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政府、企事業單位領導乾部。 城市從來就是一個矛盾的結閤體:秩序與混亂、美麗與醜陋、貧窮與富裕、開闊與擁擠,幾乎所有對立的關係都可以在城市--這個人類的創造物中找到一一對應。
內容簡介
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三化"疊加背景下,中國的城市發展正麵臨著*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湧現齣瞭北上廣深等一批世界級的城市,參與全球競爭、彰顯中國實力,快速的城市化也極大提升瞭國民福祉;但以霧霾為代錶的空氣汙染睏擾瞭許多城市,同時交通擁堵、貧富鴻溝、社會穩定、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現代城市病也開始爆發。過去建立在以農業人口占主導基礎上的城市治理模式,甚至十年前提齣的智慧城市概念都已經難以適應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新形式,一場新的城市管理變革呼之欲齣: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這場變革提供瞭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模式。本書著重從政務、交通、金融、教育、醫療、居住等六大領域,並結閤國內外的優秀案例,展示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賦能智慧城市2.0版的構建,旨在為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決策參考。
作者簡介
司曉,法學博士,騰訊集團公共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副總法律顧問,騰訊研究院院長,國傢版權局國際版權研究基地研究員,深圳大學客座教授,兼任中國知識産權研究會、中國版權協會理事,北京大學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長期從事互聯網産業法律政策研究工作,先後供職於網易、迅雷、騰訊等知名互聯網公司,對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大量湧現齣來的法律和政策問題有深入分析與研究思考,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研究能力和業界影響力。
精彩書評
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連接,我們希望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服務,無論是乘車碼還是微信掛號,其本質都是建立這種連接關係,讓連接變得更便利、更簡潔,而智慧城市正是連接的重要基礎性場景。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今天,我們把智慧城市作為數字時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同樣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社會共識,希望能夠用互聯網科技的理念和能力,與政府、企業同行及諸多機構一起解決城市生活中的不便、彌閤數字化帶來的新問題,讓城市真正變得智慧起來,讓更多的人從中受惠。
——馬化騰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人類*偉大的成就始終是她所締造的城市。城市代錶瞭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證實我們具有能夠以*深遠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喬爾·科特金
當你將政府看成一個新型社交網絡時,你就會看到隨之而來的進步前景--這個社交網絡為沒有得到足夠服務和代錶的群體提供瞭一個錶達自己觀點和需求的機會,同時他們也能夠評估自己受到的服務的數量和質量。
——史蒂芬·戈德史密斯
目錄
第一部分 城市的睏境和現狀
第1章 我們需要怎樣的城市 //002
1.1 城市病瞭:霧霾、擁堵、發展失衡 //003
1.1.1 霧霾圍城 //004
1.1.2 城市病瞭 //011
1.2 智慧城市,危機之下誕生的概念 //018
1.2.1 城市1.0: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思維 //018
1.2.2 城市2.0:數字技術賦能下的城市多元化發展思維 //020
1.2.3 智慧城市的中國後發優勢:頂層政策概覽 //024
1.3 把握萬億投資機會,先搞懂這幾大趨勢 //026
1.4 互聯網視角的城市觀 //032
第二部分 從政務到教育:智慧城市六大領域的經驗與教訓
第2章 智慧政務:城市需要一個新大腦 //038
2.1 雲上政務:城市治理與服務的大升級 //039
2.1.1 辦證難與政府信息孤島 //039
2.1.2 政務治理如何搭上互聯網快車 //044
2.2 企業機遇:掘金萬億數據富礦 //050
2.2.1 雲上商機 //052
2.2.2 數據富礦 //056
2.3 從綫下到綫上,瀋陽"新社區"如何打通最後一公裏 //061
2.3.1 搭建"新社區"平颱:從綫下到綫上 //062
2.3.2 從居民到粉絲,轉變治理思維 //068
2.3.3 提升治理能力,"善政"提高公信力 //073
2.3.4 "互聯網+"政務,加齣無限可能 //076
2.3.5 瀋陽樣本啓示 //078
第3章 智慧交通:改變社會移動的方式 //082
3.1 智能交通:21世紀的交通大迭代 //084
3.2 交通智能化的中國路徑:政策先行、産業跟進 //091
3.3 車聯網+自動駕駛:未來已來 //097
3.3.1 人、車與互聯網的深度融閤 //097
3.3.2 傳統車企、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的"三國殺" //099
3.3.3 發展尚在初期,期待殺手級應用 //101
3.4 武漢:被逼齣來的"互聯網+交通" //107
3.4.1 構建"一網雙微雙號"格局 //107
3.4.2 "雙號聯動"戰略的形成 //110
3.4.3 一切以精細化服務為目標 //113
3.4.4 武漢"互聯網+交通"服務帶來的啓示 //118
第4章 智慧金融:再造城市經濟靈魂 //121
4.1 監管與扶持並行:告彆野蠻生長 //125
4.2 金融嬗變:當金融邂逅科技 //128
4.3 徵信變臉:個人信用進入人人時代 //134
4.4 區塊鏈:中本聰留下的未解之謎 //139
4.4.1 從跨境支付到證券交易:區塊鏈技術擴散路綫圖 //141
4.4.2 數字貨幣大趨勢 //149
第5章 智慧地産:讓建築學會思考、給社區裝上智腦 //154
5.1 産品設計:後黃金時代的個性化、定製化和用戶至上 //157
5.1.1 騰訊智慧建築:讓建築學會思考 //158
5.1.2 萬通的自由築屋試驗 //161
5.1.3 小米的地産跨界 //162
5.2 銷售融資:電商創新與房地産金融迭代 //163
5.2.1 房地産電商迭代 //163
5.2.2 地産金融四麵開花 //165
5.3 後期服務:物聯時代的傢居、社區智慧化革新 //168
第6章 智慧醫療:全程痛點的行業等待救治 //174
6.1 醫療服務的三座大山 //176
6.2 智慧醫療可以做什麼 //179
6.3 錢進醫療:資本從高燒到理性背後發生瞭什麼 //185
6.3.1 融資熱與互聯網公司布局 //185
6.3.2 挺進智慧醫療2.0 //187
6.3.3 風險仍在 //190
6.4 決戰糖尿病:互聯網+慢病管理的綏陽樣本 //191
6.4.1 "互聯網+慢病管理"理念的提齣 //192
6.4.2 互聯網+慢病管理:綏陽模式的主要做法 //195
6.4.3 綏陽模式的評價和展望 //199
第7章 智慧教育:靈魂工程師的數字化轉身 //201
7.1 政策之變:數字化浪潮的洗禮 //203
7.1.1 智慧教育的內涵及特徵 //203
7.1.2 我國智慧教育的發展曆程 //206
7.1.3 從新加坡到韓國:國際智慧教育的發展動態 //210
7.2 産業躍進:掘金移動互聯網 //213
7.2.1 智慧教育的産業分類 //214
7.2.2 智慧教育的産業鏈條 //225
7.2.3 我國智慧教育的産業發展現狀 //227
7.3 "智慧校園":騰訊公司與江西省上饒市碰撞齣的教育改革火花 //231
7.3.1 互聯網+教育與"騰訊智慧校園"的發展 //232
7.3.2 優秀案例之上饒縣 //235
7.3.3 江西省上饒模式的評價和展望 //239
第三部分 願景與範例
第8章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五大關係展望 //242
8.1 城市與居民: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243
8.2 城市與科技:《黑鏡》不是人類的未來 //249
8.3 城市與空間:超越地理局限的可能 //253
8.4 城市與經濟:知識社會的必然 //258
8.5 城市與公平:西半球毒品集散中心的神奇逆轉 //261
第9章 國外智慧城市優秀實踐案例 //267
9.1 首爾:智慧城市的亞洲模範生 //268
9.1.1 韓國智慧城市發展曆程 //269
9.1.2 首爾建設智慧城市的具體措施 //270
9.1.3 衛星城鬆島:智慧城市新模闆 //271
9.2 倫敦:智慧城市的英倫範兒 //272
9.2.1 戰略安排 //273
9.2.2 主要內容 //273
9.2.3 藉鑒經驗 //276
9.3 芝加哥: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化學反應 //277
9.3.1 支持城市發展的技術政策 //278
9.3.2 從25萬個路燈改造看芝加哥如何打造智能物聯網 //280
9.4 哥本哈根:北歐領軍者 //282
9.4.1 戰略規劃 //283
9.4.2 具體措施 //284
9.4.3 兩大挑戰 //286
9.5 新加坡:城市國傢的理想與抱負 //287
9.5.1 頂層設計 //288
9.5.2 項目內容 //289
精彩書摘
1.1 城市病瞭:霧霾、擁堵、發展失衡
"人類眼前隻有兩條路,一條是老死在地球上,屈服,等待滅絕;另一條是離開搖籃,移民其他星球,而火星與地球有諸多相似性,無疑是最佳選擇。"① 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辦的第 67 屆國際宇航大會上,SpaceX 創始人埃隆·馬斯剋分享瞭一個帶有科幻色彩的觀點:讓人類變成多星球物種。馬斯剋用視頻 現場演示瞭人類移民火星的火星運輸係統。
馬斯剋打算建造一整套可重復利用的運輸設備,一次可將 100 人送到火星 基地,耗時 80 天(最終減少到 30 天),花費控製在每人 20 萬美元以內(最終 降至 10 萬美元)。這個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建造一個有 100 萬居民的火星基地, 整個計劃可能需要耗時 100 年。馬斯剋預計,首次載人火星飛行最快會在 2024 年執行、2025 年登陸。
馬斯剋並非是第一個火星移民倡議者。2013 年,荷蘭的一傢公司也曾發起 火星移民計劃,徵募四名誌願者去火星,該計劃吸引瞭數萬人報名。火星是太 陽係中少有的類地行星,有著和地球類似的自轉周期和地貌,但火星屬於沙漠 行星,大氣稀薄、氣候嚴寒。地球與火星的最近距離為 5500 萬韆米。2003年6月,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勇氣"號火星車,在太空中飛行瞭 7 個多月纔登陸火星。
對於移民火星的意義,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和行星科學係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翁玉林曾撰文指齣:"地球人口越來越多,地球的麵積卻不會增加,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一些人移民到其他星球。縱觀太陽係,火星明顯是第一選擇。還有另一個理由,一旦有一天地球和另一個小星球碰撞,毀滅瞭人類,就如7000 萬年前恐龍滅絕一樣,那麼在大災難後,人類的香火恐怕隻有靠火星移民來繼承瞭。"
……
前言/序言
科技如何重塑城市未來
馬化騰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很多人外齣乘坐交通工具時可能會碰到這樣一種尷尬的情況:沒有帶零錢,或者交通卡餘額不足。2017 年12 月初,我去重慶感受瞭下互聯網的一項小創新--乘坐纜車時,乘客隻需打開微信小程序"騰訊乘車碼"嚮刷碼設備展示二維碼即可,車費還支持實時和異步扣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稱,截至2017 年6 月底,中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瞭7.51 億,其中約73%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說,有5 億多城市人口通過郵件、微信、QQ 等互聯網工具連接在瞭一起。但在綫下城市生活中,他們依然會遇到類似乘車支付等諸多的不便。
如果說過去的十多年,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提升綫上的服務水準;那麼,未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科技公司的服務重點將轉嚮提供"綫上+綫下"的方式,而城市也將成為承接這類服務的重要載體。
智慧城市成為當前從政府到民間都廣泛關注的話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齣現,使得人們看到瞭解決汙染、交通擁堵、看病難、上學難等城市病的新希望。今天,騰訊、阿裏、百度等一批科技公司協助政府建設智慧城市,也正是看到瞭科技創新能夠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正麵推動力的可能。
智慧城市概念從提齣到現在,已經過去快十年瞭,在此期間,中國的科技公司通過一點一點的實踐,為這個舶來的洋概念,注入瞭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內涵,並且把智慧城市從過去的單一政務在綫化,擴展到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應該說,相比十年前PC 時代的智慧城市概念,今天我們已經升級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2.0 階段。
首先,越來越多的綫下行業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瞭效率、改進瞭用戶體驗,"互聯網+"的改變過程也正是一座城市智慧化的體現。
前麵提到的小程序"二維碼乘車"就是非常典型的"互聯網+交通"的具體體現,類似地,共享單車也解決瞭部分人地鐵、公交車站到目的地"最後一公裏"的問題,不但有助於減少城市汙染排放,同時也鼓勵人們養成綠色齣行的習慣,讓單車齣行成為新的潮流。
過去幾年,針對人們高度關注的就醫問題,如排隊掛號、繳費等突齣痛點,微信也做瞭一些努力。截至2016 年年底,國內60%的三甲醫院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為患者提供掛號、電子病曆查詢、診間服務等服務,簡化瞭就醫流程。
正是通過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公共服務的方式,城市運營效率得到瞭提升,市民生活便利程度得到瞭提高,"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最終使我們距離智慧城市更近一步。
其次,互聯網對城市的賦能是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的,這也是智慧城市2.0 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個體到城市,互聯網的賦能有兩種方式: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但是我個人和騰訊更願意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去推進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這源於我們對開放和閤作精神的認同和堅持。
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一個重要主綫是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儲存,從政府到企業可能都會在雲端通過人工智能來處理大數據,特彆是智慧城市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城市管理的數字化、雲端化、智能化的過程,這裏麵就涉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因此,騰訊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一定是去中心化的賦能。
互聯網公司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要取得各方的信任,要讓他們有安全感。我們不能讓參與智慧城市的各方都把安全程度、命運、利潤放在一個中心化的賦能者那裏,而應幫助他們以"互聯網+"為手段充分融入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之中。
最後,連接、開放與閤作既是騰訊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更是我們對智慧城市2.0 的期待和憧憬。
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連接,我們希望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和人與服務,無論是乘車碼還是微信掛號,本質上都是在建立這種連接關係,讓連接變得更便利、更簡潔,而智慧城市正是連接的重要基礎性場景。
2010 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今天,我們把智慧城市作為數字時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同樣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社會共識,希望能夠用互聯網科技的理念和能力,和政府、企業同行及諸多機構一起去解決城市生活中的不便、去彌閤數字化帶來的新問題,讓城市真正變得智慧起來,讓更多的人從中受惠。
【前 言】
城市從來就是一個矛盾的結閤體,秩序與混亂、美麗與醜陋、貧窮與富裕、開闊與擁擠,幾乎所有對立的關係都可以在城市--人類的創造物中一一找到。
德意誌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褒揚瞭城市對促進人性解放的推動作用。的確,城市是現代化、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搖籃;而在英國作傢狄更斯筆下,對19 世紀倫敦的大街小巷、貧民窟、監獄的描述又無不充滿著城市對人性扭麯的控訴。
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傢地區的城市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在西方學術界,有關城市的研究也長期缺乏共識,這不僅錶現在城市研究中缺乏閤意的分析焦點;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是否有利於人類生活這個重要問題上,學者們也並未達成共識,但現實又逼迫我們必須在城市發展上形成某種一緻。
聯閤國早在2014 年發布的《世界城鎮化展望報告》稱,隨著世界城鎮化過程的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日益集中於城市,尤其是正處於快速城鎮化發展的中低收入水平國傢。聯閤國經社事務部人口司司長約翰o威爾莫斯認為,管理好城鎮地區已成為21 世紀世界各國麵臨的最重要的發展挑戰之一。
聯閤國預計,到2050 年,持續的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預計將為世界新增25 億城鎮人口,其中接近90%的增長集中於亞洲和非洲。目前,從中國到美國、歐洲國傢,特彆是對於超級大都市的管理者來說,城市所麵臨的公共安全、環境、健康、發展等多方麵挑戰已經迫在眉睫。
2014 年12 月,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奪走瞭30 多條生命;2017 年11 月,北京大興火災導緻19 人遇難;同樣在2017 年,一名男子在倫敦的英國議會大廈前駕車肇事,6 人殞命於車輪之下;經過半個世紀,洛杉機的霧霾治理初見成效,而2017 年又為頻發的山火煙霧所睏擾;全球變暖導緻海平麵上升,這將給紐約、新加坡、東京等大城市帶來滅頂之災。
盡管如此,人們依然對城市的未來抱有信心,這是源於對技術進步的普遍樂觀。縱觀人類文明史,特彆是19 世紀以來,從蒸汽機、電力、互聯網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術大迭代,都會引發新一輪的城市革命,新一輪城市格局的更新,引領新一波城市生産生活方式的大變革。
與此同時,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對當時城市存在的問題形成一套治理方案。19 世紀下水道和抽水馬桶的普及,極大改善瞭城市的衛生狀況,減少瞭瘧疾等惡性流行疾病的發生;20 世紀,摩天大樓技術的成熟,使城市嚮縱嚮擴張成為可能,單位土地上可容納人口更多,可承載産業更多;21 世紀,互聯網興起,現代城市管理實現瞭飛躍,無人駕駛地鐵、智能交通信號燈係統,大大提升瞭城市交通效率。
本書著者試圖集中展示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錶的新一代技術,對提升優化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功能(如政府服務、交通、醫療、金融、社區管理等細分領域)所做齣的努力。
當然,技術的力量遠非萬能。一如英國學者約翰o裏德指齣:"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産物,它展現瞭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我們塑造瞭城市,城市也塑造瞭我們。"在新一輪技術重塑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也在被再次重構。因此,對於城市的管理者來說,僅以技術的維度去設計城市未來遠遠不夠,還需要從城市與居民、城市與空間、城市與經濟、城市與公平等更寬廣的視野去審視城市的方方麵麵。
著 者
2018 年1月
城市演進的宏大敘事:從規劃藍圖到生活實景的變遷 本書並非聚焦於最新的信息技術對城市形態的即時重塑,而是深入探討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城市規劃理論、社會經濟結構變遷與基礎設施建設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從而勾勒齣一部宏大的人類聚居地演化史。我們試圖超越對“智能”這一時髦標簽的追逐,轉嚮對城市本質——即人類活動、資源分配與空間組織——進行一次徹底的、曆史性的審視。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遺産與都市的裂變 本部分追溯瞭二戰後全球範圍內城市規劃思想的重大轉摺。重點分析瞭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及其産生的意想不到的後果。我們詳細考察瞭功能分區(Zoning)這一核心規劃工具如何從解決擁擠和衛生問題的良方,逐步演變為加劇社會隔離和通勤依賴的結構性弊端。 通過對底特律、巴西利亞以及巴黎郊區(Banlieues)的案例研究,本書揭示瞭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理性規劃在麵對地方文化、非正式經濟和居民自發行為時的局限性。特彆是,我們深入剖析瞭高速公路係統在重塑美國郊區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及其對城市中心地帶(Downtown)經濟活力的侵蝕效應。這一時期的敘事核心是:理性設計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駕馭社會復雜性? 我們認為,現代主義的簡潔性最終在復雜的社會生態麵前顯得脆弱不堪。 第二部分:地方的覺醒與批判地理學的興起 隨著六十年代社會運動的高漲,對傳統城市規劃的批判達到瞭頂峰。本書將大量篇幅獻給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思想遺産,探討她如何通過對街道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挑戰瞭宏大敘事的權威。我們分析瞭“街道生活”的生命力如何依賴於混閤功能、高密度和“公共之眼”等非正式機製,而非依賴於結構化的硬性規劃。 此外,本書係統梳理瞭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對空間政治學的貢獻。從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對“生産的空間”的論述,到戴維·哈維(David Harvey)對資本積纍與空間剝削的研究,我們探討瞭城市如何成為階級衝突和資本流動的前沿陣地。這不是一個關於技術升級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誰有權定義和使用城市空間的權力鬥爭史。我們通過分析城市更新項目(Urban Renewal)中被邊緣化的群體,論證瞭空間規劃的意識形態屬性。 第三部分:基礎設施的隱形權力與城市韌性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構成城市骨架的、往往被忽視的物質係統——基礎設施。我們超越瞭對電力網或供水係統的簡單技術描述,而是將其視為社會契約和政治角力的載體。 我們詳細分析瞭管道、電纜和交通網絡在曆史上如何被設計用來強化或削弱特定社區的地位。例如,曆史上對“有色人種社區”的紅綫標注(Redlining)如何通過限製資本流入基礎設施的升級,形成瞭長期的經濟劣勢。我們探討瞭不同能源基礎設施(如集中式電廠與分布式能源)對社區自主權的影響。 在這一部分,我們引入瞭“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傳統視角,即在自然災害或經濟衝擊麵前,城市係統恢復和適應的能力。這種韌性並非來源於最新的傳感器網絡,而是根植於社區互助網絡、多元化的經濟基礎以及冗餘、分散化的物理係統。我們通過對新奧爾良卡特裏娜颶風前後的基礎設施應對模式分析,強調瞭社會資本在物理係統失效時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部分:後工業時代的城市轉型與形態重塑 本部分考察瞭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製造業嚮全球轉移,發達國傢城市所經曆的深刻經濟結構調整。我們關注“去工業化”如何導緻中心城區空心化,以及隨後知識經濟和文化産業的迴歸如何催生瞭新的城市形態——例如“混閤使用區”(Mixed-Use Districts)的興起。 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宜居性”(Livability)概念的興起,及其在推動城市全球競爭中的作用。我們探討瞭城市景觀的“主題化”趨勢,從港口改造到文化區建設,這些項目如何試圖通過符號化的空間設計來吸引特定階層的人口和投資。但我們強調,這種轉型往往伴隨著士紳化(Gentrification),導緻長期居住者被排擠齣他們世代生活的社區,這暴露瞭城市“再生”背後的社會成本。 結語:空間中的時間與持續的談判 本書總結道,城市是一個持續的、未完成的項目,其“未來”並非由某一種單一的技術驅動,而是由曆史的重負、社會力量的博弈以及物質環境的約束共同塑造的。一個成功的城市不是一個被完美“設計”齣來的空間,而是一個能夠不斷地、靈活地吸收其內在矛盾,並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機會的動態係統。對城市形態的理解,必須迴歸到對其社會功能和曆史積纍的深刻洞察。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審視城市變遷的批判性工具,超越錶麵的技術光環,直抵城市運作的底層邏輯。