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4卷,主要内容有:液压传动与控制、气压传动与控制、液力传动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目 录
第21篇 液压传动与控制
第1章 常用液压基础标准
1 液压图形符号 21-3
1.1 流体传动系统及元件图形符号 21-3
1.2 液压图形符号绘制规则 21-14
2 常用液压标准 21-17
2.1 流体传动系统及元件的公称压力系列 21-17
2.2 液压泵及马达公称排量系列 21-17
2.3 液压油口螺纹连接系列 21-17
2.4 液压系统用硬管外径系列和软管内径系列 21-18
2.5 液压缸内径及活塞杆外径尺寸系列 21-18
2.6 液压缸活塞行程系列 21-18
2.7 液压元件清洁度指标 21-19
2.8 液压阀油口、底板、控制装置和电磁铁的标识 21-22
3 常用液压术语 21-22
3.1 基本术语 21-22
3.2 液压泵的术语 21-23
3.3 液压执行元件的术语 21-24
3.4 液压阀的术语 21-24
3.5 液压辅件及其他专业术语 21-26
4 常用液压公式 21-26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1 流体静力学 21-28
1.1 压力的度量标准 21-28
1.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21-28
1.3 流体对壁面的作用力 21-28
1.3.1 流体对平面的作用力 21-28
1.3.2 流体对曲面的作用力 21-28
2 流体动力学 21-28
2.1 几个基本概念 21-28
2.2 连续性方程 21-29
2.3 伯努利方程 21-29
2.3.1 理想流体伯努力方程 21-29
2.3.2 实际流体伯努利方程 21-29
2.3.3 系统中有流体机械的伯努利方程 21-30
2.4 动量方程 21-30
3 阻力计算 21-30
3.1 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21-30
3.1.1 流动类型 21-30
3.1.2 沿程阻力损失计算公式 21-30
3.2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21-31
4 孔口及管嘴出流、缝隙流动、液压冲击 21-34
4.1 薄壁孔口流量计算及管嘴流量计算 21-34
4.2 缝隙流动 21-35
4.2.1 壁面固定的平行缝隙中的流动 21-35
4.2.2 壁面移动的平行平板缝隙流动 21-35
4.2.3 环形缝隙中的流体流动 21-36
4.2.4 平行平板间的径向流动 21-36
4.3 液压冲击 21-36
第3章 液压基本回路
1 概述 21-37
2 液压源回路 21-37
2.1 定量泵-溢流阀液压源回路 21-37
2.2 变量泵-安全阀液压源回路 21-37
2.3 高低压双泵液压源回路 21-38
2.4 多泵并联供油液压源回路 21-38
2.5 闭式系统液压源回路 21-39
2.6 辅助泵供油液压源回路 21-39
2.7 辅助循环泵液压源回路 21-39
3 压力控制回路 21-40
3.1 调压回路 21-40
3.2 减压回路 21-41
3.3 增压回路 21-41
3.4 保压回路 21-43
3.5 卸荷回路 21-43
3.6 平衡回路 21-43
3.7 缓冲回路 21-47
3.8 卸压回路 21-47
4 速度控制回路 21-49
4.1 节流调速回路 21-49
4.2 容积调速回路 21-50
4.3 容积节流调速回路 21-50
4.4 增速回路 21-52
4.5 减速回路 21-52
4.6 二次进给回路 21-53
4.7 比例阀连续调速回路 21-53
5 同步控制回路 21-54
5.1 机械同步回路 21-54
5.2 流量控制同步回路 21-55
5.3 容积控制同步回路 21-56
6 方向控制回路 21-58
6.1 换向回路 21-58
6.2 锁紧回路 21-59
6.3 顺序动作回路 21-59
7 液压马达回路 21-60
7.1 马达制动回路 21-60
7.2 马达浮动回路 21-60
第4章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
1 液压系统的设计流程 21-63
1.1 明确设计要求 21-63
1.2 进行工况分析,确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21-63
1.2.1 负载分析计算 21-63
1.2.2 初选系统工作压力 21-64
1.2.3 计算液压缸的主要结构尺寸和液压马达的排量 21-65
1.2.4 计算液压缸或液压马达所需流量 21-65
1.2.5 绘制液压系统工况图 21-66
1.3 制订基本方案和绘制液压系统图 21-66
1.3.1 制订基本方案 21-66
1.3.2 绘制液压系统图 21-66
1.4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专用件设计 21-67
1.4.1 液压泵的选择 21-67
1.4.2 液压阀的选择 21-67
1.4.3 蓄能器的选择 21-67
1.4.4 管道尺寸的确定 21-68
1.4.5 油箱容量的确定 21-68
1.5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21-68
1.5.1 液压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21-68
1.5.2 液压系统的发热温升计算 21-69
1.5.3 计算液压系统冲击压力 21-70
1.6 设计液压装置,编制技术文件 21-71
1.6.1 液压系统总体布局 21-71
1.6.2 液压阀的配置型式 21-71
1.6.3 集成块设计 21-71
1.6.4 绘制正式工作图,编写技术文件 21-71
2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250g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21-71
2.1 250g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设计参数 21-71
2.1.1 对液压系统的要求 21-71
2.1.2 液压系统设计参数 21-71
2.2 液压执行元件负载和负载转矩计算 21-72
2.2.1 各液压缸的负载计算 21-72
2.2.2 进料液压马达负载转矩计算 21-72
2.3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21-72
2.3.1 初选系统工作压力 21-72
2.3.2 计算液压缸的主要结构尺寸 21-72
2.3.3 计算液压马达的排量 21-73
2.3.4 计算液压执行元件实际工作压力 21-73
2.3.5 计算液压执行元件实际所需流量 21-73
2.4 制订系统方案和拟定液压系统图 21-74
2.4.1 制订系统方案 21-74
2.4.2 拟定液压系统图 21-74
2.5 液压元件的选择 21-75
2.5.1 液压泵的选择 21-75
2.5.2 电动机功率的确定 21-75
2.5.3 液压阀的选择 21-75
2.5.4 液压马达的选择 21-76
2.5.5 油管内径计算 21-76
2.5.6 确定油箱的有效容积 21-77
2.6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21-77
2.6.1 验算回路中的压力损失 21-77
2.6.2 液压系统发热温升计算 21-77
第5章 液 压 泵
1 液压泵的分类 21-79
2 液压泵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计算公式 21-79
2.1 液压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21-79
2.2 液压泵的常用计算公式 21-79
3 典型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 21-80
4 液压泵的技术性能和参数选择 21-81
4.1 各类液压泵的技术性能和应用范围 21-81
4.2 液压泵参数的选择 21-81
5 齿轮泵产品 21-82
5.1 齿轮泵产品技术参数概览 21-82
5.2 CBF-E型齿轮泵 21-83
5.3 CBF-F型齿轮泵 21-85
5.4 CBG型齿轮泵 21-88
5.5 P型高压齿轮泵 21-91
5.6 NB型内啮合齿轮泵 21-95
6 叶片泵产品 21-96
6.1 叶片泵产品技术参数概览 21-96
6.2 YB 1 型叶片泵 21-97
6.3 YB-※车辆用叶片泵 21-98
6.4 PV2R型叶片泵 21-100
6.5 T6型叶片泵 21-107
6.6 PFE型柱销式叶片泵 21-111
6.7 VPVC低压型变量叶片泵 21-117
6.8 V 4 型变量叶片泵 21-120
7 柱塞泵产品 21-121
7.1 柱塞泵产品技术参数概览 21-121
7.2 CY14-1B型柱塞泵 21-122
7.3 A2F型柱塞泵 21-126
7.4 A4V型柱塞泵 21-130
7.5 A7V型柱塞泵 21-136
7.6 A10V型柱塞泵 21-142
7.7 JBP径向柱塞泵 21-150
7.8 RK型超高压径向柱塞泵 21-152
7.9 SB型手动泵 21-154
8 多联泵产品 21-154
8.1 VPVCG型多联泵(变量叶片泵+齿轮泵) 21-154
8.2 VPNCG型多联泵(定量叶片泵+齿轮泵) 21-155
8.3 CBKP型三联齿轮泵 21-157
第6章 液压马达
1 液压马达的分类 21-159
2 液压马达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计算公式 21-159
2.1 液压马达的主要技术参数 21-159
2.2 液压马达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 21-159
3 液压马达产品主要技术参数概览 21-160
4 液压马达的选择 21-160
5 齿轮马达产品 21-161
5.1 GM5型齿轮马达 21-161
5.2 CM型齿轮马达 21-162
6 摆线马达产品 21-164
6.1 BYM型齿轮马达 21-164
6.2 BM型齿轮马达 21-165
6.3 BMR轴线配油摆线液压马达 21-166
6.4 BM3型端面配油摆线马达 21-168
7 叶片马达产品 21-170
7.1 YM-F-E型叶片马达 21-170
7.2 YM型叶片马达 21-171
8 柱塞马达产品 21-173
8.1 XM型柱塞马达(日本东芝HTM系列改型产品) 21-173
8.2 HTM300型柱塞马达(引进日本东芝技术产品) 21-177
8.3 NJM型柱塞马达 21-180
......
前言
本版手册为新出版的第6版七卷本《机械设计手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手册内容进行更新,增加新的科技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机械设计手册》自1991年面世发行以来,历经5次修订,截至2016年已累计发行38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的《机械设计手册》,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手册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5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年),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畅销书奖等奖项。1994年,《机械设计手册》曾在我国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机械设计手册》荣获的一系列国家和部级奖项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机械设计手册》已成为机械设计领域的一部大型品牌工具书,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权威的和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工具书,长期以来,它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版《机械设计手册》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年时间,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了国家的优先战略。因此,《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除努力贯彻“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外,更加突出了“创新性”,以全力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和新技术,特别是在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版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将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第1卷 机械设计基础资料;第2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3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6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7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
本版手册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构建新体系
构建了科学、先进、实用、适应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潮流的《机械设计手册》新结构体系。该体系层次为:机械基础、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常规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互相融合,光、机、电设计融为一体,局部的零部件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互相衔接,并努力将创新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之中。
二、凸显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和2016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分别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五项具体工作。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突出了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第7卷,重点介绍了创新设计及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
该卷主要内容有:机械创新设计概论,创新设计方法论,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智能设计,仿生机械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在一些篇章编入了创新设计和多种典型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
“第11篇 机构设计”篇新增加了“机构创新设计”一章,该章编入了机构创新设计的原理、方法及飞剪机剪切机构创新设计,大型空间折展机构创新设计等多个创新设计的案例。典型机械的创新设计有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仿真分析与数字化设计、机器人挖掘机的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节能抽油机的创新设计、产品包装生产线的机构方案创新设计等。
(3)编入了一大批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
“机械无级变速器”一章中编入了新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一章中编入了数十个新型的并联机床产品,“振动的利用”一章中新编入了激振器偏移式自同步振动筛、惯性共振式振动筛、振动压路机等十多个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这些产品有的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有的是专利产品。
(4)编入了机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
1)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提出了该类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相关内容和实例。
2)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深层次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本版手册首次编入了该方法并列举了若干应用范例。
3)首先提出了和谐设计的新概念和新内容,阐明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法律环境下的产品和谐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的新体系,把既有的绿色设计篇拓展为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
4)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广义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内涵,提出了应该用IQCTES六项设计要求来代替QCTES五项要求,详细阐明了设计的四个理想步骤,即“3I调研”“7D规划”“1+3+X实施”“5(A+C)检验”,明确提出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主辅功能、三大性能和特殊性能要求的具体实现。
5)本版手册引入了闻邦椿院士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体系和规则,用来指导产品设计,并提出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运用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采用专家系统来完成。
三、坚持科学性
手册的科学水平是评价手册编写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版手册特别强调突出内容的科学性。
(1)本版手册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落实到手册内容的编写中,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理论方法的和谐设计、深层次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编写中。
(2)本版手册中的许多内容是编著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科学总结。这些内容中有不少是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科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不少成果曾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省市科技奖励及技术专利,充分体现了本版手册内容的重大科学价值与创新性。
下面简要介绍本版手册编入的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1)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是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的。本版手册中编入了振动利用机械的设计理论、方法和范例。
2)产品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和内容是闻邦椿院士团队提出并加以完善的,编写者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系列专著,经综合整理后首次编入本版手册。
3)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为机械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领导的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且出版了专著,据此并结合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构建了仿生机械设计的新体系,编写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
4)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篇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院士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5)绿色制造工程是国家确立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工程的最重要环节,是一个新的学科。合肥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依据在绿色设计方面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首次构建了绿色设计新体系,编写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
6)微机电系统及设计是前沿的新技术。东南大学黄庆安教授领导的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本版手册的“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篇(第28篇)就是依据这些成果和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四、重视先进性
(1)本版手册对机械基础设计和常规设计的内容做了大规模全面修订,编入了大量新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1)编入和更新了产品设计中需要的大量国家标准,仅机械工程材料篇就更新了标准126个,如GB/T 699—2015《优质碳素结构钢》和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等。
2)在新材料方面,充实并完善了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等内容。这些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回收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计算机、通信元件、电子产品、纺织和印刷等行业。增加了国内外粉末冶金材料的新品种,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各种粉末冶金材料。充实了国内外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新品种。
3)新编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篇(第4篇),依据11个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编写了相应的内容,并编入了结构设计的评估体系和减速器结构设计、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的示例。
4)按照GB/T 3480.1~3—2013(报批稿)、GB/T 10062.1~3—2003及ISO 6336—2006等新标准,重新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和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新体系;按照初步确定尺寸的简化计算、简化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一般疲劳强度校核计算,编排了三种设计计算方法,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的齿轮设计。
5)在“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卷中,编入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新标准、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计计算方法。在“液力传动”篇(第23篇)中新增加了液黏传动,它是一种新型的液力传动。
(2)“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卷充实了智能控制及专家系统的内容,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的内容。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特征最为显著的现代机械系统,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由于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本版手册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篇(第26篇)的内容。该篇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了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机器人工装夹具及变位机;编入了机器人的驱动、控制、传感、视角和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结合喷涂、搬运、电焊、冲压及压铸等工艺,介绍了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实例;介绍了服务机器人技术的新进展。
(3)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扩大了创新设计的篇数,将原第6卷扩编为两卷,即新的“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6卷)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第7卷)。前者保留了原第6卷的主要内容,后者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的技术内容。
本版手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卷(第6卷)的重点内容和新增内容主要有:
1)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篇(第32篇)中,简要介绍了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总趋势、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关键技术、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选用。闻邦椿院士在国内外首次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对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做了科学分类,克服了目前产品设计方法的论述缺乏系统性的不足。
2)新编了“数字化设计”篇(第40篇)。数字化设计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更加深刻的趋势。本篇编入了数字化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产品的数字化建模、数字化仿真与分析、逆向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内容,并编入了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的数字化仿真分析和数字化设计、摩托车逆向工程设计等多个实例。
3)新编了“试验优化设计”篇(第41篇)。试验是保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篇以新的视觉优化设计构建了试验设计的新体系、全新内容,主要包括正交试验、试验干扰控制、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稳健试验设计、广义试验设计、回归设计、混料回归设计、试验优化分析及试验优化设计常用软件等。
4)将手册第5版的“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篇改编为“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篇(第42篇),引入了工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新的理念,主要有品牌设计与产品识别系统(PIS)设计、通用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并编入了机器人的产品系统设计分析及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设计等典型案例。
(4)“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卷(第7卷)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技术内容,其重点内容和新编内容有:
1)新编了“机械创新设计概论”篇(第44篇)。该篇主要编入了创新是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设计的发展与现状、创新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创新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创新设计的未来发展战略、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等。
2)新编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篇(第45篇)。该篇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规则,创新设计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程序及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工作者或团队的四项潜能,创新设计客观因素的影响及动态因素的作用,用科学哲学思想来统领创新设计工作,创新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创新设计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及专家系统,创新设计的关键因素及制约的因素分析等内容。
3)创新设计是提高机械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大力发展创新设计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编写了“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篇(第47篇)。除编入了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外,还编入了29种创新思维方法、30种创新技术、40种发明创造原理,列举了大量的应用范例,为引领机械创新设计做出了示范。
4)绿色设计是实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的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技术政策。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该篇系统地论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编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较新的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系统实用的绿色设计的完整体系,包括绿色材料选择、拆卸回收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节能设计、绿色设计体系与评估方法,并给出了系列典型范例,这些对推动工程绿色设计的普遍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引和示范作用。
5)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本版手册新编入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包括仿生机械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仿生机械设计的生物模本,仿生机械形态与结构设计,仿生机械运动学设计,仿生机构设计,并结合仿生行走、飞行、游走、运动及生机电仿生手臂,编入了多个仿生机械设计范例。
6)第55篇为“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篇。装备制造机械产品的大型化、复杂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制造强国的重大需要,亟待创建一种能统领产品设计全局的先进设计方法。该方法已经在我国许多重要机械产品(如动车、大型离心压缩机等)中成功应用,并获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版手册对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做了系统论述并给出了大型综合应用实例,相信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对我国大型、复杂、现代化机械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7)本版手册第7卷还编入了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其他多篇现代化设计方法及前沿新技术,包括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智能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五、突出实用性
为了方便产品设计者使用和参考,本版手册对每种机械零部件和产品均给出了具体应用,并给出了选用方法或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应用范例,有的给出了零部件的生产企业,以加强实际设计的指导和应用。本版手册的编排尽量采用表格化、框图化等形式来表达产品设计所需要的内容和资料,使其更加简明、便查;对各种标准采用摘编、数据合并、改排和格式统一等方法进行改编,使其更为规范和便于读者使用。
六、保证可靠性
编入本版手册的资料尽可能取自原始资料,重要的资料均注明来源,以保证其可靠性。所有数据、公式、图表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产品和工艺标准均采用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并且在编入时做到认真核对以避免差错。所有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都经过长期检验,各种算例、设计实例均来自工程实际,并经过认真的计算,以确保可靠。本版手册编入的各种通用的及标准化的产品均说明其特点及适用情况,并注明生产厂家,供设计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后选用。
七、保证高质量和权威性
本版手册主编单位东北大学是国家211、985重点大学、“重大机械关键设计制造共性技术”985创新平台建设单位、2011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建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由东北大学机械及相关学科的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学术精英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大型工具书编写团队骨干,以及一批来自国家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等30多个单位、近200位专家、学者组成了高水平编审团队。编审团队成员的大多数都是所在领域的著名资深专家,他们具有深广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机械设计工作经历、丰富的工具书编篡经验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从而确保了本版手册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在本版手册编写中,为便于协调,提高质量,加快编写进度,编审人员以东北大学的教师为主,并组织邀请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及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
在本版手册出版之际,特向著名机械专家、本手册创始人、第1版及第2版的主编徐灏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历次版本副主编邱宣怀教授、蔡春源教授、严隽琪教授、林忠钦教授、余俊教授、汪恺总工程师、周士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参加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向在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辽宁省标准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手册中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主编 闻邦椿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拿到《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时,内心是充满敬畏的。这本书的篇幅之巨,以及涵盖内容的广度,都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辈。作为一名在机械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的扎实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同等重要。 这本书的第四卷,在我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最深刻的工程真谛。它没有花哨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聚焦于机械设计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环节,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讲解。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靠性设计”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可靠性指标,而是从设计理念、方法、以及评估手段等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高可靠性的机械产品。这一点,对于我们常常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开发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细节,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如,螺纹连接的紧固力矩、密封件的选型与安装、以及表面处理工艺对零件寿命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导致产品失效的关键,而这本书却能将其一一剖析,并给出详细的设计指南。 我非常喜欢它在讲解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溯源”式分析方法。它会先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推导出相关的设计公式和规范,而不是直接给出结果。这使得我能够真正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套用。 而且,这本书在介绍各种设计方法时,还会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价值,并且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进行了介绍,比如关于“数字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机械设计领域不断发展的脉搏,也为我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设计者责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是在提醒我们要对产品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负责。这一点,对于塑造工程师的职业操守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客观,没有任何个人情感的色彩。但正是这种风格,反而更能体现出其作为一本权威技术手册的专业性。它像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发现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真正能够帮助工程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巨著。它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工程师的严谨思维和创新意识。
评分《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部“设计圣经”。我常常觉得,在机械设计的道路上,遇到这本书,就像是遇到了一位指路明灯。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连接件设计”的章节。从螺栓、螺母、销、轴等基础连接件,到各种复杂的连接结构,这本书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讲解了连接件的选用原则,更是深入分析了各种连接方式的受力特点和失效机理。 书中对于“密封技术”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在很多工程应用中,密封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密封件的类型、结构、材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合适的密封方案。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时,为如何保证其密封性能而感到困扰。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密封件的选型、安装、以及配合公差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设计要求。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表面处理技术”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零件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表面处理来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不得不说,《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简直就是一本“工程百科全书”,特别是它的第四卷,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理解机械结构和设计原理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我最近在负责一个项目的攻关,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机构设计。这本书的第四卷,几乎涵盖了我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点。从最基础的连接件设计,到复杂的组合件设计,它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零件的受力分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基本的受力计算方法,更是深入分析了各种复杂的受力情况,比如冲击载荷、变载荷、以及组合载荷等。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零件的承载能力,并进行合理的强度设计。 书中对于“形状设计”的讲解也十分精辟。它不仅仅是关注零件的功能性,更是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零件的形状,来提高其强度、刚度、以及耐磨性。例如,关于圆角半径、倒角大小、以及截面形状的选择,它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大型铸件时,为如何避免缩松和裂纹等缺陷而头疼。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浇口设计、冒口设置、以及冷却速率控制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材料的选用”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材料的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朴实、最贴近实际的方式,向我们传授着机械设计的真谛。我尤其是在阅读了其第四卷关于“紧固件设计”的内容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 我一直觉得,紧固件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工程中,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一个不合适的紧固件,或者不正确的紧固方式,都可能导致整个机械结构的失效。这本书的第四卷,在这方面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讲解。 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螺栓、螺母、垫圈等紧固件,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强度计算、选用原则、以及配合关系。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紧固件的承载能力,并进行合理的选型。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预紧力设计”的章节。预紧力是保证紧固件连接可靠性的关键。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和试验来确定合适的预紧力,以及如何通过扭矩扳手等工具来施加预紧力。 书中对于“抗松动设计”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在一些振动或冲击较大的工况下,紧固件容易发生松动,导致连接失效。这本书提供了多种抗松动的设计方法,比如使用自锁螺母、开口销、或者涂抹锁固胶等。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承受周期性载荷的连接时,为如何保证其可靠性而感到困扰。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进行紧固件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此之多,并且需要采用复杂的计算方法。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紧固件的失效分析”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失效模式,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失效模式的发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避免这些失效模式。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部《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简直是机械工程师的圣经!我从接触机械设计之初,就听闻了它的名头,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深入研读。直到最近,我才下定决心购入这套巨著,并且终于翻开了第四卷。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就已经足够令人震撼,但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大量的工程实例、实际应用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都囊括其中。 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个设计原则时,会穿插大量的图表、公式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这些图表清晰明了,公式推导严谨,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案例分析则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于各种传动机构的详细阐述。从最基础的齿轮、轴承,到更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这本书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高精度减速器设计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讲解了各种传动方案的优劣势,还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步骤。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精密仪器项目,这部分内容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书中对于材料选择和力学性能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还会结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分析不同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这一点对于确保机械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也是很多其他教材所缺乏的。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设计问题的多角度解析。比如在解决振动和噪声问题时,它会从源头分析、结构优化、阻尼减震等多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并且会详细说明每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这使得我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不是生搬硬套。 而且,这本手册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相当出色。大量的工程图纸绘制得非常清晰,即使是复杂的结构也能一目了然。文字部分的排版也简洁大方,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这一点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尤为重要,毕竟我们需要长时间地查阅和参考。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涵盖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内容,比如关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激发了我对新技术学习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过去”的设计手册,更是一本“未来”的设计指南。 在实际查阅过程中,我发现它的索引和目录设计非常人性化。当我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地定位到相关的章节,节省了大量查找资料的时间。这种高效的检索能力,使得它成为了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能够启发新的创意。这部《机械设计手册》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某个设计方案而获得灵感,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我自己的项目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部《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前沿技术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现有的设计难题,更能让我对机械设计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强烈推荐所有从事机械设计相关工作的工程师们,都应该拥有一本!
评分《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相见恨晚”。我尤其是在阅读了其第四卷的内容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一直以来都对“振动与噪声控制”这个领域感到非常头疼。很多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和噪声,这不仅影响设备的性能,更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本书的第四卷,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极为深入的讲解。 它不仅仅是讲解了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机理,更是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控制方法。从最基础的结构优化、材料选择,到复杂的隔振、吸声、阻尼等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动力学建模”的章节。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设备的振动特性,并据此进行优化设计。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振动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书中对于“噪声源分析”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关注机械设备的整体噪声,更是深入分析了各个零部件的噪声贡献,并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这一点,对于实现整体降噪目标至关重要。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高速旋转的设备时,为如何减小其噪声而感到困扰。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叶轮设计、轴承选型、以及外壳结构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设计要求。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试验与测量技术”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常见的测量仪器,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拿到《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花时间去深入研读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第四卷,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全面性”。 我一直觉得,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讲解了各种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设计经验。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装配设计”的章节。在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设计,往往需要通过精密的装配来实现。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装配工艺,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公差设计,来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和装配精度。 书中对于“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关注设计环节,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制造工艺对零件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制造的可行性。这一点,对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至关重要。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精密仪器时,为如何减小其内部的摩擦阻力而苦恼。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选择轴承类型、设计润滑系统、以及优化表面粗糙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设计要求。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产品的可靠性分析”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可靠性指标,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可靠性指标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设计瓶颈时,总能提供最及时、最专业的指导。我最近在负责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其中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关键的轴承选型问题,让我一度感到束手无策。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翻开了《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的第四卷。我本来只是想找找相关的参考资料,但没想到,书中对各种轴承的详细分类、工作原理、承载能力计算、以及失效分析等内容,都进行了极为深入和系统的阐述。 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动载荷系数”和“寿命系数”的详细推导过程所吸引。它不仅仅给出了公式,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系数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轴承的实际使用寿命的。这让我对轴承的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列举了不同工况下,轴承失效的典型案例,并详细分析了失效原因和避免措施。这让我能够提前预判潜在的风险,并在设计初期就将其规避。 而且,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复杂的计算方法时,都会尽量使用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我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在复杂的公式中迷失方向,而是能够清晰地按照步骤进行计算,并得出可靠的设计结果。 我之前一直觉得,轴承设计是一个比较枯燥和细致的领域,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程智慧和严谨的科学逻辑。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合理的选择,来确保机械部件的稳定运行。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特点,就是它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不同的设计建议。比如,在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场合,它会推荐使用特定的角接触球轴承;而在承受重载和冲击的场合,它则会推荐使用滚子轴承。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建议,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润滑”这一细节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润滑的重要性,而是详细讲解了不同润滑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轴承的类型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润滑剂。这一点对于延长轴承寿命、提高传动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解决了眼前的轴承选型难题,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机械设计中的“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部件,也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精心的选型,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 总而言之,这部《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就像一本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和启示。它不仅是工程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技能、拓展设计思路的绝佳伙伴。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时,我就被其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所折服。这本书的第四卷,对我来说,就像一本“设计字典”,几乎涵盖了机械设计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和方法。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载荷计算”的章节。在很多时候,一个准确的载荷计算,是进行后续强度设计和可靠性分析的基础。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载荷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详细的计算指南。 书中对于“应力分析”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基本的应力计算公式,更是深入分析了各种复杂的应力集中现象,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零件的形状来减小应力。这一点,对于提高零件的疲劳寿命至关重要。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受力复杂的支架时,为如何确保其强度而感到困扰。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进行载荷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此之多,并且需要采用复杂的计算方法。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书中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性的设计技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失效模式分析”这一环节,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失效模式,更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不同失效模式的发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避免这些失效模式。 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风格。即使是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内容,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部《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绝对是那种“相见恨晚”的书籍。我常常在想,如果早几年接触到它,我的设计生涯一定能少走不少弯路。这本书的第四卷,对我而言,简直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强度校核”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过度保守,导致产品过于笨重,成本也随之增加;或者,又会因为计算不准确,而导致安全隐患。这本书却能够提供非常详细和精确的强度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受力情况,给出不同的安全系数取值建议。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疲劳强度”时,所采用的图解法。通过各种S-N曲线和应力集中系数的分析,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零件在循环载荷下的失效机制。这让我不再害怕那些看似复杂的疲劳计算,而是能够清晰地把握其核心原理。 书中对于“刚度设计”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手段,来评估零件的变形情况,并提出了多种优化刚度的设计策略。这一点,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我曾经在设计一个高精度传动装置时,为如何提高其传动精度而苦恼。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轴的刚度、齿轮的精度、以及轴承的游隙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精细的设计要求。这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设计指导,让我能够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书中还会经常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权威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遵循这些标准,能够大大降低设计风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对一些“疑难杂症”式的问题,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处理一些特殊工况下的磨损问题时,它会从材料选择、表面处理、以及润滑方式等多个方面,给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我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所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即使是比较复杂的设计原理,也能够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会用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最新的版本,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这使得它始终保持着前沿性和实用性。 我常常在遇到设计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提供最可靠的帮助。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4卷》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以及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机械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提升专业能力、拓展设计视野的宝贵财富。
评分挺不错的!技术部说很好。
评分感谢快递小哥,送到公司办公室
评分京东服务就是好,便捷实惠
评分挺不错的!技术部说很好。
评分书质量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挺不错的!技术部说很好。
评分书很好,很有用,我很喜欢
评分厚厚的一大箱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