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 [China Remuner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2017]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 [China Remuner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中和 著
图书标签:
  • 薪酬
  • 人力资源
  • 薪酬管理
  • 中国薪酬
  • 薪酬趋势
  • 薪酬调研
  • 薪酬福利
  • 人力资源管理
  • 报告
  • 薪酬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65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 Remuner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2017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6-2017)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为主线,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2016-2017年度,在劳动工资收入分配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有关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做法,汇集了工资收入分配研究成果,记录了工资收入分配翔实数据,梳理了工资收入分配改革脉络,预测了工资收入分配发展趋势,并根据工资收入分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国际比较,提出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全书分综合篇、劳动工资改革篇、企业人工成本分析篇、部分群体待遇改革篇、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等,集理论性、政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体现了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广泛的实践以及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谭中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劳动工资收入分配的理论、政策、企事业单位薪酬体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理论、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理论、政策和管理服务方面的研究。主持或作为核心人员完成70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科技部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财政部、国家卫计委项目,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盟、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等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市级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项目。其研究成果为国家和有关部委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为合作地方政府和企业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目录

Ⅰ 总报告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001
  一 工资收入分配的发展现状/003
  二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015
  三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的改革发展趋势/017
  四 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和措施/020
  五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023

Ⅱ 国有企业改革篇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报告:平衡企业效率与社会公平/029
  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基本情况/030
  二 “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成就/036
  三 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039
  四 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041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报告/044
  一 为何要管控国有企业工资总额/044
  二 当前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的主要方法/047
  三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存在问题/051
  四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的办法建议/055
我国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评估分析/061
  一 全面深化改革对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062
  二 政府工资调控体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064
  三 政府工资调控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067
  四 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措施/070

Ⅲ 企业人工成本篇
中国部分地区人工成本变动状况分析/077
  一 多数地区人工成本总水平增长速度有所回落/078
  二 行业人工成本水平变动差别较大/079
  三 普通员工人工成本水平继续较快上升/082
  四 不同规模企业人工成本增速开始呈现梯度变化/083
  五 人工成本过快增长明显影响企业利润水平/085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088
  一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已有观点/089
  二 当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估算/092
  三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情况/100
基于工资收入分配的我国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分析/109
  一 社保费依据工资征缴,但工资性收入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收入状况/110
  二 我国部分行业社保缴费水平的简要分析/115
  三 政策建议/125

Ⅳ 部分群体工资薪酬改革篇
公务员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研究/130
  一 文献综述/132
  二 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决定/134
  三 现状与问题/137
  四 转变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和增长机制的思考与建议/143
医疗机构人事薪酬问题研究/151
  一 基本情况/152
  二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56
  三 国外做法与启示/163
  四 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167
  五 影响因素及简要测算/169
  六 改革方案设计及建议/174
  七 配套改革政策和支撑条件/185
农民工工资增长及影响因素分析/190
  一 农民工工资增长总体状况/190
  二 农民工工资增长因素分析/194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薪酬问题研究/200
  一 文献综述/201
  二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基本情况/201
  三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薪酬情况/204
  四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薪酬存在的问题/205
  五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7
  六 政策建议/208

Ⅴ 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
经营困难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难点问题/213
  一 困难企业经营、用工和劳动者权益状况/214
  二 困难企业集体协商中的问题与矛盾/216
  三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220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研究/231
  一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内涵和内容/231
  二 低收入劳动者的辨析/233
  三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相关制度和法律/238
  四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被侵现状及成因分析/245
  五 对我国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建议和措施/260
中国集体协商中工会的代表性研究/266
  一 背景及意义/267
  二 工会代表性概述/268
  三 我国工会代表性的现状及问题/270
  四 增强我国工会代表性的措施建议/274

Ⅵ 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篇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281
  一 经济新常态下最低工资情况分析/283
  二 新常态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建议/285

Ⅶ 实践篇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报告/291
  一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92
  二 发展历程和推进现状/293
  三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297
  四 制度体系构建及建议/299
高温津贴标准实施情况分析/303
  一 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04
  二 原因分析/306
  三 对策建议/307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311
  一 发展与现状/312
  二 问题、原因与挑战/316
  三 制度性原因分析/319
  四 新趋势、新挑战和国外有益经验/320
  五 改革思路及政策建议/321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324
  一 现行界定及实践背景/325
  二 工资管理实践深刻变化及对工资界定的要求/326
  三 关于工资界定的建议/327

Ⅷ 附录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论述(节选)/331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论述/335
Contents/338

前言/序言

前  言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工资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的趋势,广大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2012~2016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呈持续较快增长趋势,年均实际增长7.7%,高于同期GDP(7.3%)增速。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由2012年的28752元增加到2016年的42833元,年均名义增长速度达到11.8%,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名义工资增长速度高出1.7个百分点。由于低收入劳动者在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占比较高,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对于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实现“提低”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1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职工工资持续较快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前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财富、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是根本;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关键。2016~2017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集中展现了近两年劳动工资研究所在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篇为总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成效、经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破解工资收入分配改革难题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议和改革路径及策略。
第二篇为国有企业改革篇。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如何通过薪酬体系改革,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活力,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的企业薪酬体系,是深化企业薪酬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以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等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和完善了以企业薪酬调查、人工成本监测、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等为代表的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制度,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本篇着重围绕上述问题,就企业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篇为企业人工成本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降低企业成本是重要任务之一。本篇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人工成本的水平及其变化的原因,并选择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进行国际比较,系统研究了造成当前企业成本高的主要方面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企业成本、适时适度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政策建议。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对重点群体实施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意见》强调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分群体施策,不断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
第四篇为部分群体工资薪酬改革篇。本篇选择了公务员、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农民工和图书出版行业员工等群体的薪酬制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建立符合医疗机构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健全和完善公务员的工资决定和调整机制,实施差别化激励政策,有效调动各类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共享发展红利。
第五篇为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我国对企业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工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篇重点研究探讨了经营困难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问题、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保护和集体协商中工会的代表性等问题。
第六篇立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讨论了健全和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问题。自2004年我国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以来,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最低工资制度在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实现低收入劳动者劳动和高质量就业,实现低工资劳动者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16年以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节奏放缓,调增幅度降低。最低工资较好地适应了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结构的变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经济增速放缓、职工工资增幅下降和物价指标下降的实际情况,实现了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与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最低工资的调整应坚持最低工资制度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的原则不动摇,不宜把最低工资制度作为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工具。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也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引导各地在新常态下更加关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与人均GDP增长相协调,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相协调,保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在新常态下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持股。第七章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进行讨论,提出了按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后置部分三个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框架。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审核程序,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资产评估,建立健全股权流转和退出机制,确保员工持股公开透明,严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输送。
第七篇分别阐述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高温津贴标准的实施、工资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激励问题。高温津贴是指对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劳动而付出的特殊的或额外的劳动消耗而给予的一种补偿,研究提出应提高制度层级、明确发放条件及标准、加强正面引导避免以发放高温津贴代替劳动保护的具体对策建议。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与激励存在着社会化鉴定质量得不到认可、鉴定评价与分配激励衔接挂钩不紧密、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整体薪酬水平不高且相对公平性较差、存量人力资本开发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扩大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自主权、更好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鉴定与企业用工分配紧密结合、盘活存量人力资本、通过政策引导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工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是制定工资制度的重要基础。工资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多种解释,我国多部部门法对工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与法律出台时的经济体制、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实践有关。根据当前的工资管理实践和管理目标,按照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对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将工资定义为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履行岗位劳动而支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形式或非货币形式的劳动报酬。
这里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的主要内容,源自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6年及2017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有些内容已经公开发表,一些政策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批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视角主要是针对企业或单位微观层面的薪酬体系,这里的薪酬所对应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资或薪水,而是包含了较强资本性的劳动力(或者称为人力资本)。我们认为,研究清楚企业的薪酬体系,对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企业应根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用系统、全局、战略的眼光设计并完善薪酬制度。在当下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薪酬体系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承认人才的资本权益,加大人才参与资本分配的力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薪酬体系,这是深化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难题的基础。最后,在本书付梓之际,对为我们所做研究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深表感谢!
薪酬管理的前沿与实践:全球视角下的深度洞察 本书并非《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的任何版本或续作,它聚焦于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议题: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薪酬管理如何实现战略转型、优化组织效能,并应对未来工作模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顶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战经验,旨在为企业高管、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者以及薪酬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的、可操作的薪酬管理新范式。全书摒弃了传统薪酬体系中僵化的、以职级为核心的框架,转而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敏捷性、更贴合人才价值和业务需求的“动态价值分配系统”。 第一部分:全球薪酬趋势的宏观扫描与战略定位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人力资源领域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薪酬战略必须锚定的宏观环境。 第一章:数字化转型对薪酬价值链的冲击 技术驱动下的劳动力重构: 探讨人工智能、自动化如何改变岗位结构,以及“零工经济”(Gig Economy)和远程工作模式对传统薪酬福利设计的挑战。如何为兼职、项目制和合同工设计公平且有竞争力的报酬方案? 数据驱动的薪酬决策: 阐述利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模型来优化薪酬预算、进行跨地区薪酬对标的先进方法。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内部数据(绩效、潜力、流失率)与外部市场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前瞻性薪酬指数”。 薪酬透明度的全球博弈: 分析欧盟《同工同酬指令》等法规对全球跨国企业薪酬保密性的冲击。企业应如何平衡透明度与内部公平性,构建符合监管要求的内部沟通机制。 第二章:从“职位导向”到“能力与价值导向”的范式转变 技能溢价的兴起: 深入研究关键稀缺技能(如网络安全、数据科学、复杂系统集成能力)的市场定价机制。讨论如何通过“技能矩阵”与薪酬层级挂钩,激励员工主动获取高价值技能。 基于成果的薪酬设计(Outcome-Based Pay): 摒弃传统的“投入时间”或“职级”衡量标准,转向基于清晰、可量化的业务成果(KPIs、OKRs)进行奖金和激励设计。重点分析了如何避免短期行为和利益冲突。 内部公平性的再定义: 探讨在组织敏捷化、扁平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更精细化的“内部对标”机制,确保跨职能团队间的薪酬感知公平性,减少“薪酬孤岛”现象。 第二部分:薪酬体系的敏捷化与个性化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灵活、可执行的薪酬架构,尤其关注激励机制的定制化。 第三章:总薪酬(Total Rewards)的整合与体验设计 超越现金:福利的再设计与“弹性化”: 详细分析全球员工福利的最新趋势,如心理健康支持(Mental Wellbeing)、财务健康计划(Financial Wellness)以及教育与再培训津贴。如何利用福利平台实现个性化选择和税收优化? 非货币化激励的效能评估: 研究认可文化、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生活平衡政策等“软性”激励因素如何影响员工敬业度和留任意愿。建立量化评估模型,将非货币价值纳入总薪酬的成本效益分析。 薪酬沟通的艺术: 强调薪酬透明度并非仅仅是公开数字,而是有效沟通薪酬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创造过程。提供了一套高管与员工进行薪酬对话的沟通脚本和培训框架。 第四章:高绩效与长期激励的创新实践 股权激励在全球的应用与本土化: 比较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中,限制性股票单元(RSU)、股票期权(Option)以及业绩导向型限制性股票(PSU)的设计差异。重点分析了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股权池设计、行权条件设置上的最佳实践。 分层激励模型的构建: 针对不同层级员工(基层操作、中层管理者、核心专家、高管)设计差异化的激励组合。例如,对专家层级侧重于技术突破奖金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而非纯粹的晋升路径。 可持续性与ESG融入薪酬: 探讨如何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指标纳入高管薪酬和长期激励体系,确保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保持一致。分析了“气候绩效奖金”的设计要素。 第三部分:薪酬治理、风险控制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薪酬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行和对未来风险的预判。 第五章:全球薪酬管理的合规性与治理架构 国际薪酬的税务与法律复杂性: 深入分析跨境雇佣(Expatriate)的社保、个税和外汇管制对薪酬发放的影响。提供了构建全球薪酬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数据安全标准。 薪酬审计与风险预警机制: 如何建立定期的内部薪酬公平性审计,识别潜在的薪酬歧视风险(性别、年龄、种族)。建立薪酬决策的问责制和审批流程,确保治理的有效性。 第六章:面向未来的薪酬文化与领导力 组织敏捷性与薪酬的协同: 分析在采用敏捷开发、Scrum或DevOps文化的组织中,传统年度薪酬评估周期如何被短周期、高频率的激励反馈所取代。 领导者在薪酬文化中的角色: 强调薪酬决策不再是HR部门的孤立工作,而是业务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提供领导者薪酬素养的培养路径。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跨国数据对比和前沿理论阐述,为渴望构建适应未来挑战的高效、公平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的组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支付”的书,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支付机制驱动战略价值实现”的深度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平时需要大量接触与薪酬相关的信息。《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可以说是近期我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专业书籍之一。它不仅仅局限于罗列数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数字变化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关于绩效薪酬和长期激励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的薪酬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对不同行业在激励机制上的实践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还注意到,报告中提到了当前人才流动对薪酬体系带来的挑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更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来留住核心人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宏观经济政策到企业微观管理等多个层面,让我对中国薪酬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薪酬体系,偶然翻到了《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描绘了一幅中国薪酬发展的生动图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互联网企业股权激励和期权政策的部分,这对于理解这些公司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至关重要。报告中对不同类型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面临的挑战。我发现,报告中的一些观点和我自己对行业的一些观察不谋而合,这让我对书中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更加信服。此外,报告还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传统行业如何进行薪酬改革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这一点也让我获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作者的语言风格比较流畅,逻辑清晰,即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了解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近来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薪酬情况。《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为我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数据和有深度的分析。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薪酬增长和职业选择的分析很感兴趣。书中对比了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薪酬水平,并探讨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和薪酬期望的差异。此外,报告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不同职业薪酬的影响,比如自动化对一些传统岗位的冲击,以及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增长。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有数据支撑,还有对这些数据背后社会经济现象的解读,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个人的职业规划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评分

这份《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我翻阅了几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扎实。作者团队显然下了不少功夫,数据来源多样,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层级的薪酬水平。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新兴产业薪酬增长趋势的分析很感兴趣,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薪酬体系也可能与传统行业有很大不同。报告中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些领域的薪酬变化,并且还探讨了影响这些薪酬增长的因素,例如人才供需关系、技术创新以及政策导向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但初步来看,它为理解当前中国薪酬市场的动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书中提到的对一些老牌行业的薪酬状况的分析,也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不同产业之间的薪酬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化。总而言之,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它体现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高度关注,值得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这类报告往往显得有些学术化和冰冷。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我错了。这本书以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呈现了过去一年中国薪酬市场的变化。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如何影响当地薪酬水平的分析。比如,书中对比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薪酬水平,并解释了其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我了解不同区域的就业市场非常有帮助。报告还涉及了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对薪酬结构的影响,这一点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扶持,是如何体现在相关行业的薪酬增长上的。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中国市场立足的个人或企业来说,了解薪酬的动态变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份报告无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