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多晶硅栅极蚀刻
3.4等离子体蚀刻在锗硅外延生长中的应用
3.4.1西格玛型锗硅沟槽成型控制
3.4.2蚀刻后硅锗沟槽界面对最终西格玛型沟槽形状及
硅锗外延生长的影响
3.5伪栅去除
3.5.1高介电常数金属栅极工艺
3.5.2先栅极工艺和后栅极工艺
3.5.3伪栅去除工艺
3.6偏置侧墙和主侧墙的蚀刻
3.6.1偏置侧墙的发展
3.6.2侧墙蚀刻
3.6.3先进侧墙蚀刻技术
3.6.4侧墙蚀刻对器件的影响
3.7应力临近技术
3.7.1应力临近技术在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
3.7.2应力临近技术蚀刻
3.8接触孔的等离子体蚀刻
3.8.1接触孔蚀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3.8.2接触孔掩膜层蚀刻步骤中蚀刻气体对接触孔尺寸及
圆整度的影响
3.8.3接触孔主蚀刻步骤中源功率和偏置功率对接触孔侧壁
形状的影响
3.8.4接触孔主蚀刻步骤中氧气使用量的影响及优化
3.8.5接触孔蚀刻停止层蚀刻步骤的优化
3.8.6晶圆温度对接触孔蚀刻的影响
3.9后段互连工艺流程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3.9.1后段互连工艺的发展历程
3.9.2集成电路制造后段互连工艺流程
3.10第一金属连接层的蚀刻
3.10.1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3.10.2工艺整合对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的要求
3.10.3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轮廓图形及
电性能的影响
3.11通孔的蚀刻
3.11.1工艺整合对通孔蚀刻工艺的要求
3.11.2通孔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2金属硬掩膜层的蚀刻
3.12.1金属硬掩膜层蚀刻参数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2.2金属硬掩膜层材料应力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2.3金属硬掩膜层蚀刻侧壁轮廓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3介电材料沟槽的蚀刻
3.13.1工艺整合对介电材料沟槽蚀刻工艺的要求
3.13.2先通孔工艺流程沟槽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
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3.3金属硬掩膜先沟槽工艺流程沟槽蚀刻工艺对关键尺寸、
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4钝化层介电材料的蚀刻
3.15铝垫的金属蚀刻
参考文献
第4章等离子体蚀刻在存储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4.1闪存的基本介绍
4.1.1基本概念
4.1.2发展历史
4.1.3工作原理
4.1.4性能
4.1.5主要厂商
4.2等离子体蚀刻在标准浮栅闪存中的应用
4.2.1标准浮栅闪存的浅槽隔离蚀刻工艺
4.2.2标准浮栅闪存的浅槽隔离氧化层回刻工艺
4.2.3标准浮栅闪存的浮栅蚀刻工艺
4.2.4标准浮栅闪存的控制栅极蚀刻工艺
4.2.5标准浮栅闪存的侧墙蚀刻工艺
4.2.6标准浮栅闪存的接触孔蚀刻工艺
4.2.7特殊结构闪存的蚀刻工艺
4.2.8标准浮栅闪存的SADP蚀刻工艺
4.33DNAND关键工艺介绍
4.3.1为何开发3DNAND闪存
4.3.23DNAND的成本优势
4.3.33DNAND中的蚀刻工艺
4.4新型存储器与系统集成芯片
4.4.1SoC芯片市场主要厂商
4.4.2SoC芯片中嵌入式存储器的要求与器件种类
4.5新型相变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5.1相变存储器的下电极接触孔蚀刻工艺
4.5.2相变存储器的GST蚀刻工艺
4.6新型磁性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7新型阻变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8新型存储器存储单元为何多嵌入在后段互连结构中
4.8.1新型存储器存储单元在后段互连结构中的嵌入形式
4.8.2存储单元连接工艺与标准逻辑工艺的异同及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等离子体蚀刻工艺中的经典缺陷介绍
5.1缺陷的基本介绍
5.2等离子体蚀刻工艺相关的经典缺陷及解决方法
5.2.1蚀刻机台引起的缺陷
5.2.2工艺间的互相影响
5.2.3蚀刻工艺不完善所导致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6章特殊气体及低温工艺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1特殊气体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1.1气体材料在半导体工业中的应用及分类
6.1.2气体材料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及解离原理
6.1.3特殊气体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应用
6.2超低温工艺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2.1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简介
6.2.2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原理分析
6.2.3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对“等离子体蚀刻”这一核心工艺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它将其置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一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支撑起我们现代数字生活的基石。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比如干法蚀刻和湿法蚀刻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能够实现对纳米级别结构的精确控制,这对于制造越来越小的晶体管和越来越密集的电路至关重要。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前沿的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比如原子层蚀刻(ALE),这种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精度,这对于突破现有制造瓶颈至关重要。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到等离子体蚀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选择性、均匀性、损伤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设备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正在从事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必备的参考手册,它能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爱好者,它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产业核心技术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和前沿性。
评分这本《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微观世界“精密雕塑”的史诗。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等离子体蚀刻的各种工艺流程,从前期的基底准备,到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控制,再到蚀刻过程中的参数优化,最后到后期的清洁和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等离子体的“活性”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比如如何控制活性离子的种类、密度和能量,以及如何避免对硅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应用场景,书中肯定会深入探讨等离子体蚀刻在不同类型芯片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比如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等等,以及不同芯片对蚀刻工艺的要求差异。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示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如何克服各种挑战,实现高效率、高良率的生产。此外,我想书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与等离子体蚀刻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比如腔体设计、气体流量控制、射频功率等,这些都是保证工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科学与工程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宇宙深处的等离子体,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光晕,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高科技的遐想。虽然我对等离子体物理和集成电路制造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专著,属于“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系列,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价值。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阐述等离子体蚀刻的原理,比如它究竟是如何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和活性粒子来精确地去除特定材料的,是基于化学反应还是物理轰击,亦或是两者兼有?而且,“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里面的芯片就是通过这样的工艺制造出来的。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些微观世界的精密加工过程?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图示,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化学过程,比如等离子体蚀刻的“刀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雕刻”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电路图形的。此外,书中对“应用”的强调,让我希望能看到等离子体蚀刻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不断提升工艺的精度和效率,推动集成电路向更小、更快、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对半导体制造充满好奇的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改变世界的关键技术。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无数微小的“等离子体刀手”,在晶圆表面进行着精密的“切割”和“雕刻”,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芯片。这本书让我对“等离子体蚀刻”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物理化学过程?是像激光一样切割,还是像化学试剂一样腐蚀?书中会不会详细解释等离子体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保持其“活性”的?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应用,则让我联想到那些我们每天接触的电子产品,它们内部的复杂电路,都是通过这种技术一点点“建造”出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等离子体蚀刻在不同工艺阶段的应用,例如制作光刻掩模、图形转移、薄膜去除等等,以及这些应用如何影响最终芯片的性能和功耗。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知识的空白,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解和深入的原理分析,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等离子体蚀刻的精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高端”定位。作为“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系列的一员,它必然汇聚了等离子体蚀刻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最成熟的工程实践。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它涵盖了哪些具体的工艺步骤,而等离子体蚀刻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它会不会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工程学等多个维度来解读等离子体蚀刻的原理?比如,在物理层面,等离子体的离子轰击对材料表面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在化学层面,活性粒子的化学反应如何实现选择性去除?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比如如何优化等离子体蚀刻的参数,以达到所需的精度、均匀性和速率。此外,书中会不会探讨等离子体蚀刻在未来集成电路发展中的趋势,比如如何应对更小的器件尺寸、更复杂的结构以及更高的性能要求?例如,对于3D NAND闪存等垂直结构的制造,等离子体蚀刻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微纳加工领域的智慧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