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

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洋 著
图书标签:
  • 等离子体蚀刻
  • 集成电路制造
  • 半导体工艺
  • 微电子学
  • VLSI
  • MEMS
  • 材料科学
  • 表面处理
  • 薄膜技术
  • 工艺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9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5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6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等离子体蚀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核心工艺技术之一,在集成电路的诸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过去近半个世纪蚀刻技术栉风沐雨,已从简单的各向同性灰化发展到离子能量分布/电子能量分布级的精密控制技术。张海洋等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以及丰富的产业经验,其带领的团队是多年来在*半导体工厂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掌握了业界领先的制造工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及从产业出发的独特技术视角,将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填补国内外相关图书空白。本书内容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以及蚀刻团队对等离子体蚀刻在集成电路体制造应用的全面深刻理解。希望本书对于等离子体蚀刻在高端半导体制造中的研发和应用能够管窥一斑,也希望它能成为有意愿致力于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离子体蚀刻工艺应用的工程人员的参考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基于公开文献全方位地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应用及潜在发展方向。以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发展史开篇,对传统及已报道的先进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的基本原理做相应介绍,随后是占据了本书近半篇幅的逻辑和存储器产品中等离子体蚀刻工艺的深度解读。此外,还详述了逻辑产品可靠性及良率与蚀刻工艺的内在联系,聚焦了特殊气体及特殊材料在等离子体蚀刻方面的潜在应用。最后是先进过程控制技术在等离子体蚀刻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及展望。
本书可以作为从事等离子体蚀刻工艺研究和应用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目录

第1章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发展史

1.1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世界

1.2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领域

1.3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混沌之初

1.4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世纪初的三国演义

1.5三维逻辑和存储器时代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的变迁

1.6华人在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机台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1.7未来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低温等离子体蚀刻简介

2.1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2.2低温等离子体蚀刻基本概念

2.3等离子体蚀刻机台简介

2.3.1电容耦合等离子体机台

2.3.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机台

2.3.3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机台

2.3.4远距等离子体蚀刻机台

2.3.5等离子体边缘蚀刻机台

2.4等离子体先进蚀刻技术简介

2.4.1等离子体脉冲蚀刻技术

2.4.2原子层蚀刻技术

2.4.3中性粒子束蚀刻技术

2.4.4带状束方向性蚀刻技术

2.4.5气体团簇离子束蚀刻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等离子体蚀刻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3.1逻辑集成电路的发展

3.2浅沟槽隔离蚀刻

3.2.1浅沟槽隔离的背景和概况

3.2.2浅沟槽隔离蚀刻的发展

3.2.3膜层结构对浅沟槽隔离蚀刻的影响

3.2.4浅沟槽隔离蚀刻参数影响

3.2.5浅沟槽隔离蚀刻的重要物理参数及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3.2.6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鳍(Fin)的自对准双图形的蚀刻

3.2.7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物理性能对器件的影响

3.2.8浅沟槽隔离蚀刻中的负载调节

3.3多晶硅栅极的蚀刻

3.3.1逻辑集成电路中的栅及其材料的演变

3.3.2多晶硅栅极蚀刻

3.3.3台阶高度对多晶硅栅极蚀刻的影响

3.3.4多晶硅栅极的线宽粗糙度

3.3.5多晶硅栅极的双图形蚀刻

3.3.6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多晶硅栅极蚀刻

3.4等离子体蚀刻在锗硅外延生长中的应用

3.4.1西格玛型锗硅沟槽成型控制

3.4.2蚀刻后硅锗沟槽界面对最终西格玛型沟槽形状及

硅锗外延生长的影响

3.5伪栅去除

3.5.1高介电常数金属栅极工艺

3.5.2先栅极工艺和后栅极工艺

3.5.3伪栅去除工艺

3.6偏置侧墙和主侧墙的蚀刻

3.6.1偏置侧墙的发展

3.6.2侧墙蚀刻

3.6.3先进侧墙蚀刻技术

3.6.4侧墙蚀刻对器件的影响

3.7应力临近技术

3.7.1应力临近技术在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

3.7.2应力临近技术蚀刻

3.8接触孔的等离子体蚀刻

3.8.1接触孔蚀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3.8.2接触孔掩膜层蚀刻步骤中蚀刻气体对接触孔尺寸及

圆整度的影响

3.8.3接触孔主蚀刻步骤中源功率和偏置功率对接触孔侧壁

形状的影响

3.8.4接触孔主蚀刻步骤中氧气使用量的影响及优化

3.8.5接触孔蚀刻停止层蚀刻步骤的优化

3.8.6晶圆温度对接触孔蚀刻的影响

3.9后段互连工艺流程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3.9.1后段互连工艺的发展历程

3.9.2集成电路制造后段互连工艺流程

3.10第一金属连接层的蚀刻

3.10.1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3.10.2工艺整合对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的要求

3.10.3第一金属连接层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轮廓图形及

电性能的影响

3.11通孔的蚀刻

3.11.1工艺整合对通孔蚀刻工艺的要求

3.11.2通孔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2金属硬掩膜层的蚀刻

3.12.1金属硬掩膜层蚀刻参数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2.2金属硬掩膜层材料应力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2.3金属硬掩膜层蚀刻侧壁轮廓对负载效应的影响

3.13介电材料沟槽的蚀刻

3.13.1工艺整合对介电材料沟槽蚀刻工艺的要求

3.13.2先通孔工艺流程沟槽蚀刻工艺参数对关键尺寸、

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3.3金属硬掩膜先沟槽工艺流程沟槽蚀刻工艺对关键尺寸、

轮廓图形及电性能的影响

3.14钝化层介电材料的蚀刻

3.15铝垫的金属蚀刻

参考文献

第4章等离子体蚀刻在存储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4.1闪存的基本介绍

4.1.1基本概念

4.1.2发展历史

4.1.3工作原理

4.1.4性能

4.1.5主要厂商

4.2等离子体蚀刻在标准浮栅闪存中的应用

4.2.1标准浮栅闪存的浅槽隔离蚀刻工艺

4.2.2标准浮栅闪存的浅槽隔离氧化层回刻工艺

4.2.3标准浮栅闪存的浮栅蚀刻工艺

4.2.4标准浮栅闪存的控制栅极蚀刻工艺

4.2.5标准浮栅闪存的侧墙蚀刻工艺

4.2.6标准浮栅闪存的接触孔蚀刻工艺

4.2.7特殊结构闪存的蚀刻工艺

4.2.8标准浮栅闪存的SADP蚀刻工艺

4.33DNAND关键工艺介绍

4.3.1为何开发3DNAND闪存

4.3.23DNAND的成本优势

4.3.33DNAND中的蚀刻工艺

4.4新型存储器与系统集成芯片

4.4.1SoC芯片市场主要厂商

4.4.2SoC芯片中嵌入式存储器的要求与器件种类

4.5新型相变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5.1相变存储器的下电极接触孔蚀刻工艺

4.5.2相变存储器的GST蚀刻工艺

4.6新型磁性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7新型阻变存储器的介绍及等离子体蚀刻的应用

4.8新型存储器存储单元为何多嵌入在后段互连结构中

4.8.1新型存储器存储单元在后段互连结构中的嵌入形式

4.8.2存储单元连接工艺与标准逻辑工艺的异同及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等离子体蚀刻工艺中的经典缺陷介绍

5.1缺陷的基本介绍

5.2等离子体蚀刻工艺相关的经典缺陷及解决方法

5.2.1蚀刻机台引起的缺陷

5.2.2工艺间的互相影响

5.2.3蚀刻工艺不完善所导致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6章特殊气体及低温工艺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1特殊气体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1.1气体材料在半导体工业中的应用及分类

6.1.2气体材料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及解离原理

6.1.3特殊气体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应用

6.2超低温工艺在等离子体蚀刻中的应用

6.2.1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简介

6.2.2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原理分析

6.2.3超低温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3章等离子体蚀刻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摘要
逻辑集成电路工艺伴随着摩尔定律飞速发展,从21世纪初的亚微米工艺到如今已经宣布量产的14/16nm工艺,凝聚了无数半导体人的汗水和结晶。等离子体蚀刻作为集成电路工艺的核心部分也伴随着技术发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尺寸的微缩对等离子体蚀刻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形成器件结构的前段工艺,高精度图形定义需要浸入式光刻机和193nm光阻,单纯光阻掩膜在小尺寸纳米工艺已经不再适用,其厚度不足以胜任单一掩膜结构,三明治结构应运而生。为了更好的图形传递和器件的物理性能,(金属)硬掩膜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器件从平面结构向三维结构的转变意味着更高的深宽比。为了更好地进行工艺整合,对形貌的控制需求也变得更加苛刻。45nm工艺后的p型沟道锗硅外延生长对等离子体蚀刻提出了更高要求。14nm及更先进的技术节点中引入了自对准双图形工艺,如何发展蚀刻工艺以避免奇偶效应也将是对等离子体蚀刻的巨大考验。工艺尺寸的微缩对蚀刻后的均匀度、线条粗糙度、负载效应及等离子体损伤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脉冲等离子体蚀刻在28/14nm工艺中逐步介入。
接触孔层在集成电路的制造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前段器件和后段金属互连的重要作用,历来是良率提升的重中之重。在接触孔蚀刻工艺中,除了要求全部导通,对于接触孔各项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例如,关键尺寸缩微、尺寸均匀性、接触孔侧壁形状的控制,接触孔蚀刻工艺对蚀刻停止层的选择性,金属硅化物的消耗量,以及接触孔高度均匀性等。
后段工艺是指在接触孔之后的实现金属连接互通的金属布线工艺,将外接电压/电流传递到前段晶体管。通常是由金属连接层、金属通孔和钝化层构成。大马士革工艺的提出完全改变了后段的蚀刻工艺,金属蚀刻被介质蚀刻所取代。(超)低介电材料的引入减少了器件的延迟,与此同时,为避免(超)低介电材料的恶化,一站式通孔沟槽蚀刻已经成为现在的主流方案。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征尺寸显著减小,芯片集成度的倍增,使得后段的图形分布更加密集,金属层数逐渐增加,这对于后段互连工艺中的蚀刻技术的均匀性、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章将重点介绍从亚微米至第一代鳍式晶体管逻辑电路工艺中等离子体蚀刻的发展。


作 者 简 介
韩秋华,2002年获得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加入中芯国际十余年以来,全程参与主导了中芯国际自0.13μm~28nm关键节点蚀刻成套工艺研发并成功实现量产。长期致力于先进半导体逻辑产品的蚀刻工艺研发及相关原理的研究工作,并大力推动了国产高端蚀刻机台配套工艺研发。率先实现了北方微电子国产蚀刻设备在28nm技术节点的成功验证,获得第八届(2013年度)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证书。历年来取得半导体技术专利授权120多项,核心专利获2012年上海浦东新区发明创造大赛优秀发明奖,2013年浦东职工工人发明家二等奖。指导和发表国内国际论文20多篇。
王新鹏,2006年3月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目前供职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技术特色工艺研发部,从事工艺技术开发。先后参与了90nm、65/55nm、45/40nm、28nm逻辑技术及55nm、28nm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相关制造工艺的研发并成功实现大规模量产。负责开发的接触孔、铝焊垫及钝化层的蚀刻等制造工艺已经累积量产数百万片12英寸晶圆; 参与研发并推广了国产介电材料蚀刻机台在高端逻辑电路制造中的应用; 作为55nm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栅极技术负责人,研发了逻辑栅极和控制栅极的制造工艺,实现了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手机卡和金融卡的国产化。目前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180多项,其中约100项为第一申请人,美国专利25项; 发表国际会议文章16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负责撰写本章中的第8~15节——等离子体蚀刻在接触孔及后段工艺中的应用。
王彦,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研发部先后任资深工程师及主任工程师,从事闪存器件及逻辑电路前段28nm及14nm刻蚀工艺研究开发,现为逻辑电路前段多晶硅蚀刻的负责人。2017年获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人才启明星项目资助,共发表10余篇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共有80多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其中包括20多项国外专利。

前言/序言



前言
未来十年是以开放式创新为标识的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新硬件时代即将开启的黎明。全球物联网规模化的期望已经使世界半导体行业成为蓝海。芯片技术、传感器、云计算的有机结合会让万物相连和无处不在的高度智能化成为可能。而低功耗、小尺寸和稳定性强的芯片是实现未来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多轴无人飞行器、机器人厨师等新生事物的基石。顺应时代的需求,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并推出十年千亿扶植基金计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集成电路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首位。这些对于集成电路制造业核心工艺技术之一的低温等离子体蚀刻的发展无疑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在摩尔定律提出50周年的2015年,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公司均进入14/16nm FinFET工艺量产阶段。2016年在台积电公司的2020年技术路线发展蓝图上,EUV工艺因其提高密度、大幅简化工艺而第一次成为5nm量产标配。2016—2020年这5年间,10nm、7nm甚至5nm将依次量产,由此可见技术节点更迭依然摧枯拉朽,丝毫不见摩尔定律脚步迟滞的迹象。FinFET教父胡正明教授在2016年坦言: 半导体行业还有百年的繁荣。5nm之后,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①依靠半导体制造工艺改进持续缩小数字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的More Moore; ②依靠电路设计以及系统算法优化提升系统性能的More than Moore; ③依靠开发CMOS以外的新器件提升集成电路性能的Beyond CMOS。而存储器是芯片制造领域的另一制高点,它与数据相伴而生且需求量巨大。在传统存储器DRAM、NAND Flash等遭遇微缩瓶颈的境况下,目前全球半导体巨擘皆正大举发展次世代存储器,如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及电阻式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在这些新兴领域里,等离子体蚀刻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过去近半个世纪中,蚀刻技术已从简单的各向同性灰化发展到离子能量分布/电子能量分布级的精密控制技术。本书的内容基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以及蚀刻团队对等离子体蚀刻在集成电路体制造应用的全面深刻理解,共分9个章节,包括低温等离子体半导体蚀刻技术的基本原理; 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发展史及前沿蚀刻技术的前瞻,诸如原子层蚀刻、中性粒子束蚀刻、离子束蚀刻、带状束定向蚀刻以及异步脉冲蚀刻等; 逻辑制程的经典蚀刻过程介绍; 传统及各种新型存储器中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的解读; 蚀刻过程相关的缺陷聚焦; 蚀刻过程和产品可靠性及良率的已知关联; 特殊气体在蚀刻中潜在应用的探索; 特殊材料蚀刻的综述涉及了三五族元素、石墨烯、黑磷、拓扑材料以及自组装材料等; 先进控制过程在等离子体蚀刻过程中应用涵盖了等离子体蚀刻过程的模型建立,已公开的先进控制技术实例,未来可能的黑灯工厂的全厂控制系统的架构。
本书是年轻的蚀刻团队在百忙之中历时两年笔耕不辍。希望这本书对于等离子体蚀刻在高端半导体制造中的研发和应用能够管窥一斑,也希望它能成为有意愿致力于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离子体蚀刻工艺应用的工程人员的参考书籍。因经验有限,不妥之处,还请诸位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斧正。
张海洋2017年12月于上海浦东张江











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精密微纳加工的基石 在日新月异的半导体产业中,集成电路(IC)的微缩化和性能提升是永恒的主题。从庞大的计算机到掌上设备,再到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这一切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而要实现集成电路中数以亿计甚至万亿计晶体管的精密排列,制造出具备极高集成度和优异电性能的芯片,就必须依赖于一系列高精度、高效率的微纳加工技术。其中,等离子体蚀刻无疑是支撑起现代集成电路制造的基石之一。 本书《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并非一本浅显的技术入门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了等离子体蚀刻这一核心工艺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中的关键作用、深层机理以及前沿发展。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这项技术如何驱动着摩尔定律的延续,如何应对不断涌现的制造挑战,以及如何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 等离子体蚀刻的本质与原理:理解微观世界的“雕刻刀” 要深入理解等离子体蚀刻,首先需要把握其核心概念。等离子体,常被誉为物质的第四态,它是一种由离子、电子、中性粒子以及激发态粒子组成的电离气体。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反应活性,能够与固体材料发生精确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选择性去除。 本书将首先构建读者对等离子体的基础认知。我们会从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出发,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等离子体源(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P、直流辉光放电等),以及它们在产生等离子体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接着,我们会深入剖析等离子体蚀刻过程中的关键物理化学过程,包括: 反应物离子的产生与加速: 工作气体在射频功率的作用下被电离,形成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动能增加,为与固体表面发生高效的碰撞反应奠定基础。 化学反应与物理溅射: 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自由基、离子等)能够与基底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挥发性的产物,然后被真空系统抽走。同时,高能离子撞击基底表面,会产生物理性的去除效应,即溅射。本书将重点分析化学蚀刻、物理蚀刻以及两者的结合(反应离子刻蚀RIE)在不同材料去除中的作用和影响。 选择性与各向异性: 这两个是评价等离子体蚀刻工艺质量的两个核心指标。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等离子体参数(如气体种类、流量、压力、射频功率、偏压等)以及掩膜材料的特性,来实现对特定材料的高选择性去除,以及获得垂直的、精确的图形。例如,在蚀刻二氧化硅时,选择性要求非常高,以避免损伤下方的硅衬底或金属层。而金属布线则需要极高的各向异性,以保证细间距导线的形状。 副产物的生成与清除: 蚀刻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清除,可能会在基底表面沉积,影响蚀刻质量,甚至导致器件缺陷。本书将探讨不同副产物的性质及其清除策略。 二、 等离子体蚀刻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应用:精雕细琢,塑就微纳世界 集成电路的制造是一个由数百个工艺步骤组成的复杂链条,而等离子体蚀刻几乎贯穿于其中,是实现各种结构和器件的关键环节。本书将聚焦于等离子体蚀刻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具体应用,从不同层级的角度进行剖析: 沟槽/通孔的形成(Trench/Via Etching):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蚀刻过程之一。在三维堆叠结构中,需要在绝缘层中形成深邃的沟槽或导电的通孔,用于连接不同的金属层或形成器件结构。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材料(如二氧化硅、氮化硅、聚酰亚胺等)的沟槽/通孔蚀刻工艺,以及如何控制侧壁形貌,避免“底倒锥”、“侧壁毛刺”等缺陷。 栅极结构的形成(Gate Etching): 栅极是MOSFET器件的核心,其尺寸和形貌直接决定了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和性能。栅极蚀刻要求极高的精度和各向异性,以确保栅极的均匀性和准确性。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栅极材料(如多晶硅、金属栅极)的蚀刻工艺,以及如何实现纳米量级的栅极线宽控制。 金属互连结构的形成(Metal Interconnect Etching): 随着集成度的提高,芯片中的金属导线越来越密集,线宽和间距也越来越小。金属蚀刻是实现这些高密度互连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铜、铝等金属材料的蚀刻工艺,以及如何解决金属在蚀刻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侧壁腐蚀、互层污染等问题。 器件隔离结构的形成(Isolation Etching): 为了防止相邻器件之间的漏电,需要通过隔离技术将它们隔离开。深沟槽隔离(STI)等结构就是通过等离子体蚀刻实现的。本书将讨论STI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控制沟槽的深度和侧壁形貌。 TSV(硅通孔)的制造: 随着三维集成技术的兴起,TSV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TSV是通过在硅片上钻孔并填充金属,实现芯片间的垂直连接。TSV的钻孔和填充过程中,等离子体蚀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高深宽比的通孔形成。本书将专门探讨TSV制造中的等离子体蚀刻挑战与解决方案。 三、 等离子体蚀刻的工艺控制与优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要想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中实现稳定、可靠、高质量的蚀刻,离不开对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和持续优化。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详细阐述各种工艺参数(如工作气体种类与配比、反应腔压力、射频功率、偏压、基板温度、蚀刻时间、掩膜层特性等)如何影响蚀刻速率、选择性、各向异性、侧壁形貌以及材料损伤。例如,不同气体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活性物种,从而影响蚀刻的化学反应途径;射频功率和偏压的调控直接影响离子的能量和通量,进而影响蚀刻的各向异性。 诊断与表征技术: 介绍用于实时监测和事后表征等离子体蚀刻过程的技术,如等离子体诊断技术(质谱、光谱、探针等)和蚀刻后材料表征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等)。这些技术为理解蚀刻机理、发现工艺问题、进行参数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先进的等离子体源设计与控制: 随着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对等离子体的均匀性、稳定性以及精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将介绍先进的等离子体源设计,如多区域独立控制的ICP源、具有更高离子能量控制能力的CCP源等,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等离子体参数的精确调控。 阻挡层(Mask)的设计与选择: 掩膜层在蚀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遮挡”作用,其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到蚀刻的精度和选择性。本书将讨论不同掩膜材料(如光刻胶、氧化物、氮化物等)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蚀刻需求选择合适的掩膜层,并优化掩膜层的厚度和结构。 工艺集成与优化: 强调等离子体蚀刻工艺需要与其他制造工艺(如光刻、薄膜沉积、离子注入等)紧密集成。单个工艺的优化可能不足以达到整体性能最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集成优化,以确保整个芯片的制造良率和性能。 四、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前沿,展望未来 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等离子体蚀刻作为核心工艺,也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挑战,并催生出新的发展方向。本书将对这些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超低介电常数(Low-k)材料的蚀刻: 随着互连线电阻电容效应(RC延时)的瓶颈日益突出,低介电常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低k材料本身结构疏松,容易在等离子体蚀刻过程中受到损伤,导致介电常数升高,影响芯片性能。如何实现对低k材料的损伤最小化蚀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高深宽比(High Aspect Ratio)结构的制造: 随着三维集成和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需要蚀刻越来越深、越来越窄的结构,如TSV、3D NAND闪存中的堆叠沟槽等。实现高深宽比结构的精确蚀刻,需要克服侧壁收敛、深槽底部供气不足、微观形貌控制等难题。 原子层刻蚀(Atomic Layer Etching, ALE): ALE是一种基于自限性表面反应的蚀刻技术,能够实现亚原子层级的精确控制,具有极高的各向异性,是实现纳米级精密加工的理想选择。本书将介绍ALE的基本原理、不同实现方式,以及其在未来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巨大潜力。 等离子体蚀刻的新型气体与反应机理: 为了满足不同材料的蚀刻需求,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工作气体和反应机理。例如,某些含氟、含氯、含氢的混合气体,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对复杂材料的高效、选择性去除。 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 借助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实现对等离子体蚀刻过程的智能化监测、预测和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效率。本书将探讨AI在蚀刻工艺中的应用前景。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等离子体蚀刻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何开发更环保的工作气体和工艺流程,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书的价值与目标读者 《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面向集成电路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半导体设备开发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生的参考手册。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等离子体蚀刻的内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优化蚀刻工艺。 掌握等离子体蚀刻在各类集成电路关键结构制造中的应用,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识别和解决当前及未来制造中遇到的蚀刻挑战,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 把握等离子体蚀刻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进步奠定基础。 总之,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是现代微纳制造的灵魂,是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细致的分析,为读者揭示这项技术的奥秘,点亮探索更高集成度、更优性能芯片制造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对“等离子体蚀刻”这一核心工艺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它将其置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一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支撑起我们现代数字生活的基石。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比如干法蚀刻和湿法蚀刻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能够实现对纳米级别结构的精确控制,这对于制造越来越小的晶体管和越来越密集的电路至关重要。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前沿的等离子体蚀刻技术,比如原子层蚀刻(ALE),这种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精度,这对于突破现有制造瓶颈至关重要。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到等离子体蚀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选择性、均匀性、损伤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设备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正在从事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必备的参考手册,它能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爱好者,它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产业核心技术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和前沿性。

评分

这本《等离子体蚀刻及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微观世界“精密雕塑”的史诗。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等离子体蚀刻的各种工艺流程,从前期的基底准备,到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控制,再到蚀刻过程中的参数优化,最后到后期的清洁和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等离子体的“活性”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比如如何控制活性离子的种类、密度和能量,以及如何避免对硅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应用场景,书中肯定会深入探讨等离子体蚀刻在不同类型芯片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比如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等等,以及不同芯片对蚀刻工艺的要求差异。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示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如何克服各种挑战,实现高效率、高良率的生产。此外,我想书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与等离子体蚀刻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比如腔体设计、气体流量控制、射频功率等,这些都是保证工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科学与工程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宇宙深处的等离子体,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光晕,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高科技的遐想。虽然我对等离子体物理和集成电路制造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专著,属于“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系列,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价值。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阐述等离子体蚀刻的原理,比如它究竟是如何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和活性粒子来精确地去除特定材料的,是基于化学反应还是物理轰击,亦或是两者兼有?而且,“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里面的芯片就是通过这样的工艺制造出来的。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些微观世界的精密加工过程?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图示,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化学过程,比如等离子体蚀刻的“刀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雕刻”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电路图形的。此外,书中对“应用”的强调,让我希望能看到等离子体蚀刻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不断提升工艺的精度和效率,推动集成电路向更小、更快、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对半导体制造充满好奇的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改变世界的关键技术。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无数微小的“等离子体刀手”,在晶圆表面进行着精密的“切割”和“雕刻”,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芯片。这本书让我对“等离子体蚀刻”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物理化学过程?是像激光一样切割,还是像化学试剂一样腐蚀?书中会不会详细解释等离子体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保持其“活性”的?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这个应用,则让我联想到那些我们每天接触的电子产品,它们内部的复杂电路,都是通过这种技术一点点“建造”出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等离子体蚀刻在不同工艺阶段的应用,例如制作光刻掩模、图形转移、薄膜去除等等,以及这些应用如何影响最终芯片的性能和功耗。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知识的空白,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解和深入的原理分析,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等离子体蚀刻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高端”定位。作为“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丛书”系列的一员,它必然汇聚了等离子体蚀刻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最成熟的工程实践。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它涵盖了哪些具体的工艺步骤,而等离子体蚀刻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它会不会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工程学等多个维度来解读等离子体蚀刻的原理?比如,在物理层面,等离子体的离子轰击对材料表面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在化学层面,活性粒子的化学反应如何实现选择性去除?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比如如何优化等离子体蚀刻的参数,以达到所需的精度、均匀性和速率。此外,书中会不会探讨等离子体蚀刻在未来集成电路发展中的趋势,比如如何应对更小的器件尺寸、更复杂的结构以及更高的性能要求?例如,对于3D NAND闪存等垂直结构的制造,等离子体蚀刻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微纳加工领域的智慧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