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宏如等编著的《自旋电子学(典藏版)》共10 章。较深入地论述了自旋电子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与 展望,兼顾理论、实验和应用。包括,多层膜与颗粒 体系的磁性和巨磁电阻;磁性隧道结,特别是*新发 展的MgO单晶隧道结的结构、理论和应用;庞磁电阻 材料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稀磁半导体的磁性、磁输 运等以及相关的异质结构和自旋注入等研究;磁电阻 理论,包括铁磁金属的散射理论、界面效应和介观体 系中的磁电电路理论;铁磁/反铁磁界面的交换偏置 在器件中的作用和基本性能,主要的实验研究和理论 模型;自旋动量矩转移效应、电流引起磁化的原理和 在自旋阀、隧道结、铁磁体一量子点耦合等系统中的 研究,自旋动量矩转移引起的磁畴转动、畴壁位移、 自旋波激发、自旋泵浦、自旋流等的原理和应用,电 流引起磁化与传统的磁场引起磁化的比较;自旋电子 学的应用及代表性的器件,包括传感器、读出头、磁 电阻随机存储器以及自旋晶体管等。
本书适用于从事物理和自旋电子学领域学习和研 究的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工程师和 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序
**章 自旋电子学的形成与发展
1.1 两个历史性突破
1.2 各种磁电阻和巨大磁电阻
1.2.1 各向异性磁电阻
1.2.2 正常磁电阻
1.2.3 巨磁电阻
1.2.4 隧道结磁电阻
1.2.5 庞磁电阻
1.3 巨磁电阻的基本原理和发现的背景
1.3.1 铁磁金属的导电和自旋相关导电的基本原理
1.3.2 多层膜中的层间反铁磁交换耦合与巨磁电阻的发现
1.3.3 发现巨磁电阻的物质基础是纳米技术的发展
1.4 20多年来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及成就
1.4.1 振荡型的层间交换耦合
1.4.2 巨磁电阻走向应用的关键,溅射工艺的采用和自旋阀
1.4.3 半金属引人关注
1.4.4 磁性隧道结不断取得惊人的进展
1.4.5 CMR材料形成一大类新材料和物理的研究领域
1.4.6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发展
1.4.7 探索中的自旋逻辑元件和自旋计算
1.5 自旋动量矩转移——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
1.6 自旋电子学的应用与开发
1.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颗粒体系中的磁电阻效应
2.1 颗粒体系中的静磁特性
2.1.1 单畴临界尺寸
2.1.2 超顺磁性
2.2 颗粒体系中的输运特性
2.3 金属/金属型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2.4 间断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2.5 金属/*缘体型颗粒膜的磁电阻效应
2.6 纳米颗粒固体的磁电阻效应
2.6.1 熔淬薄带的磁电阻效应
2.6.2 机械合金化制备的纳米固体的磁电阻效应
2.6.3 纳米微晶材料的磁电阻效应
2.7 有机介质中颗粒体系的磁输运
2.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磁性隧道结及其隧穿磁电阻效应和器件的应用
3.1 磁性隧道结的结构原理和发展简介
3.2 微米和纳米尺度磁性隧道结的微制备和加工
3.2.1 磁性隧道结多层膜的沉积和生长
3.2.2 掩膜法制备磁性隧道结
3.2.3 深紫外曝光法制备磁性隧道结
3.2.4 电子束曝光制备纳米磁性隧道结
3.2.5 聚焦离子束刻蚀法制备纳米磁性隧道结
3.2.6 磁性隧道结势垒层的氧化和热处理工艺
3.3 磁性隧道结的电极和势垒等常用材料
3.3.1 具有高自旋极化率的铁磁单质金属及其合金材料
3.3.2 具有高自旋极化率的半金属电极材料
3.3.3 具有垂直各向异性的金属磁电极材料
3.3.4 稀磁半导体电极材料
3.3.5 磁隧道结的势垒材料
3.3.6 磁性隧道结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反铁磁钉扎材料
3.4 磁性隧道结的种类
3.4.1 三明治结构磁性隧道结
3.4.2 自旋阀式钉扎型磁性隧道结
3.4.3 双势垒磁性隧道结
3.4.4 半金属磁性隧道结
3.4.5 垂直各向异性磁性隧道结
3.4.6 稀磁半导体复合型磁性隧道结
3.4.7 超导复合型磁性隧道结
3.4.8 颗粒膜复合型磁性隧道结
……
第4章 庞磁电阻材料
第5章 稀磁半导体的研究进展
第6章 磁电阻理论
第7章 交换偏置
第8章 自旋角动量转移效应
第9章 自旋动量矩转移矩对传统技术磁化的发展
**0章 磁电子学器件应用原理
彩图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自旋电子学,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神秘感,而且是“典藏版”,感觉很有分量。拿到手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它的旅程。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实精美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知识沉淀的厚重感。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公式的教科书,但意外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流畅,尽管涉及的物理概念很深奥,但他总是能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步步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核心原理的讲解,那些精巧的类比和形象的图示,让原本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更加直观易懂。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出身,但读起来并没有感到特别吃力,反而有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感。每次读完一章,都觉得自己对这个领域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典藏之作,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激发了我对自旋电子学这个新兴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自旋电子学(典藏版)》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瞻仰”的心态。毕竟是“典藏版”,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打开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文字疏朗适中,章节划分清晰,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尤其是一些物理示意图,画得特别形象生动,即使是那些非常抽象的量子力学概念,在图示的辅助下,也能更容易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巨磁阻效应”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它的发现过程,以及这个效应如何颠覆了我们对磁性材料的认知,并催生了新一代的硬盘技术。这种将科学发现融入历史 narrative 的方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作者在叙述中,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背景读者的需求,对于一些基础概念,会进行反复强调和不同角度的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自旋电子学的奇妙世界里进行一场细致而深入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自旋电子学(典藏版)》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对量子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打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封面传递出的那种经典学术著作的韵味。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引入核心概念时的巧妙之处。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从一些现象出发,比如电子所携带的内禀角动量——自旋,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引导方式,非常符合人的认知习惯。书中关于自旋在不同材料中的行为,例如在铁磁材料中的定向排列,以及在非磁材料中的传播和退相干过程,都有非常清晰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旋注入”和“自旋检测”机制的讲解,这些是实现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关键。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将这些微观的物理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仿佛能“看到”电子的自旋如何在材料中穿梭。读完相关章节,我对自旋电子学在信息存储和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纸张厚实,印刷精美,触感很好。我一直对物理学中的一些前沿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自旋电子学》这个书名正好戳中了我的痒点。拿到书后,我立刻就沉浸其中。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扎实,每一处论证都力求严谨,公式推导的过程清晰明了,即使对于一些复杂的量子现象,也通过细致的逻辑链条展现出来,让我能够一步步跟随。读到关于材料特性与自旋行为关联的部分,我感到尤其受益。书中对不同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子能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子自旋的极化和弛豫过程,都有非常详尽的分析。例如,在讨论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时,作者结合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这使得理论的严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原理和工作机制的介绍,比如磁性隧道结(MTJ)和自旋转移扭矩(STT)的原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极其详实的学术著作,适合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自旋电子学基础理论的读者。
评分拿到这本《自旋电子学(典藏版)》,我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传统的硬壳封面,配以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经久不衰的学术气息。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使是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呈现得一丝不苟。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为读者勾勒出自旋电子学的宏大图景,介绍其发展历史、重要里程碑以及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比如在存储、计算和传感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理解微观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书中开始详细阐述自旋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如自旋的量子力学性质、自旋在材料中的输运机制、磁性材料的特性等等。作者在解释这些专业术语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性的实验故事和关键人物的贡献,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反而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讲解却不失条理,逻辑性极强,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消化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